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福建机械化采茶试验,示范,推广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前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茶园推行机械化采茶是茶叶生产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也是一场技术革命。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省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三资企业,乡镇企业发展很快,第三产业遍布城乡,大批的劳力流向城镇,某区采茶劳力日趋紧张,采茶工资不断上涨,生产成本增加,经济效益下降,严重地制约茶叶生产的发展。为了解决采茶劳力紧张的矛盾,必须着手进行机械化采茶的试验、示范工作。1988年8月我厅牵头组织机来考察组赴广东等省参观学习,1989年引进日本采茶机械进行机采试验.示范。经过协作组与广大茶叶工作者、茶农的五年艰苦…  相似文献   

2.
茶叶生产的发展一靠政策,二靠科技,三靠投入。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茶区劳力日趋紧张,不论从现实看,还是从长远着眼,推行机械化采茶,将给我省茶业生产带来一场革命。茶叶生产的下一步突破,关键靠科学技术的进步。就这个意义来说,抓住了推广使用采茶机,必然带动了推广茶树良种,和先进的栽培管理技术的发展,促进了整个茶业生产技术的进步。要在我省实现机械化采茶,需要一段很长时间的努力,决不能等待观望贻误时机。要加速进行试验示范,为大面积推广使用采茶机做好思想、技术、设备等的准备工作。  相似文献   

3.
茶叶采摘是茶园管理中用工量大,季节性强的一项作业,采摘合理与否对茶叶产量、品质以及茶树生育都有很大影响,一般手工采茶所花的工时要占茶园常年管理用工的50%以上.随着乡镇企业不断发展,采茶旺季,一些大中型茶场,劳力不足已成为茶叶产出和增加经济收入的限制因素.江苏省农林厅茶叶站近年来在部分茶场开展了机械化采茶的试验研究,并在有条件的茶场积极进行推广,以提高工效.为探讨实行机械化采茶后对茶园土壤化学性状的影响而进行本项跟踪调查与田间取样分析,目的是为今后大面积推广机械化采茶提供田间施肥与管理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大面积茶园的机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金木  毛海斌 《茶叶》1991,17(1):33-36
我场是一个以茶叶为主业的国营农场,现有茶园近6000亩。近年来由于采茶劳力紧张,而采茶工资又不断上涨,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我场茶叶生产的发展和经济效益的提高。实现机械化采茶已是必由之路。从1987  相似文献   

5.
龙海县白水镇楼埭村中仑茶场,地处西南部丘陵山地,与该镇金鳌、西凤、土兰、郊边等村山地毗邻。一九五八年创场,一九六九年种植茶树。茶场依山傍水,土层深厚,生态环境条件良好。 一九八二年,茶园由专业户承包以后,由于农村开展经济体制改革,调整了产业结构,多种经营及副业生产逐浙繁荣,投入茶叶生产的劳力日趋减少,特别是采茶劳力不足,导致滥采和粗采现象。茶青含梗蒂、单片、破碎叶多;茶树采摘层渐薄,鸡瓜枝增加,降低了毛茶品质和茶叶产量。加上物价、工价上涨,茶叶生产劳务成本提高。每采一公斤茶青工价由过去的0.1—0.2元提高  相似文献   

6.
茶叶生产历来被称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在计划经济年代,农村劳力充裕而又廉价,对茶园管理实行“人海战术”也在情理之中。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农村劳力已不再是取之不尽的廉价劳力了,二三产业与农业劳力之争日趋激烈,特别是茶叶产业,由于种种原因,在劳力竞争中已无优势可言。同时,劳动报酬、农资价格上扬过快、过猛,也与茶叶涨幅缓慢产生了强烈的反差,因此,形势迫使茶叶行业必须狠抓内部挖潜,千方百计地减少不必要的劳力投入和其他投入,节省成本开支,以此来获取一点经营效益。  相似文献   

7.
茶叶生产季节性很强,因此需要的采茶劳力多,而如今劳动就业面广,所以采茶工来源日趋短缺,工价也连年上涨,劳动力紧张势必造成采茶粗放,茶叶品质下降,工价上涨又直接影响到茶叶生产部门的经济效益,为此积极推广机械采茶已是刻不容缓之事。  相似文献   

