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覃向平  全诚 《广东蚕业》2009,43(2):14-17
桑叶消毒是防微的重要技术措施。在蚕种繁育过程中,加强桑叶消毒措施能有效地提高蚕种质量,最大限度地杜绝微粒子病的发生。家蚕微粒子病是病原性微孢子虫经胚种传染而使蚕感染病毒的一种毁灭性传染病。其传播途径有食下传染和胚种传染,在实际生产过程中,我们只要有效地采取切断食下传播途径,胚种传播也就得到控制,蚕种质量就能提高,蚕茧丰收就有保障,经济效益就能充分发挥。因此,如何做好各级蚕种生产过程中的消毒防病工作,特别是桑叶浸渍消毒,是蚕种繁育生产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2.
家蚕微粒子病是一种对蚕业生产危害非常严重的蚕病,具有食下和胚种两种传染途径。该病容易大面积暴发,严重影响和制约着蚕种业和茧丝生产的发展。在蚕种生产中采取母蛾检疫、蚕业消毒、防止野外昆虫微孢子虫交叉传染以及治疗药物应用等措施控制家蚕微粒子病发生。通过对各种家蚕微粒子病防治措施进行分析,以期为促进家蚕微粒子病防治技术创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姚新弟 《中国蚕业》2003,24(3):49-49
家蚕微粒子病是一种严重威胁蚕桑生产的疫病,其传播途径有胚种传染和食下传染两种。为了有效地切断微粒子病的食下传染途径,确保蚕种质量,从2000年开始本场全面实施全程桑叶叶面清洗消毒。在几年的生产实践中,我们对全程叶面消毒的一些技术进行了探索和改进,有效地控制微粒子病的蔓延取得了很好的“防微”效果。本文就有关原蚕饲育中的叶面消毒技术试作介绍。  相似文献   

4.
冯昱 《四川蚕业》2015,(2):36-37
<正>家蚕微粒子病一直是困扰蚕种生产的难题,其传染途径分为胚种传染和食下传染。我场自上世纪末以来,便对场内的选原种生产实行桑叶全程消毒,实践证明,通过桑叶消毒控制食下传染能有效地防止家蚕微粒子病的发生,较大幅度提高蚕种的母蛾镜检合格率。同时,桑叶消毒还能够抑制其他蚕病的发生,为蚕种的优质高产打下  相似文献   

5.
桑树叶面消毒的操作方法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伟荣 《中国蚕业》2006,27(4):43-44
为了有效地控制家蚕微粒子病的发生,目前大多数蚕种生产单位在蚕种生产过程中采取了对桑叶叶面消毒的方法,常见的方法有桑叶浸渍消毒、桑叶采摘后室内喷消、桑树叶面消毒等。这些方法对控制家蚕微粒子病发生的有效性已被越来越多的蚕种生产单位认同,且在实际生产中得到应用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但是,这3种方法在操作上、原蚕区饲养户的接受程度上及对蚕生理的影响等有着明显的差异。其中桑叶浸渍消毒被普遍认为是防微效果最好的方法,但该方法操作过于复杂,桑叶需作脱水干燥处理,生产投入大,耗时费工,副作用明显,在实际生产中执行难度大,技术…  相似文献   

6.
何安蓉  王琦 《蚕学通讯》2004,24(4):38-40
家蚕微粒子病是经蚕食下传染和胚种传染的一种毁灭性蚕病,严重威胁着蚕种场的生存和蚕桑事业的发展.目前,对家蚕微粒子病的防治可以从三个方向努力.首先是预防.主要是防止微粒子病对家蚕的感染.常以补正检查、预知检查、母蛾检查、环境及桑叶消毒等技术措施为有效手段,并已取得了系统有用的研究成果,广泛运用于家蚕繁育的全过程.第二为治疗.即主要是对家蚕添食抗微药品,如防微灵、克微宝等,以此来控制家蚕微粒子在蚕体的增殖.第三为育种防治.即用生物工程技术将抗微粒子病基因导入经济性状好的蚕品种内,培养出在感染微粒子病毒的任何浓度下绝对不会发生家蚕微粒子病的蚕种,不过该研究还只是一种设想.  相似文献   

