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中国北部亚洲玉米螟[OstriniaFurnacalis(grenee)]...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3.
亚洲玉米螟化性类型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鲁新  李建平  王蕴生 《玉米科学》1995,3(1):075-078
本文对自然发生的亚洲玉米螟的一代越冬型和二代越冬型的滞育后发育历期和临界光周期等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在26℃、16小时光照条件下,一代越冬幼虫的滞育后发育历期是:雌虫54.88±1.14天,雄虫53.59±1.42天.二代越冬幼虫的滞育后发育历期是:雌虫28.14±0.99天,雄虫28.47±1.24天。一代越冬型的冬蛹重为0.0757±0.0036克,二代越冬型的冬蛹重为0.0593±0.0021克。在26℃条件下,一代越冬型的临界光周期为14小时30分钟.二代越冬型的临界光周期为13小时40分钟。在26℃、15.50小时光照条件下,一代越冬型的发育历期是:幼虫17.7284±0.2664天,蛹8.3276±0.9930天,二代越冬型的发育历期是:幼虫15.9500±0.2235天,蛹重7.7129±0.1102天.经分析认为,公主岭地区自然发生的亚洲玉米螟存在一化性类型和二化性类型,这两种化性类型具有明显的差异,可以区分开.对此项内容的深入研究有助于解决亚洲玉米螟大发生预测预报和综合防治的疑难问题。  相似文献   

4.
玉米螟的发生程度与5~8月初的降雨和种群质量密切相关,降雨主要影响越冬种群的复苏、化蛹、羽化、成虫的活动及3令前幼虫的存活,5~6月份特别干旱不利于越冬种群的复苏、化蛹和羽化.对成虫的产卵量有影响;7月份的干旱或大暴雨严重影响成虫的活动、卵的孵化和3令前幼虫的存活。不同年度间一、二化种群在越冬种群中所占的比例影响越冬种群的质量,在以一化种群为主时,玉米螟繁殖力强、发生晚,危害重。  相似文献   

5.
玉米螟的发生程度与越冬种群的天敌和虫源基数密切相关,对越冬种群影响比较大的天敌有玉米螟厉寄蝇、玉米螟长距茧峰、细菌和白僵菌。其中影响最大的是白僵菌,在5月末至6月下旬发病,寄生率在不同年度间变化很大,变化范围在4.5%~90%以上,对虫源基数有重大影响。玉米螟大发生必须有足够的有效虫源,在吉林省一代为主的发生区,6月份的越冬虫量为有效虫源,在不考虑降雨的情况下,6月中旬的百秆活虫量与7月份性诱蛾量及秋季百株虫量均极显著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7023和0.869,构成大发生的有效上源数至少为每百秆有30头以上;7月份的累计单盆诱蛾量在300头以上。  相似文献   

6.
亚洲玉米螟危害玉米产量损失估算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经1987~1989年3年田间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玉米受玉米螟危害形成的不同被害状,对产量的影响有明显差异,而秋季调查的植株含虫量与被害状常存在不完全相符的现象。据此提出估算玉米螟危害玉米的产量损失,依据被害状比依据虫量准确。在以一代为主的地区及一代区,当前可根据玉米被害状的调查,参照本项试验测产结果,估算玉米螟危害玉米的产量损失情况。  相似文献   

7.
亚洲玉米螟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瞿保平 《玉米科学》1992,(1):073-079
本文从玉米螟的发生分布、生活史、发育与存活、扩散能力、天敌、测报与防治等方面回顾了亚洲玉米螟的研究历史和现状,分析探讨了所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玉米螟的发育速率、生殖力和存活率都在玉米生殖生长期最高。光温综合作用下的化性变化及可能的迁移扩散活动能影响玉米螟的发生危害特性。目前有记录的天敌共136种(寄生性天敌68种,捕食性天敌63种,病原微生物5种),田间自然寄生率一般较低,但越冬后化蛹阶段的幼虫被寄生率较高。玉米螟的中、长期测报基本上还是空白,应用的各种防治技术还不能满足生产上的要求。主要原因是基础研究薄弱,科学贮备严重不足,对农田生态系统中一些基本的生态过程的研究还是空白,对玉米螟种群及种群以下的一些基本规律尚不清楚。同时,防治技术的可操作性与可接受程度也影响其推广应用,需要在明确玉米螟种群数量变动的调控机制的基础上,研究简易、实用、高效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8.
Bt基因玉米对亚洲玉米螟的抗性及其农艺性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普通玉米杂交组合N3030、N4640为对照,通过盆栽接虫试验和田间调查,系统研究了转Bt基因玉米杂交组合N3030Bt和N4640Bt对亚洲玉米螟的抗虫效果和主要农艺性状变化。结果表明,转Bt基因玉米对亚洲玉米螟产卵无驱避作用,但花叶率、茎秆和雌雄穗的受害程度均明显轻于对照;转Bt基因玉米的生育期、株高、穗位高、穗长、穗粗等与对照差异不大,秃尖长明显短于对照,穗粒数和产量明显高于对照。  相似文献   

