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试验结果表明:实地养分施肥法与常规施肥法株高、穗长、穴穗数、穗粒数、结实率和理论产量间有显著差异,千粒重各处理间差异不显著。空育131常规施肥方法(施肥量为140.0kg/hm2)产量为8305.0kg/hm2,实地养分施肥方法B(施肥量为120kg/hm2)产量为8541.9kg/hm2,比常规施肥方法增产2.9%。实地养分施肥法施肥量比常规施肥方法少氮肥20kg/hm2(尿素价格:2200.00元/t,含氮量46%),减少投入93.06元/hm2;且增产按230kg/hm2(稻谷价格1.96元/kg)计算,增加收入450.8元/hm2,一减一增二项合计,则增收543.86元/hm2。黑龙江2007年水稻种植面积为208.9×104hm2,2008年种植面积为236.8×104hm2,如果每年水稻种植面积按200×104hm2,黑龙江省每年可增加收入10.88亿元。  相似文献   

2.
通过测定西农979旗叶SPAD值、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等相关指标,研究2种播种方式和6个施肥水平对西农979灌浆期旗叶光合特性、产量构成要素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精量播种和常规播种间穗数差异显著,穗粒数、千粒质量、产量差异不显著。(2)随着施肥量的增加,旗叶SPAD值和蒸腾速率呈现出先增大再减小的趋势;净光合速率在开花期时不施肥最高,且显著高于施肥处理,之后迅速下降,到花后22d降为最低。(3)穗粒数和呈穗数成显著负相关,产量与千粒质量、穗粒数和成穗数呈正相关(r分别为0.571、0.364和0.202)。(4)在常规播种与精量播种条件下,B3处理(纯氮180kg/hm2、P2O5120kg/hm2、K2O 75kg/hm2)的西农979产量最高。在常规播种下B3处理显著高于其他处理,为最优施肥水平;而在精量播种条件下,B3与B2(纯氮135kg/hm2、P2O5 90kg/hm2、K2O 45kg/hm2)、B4(纯氮225kg/hm2、P2O5 120kg/hm2、K2O 75kg/hm2)差异不显著,可见,B2、B3、B4均为最佳施肥处理。  相似文献   

3.
挑旗期施肥浇水对小麦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挑旗期施肥浇水与未施肥浇水处理相比,总穗数无显著差异,穗粒数增加3.3粒,千粒重增加1.8 g,均达到极显著水平,从而促使产量增加948.1 kg/hm2,增产极显著。在小麦产量7 259.3~8 674.1 kg/hm2的高产田,施尿素112.5 kg/hm2(折纯N 51.75 kg/hm2),不会招致贪青晚熟和倒伏减产。  相似文献   

4.
以2011年审定的小麦品种普冰9946为试材,研究5种施肥水平和4种播种密度对其叶片SPAD值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同施肥和密度处理下,小麦起身期和开花期SPAD值呈显著差异,拔节期和灌浆期SPAD值呈极显著差异;处理(密度315×10 hm-2,N 225 kg/hm,P 150 kg/hm,K 150 kg/hm)和(密度315×10 hm-2,N 300 kg/hm,P 200 kg/hm,K 200 kg/hm)在各个时期顶叶(旗叶)均有较大SPAD值。当密度为315×10 hm-2,施肥量为N 225 kg/hm,P 150 kg/hm,K 150 kg/hm时,穗粒数和产量均为最大,分别为每穗44.92粒和9 873.00 kg/hm,并具有较高的有效穗数和千粒质量。不同时期顶叶(旗叶)SPAD值与有效穗数、穗粒数和产量存在正相关关系,与千粒质量存在负相关关系;小麦顶叶(旗叶)SPAD值对有效穗数、穗粒数和产量的影响主要从拔节期开始,且主要在拔节期与开花期。可见,适当增加播种密度和施肥量,可使冬小麦在整个生育期获得相对稳定且较高的SPAD值,并可显著增加冬小麦的穗粒数和产量。  相似文献   

5.
测土平衡施肥对玉米产量与品质及效益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研究测土平衡施肥对玉米产量、品质及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测土平衡施肥可促进玉米的营养生长,增加有效穗数、穗长、穗行数、行粒数、千粒重,提高玉米籽粒蛋白质、脂肪、淀粉含量,降低可溶性糖含量,改善玉米的品质。试验条件下,测土平衡施肥玉米单产达9 071.9 kg/hm2,比常规施肥单产(7 385.2 kg/hm2)增产1 686.7 kg/hm2,增长22.8%;平衡施肥净增效益27 840.66元/hm2,比常规施肥净增效益(21 888.68元/hm2)增加5 951.98元/hm2,增长27.2%;大田示范也获得相似的效果,重现性较好,增产增收显著。  相似文献   