7.
家蚕微粒子病是一种危害性很强的蚕病。根据家蚕微粒子病具有胚种传染和食下传染两种传染方式特点,采用数理统计方法对检验数据进行详细分析研究,探索广西家蚕微粒子病发生原因和流行规律。结果显示,通过严格执行现行检疫技术标准,在蚕种生产中基本能控制家蚕微粒子病胚种传染危害。调查发现养蚕环境中微孢子虫污染严重,对应蚕生产蚕种的母蛾微粒子病发生率高,两者存在显著相关性,由此证明养蚕环境中微孢子虫污染严重造成的家蚕食下传染是家蚕微粒子病发生的重要原因;在蚕种生产中,气象因素对家蚕微粒子病发生也有影响。气温影响最为重要,降雨、日照起到辅助效果;建立两种基于蚕种微粒子病发生与环境微孢子虫分布关系以及与气象因子关系的数学模型,对家蚕微粒子病发生进行预测预报,为蚕种生产防控家蚕微粒子病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家蚕微粒子病是微孢子虫经食下传染及胚种传染使蚕感染的一种毁灭性蚕病,是蚕种生产唯一法定检验对象。在多年的家蚕原种繁育过程中,种场探索建立了完善的家蚕微粒子病防控技术措施,包括加强组织管理、桑树病虫害防治、环境控制、桑叶全程消毒、常规消毒防病技术、预知检查等多个方面。通过调查2016-2021年原种繁育量及病蛾率,其病蛾检出率整体呈下降趋势,已连续4年控制在0.01%以内,取得了较好的家蚕微粒子病防控成效。  相似文献   

9.
为有效地控制蚕种生产中家蚕微粒子病的发生,在严格执行母蛾检查和全面的消毒防病措施的基础上,湖州市相关部门与蚕种生产企业引进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研制的家蚕微粒子病治疗药剂"克微1号"在蚕种生产中应用。从3龄眠中开始至上蔟期间,每隔3 d用50%"克微1号"可湿性粉剂1 000倍稀释液喷洒桑园桑叶表面,用喷洒过"克微1号"稀释药液的桑叶连续不间断饲蚕直至上蔟,显示出良好的家蚕微粒子病防治成效,同时减少了用工、降低了劳动强度。  相似文献   

10.
家蚕微粒子病是一种毁灭性疫病,桑叶浸渍消毒是切断食下传播途径的重要技术措施。前几年,海宁市采取桑叶全龄用0.3%漂白粉精液浸渍消毒法,使用效果良好。但该方法存在着劳动强度大、成本高,原蚕区大蚕期措施落实难度大、对人体皮肤有损伤、浸洗过程容易造成桑叶养份损失、蚕常吃湿叶易发病等缺点,也是导致原蚕户饲养原蚕积极性不高的重要原因。为此,海宁市新兴蚕种制造责任有限公司在了解省内兄弟蚕种生产企业微防经验的基础上,于2010年春蚕五龄期推广使用多菌灵粉250倍液在桑树上喷施代替桑叶浸消,以期达到在控制微粒子病的基础上,提高蚕农饲养原蚕积极性的目的。但多菌灵粉使用后,蚕种孵化率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11.
家蚕微粒子病是一种全身性感染的慢性蚕病,主要传染方式是食下感染和胚胎传染两种,对蚕桑产业具有毁灭性的危害。原蚕区家蚕微粒子病防治是繁育优品质蚕种,保障蚕业正常发展的关键。川渝地区科学的设定原蚕区微粒子病防治体系,有效降低了对蚕业的危害。  相似文献   

12.
漂白粉精和防微灵对种茧质量和制种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程锦发 《蚕桑通报》2012,43(3):27-28
家蚕微粒子病的发生、蔓延和危害,会给蚕种生产带来毁灭性打击。在生产上应采取控制胚种带毒,控制桑园病虫害,控制食下感染途径,严格防病消毒等技术措施,能有效控制微粒子病。就目前蚕种生产环境而言,如果没有对桑叶进行叶面消毒,就会造成蚕种微粒子病毒率超标而淘汰蚕种,影响蚕种平衡。药物防微所用药物有2类,一类是治疗性药物,如防微灵;另一类是消毒性药物,如消特灵等。  相似文献   

13.
用消特灵全程浸消桑叶对原蚕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家蚕微粒子病的传染途径:一是胚种传染二是食下传染。法国著名生物学家巴斯德发现微粒子病以后,现在各蚕种生产单位都进行了蚕期迟眠检查及各项预知检查,再经省蚕种公司集团母蛾镜检合格方可发种,即胚种传染途径已基本被切断。但是,目前部分蚕种场在原蚕区生产的蚕种毒率有上升趋势,形势非常严峻,究其根源,农村原蚕区环境污染是主要因素,特别是桑叶被污染,各种桑螟、野蚕、毛虫、菜粉煤等鳞翅目昆虫与家蚕微粒子原虫相互感染。当家蚕食下桑叶上的微粒子病原后,便很容易传染。近几年来,一些种场采取叶面消毒措施,并已有所突破,…  相似文献   

