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何钦安 《江西棉花》2006,28(3):41-41
间作是指在同一田块上,将两种或两种以上关系比较协调的作物,同一时间或在幼苗期前后进行有规则的相间种植的方式。这种种植方式能够充分利用地力和温光资源,提高复种指数和种植效益。近年问作发展较快,特别是棉地间作不仅面积扩大,形式多样,而且还探索出了一些高效问作模式,如棉间豆角、棉间西(甜)瓜、棉间辣椒等,产值达15000元/hm^2左右,有的更高。根据近年来的经验,要搞好棉地问作主要应注意如下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2.
3.
根据多年从事棉田复种制度的研究经验,在湖南省安乡县安全乡成功示范推广了棉花与甜(糯)玉米及榨菜一年三熟复种栽培模式,文章介绍了该模式的优点与茬口配置,以及三种作物的主要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4.
近年 ,随着棉价下跌 ,棉农收入大幅度下降 ,如何找到一条既稳定棉花产量 ,又确保棉农增产的好路子 ,是目前农业结构调整和面对WTO的工作重点。南昌市在 1998年就提出棉田要“放宽行距 ,缩小株距 ,改棉花传统栽植方式为宽行窄株种植 ,使之易于间作套种”。通过 3年对多种棉田间套模式的试验与摸索 ,得出棉田套种无籽西瓜效益较好。本文就其社会、经济效益及配套技术要点作简要介绍。1 效益分析1 1 经济效益增加 1999~ 2 0 0 1年试验、示范结果显示 ,棉瓜套种虽然棉花产量略减 4~ 5 % ,但经济效益提高了 86 7% ,扣除生产成本 ,比单作…  相似文献   

5.
通过选择多点调查,对棉花与马铃薯连作与当地常年的习惯栽培模式(油棉、麦棉)作效益比较。结果表明:棉田冬闲时种植马铃薯是较为理想的复种模式,其棉田效益达71190元/hm2,比油棉和麦棉分别增加收益35160和35880元/hm2,有利于稳棉增粮,适合在赣北棉区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为比较稻豆复种模式较常规双季稻种植模式的优势,于2022年在杭州富阳设置早稻—晚稻、春大豆—晚稻与早稻—秋大豆3种种植模式开展大田试验。结果表明:在相同施肥量与大田管理下,春大豆—晚稻种植模式经济效益最高,较双季稻模式提升63.3%,主要得益于晚稻产量的提高及春大豆的经济效益高于早稻;春大豆—晚稻模式下晚稻干物质量较双季稻模式晚稻增加206.3%;早稻—秋大豆种植模式经济效益较双季稻模式提高51.0%,两种模式下早稻产量无显著差异,但秋大豆的经济效益高于双季晚稻。稻豆复种可保障水稻正常生长发育,并提高作物总产量和经济效益,具有较大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江苏省高品质棉的研究与应用及配套栽培技术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分析了高品质棉市场需求,回顾了高品质棉的研究与应用现状,剖析了市场体系与产业效益。以高品质棉科棉1号为材料,从营养生长、生殖生长、物质积累、棉铃形成、氮素代谢等方面研究了高品质棉的生物学特性,提出了高品质棉的栽培技术规程。  相似文献   

8.
为稳定发展粮食生产 ,优化水田种植结构 ,提高种植效益 ,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战略目标 ,1997~2001年 ,我们在水田上试验示范了“冬瓜 -晚稻”种植模式 ,取得了经粮双丰收。现将该种植模式种植的效益和配套技术总结如下。一、“冬瓜 -晚稻”种植模式的效益1999~2000年三年全年示范推广该模式200hm2,平均每667m2产值2518.4元 ,成本785.7元 ,利润1735.1元。与对照“早稻-晚稻”种植模式比较 ,每667m2 利润增加1493.4元。三年示范推广 ,该种植模式比对照总增收448.77万元 ,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是诸暨市调整粮田产业结构 ,实…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受生产成本升高、产业结构调整等诸多因素影响,山东植棉面积大幅下滑。为保障山东棉花产业可持续健康发展,山东棉花研究中心经多年科研攻关,创建了棉花轻简高效栽培技术体系,通过降低物化成本和人工投入提高植棉效益;因地制宜发展出蒜(麦)后直播短季棉以及花椒间作蒜后直播短季棉的“三元”种植等高效种植模式;改革优化棉作制度,发展出黄河三角洲无膜短季棉、棉花花生宽幅间作定向轮作、饲草棉花两熟等新的棉作模式。同时,还帮建和扶持了一批涉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使其不仅成为当地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发展的主力军,也成为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开展农业技术服务的桥头堡。以上技术进展和举措为山东棉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相似文献   

