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转型时期杂交水稻的困境与出路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彭少兵 《作物学报》2016,42(3):313-319
杂交水稻技术是我国自主创新并领先于世界的重大技术, 杂交水稻技术在水稻生产中的成功应用为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做出了巨大贡献。由于杂交稻品种选育策略和种子生产与经营方式没有适应目前水稻生产的转型变化, 最近几年我国杂交稻的种植面积有下降的趋势。这并不是杂交稻技术本身的问题, 国内外的生产实践证明杂交稻仍然代表先进的水稻生产技术。如果我们尽快地调整杂交稻的育种目标, 培育出适合于轻简化和机械化水稻生产方式、综合抗性好、资源利用效率高、稻米品质优良的杂交稻组合, 通过轻简化和机械化栽培技术降低杂交稻的种子生产成本和种子价格, 我国的杂交稻有望迅速走出目前的困境。  相似文献   

2.
我国杂交水稻育种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我国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研究始于1964年袁隆平发现雄性不育株。1970年李必湖在海南崖县南红农场发现一株花粉败育的野生稻,为我国水稻雄性不育系的选育打开了突破口。1973年我国成功实现籼稻杂交水稻三系配套,1976年籼型杂交稻开始在全国大面积推广,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成功进行水稻杂种优势商品化利用的国家。至1999年我国杂交稻累计种植2.5亿hm2,增产粮食3.7亿t,杂交水稻为我国粮食生产做出了巨大贡献。1 育种现状近年来我国在三系法和两系法杂交稻育种研究上均取得了较大进展,目前仍保持世界领先水平。1.1 三系新质源发掘和不育系选育野败型不育系育性稳定,可恢性好……  相似文献   

3.
陈家彬  林纲  赵德明  江青山  贺兵  姜方洪  韩冬  王丽 《种子》2019,(6):135-138,160
水稻是我国重要粮食作物,而杂交水稻的发现和利用,有效增加了我国粮食产量,保证了我国的粮食安全。宜香系列杂交稻是以水稻三系不育系宜香1 A为母本并通过审定的三系杂交稻组合,本文以国家水稻数据中心通过国审的16个宜香系列杂交稻的各项性状数据为材料,对国审宜香系列杂交稻的特性性状、产量、抗性和米质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4.
目前,我国杂交水稻年种植面积占水稻种植总面积的51%,产量约占水稻总产量的60%,中国亚种间杂交稻一般比品种间杂交稻具有20%以上的增产潜力。利用水稻亚种间杂交优势是现阶段战略重点,二系法杂交水稻研究已取得突破性进展。从长远而言,利用无融合生殖选育的一系法杂交稻是很有前途的,其理论和技术方面已有了一定基础。目前,我国的“超级稻”、  相似文献   

5.
一、现状我国籼型杂交水稻,自1973年三系配套,1976年开始推广以来,总的趋势发展较快。1990年全国杂交稻面积24971.9万亩,占水稻播种面积49596.7万亩的50.3%。杂交稻发展较快的主要原因是比原有常规稻增产显著。杂交水稻抗涝抗病虫能力较强。1991年长江流域发生大水灾,安徽、江苏等省观察,一季杂交稻水淹7~10天,仍无死秆现象,只要及时采取补救措施,每亩仍可获得400公斤左  相似文献   

6.
科技     
《种业导刊》2013,(4):32
我国阐明杂交稻野败型细胞质雄性不育分子机理华南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亚热带农业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刘耀光课题组经过10年艰苦钻研,成功克隆出三系杂交稻广泛利用的野败型细胞质雄性不育基因,并阐明了不育发生的分子机理。研究论文《水稻线粒体与细胞核有害互作产生细胞质雄性不育》日前在线发表于《自  相似文献   

