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罗氏沼虾肌肉白浊病对苗种的危害要大于成虾,而且治疗难度较大,因此首先应从预防着手。一、具体措施与方法1.亲虾选择:最可靠的方法是选择自繁的无病虾苗进行养殖,并在年底回收用作亲虾。其次是选购疫区外的成虾用作亲虾,以确保生产出健康的虾苗。如果亲虾的体色偏淡,甲壳内的肌肉呈混浊状,尾扇具明显的白色条纹,则表明亲虾已被感染,在该群体中那怕只有少数个体具有上述症状,那么这批亲虾必须予以淘汰,如果心存侥幸,认为剔除病虾或进行消毒处理即可治愈,那么所育成的虾苗将很难保证不发生肌肉白浊病。2.消毒、预防措施:亲… 相似文献
3.
4.
我县2002年引进南美白对虾,海淡水养殖均获得成功,一般亩产500~600千克,高者亩产1000~1500千克,经济效益相当可观。但近几年养殖白对虾得病较多,其中最严重的是肌肉白浊病并发肝胰脏发白肿大。下面介绍一实例供大家参考。2005年7月22日,大洼县赵圈河乡一养殖户5个池塘合计29.5亩的虾发生此病。到现场诊断分析如下:①水质情况:pH8.2~8.4;氨氮、亚硝酸氮、硫化氢均未检测出来;溶解氧6.0~8.0毫克/升。所测水样均采自该池水深一半的位置。②水色:除3号池塘水色呈淡酱油色,余者皆为蓝绿色。③水的透明度:除3号池塘水的透明度在0.1米,余者为0… 相似文献
5.
本文针对虾类肌肉白浊病易感染的罗氏沼虾、凡纳滨对虾、中国对虾进行了分析。从病毒、细菌、寄生虫和环境因素方面,总结了近十几年来虾类肌肉白浊病的病原和病理特征。归纳了虾类肌肉白浊病的流行病学、检测方法及综合防治。 相似文献
6.
罗氏沼虾肌肉白浊病的防治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1 流行情况罗氏沼虾肌肉白浊病始见于 1994年 ,是年 ,广东、广西两省区的罗氏沼虾养殖面积迅速扩大 ,而本地的虾苗生产却很不顺利。虾苗市场出现严重的供不应求。为解决供求矛盾 ,广东的部分业者率先从泰国等地进口罗氏虾苗甚至虾苗幼体供应国内市场。罗虾白浊病的病例首先发生在泰国引进的虾苗中。此后 ,该病逐步在国内的广大罗虾养殖区和虾苗繁殖场中流行。流行面积逐年增大 ,发病程度日趋严重。 1999年的 4~ 5月间出现一个明显的暴发期 ,2 0 0 0年产区病情有所缓解 ,但到了 2 0 0 1年病情再次暴发性流行。白浊病的感染对象以虾苗为主。… 相似文献
7.
<正> 近年来,养虾业在养殖渔业中迅速崛起,并已向大面积、高密度、高产量发展,而虾病的危害严重地影响了这一产业的经济效益。据专家估测,虾类疾病所造成的年损失率在30%左右。目前已知的虾病已有40多种,最主要的病害是由弧菌引起的传染性疾 相似文献
8.
9.
随着对虾养殖业的发展,特别是高密度养殖技术的推广,对虾细菌性病害时有暴发与流行,使虾农蒙受重大的经济损失,造成对虾生产大滑坡。据调查引起对虾细菌性病害的主要微生物是弧菌。被弧菌感染的病虾,活动锐减,静伏时垂头弓背,游泳时无方向性,腹部肌肉的透明度有时会变小,血凝固速度变慢并失去原有的淡青色,食欲 相似文献
10.
11.
罗氏沼虾肌肉白浊病是近年来新出现的疾病 ,有的地方又称白体病、白尾病等。主要危害罗氏沼虾苗种 ,发生于虾苗淡化后至放养到池塘 3~ 5周内。病虾表现为肌肉出现白斑或呈白浊状 ,可在较短时间内大量死亡 ,特别是高密度育苗池内 ,死亡率高达 40 %~ 90 %。该病最早于 1 996年前后出现在广东、广西一带 ,以后迅速传播到江苏、浙江等地。 2 0 0 1年起 ,该病在各主要罗氏沼虾苗种场广泛流行 ,2 0 0 2年更是呈蔓延趋势 ,成为罗氏沼虾养殖业的主要威胁。1 罗氏沼虾肌肉白浊病的诊断由于该病近几年刚刚在我国流行 ,病原的研究虽已取得一定进展 ,… 相似文献
12.
中国对虾病原菌(鳗弧菌)的研究 总被引:30,自引:3,他引:30
1987年7~10月福建省平谭县对虾养殖场发生了一起严重的流行病。病虾活动力减弱,食欲下降,个体消瘦,头胸甲心区附近呈白色或浅桔红色,血淋巴液稀薄、混浊、不能凝固。因病虾步足、游泳肢及尾扇呈鲜红色,被称为“红腿病”。死亡率可高达90%以上。从五只垂死病虾的心脏血淋巴液中分离到细菌作纯焙养,经肌肉注射和浸泡的人工感染方法,得到了与虾池中患病虾相同的症状。菌原菌是革兰氏阴性短杆鼠。以极生单鞭毛运动。发酵葡萄糖,产酸不产气。氧化酶、过氧化氢酶阳性。能还原硝酸盐成亚硝酸盐。精氨酸脱羧;鸟氨酸、赖氨酸不脱羧。V.P.阳性.在42℃中不能生长。不能在无盐和含有8%NaCl 的胨水中生长,但在含有3%和6%NaCl的胨水中生长良好。对弧菌抑制剂0/129敏感。经鉴定为鳗弧菌(Vibrio anguillarum Bergman)。 相似文献
13.
