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温度是影响椰心叶甲生长发育与繁殖的重要生态因子之一。通过开展椰心叶甲耐热性研究,探讨椰心叶甲的生态适应性机理。结果表明,高温显著影响椰心叶甲的发育与繁殖,椰心叶甲在高于30 ℃温度下不能完成任何发育历期;42 ℃极端高温处理2 h为椰心叶甲热最敏感时间;各龄期椰心叶甲PPO、POD、AsA-POD、CAT和SOD活性显著升高与椰心叶甲耐热性相关。上述结果为进一步探讨椰心叶甲耐热性分子机理及其生态适应性机理提供了理论依据与前期工作基础。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柑桔褐带卷蛾的人工饲养,得到其发育的历程,通过计算:卵期发育起点温度10.8℃,有效积温73.5日度;幼虫发育起点温度为9.55℃,有效积温486.2日度;蛹期发育起点温度12.6℃,有效积温104.3日度;成虫发育起点温度19.0℃,有效积温22.7日度;整个生活史的发育起点温度为12.3℃,有效积温704日度,通过相关系数的测验,证实了发育速率与温度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山蒟对椰心叶甲的生物活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山蒟对椰心叶甲不同虫态的杀虫活性,旨在丰富防治椰心叶甲的植物源农药。采用胃毒法测定山蒟石油醚提取物对椰心叶甲5龄幼虫及成虫的生物活性。结果表明,山蒟对椰心叶甲5龄幼虫LC50为3.871 0 mg/mL;对成虫为11.496 5 mg/mL;采用触杀法测定山蒟对椰心叶甲卵的毒杀活性,对卵孵化抑制LC50为4.768 5 mg/mL,山蒟抑制卵发育到1龄末幼虫的LC50为3.766 7 mg/mL。  相似文献   

4.
椰心叶甲啮小蜂(Tetrastichus brontispae Ferrière)是一种重要的椰心叶甲蛹寄生蜂。为了探讨繁育椰心叶甲啮小蜂的最佳寄主密度,研究1对椰心叶甲啮小蜂与椰心叶甲1日蛹的不同配比对椰心叶甲啮小蜂寄生与繁殖的影响。结果表明,雌蜂与椰心叶甲1日龄蛹的不同配比对椰心叶甲啮小蜂寄生率、每寄主出蜂量和后代性比有显著影响,当雌蜂与椰心叶甲1日龄蛹配比为1∶1时,椰心叶甲啮小蜂的寄生率和出蜂量最高,其寄生率为100%,每蛹平均出蜂量为27.67头,显著高于其它配比,但雌蜂与椰心叶甲1日龄蛹配比为1∶6时,椰心叶甲啮小蜂后代性比(雌蜂的百分比)最高为88.04%,显著高于其它配比。平均每雌怀卵量、出蜂率、羽化率在椰心叶甲啮小蜂与椰心叶甲蛹的不同配比之间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5.
温度对椰心叶甲啮小蜂发育历期及寄生力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6  
在养虫室内研究温度对从台湾省引进的椰心叶甲啮小蜂(TetrastichusbrontispaeFer.)发育历期和寄生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温度(25 1)℃,相对湿度为(:75 5)%条件下,个体发育完成1代需要17 ̄21d;卵期1.5 ̄2d,幼虫期5 ̄6d;蛹期(含预蛹期)10 ̄12d;成蜂寿命在没有营养补充条件下,雌蜂活2d,雄蜂活1.5d。有10%(v:v)蜜糖水营养补充时雌蜂最长可活21d,最短7d,平均16d,雄蜂能活最长17d,最短5d,平均14d。完成1代的有效积温(285.36 19.32)℃,发育起点温度为(10.32 0.8)℃。在一定温度范围内,其发育历期随着温度的升高而缩短,寄生能力则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强。  相似文献   

6.
高温对椰心叶甲啮小蜂保护酶系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椰心叶甲啮小蜂(Tetrastichus brontispae)幼虫、 蛹和成蜂经 30、 33、 36、 39、 42 ℃处理后体内 3 种保护酶活性的变化。 结果表明: (1)经不同高温处理后, 椰心叶甲啮小蜂幼虫、 蛹和成蜂体内过氧化氢酶(Catalase, CAT)活性随着温度升高而先升高后降低, 其中幼虫、 蛹体内 CAT 活性高于对照。 39 ℃为CAT 清除 H2O2 的最适温度, 高于 39 ℃则 CAT 活性受抑制。 (2)经不同高温处理后, 椰心叶甲啮小蜂幼虫体内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 POD)活性高于对照, 蛹和成蜂体内 POD 活性低于对照。 幼虫在 33 ℃时体内 POD 活性达最大值, 之后随着温度的升高逐渐下降; 蛹和成蜂体内 POD 活性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 (3)经不同高温处理后,椰心叶甲啮小蜂幼虫和蛹体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 SOD)活性随温度升高而升高, 其体内 SOD活性均高于对照。 成蜂体内 SOD 活性随温度升高而先升高后降低, 在 39 ℃时达到最大值, 但低于对照。  相似文献   