7.
<正>自从袁隆平领衔的"群众性科学实验运动"培育的杂交稻横空出世以来,凭借杂交稻增产优势和发展远景开创了水稻扩张的新路径,一路高歌猛进覆盖全国50%以上的水稻种植面积,此项科技成果荣获国家发明奖。而随着优质高产常规稻品种的选育和推广,杂交稻占水稻面积的比例逐年减少,部分地区呈现下滑态势,质疑杂交稻优势的声音也常见报端。中国水稻正在悄悄地"去杂交化"。杂交稻种植面积正在减少新世纪以来,尤其是最近5年来,南方稻区提倡  相似文献   

8.
e杂交稻     
所谓e杂交稻是利用水稻eui(elongated uppermostinternode,最上节间伸长)种质或基因培育的不包穗的不育系和最上节间伸长的恢复系配成的杂交水稻组合。福建农林大学作物遗传育种研究所杨仁崔教授率先育成了e超级稻长穗颈不育系福esl(原名培矮64esl),并选育出e超级杂交稻”e福丰优11”(原名e两优培九),2004年通过江西省新品种审定,标志着我国e杂交稻进入生产应用。  相似文献   

9.
统计广东、广西、福建、海南四省(区)于1999-2018年通过审定以及申请植物新品种保护获得授权的水稻品种信息,主要分析水稻品种的时空分布、类型分布以及第一选育单位等情况。华南稻区1999-2018年通过审定水稻品次数占当年全国品次数的百分比总体平稳,年度占比平均值为23.3%,广东、广西、福建、海南分别为10%、6.4%、5%和1.8%;华南稻区获得植物新品种保护授权的水稻品次数占全国的14.3%,广东、广西、福建、海南分别为4.6%、3.9%、5.0%和0.8%。常规稻占华南稻区审定水稻品种的19.1%,杂交稻占77.7%;获得授权水稻品种占比中,常规稻(含恢复系、保持系等杂交稻亲本)占45.6%,杂交稻占18.9%。三系杂交稻占审定水稻品种的64.8%,两系杂交稻占12.9%;获得授权的三系杂交稻占15.9%,两系杂交稻占3.0%。三系不育系占审定水稻品种的2.6%,两系不育系占0.5%;三系不育系占授权品种的18.5%,两系不育系占6.5%。通过审定水稻品种的第一选育单位为科研院所(含高校)为69.2%,种业公司为29.1%,政府机构为0.7%,个人为1.0%;获得植物新品种保护授权水稻品种的第一选育单位为科研院所(含高校)为68.1%,种业公司为19.4%,政府机构仅在2003年发生,个人为2.3%。以上数值均指不同年度占比汇总的20年平均值。华南稻区是全国水稻品种创新的重要区域,为筑牢国家粮食安全提供了有效的科技支撑。杂交水稻在华南稻区审定品种中占主导地位,三系法是近20年华南稻区最重要的水稻育种途径。华南稻区的水稻育种力量主要集中在科研单位,2016年后种业公司作为华南稻区水稻审定品种选育单位的份额大幅上升;科研院所在华南稻区的水稻新品种保护工作中一直占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10.
水稻是我国最主要的粮食作物,年播种面积近5亿亩,总产量约17500万吨,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43%。“六五”期间水稻生产发展很快,1985年,在播种面积下降到4.8亿亩,比1980年减少2700万亩的情况下,总产仍达16855万吨,比1980年增产2866万吨,增长20.5%。杂交稻在提高单产上起了很大的作用。“六五”期间杂交稻播种面积累计5.2亿亩,按亩产比  相似文献   

11.
段爱娜 《种子》1995,(6):49-51
杂交水稻在我国发展二十年来,对粮食增产起了重大作用。全国杂交水稻面积已发展到2.5亿亩左右,其中99%以上在南方。每年生产杂交稻种子3亿公斤即可满足大田需要。  相似文献   

12.
两系杂交水稻推广种植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应对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两系杂交水稻由于具有优质高产的特性,近几年在全省各地发展较为迅速。身为江苏丘陵地区杂交水稻优势区域的六合区,也随着水稻优质产业提档升级,两系杂交稻种植面积也得到了扩大。到2010年为止,两系杂交水稻种植面积已占全区杂交稻种植面积的80%以上。特别是扬两优6号、丰两优香1号、两优6326、盐两优888等强势两系杂交稻品种的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水稻恶苗病在我国各稻区普遍发生,特别是威优系统杂交稻最为严重。由于种子带菌是恶苗病发生的主要因素,我们在1991年推广了药剂浸种技术,收到了显著效果。实践证明,防止水稻恶苗病的最佳方法  相似文献   