罗氏沼虾肌肉白浊病防治初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罗氏沼虾的养殖面积不断扩大,随之而来的是病害不断的增多。最近2年,发病最严重、危害最大的是罗氏沼虾肌肉白浊病,也称白体病。该病的主要发生期一般从虾苗开始到2厘米左右的虾种,患病后的虾苗进食较少。在乱用药物的情况下,死亡率较高,危害性极大。为了探索白体病的防治方法,本人今年进行了室内养殖防治试验和池塘养殖的防治试验,取得了一些成效,现将试验情况归纳如下:一、试验过程1.取10个便于管理和观察的养殖缸,盛水量相同,养殖用水取自同一水源。养殖缸置于白天有光照的地方,并配置好微型增氧泵。2.虾苗… 相似文献
14.
本实验在以往罗氏沼虾(Macrobrachium rosenbergii)苗种肌肉白浊病病毒致病性的基础上对病毒特性进行深入研究。病虾除菌过滤液以1:50和1:250浸泡感染可复制出典型的症状,病毒对氯仿抵抗;用PEG法浓缩病毒后,35000r/min超速离心部分纯化病毒,在电镜下可观察到大量直径24nm的球形病毒颗粒,无囊膜,此外还观察到大小为14nln的病毒粒子;采用Trizol试剂对病毒进行了核酸提取,电泳结果发现有4条核酸条带,分别为3.0kb、1.3kb、0.8kb、0.75kb,对RNA核酸酶、S1核酸酶敏感,对DNA酶抵抗.为单链RNA病毒。用罗氏沼虾诺达病毒核酸探针进行分子杂交,探针可与提纯核酸及病虾样品匀浆液反应,Southern杂交表明3.0kb、1.3kb条带分别属于诺达病毒的RNAl和RNA2。对不同的发病样品进行了核酸电泳,4个典型症状的样品均存在诺达病毒条带,2个样品还存在小病毒核酸。上述结果表明,诺达病毒是引起罗氏沼虾苗种肌肉白浊病的主要病原。14nm小病毒与罗氏沼虾肌肉白浊病中的关系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16.
采用16S rDNA特异引物对63F和842R对蛭弧菌标准菌株Bdellovi briobacteriovorus 109-J和实验菌株Bd-9913进行了PCR鉴定,使用Bd-9913菌株分别对3株虾类病原菌溶藻弧菌Vibrio alginolysticus LS01、HF09,副溶血弧菌V.parahaemolyticus V28以及1株大肠埃希氏菌Escherichia coli CH-42进行裂解。结果表明,10^5PFU/ml的Bd-9913对于10^9CFU/ml的宿主菌具有较好的裂解效果。采用3.0×10^5PFu/mlBd109-J和Bd-9913分别与饲料混合(v/w)后投喂3.0g左右的凡纳滨对虾幼虾,14d内未发现对虾异常,且在对虾肠道内检测不到Bd109-J及Bd-9913,证明二者对于凡纳滨对虾幼虾是安全的。对正常养殖了50d的室外集约化虾池水体分别泼洒终浓度0.3mg/L的二氯异氰脲酸、0.3mg/L季胺盐络合碘和3.0×10^5PFU/ml蛭弧菌,后者对于抑制水体弧菌活菌浓度的效果明显优于化学消毒剂。当每隔20d左右分别进行一次上述水体处理,通过比较体内弧菌感染的对虾个体数,发现从肝胰腺分离到弧菌的对虾数量二者无显著差异,但从血淋巴分离到弧菌的对虾数量,蛭弧菌处理组显著少于化学消毒剂处理组,显示了蛭弧菌在预防对虾弧菌感染方面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7.
18.
对虾弧菌病发生时临界菌值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3000多公顷虾池检测496份病虾及水体,均证明致使对虾发生弧菌病、气单胞菌病时的临界菌量值为10~(4.5)~10~5个/ml,当虾池中弧菌数达到10~(4.5)个/ml时,对虾就可能发病,此时就需用药物预防或换水,并证明弧菌菌量与水温、饵料、对虾密度的关系为正相关. 相似文献
19.
对虾弧菌病的同工酶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肌肉注射感染方法,分别对感染非01群霍乱弧菌、溶藻弧菌和副溶学弧菌的病虾组织进行了同工酶电泳分析。结果表明:乳酸脱氢同工酶(LDH)和苹果酸脱氢同工酶(MOH)在健康虾与病虾间无明显差异。脂酶(EST)在肝胰腺中表达最明显,病虾酶活性下降。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在肌肉组织显示较明显,病虾该酶活性显著提高,是对虾体内免疫系统应激反应的表现。 相似文献
20.
利用噬菌体防治对虾弧菌病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副溶血弧菌人工感染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以口服和直接浸泡副溶血弧菌噬菌体两种方式处理对虾,9天内,实验组对虾的死亡率较弧菌对照组低66.7%,实验组对虾的组织器官中和实验水体中的弧菌含量均远低于弧菌对照组.实验结果表明:口服和直接浸泡副溶血弧菌噬菌体方式均可有效防治对虾弧菌病.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