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程浩  舒晓波  龙英  李秀娟  吕江 《江西农业学报》2011,23(12):166-168,177
基于系统论的信息熵有关理论,对江西省宜春市土地利用结构的时空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宜春市1997~2008年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总体上呈上升趋势,土地利用结构缓慢向均衡状态发展。(2)根据2008年信息熵空间分布差异,将宜春市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分为3个不同类型区域。(3)宜春市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和均衡度在时空上的区域分异规律主要受区域自然环境条件和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基于信息熵原理,运用定量方法对博罗县土地利用结构的时间演变及空间差异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总体上来说,2009~2014年博罗县土地利用结构的信息熵、均衡度不断上升,优势度不断下降,土地利用结构无序程度不断提高;2014年,各镇间土地利用结构的差异明显,总体上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土地利用结构的信息熵较高,而经济欠发达的区域土地利用结构的信息熵较低。  相似文献   

3.
基于信息熵的县域土地利用结构变化与分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蔡进  刘秀华  丁恩俊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1):6539-6541
信息熵是对系统的不确定性(无序性)的一种量度,其演变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区域各类土地利用类型的动态演变规律,也可以反映区域土地的分布。根据信息熵原理研究了重庆市荣昌县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及分布,并与重庆市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从时间变化看,荣昌县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在1996~2005年一直处于上升状态,1996年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最低,为1.306 5,2005年达到最大值1.450 8,正处于"凸"型非线性增加态势;从空间变化看,信息熵的大小与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信息熵大,经济发展较好。荣昌县土地利用信息熵比重庆市水平低,且二者变化趋势差别很大,重庆市信息熵波动较大。  相似文献   

4.
通过空间探索分析法等,从空间和时间两个层面,分析2003—2016年中国省域乳制品消费水平区域格局变化及其特征。结果表明:2003—2016年中国乳制品消费水平呈现一定的集聚特征,以2008年为分界,2003—2008年集聚程度不断扩大,2008—2016年略有下降并趋于稳定;从区域人均乳制品消费来看,整体表现为"北高西低"的特征;从乳制品消费水平冷点和热点布局特征来看,2003—2016年热点区增加了上海、浙江、江苏、福建4个地区;河北、辽宁、山东等地区在此期间经历了热点区—过渡区—热点区的波动;冷点区基本变化不大,主要分布在中国南方地区,总体上形成了东西差异、南北变迁的特征。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1996—2009年我国各省土地利用变化情况,掌握各类用地的变动趋势,为各地土地利用规划和土地开发、保护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2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对全国31个省的土地利用动态度和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的时空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我国的土地利用变化与各地区自然资源特征和经济发展程度密切相关,其中,耕地、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整体"西增东减",林地、草地则整体由东向西增量逐渐增加,园地向西部和南部增加、黄渤海地区缩减,城镇村及工矿用地由东部沿海向内陆地区增加量逐渐减少,交通运输用地南北激增,其他土地则由东向西减少量逐渐增加,且经济发展较快地区各类用地的变化率都相对较大,同时,耕地、园地、林地、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的变化还与各地自然资源分布特征关系较大;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的空间分布总体为熵值由东向西减少,且相较第一次全国土地利用调查,第二次全国土地利用调查时信息熵的变化总体表现为"东增西减"。[结论]我国土地利用结构有序度由西向东递减,且在这14年期间东部地区的土地利用系统有序度在进一步下降,土地利用结构趋于复杂,均衡度上升。  相似文献   

6.
基于信息熵的土地利用结构演变分析——以湖北省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信息熵原理,采用1997~2005年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从时序与空间两个角度对湖北省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的分异规律及其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湖北省1997~2005年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呈现出先增加后收敛的趋势,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的高低与土地管理政策特别是耕地保护政策的松严密切相关;湖北省土地利用结构均衡度在空间上表现出区域分异规律,土地利用结构均衡度的高低受区域自然条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在对重庆市2009—2016年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采用熵值函数模型分析重庆市土地利用结构动态变化,应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分析引起重庆市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变化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2009—2016年重庆市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总体上处于不断调整优化过程中,呈3个发展阶段:稳步增长阶段(2009—2013年)、快速增长阶段(2013—2014年)、持续降低阶段(2014—2016年);(2)重庆市38个区(县、市)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值的空间分布呈以主城区和万州区、忠县为信息熵高值为中心向外围递减的规律;(3)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变化与第二产业产值比重、总人口、城镇化率3个经济社会发展因素表现出强关联关系,与公路线路里程、第三产业产值比重、第一产业产值比重、人均GDP、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呈中等关联关系。  相似文献   