14.
统计分析了广东省 2016-2021 年审定的水稻品种主要性状和发展趋势。结果表明,广东省 2016-2021 年共审定 466个早晚造兼用型水稻品种,包含 149 个籼型常规稻、84 个籼型两系杂交稻和 232 个籼型三系杂交稻、1 个籼粳交三系杂交稻;审定通过的各类型水稻品种产量、生育期、株高、有效穗数、穗长、结实率、千粒重比较接近,审定品种的年度产量总体稳定在7110.98~7342.29kg/hm2。优质稻品种共 282 个,占 60.52%。广东省审定通过的水稻品种稻瘟病抗性保持在较高水平,稻瘟病抗性中抗及以上的水稻品种数量为 440 个,占 94.42% ;白叶枯病抗性中抗及以上的水稻品种数量为 86 个,占 18.45%,抗性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科研院所、科企合作是主要的育种力量,走强强联合发展之路是我国育种资源整合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5.
罗琼  曾千春  周开达 《种子》2000,(5):25-27
杂交水稻的生产应用为我国粮食生产作出了巨大贡献,其种植面积占水稻年播种面积的50%以上.本文采用九种不育胞质类型划分法,对我国1996~1998年杂交水稻主要品种的胞质类型进行了分析.生产上应用的三系杂交稻按其胞质类型所配组合的播种面积比重排序依次为野败型、冈·D型、印尼水田谷型、矮败型、两系、红莲型、K型和BT型;野败型的面积比重在逐年下降,冈·D型、印尼水田谷型和矮败型等的面积比重在逐年增加.两系杂交稻10余个组合通过了省级审定,培矮64S的广泛应用展示了两系杂交稻超三系的广阔前景.我国已育成超级杂交稻苗头组合,个别组合在部分连片示范点(6.7hm2)达到了日产稻谷100 kg/hm2的超级稻指标.  相似文献   

16.
为充分利用各地的温、光、土地等自然资源条件和充分发挥杂交稻的增产潜力。根据几年来的水稻强化栽培实践并结合目前先进的水稻栽培理论,逐步摸索出一整套水稻强化栽培技术。在2003年湖南省永顺县的超级杂交稻的百亩高产攻关片中平均突破800kg/667m^2。  相似文献   

17.
邦两优郁香是由广西兆和种业有限公司采用自育的优质光温敏两系不育系邦S和香型优质恢复系郁香配组而成的优质香型两系杂交稻新品种。该品种稻米粒型细长,品质优,食味口感好,具有爆米花香味,于2021年通过广西水稻新品种审定,2022年通过国家水稻新品种审定。介绍了优质香型两系杂交稻邦两优郁香的选育经过、特征特性及其栽培与制种技术,为该组合丰产种植生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为发展超级杂交稻,全面提高稻谷产量,增加稻农收入,促进水稻生产向高产、高效发展,2005年进行了超级杂交稻新品种筛选试验.  相似文献   

19.
三系和两系杂交水稻育种进展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三系和两系杂交水稻育种进展李成荃(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水稻所合肥230031)1三系杂交水稻现状和面临的挑战1.1生产形势我国三系杂交稻以其强大的生命力普及全国,走向世界,一直居国际领先地位。自1976年推广以来至1983年,全国种植面积突破……  相似文献   

20.
1973年我国籼型杂交水稻培育成功,1976年起广泛应用于生产,使我国水稻单产增加20%左右,1975年育成粳型杂交稻组合,一般比当地推广良种增产10~20%。但是,由于迄今为止所利用的杂交组合都是通过品种间杂交育成,而品种间杂种优势是有限的,因此,近年来新育成的杂交组合增产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