14.
李武安 《四川蚕业》2010,38(2):56-57
家蚕微粒子病是由微粒子原虫孢子寄生引起的传染性蚕病,它既可以通过食下传染感病,也能够通过胚种传染给下一代蚕,微粒子病防治是蚕种生产的重要工作。广安区蚕种场作为四川较早的桑蚕一代杂交种生产场,在微粒子病防治上有过成功的经验,也有惨痛的教训。笔者通过我场建场50多年来的微粒子病防治工作剖析,来探讨微粒子病在蚕种生产上的发病趋势、形成原因和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5.
<正> 家蚕微粒子病在四川蔓延和扩散,许多专家、学者已经发表了无数见解和意见,从技术上讲仍然是杜绝胚种传染和食下传染两个途径,,针对这两个传染途径我省也相应地采取了各种技术措施,诸如蚕种成品检疫,桑叶全程消毒,搞好原蚕基地建设工作,要把这些工作坚持下去,笔者从本场的生产情况及近几年的教训中深深体会到当前防除微粒子病的主攻方向应是如何认真贯彻落实省丝绸公司及省蚕种公司有关蚕种质量管理的一系列文件,采取综防措施,加强企业  相似文献   

16.
凌荣 《广东蚕业》2010,44(2):4-8
本文针对近年来广西蚕桑发展迅猛,蚕种需求量大幅增加,家蚕微粒子病发生率有所上升,蚕种场在蚕种生产过程中,应从消毒防病体系、蚕种安全生产体系、质量监督体系等方面,构筑微粒子病防治工程,消灭传染源,防止食下传染和胚种传染,达到防治家蚕微粒子病发生目的,生产无毒优质蚕种。  相似文献   

17.
桑叶浸消控制家蚕微粒子病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家蚕微粒子病的发生给许多蚕种生产单位带来损失.作为一种极易传染的蚕病,家蚕微粒子病传播途径有2条:一是胚种传染,生产上主要靠检疫来克服;另一条是食下传染,因防治较为困难一直是困扰蚕种生产单位的一大难题.目前,采用桑叶全程浸消来控制微粒子病的传播是蚕种生产单位使用较为普遍的一种方法.海盐蚕种场从1993年起就开始尝试桑叶浸消工作,经过几年的探索、改进到目前已基本形成一套较为完整的浸消程序,并在生产应用中取得了明显的效果,现在已基本控制微粒子病的大面积发生.  相似文献   

18.
通过野外昆虫微孢子虫的发生率调查、疫区桑叶浸渍消毒对比试验和微孢子虫的形态观察等试验研究表明,湖南省蚕种生产中发生的家蚕微粒子病与野外昆虫的微孢子虫交叉感染密切相关,野外昆虫微孢子虫已成为湖南省蚕种生产中微粒子病的最主要来源。  相似文献   

19.
"防微灵"在蚕种生产应用的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冰生 《广西蚕业》2002,39(2):32-33
1 预防“病从口入”是防微工作的关键之一桑蚕微粒子病是蚕种生产上的一种毁灭性病害。蚕种生产过程中 ,要彻底杜绝微粒子病的发生难度很大 ,尤其是一旦桑叶被微粒子病毒污染 ,蚕室消毒工作做得再好 ,也难免不发生因微粒子病超毒 ,造成部分或整批蚕种被淘汰的质量事故。因此 ,在防微工作中只强调蚕室、蚕具和饲养环境的消毒防病 ,是不够的。还应当重视桑叶的清洁消毒 ,杜绝“病从口入”,才能确保蚕种的生产安全。随着蚕桑生产的发展 ,饲养量的不断扩大 ,蚕区的病原菌积累也是越来越多 ,部分蚕户把未经充分堆沤腐熟的蚕沙直接施用到桑园 ,造…  相似文献   

20.
家蚕微粒子病是病原性微孢子虫经食下和胚种传染而使家蚕感染的一种毁灭性蚕病,对蚕种生产威胁很大。为有效地控制该病的发生,1992年以来,我们接受国家“八五”科技攻关项目,开展对家蚕微粒子病综合防治的研究。通过研究,总结适用原蚕生产防治微粒子病的综合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