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总结新生儿重度窒息处理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新生儿重度窒息的临床资料。结果:60例中,早产儿26例,过期产儿4例;臀位助产分娩18例(其中后出头困难8例),催产素加强宫缩20例。结论:早产是新生儿重度窒息的重要因素,其次产科管理、接产技巧也与此病有密切关系。做好高危妊娠的围产保健,预防早产,产程各环节的合理处理是降低新生儿重度窒息和病死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目标性监测对新生儿病房医院感染的影响,并以此制定出干预措施。方法选取2012年1-9月入住新生儿病房的667名患儿进行目标性监测,重点对出生体质量≤1500g、气管插管、使用和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等患儿进行评估。结果 667例新生儿发生医院感染13例(1.95%),日感染率为2.27‰,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日感染率为8.33‰。医院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为主,占61.54%,其中50.0%为VAP。检出感染病原菌7株,均为革兰阴性杆菌。新生儿病房医院感染与新生儿出生体质量、气管插管、使用和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有关(P<0.01)。结论开展目标性监测能及时了解新生儿病房的医院感染情况及高危因素,并以此制定出干预对策,以期降低医院感染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新生儿窒息的相关因素。方法对1995年8月至2009年8月我科收治的110例窒息新生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窒息发生相关因素有脐带因素、产力因素、妊娠合并症、胎龄及体重、羊水和胎盘异常、胎膜早破、胎位异常、过期妊娠等,其中脐带因素、产力因素、妊娠合并症、早产儿、双胎儿及小于胎龄儿所致的新生儿窒息分别占24.5%、20.0%、16.4%和15.5%。结论加强围生期保健,加强高危妊娠产前和产时的监护,分析可能发生新生儿窒息的高危因素,提高产科技术,适时正确选择分娩方式是降低新生儿窒息发生率和病死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新生儿窒息在产科很常见,处理时先清理呼吸道,然后根据情况选择面罩加压给氧,或者气管插管控制呼吸.一般重度窒息(Apgar评分0~3分)的患儿需插管急救,轻度窒息(Apgar评分4~6分)的患儿先面罩加压给氧,若无改善,仍需气管插管.笔者从多年的工作中发现,先用吸痰管清除呼吸道粘液、羊水或胎粪,再置入咽喉镜暴露声门,若声门口有粘液或胎粪,需再次吸引,然后插入气管导管,这样比较费时,可能贻误抢救时机.若将气管导管改为带吸引功能的导管,可以减少重度窒息患儿的窒息时间,减少了脑缺氧时间,这就提高了复苏质量.为此,笔者将新生儿喇叭型气管导管进行改良,用于新生儿气管插管急救.并于2001年11月至2002年3月应用于11例新生儿窒息的急救,效果良好.喇叭管比较柔软,适合做吸痰管,因管芯必须距离喇叭管细端2厘米,所以作吸痰管用时即使有管芯,也不会损伤咽喉.  相似文献   

5.
目的调查分析神经内科住院患者院内感染情况,为制定护理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调查我院神经内科2005年1月至2011年3月住院患者的院内感染率情况。结果 1875例神经内科住院患者中发生医院感染141例,感染率为7.5%;脑出血、缺血缺氧性脑病和脑梗死患者医院感染率较高,分别为12.7%、8.8%和8.5%;院内感染部位主要以呼吸道感染为主,其次为泌尿道、胃肠道及皮肤感染。院内感染危险因素主要是患者年龄、是否有基础病、意识状态、住院季节、住院天数、广谱抗生素的使用及侵入性操作。结论神经内科住院患者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众多,应加强管理,采取护理干预措施,防止其发生。  相似文献   

6.
脐带绕颈108例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了解脐带绕颈与胎盘位置、胎儿窘迫、新生儿窒息及分娩方式的关系。方法:选取脐带绕颈者l08例,与同期随机抽样无脐带绕颈者85例比较,对两组的临床检查、胎心监护、产时羊水性状等进行分析。结果:脐带绕颈组中胎盘位于子宫前壁者占58.3%,为首位;脐带绕颈组临产前胎头未入盆、产时胎头下降受阻,产时胎心改变、羊水Ⅲ度污染、胎儿窘迫、新生儿窒息及剖言产等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0.01)。结论:脐带绕颈是胎儿窘迫、新生儿窒息的原因之一,脐带绕颈是影响分娩方式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7.