7.
在5种不同温度条件下研究了大豆蚜有效积温、发育起点温度、繁殖力等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大豆蚜各虫态的发育历期随着温度的升高而显著缩短,若虫发育明显受到低温抑制。10℃下发育历期最长为22.08d,15、20、25、30℃分别为14.04,10.67,9.92和6.71d。相对低温同时也抑制大豆蚜繁殖能力,10℃下平均产仔量和日产仔量均为最小,分别为15.73头和1.23头/d。 20和25℃下大豆蚜繁殖力较强,平均每天产仔量分别为27.87和27.36头。通过直线回归分析,得出大豆蚜1龄若虫发育起点温度最高为2.0268℃,有效积温为38.4216日度,大豆蚜世代发育的起点温度为1.6587℃,有效积温为202.7879日度。  相似文献   

8.
对椰心叶甲啮小蜂的复眼和触角分别用水溶性黑色素和液体石蜡处理以探讨其视觉、嗅觉在其寄主接受行为过程中的作用;分别用椰子心叶、A4白纸、黑色薄膜3种不同方式包裹椰心叶甲蛹以探讨小蜂视觉在其寄主接受行为过程中的作用;把椰心叶甲蛹在-81℃超低温冰箱下冰冻10min后以探讨寄主蛹动对椰心叶甲啮小蜂寄生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椰心叶甲啮小蜂寻找寄主时嗅觉起主要作用,视觉仅起辅助作用,而寄主蛹动对该蜂接受寄主行为的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9.
为协调椰心叶甲的化学防治与生物防治,在室内测定了丁硫克百威、氯氰菊酯、啶虫脒和椰甲清 4种杀虫剂对椰心叶甲卵、幼虫、蛹和成虫 4 个虫态及其寄生性天敌椰心叶甲啮小蜂卵、幼虫、蛹和成虫 4 个虫态的相对毒力。结果表明,椰甲清、氯氰菊酯、啶虫脒和丁硫克百威 4 种杀虫剂对椰心叶甲和椰心叶甲啮小蜂 成虫的益害毒性比分别为 3.864 6、2.388 4、0.548 5 和 0.083 1。在有效防治椰心叶甲的前提下,对天敌椰心叶甲啮小蜂的安全性依次为椰甲清 > 氯氰菊酯 > 啶虫脒 > 丁硫克百威。椰甲清和氯氰菊酯可在椰心叶甲综合治理中发挥有效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椰心叶甲对虚拟波长下不同颜色的选择行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明重大入侵害虫椰心叶甲的最佳趋向颜色及其所对应的量化参数,应用Dan Bruton的虚拟波长与RGB值的函数关系进行相互转换,通过自制八面体装置测定椰心叶甲对不同颜色的选择性差异,确定其最佳趋向颜色、波长和RGB值。结果表明,椰心叶甲雌、雄成虫对不同颜色的选择率均存在差异,其中波长为580 nm的黄色(RGB值为255,255,0)对椰心叶甲的吸引力最高,其次为波长575 nm的黄绿色(RGB值为240,255,0),这为采用有色粘板技术监测和诱捕椰心叶甲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1.
结合田间调查和采用室内逐日观察法,在6个温度20、25、28、32、36和40℃,湿度75%的条件下,以银合欢种子为食料,对银合欢豆象在不同温度下的各虫态发育历期进行了系统的观察和研究。结果表明,银合欢豆象卵期、幼虫及蛹期的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10.50、9.52和12.79℃。在20~40℃条件下,各虫态的发育速率与温度呈抛物线相关,低温和高温都不利于其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12.
以桂龙1号红龙果为试材,研究不同贮藏温度对红龙果果实品质的影响,探寻红龙果的最适贮藏温度,为延长红龙果的贮藏保鲜期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0~5℃低温可显著抑制红龙果果实的呼吸强度,减少果实的重量损失,有效延缓可溶性糖的分解消耗,保持红龙果果实的风味和品质;3℃以下低温会引起红龙果冻害的发生,使果实失去商品价值。红龙果最适宜贮藏温度为3~5℃。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对温度条件与水稻产量关系的研究,指出4~9月平均温度及各生育时期的温度对水稻产量的影响,特别提到阶段性低温和低温冷害是影响水稻产量的主要气象灾害。  相似文献   