6.
选择白蒲镇沈桥村3组丰产方进行小麦精确施肥技术试验,结果表明,精确施肥区成穗数、每穗总粒数和实粒数均比其他小区高,分别为570.45万穗/hm2、38.02粒和35.03粒,从而使精确施肥区产量、产值最高,达5 736.15kg/hm2、4 704.15元/hm2。  相似文献   

7.
水稻叶龄诊断施肥试验结果表明,水稻叶龄诊断施肥法与常规施肥法相比,能够提高肥料利用率,改善稻米品质,大幅度提高水稻产量。其增产的途径是前期促进早分蘖、后期控制无效分蘖提高成穗率,在保证水稻足够有效穗数的同时,提高结实率,增加穗实粒数。确定合理的施肥量、施肥时期及施肥比例是实施该项技术的主要环节。  相似文献   

8.
寒地水稻优化施肥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小区对比的方法研究寒地水稻优化施肥技术,结果表明施氮肥的处理水稻单株分蘖、干物重均明显高于不施氮肥的处理,不同施肥方法对干物质累积量动态有明显的影响,INM1和INM2处理最高,INM4次之,FFP干物质积累量最低;施氮肥的处理穗长、平方米穗数、穗总粒数、穗实粒数和产量均比不施氮处理高.NO产量最低,6 433.5 kg/hm2,INM2产量最高,8 919.0 kg/hm2,比对照增产38.6%;INM1和INM4次之,分别为8 628.0kg/hm2和8 518.5 kg/hm2,比对照增产34.1%和32.4%;FFP和INM3产量分别为8 382.0 kg/hm2和7 749.0 kg/hm2,比对照增产30.3%和20.5%.在氮肥用量相同,施用方法不同的情况下,氮肥利用率差异较大,INM2施肥方式氮肥利用率最高,为43.5%,INM1处理次之,氮肥利用率为38.4%,INM3利用率最低,为23.0%.  相似文献   

9.
平衡施肥对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研究了田间平衡施肥对水稻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施肥处理对水稻株高、分蘖数、穗长、有效穗数、瘪粒率、千粒重的影响不同。在各施肥处理中,以平衡施肥处理的瘪粒率最低、千粒重和产量(8 482kg/hm2)最高,较无肥区增产3 445 kg/hm2(68.4%),增收4 943元/hm2;粗蛋白(7.21%)与粗淀粉(66.03%)含量最高。  相似文献   

10.
为了明确深松(深度30 cm)分层(0~15 cm为上层,15~30 cm为下层)施肥播种对小麦花后主要农艺性状、旗叶衰老及产量的影响,2017~2018年小麦季以冀麦585为试验材料,在底肥N、P2O5、K2O施用量均为120 kg/hm2条件下,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设4种深松分层施肥方式处理,以常规耕作施肥为对照,研究了不同深松分层施肥方式对小麦农艺性状、生长后期旗叶特征、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总体来看,深松分层施肥处理虽然在中后期延缓叶片衰老方面不及CK,但对改善小麦农艺性状、增加植株干物质积累量均效果较好,能够显著促进单位面积穗数和穗粒数增多,明显提高产量。其中,上层施用磷(P2O5)钾(K2O)肥均45 kg/hm2+下层施用磷钾肥均75 kg/hm2的基础上,仅上层施氮(N)肥120 kg/hm2或者上层施氮45 kg/hm2+下层施氮75 kg/hm2效果均较好,二者产量可以达到8 777.8~8 808.6 kg/hm2且差异不显著,但均显著高于其他2种深松分层施肥方式处理。  相似文献   

11.
华北地区播种量不同时旱稻产量的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明旱稻新品种旱稻297在华北地区的产量形成并确定适宜的种植密度,在2003年120 kg/hm2播种量基础上,2004年增设更为节约的60和90 kg/hm22个播种量,研究不同种植密度下的产量构成。结果显示:2004年60、90和120 kg/hm2播种量的产量分别为3.8、3.5和3.4 t/hm2;成熟期3个播量地上部生物量(单位面积内旱稻植株茎、叶、穗的总干重)在1 005.0~1 283.4 g/m2范围内无显著差异;收获指数分别为0.36、0.34和0.26,随播种量增大而依次降低,且120 kg/hm2播种量显著低于其他2个播种量。从产量构成因子来看,颖花数少是本试验旱稻产量低的主要原因;结实率对产量的作用受环境影响,年际间差异较大。总之,2004年60 kg/hm2播种量表现出较好的群体结构,在单株最高分蘖数、分蘖成穗率、穗粒数和结实率上都优于其他2个播种量;而90 kg/hm2播种量在相同条件下单位面积的颖花数最高。因此,60~90 kg/hm2播种量的旱稻群体在生产中具有进一步提高产量水平的潜力,是比较适宜的播种量。  相似文献   

