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专家简介     
正李俊才,男,汉族,研究员,1961年8月出生亍河南省洛阳市,1983年7月毕业于沈阳农学院园艺系果树专业,毕业后一直在辽宁省果树科学研究所工作。2001和2010年分别获沈阳农业大学果树学硕士和博士学位,辽宁省百千万人才百人层次,国家梨产业技术体系营口综合试验站站长,执行专家组成员,辽宁省果树科学研究所梨研究室主任,所学术委员,辽宁省梨科技创新团队专家,辽宁省科学技术基金评  相似文献   

2.
<正>湖北省农业科学院果树茶叶研究所位于长江之滨的武汉市南湖大道,那里果树葱笼,茶香四溢。自1950年成立以来,该所一直致力于果树茶叶种质资源收集、保存和评价、新品种选育、生态区划、栽培模式、生物技术、优质安全高效技术体系、加工工艺、良种繁育体系等研究;承担国家、省有关果树、茶叶的重大科研任务,研究解决果树、茶叶产业中的关键性技术问题;六十多年来,培育出梨、猕猴桃、柑橘、桃、板栗和茶树等大批果树茶树优良品种,不少品种蜚声中外。能够做到这些,研究所的众多专家功不可没,该所所长、"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秦仲麒研究员,更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相似文献   

3.
《浙江农业学报》2007,19(1):F0002-F0002
金华市农业科学研究院的前身为金华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始建于1959年,2004年7月由所改院。下设行政办公室、科研与成果管理处、作物研究所、植物保护研究所、果树研究所、蔬菜研究所、花卉苗木研究所、畜牧研究所及现代农业新品种引种试验场,全院现有在职职工55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38人,研究员1人,其他高级技术职称的10人,  相似文献   

4.
正开封市农林科学研究院开封市农林科学研究院成立于1958年。主要开展农作物和林木新品种选育、高产高效栽培、新品种新技术推广、植物保护等工作。现有职工137人,其中研究员11人、副研究员20人,中级研究人员18人,国务院特贴专家5名,省管专家3名。是"十二五"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棉花、花生、小麦、西瓜综合试验站及河南省现代农业技术体系小麦试验站的技术依托  相似文献   

5.
国家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是农业部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2008年确立的50个体系之一。目前该体系设置育种与菌种繁育、病虫害防控研究、栽培与设施、加工、产业经济5个功能研究室,21个岗位科学家,20个综合试验站,首席科学家为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张金霞研究员。国家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兰州综合试验站为农业部2008年确立的  相似文献   

6.
正开封市农林科学研究院开封市农林科学研究院成立于1958年。主要开展农作物和林木新品种选育、高产高效栽培、新品种新技术推广、植物保护等工作。现有职工137人,其中研究员11人、副研究员20人,中级研究人员18人,国务院特贴专家5名,省管专家3名。是"十二五"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棉花、花生、小麦、西瓜综合试验站及河南省现代农业技术体系小麦试验站的技术依托单位,河南省博士后研发基地之一,2010年中国农业大学  相似文献   

7.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始建于1952年,是广东省属公益一类科研机构,主要从事热带南亚热带果树种质资源、遗传育种、栽培生理、病虫害防控、果品保鲜等学科的基础理论和应用技术研究、成果转化与技术推广服务工作。全所现有职工85人,其中高级研究人员39人,中级研究人员18人;博士20人(博士后3人),硕士16人;享受国务  相似文献   

8.
从2月4~6日在北京召开的国家麻类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启动大会上获悉,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作为该体系建设的依托单位之一,获得了土壤与水土保持的创新工作岗位(团队),该所黄道友研究员被聘为首期(2008—2012)土壤与水土保持的岗位科学家。麻类产业技术体系属2007年底启动的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创新体系之一,由中国农科院、中国科学院、教育部直属大学和省属大学以及省、地(市)级农科院(所)等31个单位组成,  相似文献   

9.
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在大棚果树上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对于果树栽培是一项效益显著的新技术,这一技术是一个集生态、环保、经济等效益于一体的良性循环的好技术。其能充分利用废弃资源,大幅度提高果树产量,改善其品质的现代农业生物工程创新技术。主要从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的背景、内置反应堆技术的操作规程及注意问题等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0.
<正>2009年12月21日,国家农业部张桃林副部长、广东省人民政府李容根副省长和农业部科教司王衍亮巡视员、省农业厅谢悦新厅长、程萍副厅长、省财政厅沈梅红副厅长参加了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启动仪式。  相似文献   

