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明清以至民国时期,既是中国国内海洋经济与海洋社会形成、发展的时期,又是中外海洋社会经济大碰撞的时期。这一时期,伴随着国家海洋政策的不断变化,传统海洋管理形式出现较大调整,海洋民间组织作为海洋管理的新生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陆续出现渔民帮会、渔民公所、渔团、渔会等多种组织形态,并在海洋渔业生产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同时,其自身所具有的封闭性和排外性特点以及来自政府权威的压力和干涉,又极大地限制了这种作用的发挥。  相似文献   

2.
谭黎明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0):4831-4832
从农业生产工具、作物栽培耕作技术、农田水利技术3个方面综述了明清时期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王小丰 《农业考古》2023,(1):136-143
明清以来,大量农具传入西辽河地区,配合着当地传统农具,大面积荒地得到开垦并提高了土地利用率。随着农业发展,经济收入的增加,对边疆地区的稳定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在农具传入西辽河地区的过程中,移民入迁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加之朝廷政策的推行,以及改良后的农具与农业技术的应用,使西辽河地区粮食产量颇丰,奠定了后世农业生产格局。农具的使用带来了经济效益,但由于过度垦殖,加剧了生态环境的恶化,对西辽河地区经济发展有着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4.
明中叶学术界兴起的考证之学,迤逦发展至清代乾嘉时期而蔚为大国。这期间经历两个阶段:(1)从求博到求真。明代考证学以博奥夸耀于世,实事求是之意不足,而哗众取宠之心有余。入清以后,学者鄙弃明人治学的浮嚣之气,考证之学转向求真。(2)从求古到求是。清代乾嘉时期的学术,有吴派和皖派之分,吴派稍早于皖派,其学标榜“求古”,唯汉是从。皖派不以为然,治学主张“实事求是”。清代学术的思想理论性不如宋明之理学,但亦自有其特色。本文重点分析了戴震“以情情”的思想意义,以及“由词通其道”的治学方法,同时对章学诚“六经皆史”的方  相似文献   

5.
明清时期江淮地区的蝗灾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对传统农业社会经济破坏程度来看,蝗灾是仅次于水旱灾害的一种高危害的灾种。本文以灾害学、历史学等学科的方法,比较系统地探讨了明清时期江淮地区蝗灾的几个阶段以及时空分布特点和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6.
明清时期,平原地区宜农土地的垦殖基本饱和,人口继续膨胀,人均耕地日益减少,严峻的生存危机迫使人们大量涌入资源丰富、荒而未辟的广大山区,从而掀起山区开发的高潮,山区经济成为社会发展中最活跃的因素。从明清时期陕南地区的人口迁移及其成因的分析,探讨该地区农业人口增长的基本规律及农业开发的基本轮廓。  相似文献   

7.
历史时期,江西地区是华南虎的主要栖息地之一。然而,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强和自然环境的变迁,人虎关系在明清时期表现得异常紧张,“虎患”问题成为地方政府头疼的灾害之一。以往学者在研究江西虎惠时,只是单方面强调人类无休止的开发活动压迫了虎的生存空间,最终导致虎患的发生。事实上,一些经济、文化水平较高的地区也是虎患高发地。究其原因,乃为战乱、灾荒导致人口锐减、社会残破和田地荒芜,次生林在战乱、灾荒之后得到恢复并成为战后较长一段时间内的主要植被,为虎提供了广阔的栖身之所,从而诱发了群虎入城袭击人类的事件发生。  相似文献   

8.
在查阅大量古代文献的基础上,考证了烟草传入我国的时期和路径,并从经济发展规律的角度,诠释了明清时期烟草广泛种植的原因。最后,整理、总结了明清时期的烟草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9.
引水济运是解决京杭运河通漕问题的重要手段,体现了各河段的自然地理特征,一切引水活动都围绕在“保漕”的前提下进行.这种情况下,很难兼顾国家运道与地方民生,难免会给农业带来诸多负面影响,其中水源紧张的会通河、卫河、高宝河等河段矛盾最突出.  相似文献   

10.
在古代生产力不发达的情况下,人口的多少对某一地区的开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明清时期,外来人口大规模迁入梵净山地区,一方面极大地促进了梵净山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梵净山地区的土地资源、森林资源、矿产资源随之得到开发。但另一方面,由于梵净山地区可再生资源的有限性,外来移民的大量进入又导致在山区开发中出现了开发不当、自然环境破坏等问题,这又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梵净山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11.
高平  张小谷  张子娟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9):16686-16688
对鄱阳湖地区明清时期的天然渔业种类进行生物学分类,并考察捕捞渔业、养殖渔业、渔具渔法等状况。结果表明,鄱阳湖周边地区设置有16个河泊所和1个鱼苗厂作为渔业课税机构,主要课税对象为长江、鄱阳湖及附近的湖泊、河流的物产。明代鄱阳湖地区渔业注重渔业资源和生态保护,但至清代中后期鄱阳湖地区渔业资源出现衰退。  相似文献   

