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为使钵育摆栽技术与氮肥使用方法进行有机结合,以水稻品种龙粳30为试材,以新型水稻2ZB-633型摆栽机为试验对象,探究摆栽机最适宜的水稻本田氮肥施用量。结果表明:运用2ZB-633型摆栽机在23.1cm×10.0cm的最优摆栽密度下,全生育期总施氮量为127.5kg·hm-2时,水稻群体各重要性状最优,产量构成因素相互协调发展,可获得较高产量。  相似文献   

2.
针对先进的水稻钵育摆栽农艺技术的机械化实施瓶颈问题,研制了2ZB-633型水稻钵苗摆栽机。重点阐述了该摆栽机的移箱机构的结构特点及工作原理。  相似文献   

3.
针对先进的水稻钵育摆栽农艺技术的机械化实施瓶颈问题,研制了2ZB-633型水稻钵苗摆栽机。重点阐述了该摆栽机的四分之一间歇传动机构的结构特点及工作原理等。  相似文献   

4.
针对常规土基质钵盘苗存在的问题,为了育出更好的钵盘苗,并能与2ZB-633型钵苗摆栽机有更好的适应性,科研课题组尝试了用膨化岩作基质育钵盘苗的方法,并用2ZB-633型钵苗摆栽机进行了摆栽试验。试验表明,用膨化岩作基质育出的钵盘苗更适合摆栽机使用。  相似文献   

5.
《新农业》2011,(7):9-10
园区召开“垦区自主知识产权水稻移栽机械示范推广现场会”,现场示范演示了由农垦科学院自主研发生产的“2ZB-633”型水稻钵苗摆栽机、  相似文献   

6.
为了比较钵苗育秧摆栽和毯苗育秧机插对同一水稻品种生长性状及最终产量的差异,于2020年在东台市五烈现代农业示范园开展了小区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同一水稻品种在钵苗育秧摆栽栽插方式上秧苗期延长,秧苗健壮早发,最终成穗数增加,产量提高,两个品种实产增产率分别达到8.74%和8.47%,增产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7.
水稻有序摆、抛栽的生理生态特征及超高产形成机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研究水稻有序摆栽和点抛超高产形成的生理生态特征及机制,探索水稻超高产轻简化栽培途径。【方法】本试验通过塑盘旱育摆栽、点抛、撒抛3种栽插方式及与机插稻产量形成的生理生态特征比较,从活棵发苗、分蘖发生、光合物质生产、后期根系活性、群体透光率和抗倒伏性等方面,探究了水稻有序摆、抛栽的生理生态特征及超高产机制。【结果】有序摆栽和点抛群体起点质量好,发棵快,各生育时期群体叶面积、光合势、粒叶比、物质生产积累与转运均显著或极显著优于撒抛,且后期通风透光性好,群体衰老慢,保持较强的物质生产能力,抗倒伏性强,产量高。【结论】有序摆、抛栽群体起点质量高,活棵快,各时期生长优势显著,产量潜力大,是实现水稻超高产轻简化栽培的精良基础。  相似文献   

8.
2SB—6型水稻钵苗摆栽机传动系统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水稻钵苗摆栽机的传动系统进行分析计算,得出其传动系统的基本参数,从而得出水稻钵苗摆栽机在不同机车前进速度下的密度,株数,株距,并提供传动系统简图。  相似文献   

9.
为了配合2ZB-633型水稻钵苗摆栽机的试验,研制了一种简单实用的手动式钵盘播种机。介绍了该钵盘播种机的基本结构与工作原理及使用方法和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10.
为了配合2ZB-630型水稻钵苗摆栽机的使用,研制了一种实用的2BP-14型半自动式水稻钵盘播种机,这种水稻钵盘播种机可以实现铺施底土、镇压、播种、镇压、覆表土等工序一次性完成。本文着重介绍一下该播种机的基本结构及工作原理。  相似文献   

11.
为探讨栽培密度对水稻产量及品质影响,提升优质稻米品质。以甬优7872为试验材料,设置5个栽插密度(30 cm×24 cm,30 cm×21cm,30cm×18cm,30cm×16cm,30 cm×14 cm),测定甬优7872的 产量及品质。试验结果显示栽培密度的增加,生育期缩短,分蘖力随栽培密度的增大而减弱,产量对着密度的增加,呈先增加后减少趋势。栽插密度为30 cm×24cm时,甬优7872稻米综合品质最好。栽插密度30 cm×16cm时,甬优7872平均亩产最高。甬优7872的优质高产稳产,栽插密度30 cm×18cm更加适宜。  相似文献   

12.
盐碱土区井灌水稻钵盘育苗插秧密度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通过对水稻钵盘育苗插秧栽培密度的研究表明,苏打盐碱土区水稻插秧最佳密度是30cm×165cm。按此密度插秧,水稻产量性状最佳,产量最高,达到71423kg/hm2。  相似文献   