11.
我国现代农业发展亟待实现创新驱动和内生增长,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是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和农业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战略支撑,它既具有公共性、社会性、多元性、系统性及开放性等鲜明特征,也是破解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突破农业现代化短板的内生驱动力。但目前我国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正面临着农业科技创新体制与管理机制障碍、农业科研与农业生产脱节、农业科技推广与服务体系不健全以及农业科技创新激励机制与风险补偿机制匮乏等现实困境。为此,应采取建立协同创新机制、加强产学研结合、构建农业科技创新动力机制、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构建"三位一体"的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创新农业科研投入政策体系及建立商业化育种创新机制等优化措施,来促进我国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相似文献   

12.
<正>2010年1月14日,广东省农业厅在广州组织召开了广东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建设工作会议。会议研究部署了未来广东农业科技工作任务,共同谋划体系建设大计和宏伟蓝图。省农业厅程萍副厅长到会并作重要讲话,省农科院廖  相似文献   

13.
山西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启动以来,水果产业体系有关专家及时深入果树生产第一线调查研究,并结合全省苹果发展布局提出了今后山西省苹果产业发展优先考虑的主导品种,供产业发展参考。  相似文献   

14.
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是设立在县、乡两级,为农民提供种植业、畜牧业等科研成果和实用技术服务的组织,是加快实施科教兴农战略的重要载体。本文重点阐述农业技术体系建设与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创新做法和主要成效。  相似文献   

15.
正开封市农林科学研究院成立于1958年。主要开展农作物和林木新品种选育、高产高效栽培、新品种新技术推广、植物保护等工作。现有职工137人,其中研究员11人、副研究员20人,中级研究人员18人,国务院特贴专家5名,省管专家3名。是"十二五"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棉花、花生、小麦、西瓜综合试验站及河南省现代农业技术体系小麦试验站的技术依托单位,河南省博士后研发基地之一,2010年中国农业大学开封实验站、中国农科院黄淮试验站在我院设立。"十一  相似文献   

16.
水果精确定量栽培技术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优质、安全、高效、高产是果树生产的综合目标,也是果树科学攻关难题。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经过多年的引进、吸收,创新了能使水果发育全过程和各项调控技术指标精确化的果树数字化生产技术体系。实现了水果生产的模式化、技术规范化、简便化。在四川省梨、柑桔、葡萄、桃等水果生产上应用已超过万余亩。目前,该技术在全国乃至国际上都是最先进的一项工程技术。  相似文献   

17.
《中国热带农业》2010,(3):I0006-I0006
农业部广州香蕉种质资源圃位于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自“六五”开始,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就一直在开展香蕉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与创新利用研究,1989年建成国家果树种质广州香蕉圃,收集保存香蕉种质资源170份。  相似文献   

18.
《河北农业科技》2009,(19):F0003-F0003
乐文全,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昌黎果树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园艺学会梨分会理事、国家梨产业技术体系昌黎综合试验站站长。  相似文献   

19.
现代可持续农业技术是可持续农业的核心内容和有力撑,其发展应综合考虑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以现代科学技术进步和创新为基础,并且不能离开科学的投入。中持续性这尖正确处理现代农业与传统农业技术、农业现代化与可持续农业及可持续农业与绿色革命思潮等三个关系。其体系配置应重点把握、研究、完善可持续性农业实用技术体系;建立可持续性2科学技术的推广体系,发挥生物技术在再现农业技术中的主导作用;加快农业工程技术的研  相似文献   

20.
为有效解决江苏省产业技术体系不完整、共性关键技术创新突破不够和成果支撑产业能力不强等问题,江苏省农业科学院以江苏省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资金项目为抓手,设置产业技术体系类项目,整合省内优势农业科研力量,协同创新打造江苏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文章详细介绍了该产业技术体系类项目的设置背景与建设现状,系统总结了项目实施过程中所反映出来的问题,并从打造高效创新团队、完善项目管理制度、构建项目绩效考评体系和加强项目资金监管等四个方面提出相关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