12.
赵秋祥  张如宏  王娟  张彪  董桂春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3):13981-13985
[目的]探讨武育粳3号机插稻产量水平的主要影响因素。[方法]在大田栽培条件下,以迟熟中粳武育粳3号为供试材料,研究栽插时间、栽插密度、育秧方式和氮肥运筹等对其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分析影响其不同产量水平下产量的主要因素。[结果]栽插时间越早,单位面积穗数或每穗粒数越多,单位面积颖花量越大,越易获得高产。120万~150万基本苗/hm2处理的穗数、每穗粒数、单位面积颖花量较大,产量较高。施氮量300 kg/hm2处理的产量高于270、330 kg/hm2处理;施300、330 kg/hm2纯氮水平下,7∶3处理的产量高于6∶4处理,270 kg/hm2施氮下正好相反;在6个氮肥处理中,以300 kg/hm2施氮量7∶3施氮比例处理的产量最高。高产攻关试验中,不同产量类型田块的穗数差异较小,每穗粒数、结实率、每穗实粒数和单位面积颖花量有明显差异;高产F类田块水稻的每穗粒数、结实率、每穗实粒数和颖花量高于其他类型水稻;产量在9 000 kg/hm2以下时,穗数、每穗粒数和结实率对产量均有显著影响,前者对产量的作用显著大于后二者;产量在9 000~10 500 kg/hm2时,穗数对产量的作用显著大于其他因素;产量在10 500 kg/hm2以上时,每穗粒数、穗数、结实率对产量均有显著影响,前者对产量的作用显著大于后二者。穴数、每穴穗数与穗数关系密切,产量在9 000 kg/hm2以下时,前者对穗数的作用大于后者;产量在9 000 kg/hm2以上时,后者对穗数的作用大于前者。  相似文献   

13.
为了明确寒地水稻品种特性,采用随机区组设计方法,对黑龙江省2010年主栽的32个水稻新品种产量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穗粒数与结实率呈显著负相关,与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每穴穗数(分蘖力)多的品种穗粒数少,产量增加;植株高的品种每穗粒数多;穗粒数多结实率下降,产量增加。应适当减少穴穗数(分蘖数),增加穗粒数,即分蘖力中等,偏大穗的品种有利于产量提高。对产量贡献率从大到小顺序为叶宽、剑叶长、千粒重、穴穗数、株高、结实率。  相似文献   

14.
粳稻新老品种株型性状比较   总被引:14,自引:4,他引:10  
选用日本、韩国、中国的粳稻品种30个,将1990年及以前育成的品种称为老品种,1991年及以后的品种称为新品种。比较新老品种株型性状的变化及其对产量的效应。结果表明:(1)新品种比老品种株高低,穗角小,单株有效穗数少,每穗总粒数多,着粒密度大;新品种比老品种倒2叶基角大,倒3叶基角和张角小,倒3叶叶长短。(2)新老品种的10穴产量,穗总粒数,穗角及着粒密度差异极显,新老品种剑叶、倒2叶和倒3叶的叶宽差异极显。(3)根据通径系数,老品种中穗总粒数、单株有效穗数对产量的直接作用较大;新品种中经济系数、穗总粒数对产量的直接效应较大。新老品种中着粒密度对产量的间接效应总和都为最大。新老品种的倒2叶宽对产量的直接效应较大。老品种的剑叶宽和剑叶基角对产量的间接效应总和较大;新品种的倒3叶宽和倒3叶基角对产量的间接效应总和较大。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杂交中稻超稀播旱育秧模式的产量效应。【方法】选用“冈优725”和“Ⅱ优838”2个杂交中稻品种为试验材料,每个品种设置2种育秧模式(常规密播旱育秧(对照)和超稀播旱育秧)和6种秧龄(45,51,57,63,69和75 d),分析育秧模式和移栽秧龄对杂交中稻生育进程、田间茎蘖数、经济性状和产量的影响。【结果】1)与常规密播旱育秧模式相比,超稀播旱育秧模式下,当秧龄超过51 d时,随秧龄的增加,杂交中稻全生育期显著延长,有效穗数、单穗着粒数、单穗实粒数、结实率、成穗率和单穗质量下降;当秧龄超过60 d时,水稻产量随秧龄延长而显著降低。2)当秧龄大于57 d时,超稀播旱育秧模式的最高茎蘖数较常规密播旱育秧模式显著(P<0.05)提高,且其提高程度随秧龄的增加而显著(P<0.05)增加。3)在超稀播旱育秧模式下,63和69 d秧龄的稻谷产量分别为9 047和8 247 kg/hm2,与常规密播旱育秧模式下45 d秧龄的稻谷产量(8 918 kg/hm2)相当。【结论】在川西北丘陵旱区,超稀播旱育秧模式有利于培育大龄壮秧,其秧龄可以延长至63~69 d,能有效缓解因旱迟栽带来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6.
不同时期养分管理对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子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培育高γ-氨基丁酸(GABA)和抗性淀粉(RS)的水稻品种,并配之相应的栽培措施是功能稻生产的重要环节之一.本文以云南和浙江近期育成的4个水稻新品系为材料,研究了不同时期养分管理对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子的影响.结果表明:①基肥和分蘖肥对水稻的产量、每穗有效穗、一次枝梗数、二次枝梗数和总粒数的提高作用最为显著.穗肥能增加水稻成穗率、穗长、结实率、千粒重和剑叶、倒二叶长宽.②不同时期养分管理对杂交稻的影响比常规稻更显著.加强水稻生长发育后期的养分管理能显著提高杂交水稻的产量.  相似文献   