13.
种植密度对水稻群体质量和产量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杂交水稻广两优476为材料,研究了不同种植密度对水稻群体质量以及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株行距为13.3 cm×30.0 cm(D2)的种植密度,经济产量达到9.9 t/hm~2,产量分别较株行距16.7cm×30.0 cm(D4)和10.0 cm×30.0 cm(D1)处理的提高14.5%和7.3%;与D3无显著差异;D2具有较优的群体质量,主要表现为群体茎蘖数和叶面积指数(LAI)适中,冠层功能叶有较高的叶绿素含量和光合速率,比叶重较大,群体透光性好,下部黄叶少。值得关注的是D3处理种植密度与D2相似,D3处理只是采取了宽窄行的种植规格(宽行40.0 cm、窄行20.0 cm),其群体质量也表现出与D2相似的规律。研究结果还表明,构建适当规模的群体,发挥杂交水稻个体分蘖能力强的优势,提高冠层的光合功能,是发掘杂交水稻生产潜力、取得高产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4.
穴株数对寒地水稻鞘腐病发病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有效降低水稻鞘腐病的危害,以主栽品种空育131为试材,设置不同的栽培密度,调查水稻鞘腐病的发病率与病情指数。结果表明:在29.7cm×13.2cm插秧规格下,鞘腐病病情指数随着栽培密度的增加呈递增趋势,每穴4株时病情指数为6.9,每穴6株时病情指数为10.5,每穴8株时病情指数为10.9,每穴10株时病情指数为13.2。生产中建议选择每穴6~8株的插秧密度。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栽培密度对黄常山生长特性的影响,确定其适宜的栽植密度。[方法]通过人工栽培试验研究不同栽培密度(50 cm×50 cm、40 cm×40 cm、25 cm×25 cm)对黄常山各项生长指标的影响。[结果]不同栽培密度下黄常山株高、分枝数、叶面积、叶片SPAD值、地上部分干重、地下部分干重和总干重等生长指标的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栽培密度为50 cm×50 cm时,黄常山叶片形态指标最优,适合作为观叶观花地被植株栽植;栽培密度为40 cm×40 cm时,黄常山单位面积内生物量产出最大,适合作为药用植物栽植。[结论]试验结果为黄常山的高效栽培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深松垄作对土壤物理性状及玉米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探讨深松耕作在半干旱地区气候条件下对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以玉米品种先玉335为试验材料,研究了春深松30cm,秋深松30cm垄作及常规表层旋耕15cm耕作模式对耕层土壤水分状况、物理性状和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深松30cm垄作有利于降低15~35cm耕层土壤紧实度与容重,常规表层旋耕有利于降低0~15cm耕层土壤紧实度与容重;深松垄作比常规表层旋耕有利于蓄积降水和降雨,秋深松30cm处理蓄水效果好于春深松30cm处理,秋深松30cm、春深松30cm垄作处理分别比表层旋耕15cm处理增产11.15%和7.26%。  相似文献   

17.
以小南瓜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不同种植密度对其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和功能叶片光合速率的影响,以筛选出坝上地区旱砂地小南瓜最适宜的定植密度。结果表明:小南瓜在定植密度为行距150 cm、株距35 cm时,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最高,光合速率与最大值相比,没有明显差异;小南瓜最适宜的定植密度为行距150 cm、株距35 cm。  相似文献   

18.
采用两因素随机区组田间试验方法,研究氮肥施用量与栽培密度对Ⅱ优航1号作早稻再生稻栽培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头季施氮量、栽培密度、施氮量与栽培密度互作对头季稻产量差异极显著,但对再生季产量差异不显著。栽培密度对两季总产量差异显著。头季每公顷施纯N 150kg与栽培密度22.5 ̄30万丛搭配和每公顷施纯N 195 ̄240kg与栽培密度15 ̄30万丛搭配,配套其他高产栽培措施,再生栽培能获得两季高产。再生季有效穗与头季有效穗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9.
以三系杂交组合金优253和中优315为试验材料,在两种土壤耕作方式和三种栽培密度下,研究了强化栽培水稻的生长发育与产量形成。结果表明,耕作方式和栽培密度对强化栽培水稻的生长发育和产量产生明显影响。相同耕作方式不同密度下,单株分蘖数随株行距的增加而增加,单位面积分蘖数随株行距的增加而下降;抽穗期最大叶面积指数及其衰减率随株行距的增加而下降;抽穗前的群体干物质积累量随株行距的增加而下降,抽穗至成熟期的群体干物质积累量以中等密度的最大,但成熟期群体干物质积累量仍随株行距的增加而下降;茎叶干物质表观输出率随株行距的增加而下降;单位面积有效穗数随株行距的增加而显著下降,每穗总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随株行距的增加而增加。免耕条件下的强化栽培水稻产量随株行距的增加而下降,常耕条件下的产量则以中等株行距处理的最高。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中等肥力状况的高沙土地区不同种植密度对泰兴香荷芋生育及产量、效益的影响。[方法]在统一垅宽100cm、垅高20cm、垅面宽60~65cm的基础上,试验设6个种植密度处理:种植密度42000株/hm2,株距47.62cm;种植密度47250株/hm2,株距42.33cm;种植密度52500株/hm2,株距38.10cm(CK);种植密度57750株/hm2,株距34.63cm;种植密度63000株/hm2,株距31.75cm;种植密度68250赫/hm2,株距29.30cm.考查不同生育期的苗情与长势、子孙芋产量、商品芋效益。[结果]63000株/hm2种植密度处理子孙芋产量最高,达25103.70kg,/hm2,商品芋政益为97738.2元/hm2。[结论]中等肥力状况下的高沙土地区泰兴香荷芋大面积种植密度以63000株/hm2为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