9.
2000~2013年田间系统监测沈阳地区亚洲玉米螟和赤眼蜂的发生规律.亚洲玉米螟落卵量、卵孵化量、赤眼蜂寄生量等资料和温度、积温、湿度、雨量、光照等气象资料作为预测因子,采用简单逐步回归、二次多项式逐步回归及多因子互作回归进行拟合,建立不同发生量预测预报模型,并对其进行检验.结果表明,亚洲玉米螟及赤眼蜂发生量与多因子之间存在相关关系,采用预报模型可较为准确地预测出发生量,一代亚洲玉米螟落卵量采用简单逐步回归组建的模型结果可靠;二代亚洲玉米螟卵孵化量与赤眼蜂寄生量采用简单逐步回归和多因子交互组建的模型结果均可靠,玉米螟落卵量采用二次多项式逐步回归模型结果可靠.  相似文献   

10.
新疆亚洲玉米螟无害化防治技术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表明:新疆一代亚洲玉米螟成虫产卵盛期应用球孢白僵菌75~120g/hm2灌心或120~180g/hm2喷雾,防效相当或优于3%呋喃丹37.5~45.0kg/hm2。螟黄赤眼蜂防治新疆二代亚洲玉米螟效果优于松毛虫赤眼蜂,放蜂量为60万~120万头/hm2,放蜂3~4次,公顷设45~90个放蜂点,放蜂间隔3~5d,其卵块寄生率为56.2%~95.6%,平均65.45%;卵粒寄生率为33.7%~72.1%,平均55.1%;虫口减退率为35.7%~88.2%,平均62.0%。放蜂技术、蜂卡质量、田间小气候和化学农药等对放蜂效果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1.
采用农杆菌介导法获得转Cry1A.401基因抗虫玉米CM8302和CM8303,通过多代回交与自交获得BC4F1、BC4F2和BC4F3世代的转基因玉米材料。利用qRT-PCR和ELISA方法明确转基因抗虫玉米叶片、花丝和子粒均有Cry1A.401基因表达,不同世代间目的基因表达量无显著差异。田间接虫鉴定结果表明,CM8302和CM8303三个世代心叶期和吐丝期的抗性等级均为1级,抗性水平为高抗。室内生测结果表明,亚洲玉米螟幼虫取食CM8302心叶、花丝和子粒第6天存活率分别为0、4.0%和4.0%;取食CM8303心叶、花丝和子粒第6天存活率分别为0、4.0%和2.0%。分析显示转基因抗虫玉米CM8302和CM8303的心叶、花丝和子粒均具有显著杀虫效果且遗传稳定。  相似文献   

12.
水分对亚洲玉米螟越冬幼虫化蛹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水分对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Guenée)]越冬幼虫化蛹的影响及幼虫饮水后体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的活性变化。结果表明,水是影响越冬幼虫复苏至化蛹阶段的关键因子。在湿度40%、温度22℃~28℃条件下加温处理,越冬幼虫最佳饮水时间为加温后20~30 d,此阶段满足其饮水需要,化蛹率增高且化蛹比较集中。当多次饮水时,其化蛹率随饮水次数的增加而增高,当饮水次数达到3次时,化蛹率接近100%。对越冬幼虫饮水后连续4 d体内SOD和POD的活性测定表明,饮水后其体内SOD和POD比同期不饮水的幼虫活性增高。分析认为,两种酶的活性增高与其饮水后化蛹发育和代谢增强有关。  相似文献   

13.
转基因抗虫玉米对亚洲玉米螟的抗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田间人工接虫鉴定方法,根据玉米抗螟性田间鉴定评价标准,研究转基因玉米Bt799和NC6304YGRR对亚洲玉米螟的抗性.心叶期接虫试验结果表明,以食叶级别作为评价参数,2种转基因玉米对亚洲玉米螟具有良好的抗性,食叶级别均为1级;2种非转基因玉米食叶级别均大于7级.吐丝期接虫试验结果表明,以单株虫孔数、单株活虫数、单株隧道个数及单株隧道长度作为评价参数,2种转基因玉米对亚洲玉米螟抗性均显著高于各自对应的非转基因玉米.转基因抗虫玉米Bt799和NC6304YGRR田间抗虫效果良好,均能保护玉米在整个生育期内不受亚洲玉米螟危害.  相似文献   