重型颅脑外伤患者呼吸系统医院感染的相关因素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调查重型颅脑外伤患者肺部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探索其预防和控制措施。方法:对我院1997年1月至2009年7月的693例重症颅脑外伤患者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进行调查分析。结果:医院感染率为33.3%,例次感染率为42.5%。引起肺部医院感染有显著性意义的危险因素有高龄、住院时间过长、使用呼吸机、气管切开、休克、基础病、激素等。结论:加强医护人员培训,严格执行无菌技术,减少不必要的侵入性操作,合理使用抗生素,及时、准确监测病原菌,是降低医院感染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围生期新生儿多脏器功能不全综合征(MODS)的影响因素,为制定适宜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对216例围生期新生儿MODS患儿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围生期新生儿MODS影响因素按OR值排序依次为窒息、宫内窘迫、滞产、呼吸暂停、吸入性肺炎、低出生体重、颅内出血、早产和羊水污染。结论:控制这9个影响因素可降低新生儿MODS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自制小枕在新生儿清理呼吸道中的作用。方法选择2008年1月至2009年1月在我院产科出生的足月新生儿6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300例。对照组使用手托颈部开放气道,研究组采取自制小枕开放气道,两组患儿均常规使用一次性吸痰管接负压吸引器吸痰。结果研究组平均吸痰时间为(19.4±10.5)s,明显短于对照组的(45.3±8.9)s;1min Apgar评分≤7分者研究组3例,对照组12例;5min Apgar评分≤7分者研究组2例,对照组10例;研究组新生儿24h内呕吐发生率为13.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73.7%,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0.05)。结论自制小枕在新生儿清理呼吸道中起开放气道作用,能缩短吸痰的时间,减少羊水的吸入,减轻呕吐的发生,降低新生儿窒息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不动杆菌下呼吸道感染的临床特点、危险因素和对抗生素的敏感性。方法:回顾性分析4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47例中36例(76.6%)为60岁以上患者,43例(91.5%)患有基础病,37例(78.7%)为院内感染。感染的危险因素是患有各种基础病、免疫功能低下、各种侵入性操作、不合理使用抗生素等。药物敏感试验结果显示,敏感率大于50%者仅有亚胺硫霉素、氟喹诺酮类及阿米卡星。结论:不动杆菌下呼吸道感染,多发生予60岁以上患者,常患有各种基础病,以院内感染为主,细菌时药现象严重,应合理使用敏感性抗生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新生儿低血糖症的危险因素,以便更好地预防和治疗。方法:对我院2001年3月~2003年2月收治的新生儿605例进行血糖分析。结果:605例新生儿中有85例发生低血糖症,发生率为14.05%,其中早产儿及小于胎龄儿、新生儿窒息、新生儿感染性疾病、新生儿硬肿症发生率分别为22.86%、13.00%、12.57%、10.53%。结论;早产儿及小于胎龄儿、窒息、感染、硬肿是新生儿低血糖的危险因素,对具有低血糖危险因素的新生儿,应于生后进行血糖检测,以早期发现低血糖,及时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神经外科病人医院感染率及危险因素,探讨护理对策。方法对560例神经外科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部位、原因、病原菌进行调查和分析。结果560例中,发生医院感染77例,感染110例次,医院感染率为13.8%,例次感染率为19.6%。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为主占62.7%,其次为泌尿道占9.1%。110例次医院感染总共检出94株病原菌,排名前5位的是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真菌、鲍曼不动杆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共占检出菌的53.2%。结论针对各种危险因素对医院感染进行监测,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加强基础护理和专科护理,可降低和控制神经外科医院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术后机械通气患者气道内致病菌及肺部感染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术后重症监护病房(ICU)危重病患者应用机械通气后气道内致病菌及肺部感染情况。方法:采用全自动细菌分析仪,对48例应用呼吸机危重病患者下呼吸道分泌物进行细菌分离培养及药敏测试,并对易引起下呼吸道细菌寄生的危险因素如年龄、机械通气、手术部位、麻醉方式等进行分析。结果:本组中41例患者下呼吸道培养出了致病菌(占85.4%),其中16例发生肺部感染(占39%)。致病菌中,不动杆菌占第一位(26.8%)。对致病菌危险因素分析显示,机械通气>20d、插管全麻、无营养支持对术后机械通气患者肺部感染的发生有显著影响(P<0.05)。而年龄、抗生素种类、手术部位与肺部感染的发生无明显作用(P>0.05)。结论:致病菌气道内的寄生是引起术后机械通气患者肺部感染的常见原因,早日脱离呼吸机,根据药敏合理运用抗生素及加强营养支持可能是降低术后机械通气患者肺部感染的有益措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早产儿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PIVH)的高危因素及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性搜集2014年12月~2016年12月出现PIVH的早产患儿的临床资料62例,记录其性别、孕周(GA)、出生体重(BW)、母亲年龄、孕次、产次、生产方式、是否多胎、有无胎盘异常、宫内窘迫或窒息、母亲孕期合并症、羊膜早破、羊水异常、脐带异常、低体温、血糖紊乱、贫血、机械通气(IMV)、酸中毒、血小板减少、低血钠、低血钙、蓝光照射、生后有无应用氨茶碱或咖啡因、鲁米钠、利尿剂以及有无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等27个因素的资料,同时随机抽取64例同期住院的无PIVH的早产儿作为对照组。使用Logistic二项回归分析逐步向前引入法找出影响早产儿PIVH的最主要的高危因素,同时构建公式计算PIVH的预报概率并采用HosmerLemeshow检验和ROC曲线评估模型。结果:从多因素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来看,影响早产儿PIVH发生的最主要因素是宫内窘迫或窒息,其次为糖代谢紊乱、呼吸机应用、GA≤32周和BW≤2000g。结论:我国早产儿颅内出血的防治重点应是有围生期缺血缺氧史、出生窒息史及低体重、小于胎龄、生后发生低血糖或高血糖、生后使用呼吸机治疗等高危因素的早产儿。  相似文献   

15.