12.
玉米起源于南美,明中期传入我国。明后期、清中叶后随着人口增加带来的粮食压力,促使山区人民开垦土地和选择玉米这一高产农作物种植。明末、清中叶开始在淮南山区大面积种植,进而在我国南北各地逐步传播。居民迁移、政府推广、区域之间的相互学习是玉米种植发展的直接原因,最终成为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  相似文献   

13.
李锦伟 《农业考古》2013,(1):147-150
明清时期江西农民的弃农经商现象在地域分布上极不平衡,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主要是各地在商品经济、农民生存压力和交通条件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弃农经商的不平衡性对江西社会产生很大影响,使明清时期江西在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上也出现了不平衡性,江西社会变迁呈现多样性的特征.  相似文献   

14.
在辽金元农业开发的基础上,明清时期西辽河地区农业开发取得了很大进步。农业发展有利于维护西辽河地区乃至边疆地区的稳定,良好的农业开发环境促进了西辽河地区经济繁荣。明清两代非常重视农业,大力支持西辽河地区的农业开发,给予西辽河地区农业生产资料,加之其他政策的实行、农业生产技术的传授、高产耐旱粮食作物的栽培和驿站、桥梁的建设等,使西辽河地区的农业开发成果颇丰,至清代更加显著。自然灾害等成为制约农业开发的主要因素。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西辽河地区农业开发的动力与制约因素做出了进一步讨论。  相似文献   

15.
李纲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7):4138-4139,4290
分析了京杭运河枣庄段对枣庄农业的影响,结果表明,正面影响包括改变了农业生产结构,扩大了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专业化的农业生产使农业生产技术迅速提高,负面影响包括农业耕地的减少,农田水利的破坏,农业劳力的流失和农村生境的恶化等。  相似文献   

16.
明清时期北京寺庙园林的几种类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主要按园林位置、布局、功能的不同,将中国明清时期北京寺庙园林分成3种类型:(1)寺庙庭园,即以寺庙建筑为主,用树木,花卉、清泉、水溪、山石及台榭、亭廊点缀其间,如法源寺;(2)寺庙附属园林,即于寺庙外专辟独立园林,以园林为主,辅以建筑小品,如月河梵院及白云观;(3)山林寺庙,即寺庙设于风景区,寺庙与山水、森林的自然环境融为一体,为宗教与自然风景的结合,如潭柘寺、戒台寺等.本文结合上述3种类型的典型寺庙,论述其造园的手法及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17.
李令福 《古今农业》2004,7(1):12-21
本文分阶段论述了明清山东省棉花种植的发展与分布特征,并考证了清末山东棉花亩产、总产及其商品率.基本结论如下:一、在政府扶持下,明初期棉花引种山东省并得以迅速推广;分布上的广泛均衡性是自给自足自然经济的体现;二、明中叶以后,山东省棉花种植在北方率先走向专业商品化,逐渐形成了鲁西北与鲁西南两大商品棉产区;后来由于供销地理的变化,鲁西南产区衰落下去,而鲁北平原却发展成为重要的棉产区;三、清末山东引种推广了美国长绒棉,全省植棉260万亩,平均亩产籽棉65斤,总产籽棉169万斤,其中长距离贩售率为40%.  相似文献   

18.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覆盖政治、经济、军事等各个领域的巨大系统,科举制度的推行是与这个系统相互配合得较为良好的一个环节。它已完全超越了选官本身的意义,而成为集中体现中国优良文化传统的标志:它调动了宗法制的积极性,并将之推广到全社会,形成了一种面向全体公民的开放性;它倡导了追求礼法的价值观念,成为凝聚人心的坚韧纽带,有效地实现了主流价值观念的普及;它强化了社会分层的等级意识,建立起了一种社会相对和谐的稳定秩序。山东临朐冯氏家族的发展史给了我们一个形象的诠释。  相似文献   

19.
明清时期,随着全国性人口膨胀和封建土地兼并的日益严重,大量移民辗转来到陕南,从而掀起了陕南地区农业开发的高潮。但是,由于人口的急剧增长和开发的盲动性,致使陕南地区的生态环境遭到较大破坏,影响了陕南的经济的进一步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明清时期东南地区的虎患及相关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所说的“虎患”是指在人类活动范围加大,老虎在其生存条件发生改变以后,离开深山,窜入城乡,伤人、危害家畜的事件。关于虎患的问题,正史上少有记载,作者查阅了东南地区的479种方志,发现明清时期的“虎患”,其发生的频率,地域范围,产生的危害性都超过以往,成为当地严重的野生动物灾害。本文认为东南地区之所以出现较严重的虎患,是因为生态环境人为地被严重破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