8.
基于Shannon信息熵理论,依据2005—2010年南京市土地变更调查资料,分析研究了南京市整体及市内各片区的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动态演化。结果表明,南京市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和均衡度近6 a呈现波动中趋向上升的状态;主城区与其他片区的土地利用结构均衡度的空间分异特征十分突出。揭示影响南京市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和均衡度变化的驱动因素,对预测和规划今后一定时期内南京市以及同南京市具有类似区位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城市的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保护、区域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具有借鉴意义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基于信息熵的长株潭区域土地利用结构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基于信息熵的基本原理,利用1996-2008年长株潭区域各县(市、区)土地利用变更数据和相关社会经济资料,对研究区域土地利用结构的时间变化规律和空间分异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从整体上看,耕地、园地、未利用地面积所占比例呈递减趋势,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所占比例呈递增趋势。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在1996-2008年期间呈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的波浪式趋势变化。通过对土地利用结构和农业用地内部结构的分析可知:林地、果园、桑园、交通用地所占比例的高低是影响研究区域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的主要因素。各县(市、区)土地利用结构的信息熵呈现出较大的时空差异。  相似文献   

10.
为优化配置土地资源,利用信息熵理论,对三穗县2009-2013年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特点及规律进行分析,并构建 GM(1,1)模型,利用2009-2013年的数据对模型进行检验,然后预测2014-2020年该县土地利用结构的信息熵、均衡度和优势度。结果表明:2009-2013年,三穗县土地利用变化主要表现为园地、林地、草地的减少,耕地、城镇村及工矿用地、交通运输用地、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其他用地的增加,其中林地面积变化对信息熵的影响最大;三穗县土地利用结构的信息熵和均衡度在2009-2013年期间呈上升,优势度呈下降趋势,表明三穗县土地利用系统的有序性降低,集中性减弱,向着均衡化的方向发展;构建的 GM(1,1)模型精度较高(c=0.10,p=1),预计2014-2020年三穗县土地利用结构的信息熵上升,均衡度增加,优势度下降。  相似文献   

11.
绵阳市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时空差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浩  董廷旭  罗培 《安徽农业科学》2014,(13):4078-4080
根据1995年绵阳市土地利用详查数据和2009年绵阳市第二次土地调查数据,运用信息熵理论对绵阳市所辖各区县土地利用结构的空间差异和时序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信息熵数值的高低与经济发展水平存在相关性,经济增长迅速的主城区处于信息熵高值区和增长区,经济相对落后的山区县处于信息熵低值区和下降区,中等经济水平的丘陵县处于信息熵中值区.一个良好的土地利用结构,其土地分异应介于混沌与有序之间,因而,对于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域,应采取相应措施适度提高或降低信息熵,以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区域土地利用结构的动态变化,探究其发展规律和驱动机制,运用SPSS等软件对天水市麦积区2015—2020年土地利用变更数据进行处理,采用信息熵、单一土地动态度对麦积区土地利用结构及其动态变化特征进行了定量分析并对麦积区2021—2026的信息熵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麦积区土地利用类型时间变化具有不均衡性,但已呈现良好方向发展的趋势。从单一土地动态度来看,居民工矿用地、水利设施用地、交通设施用地均为正向变化,其中交通设施用地变化最为明显,水利设施变化幅度最小。其他用地类型均为负向变化,林地变化最小。依据2015—2017年信息熵、均衡度、优势度以及2021—2026年预测值分析,麦积区土地利用结构正在向均衡化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3.
以陇南市为例,运用熵值函数模型和灰色关联分析方法,采用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对西部山地过渡区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及其社会经济发展效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由于分类体系的变化,1997~2013年陇南市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可分为1997~2003年、2004~2008年和2009 ~2013年3个阶段.②1997~2013年陇南市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呈现波动式增长趋势,2004 ~ 2008年为一个缓慢增长阶段,2009 ~2013年达到一个高速增长的水平.③陇南市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与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人均GDP、单位土地面积GDP、非农产业与农业产业产值比、城镇化率呈现强关联.关联分析结果显示,除政策影响之外,社会经济发展是间接引起该区域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变化的主要内在驱动力.  相似文献   