14.
从50对AFLP引物中筛选出9对多态性高、扩增稳定、重复性好的引物,对敦化一化型、洮南二化型和公主岭二化型3个地理种群共24个个体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研究不同化性亚洲玉米螟间的遗传关系。结果表明,9对引物共扩增出1 127条清晰可辨的DNA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1 029条,平均多态性比例为91.30%;亚洲玉米螟不同种群个体间遗传相似性指数分布在0.430 7~0.667 5之间;同一种群内个体间的遗传相似性指数敦化一化型为0.439 9~0.524 0,洮南二化型为0.487 8~0.667 5,公主岭二化型为0.459 7~0.563 9,遗传相似性较低,表明亚洲玉米螟遗传多样性十分丰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供试的24个亚洲玉米螟聚成两大类,敦化一化型聚为一类,洮南二化型和公主岭二化型聚为一类。  相似文献   

15.
2009~ 2011年对辽宁省受旱灾影响的北票市和受洪涝影响的铁岭市亚洲玉米螟发生危害情况进行调研,分析干旱和洪涝灾害对亚洲玉米螟种群动态的影响.结果表明,2009年6~9月持续干旱影响,受灾当年亚洲玉米螟种群数量大幅下降,第2年亚洲玉米螟心叶期危害较轻,但穗期危害较重,第3年种群数量恢复至较高水平;2010年7月下旬洪涝灾害发生条件下,亚洲玉米螟发生危害维持在较高水平,受灾年份越冬种群数量较大,但不能直接影响第2年亚洲玉米螟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气候变化对沈阳地区亚洲玉米螟发生世代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沈阳地区亚洲玉米螟落卵情况进行多年系统调查。结果表明,沈阳地区亚洲玉米螟年度落卵结束时间明显延长,已出现第三代卵,该世代幼虫可安全越冬,沈阳地区亚洲玉米螟由传统二代区转变为二、三代混生区。  相似文献   

17.
为评价玉米植株上不同放蜂位置对两种赤眼蜂防治玉米螟效果的影响,采用盆栽控制试验,分别设置玉米心叶内、盆栽土壤表面及玉米叶片背部3个接蜂点,每点分别单独、混合释放两种赤眼蜂,研究同一蜂种不同释放方式对玉米螟的控害效果。结果表明,在同一位置接蜂,单独接玉米螟赤眼蜂和混合接蜂在卵块寄生率、卵粒寄生率、玉米螟卵中的总出蜂数等指标均高于单独接松毛虫赤眼蜂。当接入蜂种相同而位置不同时,在心叶内接蜂玉米螟卵粒寄生率最高,玉米螟赤眼蜂在心叶内接蜂的蜂卡羽化率高于土壤表面和叶片背部接蜂;松毛虫赤眼蜂在3个位置上差异不显著。在玉米心叶内单独释放玉米螟赤眼蜂或者混合释放赤眼蜂对玉米螟的防治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8.
转Bt基因玉米对亚洲玉米螟的抗性及其农艺性状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普通玉米杂交组合N3030、N4640为对照,通过盆栽接虫试验和田间调查,系统研究了转Bt基因玉米杂交组合N3030Bt和N4640Bt对亚洲玉米螟的抗虫效果和主要农艺性状变化。结果表明,转Bt基因玉米对亚洲玉米螟产卵无驱避作用,但花叶率、茎秆和雌雄穗的受害程度均明显轻于对照;转Bt基因玉米的生育期、株高、穗位高、穗长、穗粗等与对照差异不大,秃尖长明显短于对照,穗粒数和产量明显高于对照。  相似文献   

19.
利用q RT-PCR和ELISA等方法测定转Cry1Ab-Ma基因玉米CM8101不同世代、不同组织目标基因表达量,开展玉米螟室内和田间生测鉴定,评价转Cry1Ab-Ma基因玉米CM8101对亚洲玉米螟的抗性。结果表明,Cry1Ab-Ma基因在CM8101各组织中均有表达,不同世代间目的基因的表达量无显著性差异,遗传稳定。室内生测结果表明,转基因玉米CM8101各组织均对亚洲玉米螟具有显著的杀虫效果,不同世代间玉米螟的存活率均无显著性差异。田间接虫鉴定结果表明,CM8101在T3、T4、T5世代的抗性等级均为1级,抗性水平为高抗。  相似文献   

20.
亚洲玉米螟越冬幼虫化性与复苏后发育历期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鲁新  周大荣  李建平 《玉米科学》1998,6(Z1):100-102
本文对吉林省东、中、西部三个生态区的玉米螟的复苏后发育历期进行了研究,得出一化性的公主岭和敦化越冬代玉米螟的复苏后发育历期为对34.36d和28.62d,二化性的公主岭和白城越冬代玉米螟为17.93d和13.71d,一化性玉米螟的复苏后发育历期长于二化性玉米螟15d左右。一、二化性玉米螟个体的复苏后发育历期分布各有其特点,两种化性玉米螟的化蛹始期、化蛹高峰期和化蛹终期均有显著差异,一化性玉米螟均迟于二化性玉米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