新生儿窒息后多器官损害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新生儿窒息后多器官损害的发生率、临床特点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对本院206例窒息新生儿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窒息后器官损害发生率为80.1%.多器官损害发生率为53.9%。按损害发生率高低依次为脑、心、肾、肺、胃肠。多器官损害的发生率与窒息程度、胎龄有密切关系。而与宫内窘迫、羊水胎粪污染的关系不大。结论:应加强围产期保健.预防早产,并提倡产、儿科合作,防止新生儿窒息.推广新法复苏。  相似文献   

16.
目的:调查和分析手术患者院内感染219例的发生原因,探讨有效的防治对策。方法:回顾性调查手术室行外科治疗的5754例患者病例资料,分析导致手术患者院内感染发生的各种原因,并探讨有效的防治对策。结果:5754例患者共发生219例医院感染,总发生率为3.81%,发生在呼吸系统的医院感染明显高于其他系统(P0.05)。手术患者院内感染的发生与年龄、切口类型、手术时间等因素有密切相关性(P0.05),而与性别无明显联系(P0.05)。结论:针对手术患者院内感染发生原因,术前应评估患者重要器官功能,加强患者营养状态,积极治疗各种合并症,重视Ⅱ、Ⅲ类切口预防感染的相应措施,熟练手术操作步骤,尽量缩短手术时间,从而降低手术患者院内感染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重症脑梗死并发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总结预防及治疗措施。方法对154例重症脑梗死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是否并发肺部感染分为感染组和非感染组,比较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和入院时NIHSS评分,观察患者住院期间有无误吸、鼻饲、呼吸机应用及合并基础疾病。结果本组重症脑梗死154例,并发肺部感染90例,发生率为58.4%。感染组年龄、入院时NIHSS评分以及误吸、鼻饲及呼吸机应用率均较非感染组高(P<0.01或0.05)。两组的性别及合并基础疾病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症脑梗死并发肺部感染的发生率高,高龄、入院时NIHSS评分高和住院期间误吸、鼻饲及应用呼吸机是其危险因素,宜早采取预防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18.
新生儿窒息是新生儿死亡及伤残的主要原因之一,降低新生儿窒息特别是重度窒息发生率对减少新生儿死亡及伤残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93例新生儿窒息原因分析,寻找预防措施。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1997年1月1日至1998年12月31日本院分娩新生儿总数1672例,新生儿窒息93例,发生率5.5%,其中轻度窒息(出生后1minApgar评分7~4分)65例,重度窒息(出生后1minApgar评分≤3分)28例。1.2 分析方法新生儿窒息原因可以是单一的,但更常见是多种原因综合所致,本文以最主要的一项为代表进行统计。1.2.1 母婴关系 (1)胎盘功能不全,包括妊娠高血压综合…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实施多种干预措施对降低基层医院院内感染的作用。方法对446例内科住院的患者进行分组,其中试验组328例实施了多种干预措施,对照组118例未实施干预措施,比较试验组和对照组发生院内感染的情况。结果试验组患者发生院内感染17例(其中大肠杆菌感染3例、肺炎杆菌感染2例、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2例、类杆菌感染3例、念珠菌感染2例、曲菌感染2例、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2例、轮状病毒感染1例),感染率为5.18%;对照组患者发生院内感染16例(其中大肠杆菌感染2例、肺炎杆菌感染2例、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3例、嗜肺军团菌感染1例、类杆菌感染2例、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2例、沙眼衣原体感染2例、轮状病毒感染2例),感染率为13.56%。两组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89,P<0.01)。结论在基层医院建立监控报告机制和实施多种有效的干预措施,可预防和控制耐药菌在医院内的传播,降低患者发生耐药菌院内感染的机率,保障医疗环境和患者的安全。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重度妊高征的分娩时机和分娩方式。方法:对在我院分娩的234例重度妊高征患者的临床资料作回顾分析。结果:234例中行阴道产45例、剖宫产189例。234例孕妇发生产后出血14例,发生率为6.0%;新生儿出现窒息28/234例,窒息率为12.0%。剖宫产与阴道产两种分娩方式的新生儿窒息发生率无明显差异(10.4%vs19.0%.P〉0.05),产后出血率则以阴道产者为高(4.2%vs13.3%,P〈0.05)。以孕周〈34周的新生几窒息率明显增高(P〈0.05)。结论:孕周〉34周的重度妊高征,不必刻意延长胎龄,应适时终止妊娠,避免病情恶化;剖官产是重度妊高征终止妊娠的最佳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