10.
赣棉11号是江西省棉花研究所在“八五”攻关期间选育的陆地棉新品种。该品种集优质、高产、抗逆于一体,2000年4月通过江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01年列入了国家新品种展示计划,还被农业部列入“十五”重点推广50项技术。2002年得到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的支持。2002~2004年连续3年确定为江西省棉花主栽品种,累计推广lOOkhm^2,覆盖江西大部分棉区,并辐射到湖北、安徽等周边地区,成为80年代以来第一个走出江西,推向外省的棉花新品种。现将赣棉11号的选育、特征特性、推广应用表现及效益作简要的介绍。  相似文献   

11.
油菜、西瓜、棉花复种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向安华 《江西棉花》2002,24(2):37-39
本文分析了棉地油菜——西瓜——棉花三熟栽培的经济效益,介绍了三种作物的搭配方式及其关键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2.
棉田间套作理论基础及基本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充分利用棉花前期苗小,对土地和气候资源利用不充分的特点,因地制宜,搞好问套作,是提高棉农经济收入的有效途径。本文总结了棉花间套作的基本原则和主要形式。  相似文献   

13.
棉田立体多熟种植是以实现棉花多层次利用光、热、水资源,集技术、劳动力、物资为一体,密集型高集约的棉田耕作新技术,解决了棉花比较效益差的问题,是稳棉增效的一条有益途径。棉田多熟种植秋冬春三季田间农事繁忙,各个生产环节紧密相连,管理工序多,投入劳动力多,因此要求棉花栽培中通过合理运筹尽量来简化栽培,提高栽培质量,从而获得节本省工,提高棉田立体多熟种植综合效益。  相似文献   

14.
棉田立体种植模式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江苏里下河棉区,于棉花生长前期的棉行空幅中,可套播收青的地膜春花生,春毛豆和甜嫩玉米等,棉花套播行的行距宜保持在120-130cm,套播的高,矮杆作物与棉株之间的间距分别适宜保持在60cm与40cm以上,同时,套播作物的清茬离田尽量确保在7月上旬之前,这样,棉田的综合经济效益可得到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5.
棉田经济效益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受产品价格的制约,但无论产品市场价格如何波动,提高田间农产品产出率是提高经济效益的根本所在。下面介绍几种棉田高效立体栽培模式。  相似文献   

16.
氮肥施用比例对油菜芝麻复种模式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索长江中下游地区旱地油菜芝麻复种模式的高效施肥技术,以华油杂9号和赣芝5号为材料,研究6个氮肥施用比例[P0(油菜:芝麻)=0;P1=157.5:67.5;P2=180.0:45.0;P3=202.5:22.5;P4=225.0:0;P5=180.0:45.0(含油菜枯饼1 500)kg/hm2]对油菜和芝麻产量、品质、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显示,施氮处理的油菜和芝麻总产量都显著高于对照(P0),但是5个施氮处理间的总产量和氮肥利用率都无显著差异;P3处理总产量(3 053.9kg/hm2)、总效益(25 335.4元/hm2)、氮肥农学利用率(4.1kg/kg)、偏生产力(13.6kg/kg)均最高,其中总产量和总效益较对照(P0)分别显著增加了42.79%和55.08%。油菜主茎籽粒的含油量高于分枝;而籽粒蛋白质含量表现刚好相反,其中主茎的蛋白质含量受氮肥用量影响明显。虽然P3处理的芝麻种子中芝麻素、芝麻林素、芝麻酚含量都较其他处理明显降低,但是油菜和芝麻的含油量与蛋白质含量都保持较高水平。综上所述,当氮肥分配比例为202.5:22.5(kg/hm2)(P3)时,既能够保持较高的油菜和芝麻总产量和氮肥利用率,又具有较优的品质,是减氮条件下油菜芝麻复种模式的适宜氮肥分配比例。  相似文献   

17.
本研完对短果枝棉棉田不同间作模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间作模式,对棉花的生育性状和衣分率无明显影响,对单铃重影响较小,单株结铃数略有下降,虽然棉花产量和产值略低于净作,但总产值均明显高于净作处理,以短果枝棉间作花生的处理棉花和间作产值均最高,总产值比净作增加35.37%,是短果枝棉棉男单作的最佳模式,花生的密度以157500株/hm^2为宜,间作早,迟生姜和黄豆的三个处理,棉花和间作的总产值比净作处理增加20%以上,仅次于间作花生的处理,在大面积生产上具有一定的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主要针对宁夏灌区春(冬)小麦收获后,充分利用当地的光、热、土地等资源夏播复种大豆,既解决了粮食作物一季有余,两季不足的矛盾,又增加了大豆产量和农民收入,本文提出了适宜宁夏灌区夏播复种大豆的高产栽培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19.
20.
丘陵旱地棉田免深耕优化耕作模式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2004年5-12月在江西瑞昌丘陵旱地布点示范棉田免深耕优化耕作模式.一年来从棉花生育的各个阶段(苗蕾期、花铃期、吐絮期)进行了农艺性状、产量性状和土壤理化性状的分析.初步探索出丘陵旱地棉田节本省工高产高效的耕作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