17.
金优2155是福建省三明市农科所以金23A与明恢2155配组育成的三系杂交稻新组合。2002年引入桂中北稻作区多点试种,表现出生育期适中、穗大粒多、高产稳产、米质优、抗性强、适应性广等特点,大面积种植每公顷产量在7500~9000kg,2004年2月通过广西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栽培技术:早稻以3月中旬、晚稻以6月底~7月上旬为宜;播种前抓好种子消毒,加强秧苗水肥管理,培育壮秧;适时移栽,每公顷抛秧27.0~28.5万株、手插秧以30万蔸为宜;移栽前重施基肥,插后4~7d结合除草合理追肥;科学用水;注意防治稻瘟病、白叶枯病、褐稻虱、三化螟等病虫害。  相似文献   

18.
不同叶龄期追施N、K穗肥对中粳稻产量和群体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中粳稻品种皖稻68为材料,研究不同叶龄期追施N、K肥对水稻群体质量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倒3叶追施N肥产量最高,各处理之间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倒4叶期追施K肥产量最高,各追肥处理都极显著高于对照.(2)倒3叶期追施N肥显著提高穗粒数,而对有效穗数,结实率,千粒重影响较小;倒4叶期追施K肥显著提高穗粒数和结实率,而对有效穗数和千粒重影响较小.(3)穗肥的合理施用能有效控制无效分蘖生长,提高单位面积总颖花量,并能提高群体的有效叶面积率和高效叶面积率,提高粒叶比,协调群体源库关系,塑造抗倒株型,提高抽穗到成熟期的群体光合生产量而获得高产.  相似文献   

19.
采用单因素重复试验研究不同施氮水平对龙稻5号和东农428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氮肥施用量大,水稻生育期延迟,植株晚熟,有效分蘖增加,但过量氮肥导致水稻无效分蘖也相应增加;不同施氮水平对龙稻5号和东农428的穗数.m-2、穗粒数、空瘪粒、千粒重及产量影响差异显著,龙稻5号的穗数.m-2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穗粒数、千粒重、产量在施氮水平0~135 kg.hm-2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但施氮量达到175 kg.hm-2时,穗粒数下降,空瘪粒增高;东农428也具有相同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20.
Field experiments were conducted during 2008-2010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NPK fertilization on seed yield and economic benefit of a new hybrid cultivar of winter oilseed rape(Brassica napus L.)- Xiangzayou763,and to determine the optimum NPK ratio and dose in Hunan,China.The results showed that NPK ratio(1:0.50:0.50) with 180 kg/hm2 N,90 kg/hm~2 P_2O_5 and 90 kg/hm~2 K_2O was the optimum combination for the highest seed yield(2 231.13 kg/hm2) and economic benefit(9 816.97 Yuan/hm~2),of which 1 641.23 Yuan/hm~2 being set for fertilizer investment(VCR=4.11).Besides,the effects of N,P and K fertilizers on seed yield and oil production of winter oilseed rape were not identical.N had the greatest effect on plant growth of winter oilseed rape,followed by P and K.Total leaf number,green leaf number,leaf length and width,rhizome diameter,branch number,dry weight per plant and other agronomic characters in high N treatments were higher than those in low N treatments.By correlation and path analysis of yield components,the contribution rate to seed yield was found:effective silique number per plant>seed number per silique>1 000-seed weigh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