14.
以芜湖市土地利用结构作为研究对象,运用信息熵理论对区域土地利用结构的时间变化规律和空间分异特征进行研究,并对影响其信息熵变化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芜湖市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时间上呈现增长的态势,土地利用结构均衡度均较高;空间分异上呈现市辖区熵值普遍高于下辖县,下辖县的农用地单一优势度较高导致熵值偏低;通过相关性分析,得出土地利用结构是影响熵值增长的直接因素,人口经济发展状况、城镇化水平以及产业结构与信息熵的上升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以广东连山县1996—2006年各地类土地数据为基础,对其土地利用变化速度、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及均衡度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近10年来,连山县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和均衡度在时间上经历了缓慢增加到平稳的变化过程,其土地利用结构的均质性较低,且变化不十分明显;在空间上具有具有明显的分异规律,即永和镇、太保镇、吉田镇和福堂镇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和均衡度均高于全县同期的平均值,而小三江镇、上帅镇和禾洞镇的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和均衡度均低于全县同期的平均值。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自然因素、人口变化、经济因素和政策调对连山县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和均衡度动态变化的驱动机制。  相似文献   

16.
以丝绸之路经济带涵盖的南疆县域为研究靶区,利用协调度函数和生态承载力响应模型,对南疆县域2003—2013年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协调发展度及其生态承载力响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时序变化上,2003年以来区域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协调度与其生态承载力响应变化趋势大体趋同,大致呈现波动上升态势;(2)空间变化上,协调度空间分布是西南部高于北部和东部,生态承载力响应等级空间分布较分散,持续超载区主要集中在南疆地州的人口密集区域;(3)协调度的高低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生态承载力响应状态,二者等级变化在县域时间与空间分布上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7.
利用2011年重庆市忠县土地利用数据,构建9种土地利用现状类型数据体系,基于土地利用信息熵与空间洛伦茨曲线相结合的方法,对忠县28个乡镇的土地利用结构进行基于县域尺度下的空间分析和研究。结果表明,忠县土地利用信息熵呈现出明显的差异性,并且从空间角度将全区分成信息熵高值区、信息熵中值区、信息熵低值区,平均信息熵值为1.24 Nat,信息熵最高值为1.63 Nat,信息熵最低值为0.69 Nat;重庆市忠县耕地、建设用地、林地的分布最为均衡分散,水域、未利用土地分布则相对集中,充分利用各乡镇的优势资源发展特色产业,从而优化全县土地利用结构,推进土地的集约利用。  相似文献   

18.
赵京  胡贤辉 《浙江农业科学》2020,61(11):2397-2401
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和可持续发展。本文基于熵值法分析湖南省土地利用结构分异规律,测度了湖南省及所辖14个市州的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均衡度和优势度,为区域土地利用优化配置,协调农业用地与建设用地的用地矛盾,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理论参考。研究结果表明:2010—2017年,湖南省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稳中有升;长株潭城市群对于湖南省的土地利用结构熵值起到主导作用;湖南省土地利用结构呈现空间分异特征,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的高低受到区域自然资源禀赋及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基于研究结果提出协调人地关系、促进耕地资源保护,突出湖南省粮食主产区特色以及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为减少滨海生态脆弱区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以河北省重要的生态脆弱区——黄骅市为研究区,从土地利用的生产功能、经济功能、生态功能与社会功能4个角度切入,构建土地利用功能评价指标体系,定量分析黄骅市2003—2012年土地利用功能的动态变化与空间分异特征。结果表明:1)2003—2012年,黄骅市土地利用总功能动态变化度达97.30%,呈现快速上升趋势。2012年土地利用功能实现率为0.65,处于中度可持续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2)黄骅市土地利用功能在空间分布上呈现集聚特点,生产功能主要集中在市域远离海边的西部,生态功能较好的区域主要集中在市域东北部,社会功能和经济功能处于优势地位的区域主要集中在黄骅市中部。结果表明黄骅市土地利用功能逐渐向着多功能方向发展,但是协调度依然很低。  相似文献   

20.
基于信息熵对内蒙古自治区2009~2015年土地利用结构演变及其空间差异进行研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首先,2009~2015年内蒙古自治区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不断增大,区域土地利用结构均衡度不断提高,除受自然条件严重影响的盟市外,其他地区土地利用结构均趋于均衡;其次,相关分析表明城镇化进程、产业间协调发展、政策支持和交通等基础设施的改善促进了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的提升。据此,未来应通过生态保护、惠牧政策、增减挂钩政策和用地相关技术改造等途径,不断提高区域土地利用结构均衡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