8.
我省茶园机采效益及技术措施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前言茶业作为我省农村传统支柱产业和丘陵山地农业综合开发的主要项目,是农村生活的主要经济来源,它对农村脱贫致富奔小康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我省茶叶采摘技术相对滞后,特别是绿茶区,茶叶采摘大多以手工采摘为主。加上近年来山区劳力相对缺乏,采茶工资上涨,成本增加,强采、滥采、漏采、不及时采现象较为普遍,使得茶叶产量质量下降,综合经济效益不高,要改变当前这一状况,使我省茶叶生产稳步持续发展,茶叶采摘必须实行机械化采摘,才能省工、省成本、创效益。本文就我省茶叶生产现状,浅谈我省茶叶机采若干问题,旨在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9.
机械采茶的效果与关键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推广机械采茶技术的紧迫性茶叶采摘是一项耗工最多、季节性很强的茶园作业。近年来由于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投入茶叶生产的劳力日趋减少,普遍出现滥采和粗采现象,降低了茶叶品员,同时,也带来了劳务成本的大幅度提高,当前鲜叶成本约占茶叶生产总成本的80%,而采茶工资又占了鲜叶成本的40%~50%,生产单位的经济效益明显下降。另外,由于手工采茶劳动强度大、工效低,在  相似文献   

10.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富余的农村劳力流向乡镇企业和商品流通的第三产业.某区采条劳力趋于紧张,虽大幅度提高采茶工资,也难对到采茶工,因此,茶叶乱采、员采、粗老,品质下降影响了茶叶产品的质量,解决采茶问题,对增加产量,提高品质,增加效益具有重要的意义。建欧茶厂于1989年初特从杭州购进五台PHV100型双人采茶机和登台All0L型双人经修剪机,在乌龙茶区试用,为将开推广使用来某机打下基础.1.采艺机在乌龙茶区使用的可能性1.1闽北马龙茶春茶来制一般从“谷雨”至“立夏”之间,仅半个多月,采摘批次少且集中,以南雅镇来说,…  相似文献   

11.
机械化采茶是当前茶叶生产上的一项解决采茶劳力不足,增强茶叶生产活力,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技术,浙江省新昌县农业局农业技术推广站于1990年秋季开始进行千亩示范方机械化采茶综合技术的研究。原计划参加的茶园为1500亩,实际参试面积为1684亩,参试单位为5个乡的19个村(场),基本属集中连片的条植专业茶园,其中多条密植茶园有385亩,占22.9%,群体种茶园924亩,占54.9%,福鼎大白茶、鸠坑种等  相似文献   

12.
陈汉强 《中国茶叶》1995,17(6):28-29
勇士农场地处广东省徐闻县东北部,是一个以生产橡胶、甘蔗、茶叶、林木为主的国营农场,全场拥有云南大叶种为主的茶园2350亩,其中开采面积1850亩。近年来,茶叶生产上由于手工采茶存在工效低、劳动生产率低而导致经济效益低的“三低”状况出现,手工采茶占用了全年茶园生产总用工的75%以上,而且劳动强度大,管理定额低(1个劳力仅6亩),采摘效率低(一个采工日采鲜叶仅15~20kg),每年6至10月份产量旺季往往出现来不及采摘,甚至丢采而浪费鲜叶的现象,严重影响茶叶产量、质量和经济效益。为了解决采茶上的难题,在粤西农垦局科技处的指导下,1989年开展了在云南大叶种茶园实行机械采茶的技术试验,从1990年起一边继续试验,一边进行示范推  相似文献   

13.
茶叶生产历来被称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在茶叶教科书上,在茶叶报刊上所倡导的茶园栽培管理要求,把劳动力投入描绘成一幅“人海战术”的图画。在计划经济年代,农村劳力充裕而又廉价,对茶园管理实行“人海战术”也在情理之中。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农村劳力已不再是取之不尽的廉价劳力了,二三产业与农业的劳力之争日趋激烈,特别是茶叶产业,由于种种原因,在劳力竞争中已无优势可言。同时,劳动报酬、农资价格的上扬过快、过猛,也与茶价涨幅缓慢产  相似文献   