14.
黑龙江省第一积温带春季地温变化及玉米播期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黑龙江省第一积温带4个代表市(县)哈尔滨、双城、泰来、肇东的近10年4~5月的5~10 cm土层日平均地温为基础数据,分析播种至出苗期间地温的变化规律,同时结合玉米种子萌发温度,确定该积温带的适宜播种日期。结果表明,日平均地温均随着生育进程在波动中增长,4月1~8日地温增长比较稳定,4月9~22日地温波动大,而后稳定上升;地温稳定通过6℃、7℃、8℃、9℃和10℃的平均日期分别为4月3日、4月5日、4月16日、4月17日和4月22日,但年际间差异较大;第一积温带的最早播种期建议为4月16日,适宜播种期为4月22日至5月5日。  相似文献   

15.
温度对巴西橡胶树微体繁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进行了温度对巴西橡胶树(Hevea brasiliensis)微体繁殖影响的研究。以巴西橡胶树的腋芽和顶芽为外植体,分别在26,28和30℃3种温度下进行组织培养,定期观测萌生枝的高度、直径、数量等多项指标。结果表明:在培养第50天时,腋芽繁殖系数26℃的2.6提高到28℃和30℃的4.6,提高了76.9%,在同样情况下,28-30℃的顶芽繁殖系数比26℃的提高50%左右;28℃的萌生枝直径略大于30℃和26℃的,30℃和28℃的萌生枝和萌动芽数量大于26℃的;30℃的枯顶数量略大于28℃和26℃的。综合指标说明:培养温度以28℃最佳,继代1次时间不宜超过50d。  相似文献   

16.
利用在田间用设置温度计,定点定时观测的方法,研究了5cm、10cm水层及池田边的水温和气温变化对水稻生长发育的影响。分析了6月份水稻分蘖期浅水(5cm水层)灌溉有利于促进低节位分蘖的原因;指出孕穗期深水灌溉是防御障碍性冷害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7.
用人工冷水池与人工气候箱分别对8个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在它们育志换温敏感期进行5d日均温23.5℃(22-25℃)的冷水与6d日均温23.5℃(19.5-26.0℃)的冷气处理。结果表明:株S-1、陆18S、96-5-2S、139S及康201S在两种低温处理条件下均表现不育,自交结实率与花粉可染率均为0;培矮64S在人工冷气处理条件下也表现不育,自交结实率与花粉可染率为0,但在人工冷水处理条件下表现轻度可育,自交结实率为0.05%,花粉可染率为5.0%;810S与179S在两种低温处理条件下均表现可育,自交结实率为3.7%-18.5%,花粉可染率为4.3%-41.0%,但人工冷水处理条件下的自交结实率与花粉可染率明显高于人工冷气处理条件下的自交结实率与花粉可染率。说明用人工冷水池鉴定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雄性不育的起点温度是可行的,而且鉴定的灵敏度比人工气候箱更高。根据人工冷水池与人工气候箱鉴定的结果可知:株S-1、陆18S、96-5-2S、139S及康201S的雄性不育起点温度小于23.5℃,培矮64S的雄性不育起点温度在23.5℃左右,而810S与179S的雄性不育起点温度大于23.5℃。  相似文献   

18.
根据气候变化,运用数理统计方法,从气象角度分析积温对水稻产量的影响、冷害对水稻生育期的影响,并提出兴修水利、选用适当品种、培育壮秧等措施预防低温冷害。  相似文献   

19.
模拟盛夏低气温条件下水温对水稻温敏不育系育性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在模拟盛夏低气温的条件下(日平均温度22.5或23.0℃),研究了8个温敏不育系在28.6、26.8和24.0℃处理时的不育性。结果表明高于温敏不育系临界温度的温水,可以保持温敏不育系的雄性不育性稳定。为利用水温作为一个有效手段防止盛夏低温引起的负效应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0.
运用电导率法对秋眠级不同的2个苜蓿品种“WL-525HQ”和“WL-232HQ”进行耐热性测定。叶片经梯度高温处理后,细胞伤害率呈“S”型曲线。通过Logistic方程拐点确定半致死温度,“WL-525HQ”和“WL-232HQ”的高温半致死温度分别为54.13 ℃和52.26 ℃,“WL-525HQ”的耐热性强于“WL-232HQ”,其结果与2种苜蓿的实际耐热趋势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