14.
机械采茶以其具有增加产量、提高质量、降低成本和提高工效等优点已成为茶叶采摘的重要手段。尤其是大中型国营茶场,茶园面积大而集中,采摘高峰期需要大量的人力,不仅费工费时成本高,而且采摘净度差,粗老采现象严重,使茶叶的经济价值得不到充分发挥.机采的使用,可以很好地解决茶叶采摘高峰期劳力不足的矛盾,实行嫩采勤采,最大限度发挥茶鲜叶的经济价值。根据安徽省国营周王茶场的试验推广经验,机采同手采相比,增产10%以上,可适时掌握采摘期,鲜叶质量大有提高,级外茶的比例减少。机来每公斤采摘费为0.09元,只占人工手采的5…  相似文献   

15.
嵊县北山人民公社是四面环山、山峦起伏、溪泉縱横的深山区,以珠茶聞名全国。几年来在党的正确領导下,在党的建設社会主义总路线光輝照耀下,茶叶生产也和其他各項生产一样,获得了飞跃的发展,1959年全社共产干茶25,300担,比大跃进的1958年增長17%,比解放前增長了三倍。茶叶生产的发展,給山区人民生活帶來了莫大的幸福,有力地支援了国家建設。随着工农业生产全面大跃进和茶叶生产的迅速发展,特別由于茶叶生产季节性强,技术性高,采、制茶季节往往又是农忙期,因此有劳力过于集中現象,为解决这个問題,1959年4月間,公社党委算了一笔  相似文献   

16.
茶叶采摘是茶叶生产过程中耗工多、季节性强、技术要求高的一项重要作业,也是栽培与制茶间的交接工序。随着社会的进步,长期沿用的手工采摘已越来越不适应茶叶生产的需要,必然逐渐为机械采摘所代替。现就我省推行机械采茶的有关问题,浅析如下:一、手工采茶的弊端手工采摘虽然对茶树芽叶个体选择性  相似文献   

17.
顾海川 《茶叶》1989,(4):17-19
随着我国茶园面积的不断扩大,产量的增加,采茶所需的劳力日趋紧张,这对茶园面积集中的国营茶场、社办茶场及土地相对集中的专业户更感困难,因而机械采茶已成为茶叶生产发展的必然趋势。为此,我场于1978年开始进行了茶园机采、栽培技术及加工的研究,由于课题经费后期无来源,于1985年将前阶段试验告一结束,现将本阶段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南安市发展有机茶叶的有利条件及制约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了发展南安市有机茶生产的思路与对策  相似文献   

19.
1茶叶生产现状 2003年南安市茶园总面积1200hm^2,其中新植面积333hm^2,茶叶总产量682t,品种基本以铁观音、本山、毛蟹、黄旦为主,佛手、水仙、梅占一小部分,去年新植的茶树品种主要为铁观音。茶园主要分布在南安的西部与北部的山区、半山区。近年来,山区的眉山、翔云、蓬华、向阳等乡镇逐步以发展铁观音品种为主,淘汰其他茶树品种,扩大优良品种比例,为开发名优  相似文献   

20.
一、回顾三明茶业在市场经济中的变革三明茶业虽然起步晚些,但如今茶园面积已达1.3万公顷,1995年总产9564吨,茶叶产值8685.30万元,分别较1979年增长近一倍、12.29倍和35.35倍。改革开放以来,我市茶叶取得了如下几个方面较为突出的成效:1.改革单一茶类为多茶类,适应多元消费需要。我国地域辽阔,饮茶习惯与方法不尽相同,消费具有明显的多样性。过去,我市为绿茶区,主要生产烘青为窨制花茶提供原料。产品单调,茶类单一,难于适应市场放开后对商品多样化的要求。产品竞争力不强,效益差。七、八十年代扩大茶园时,除大量推广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