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pH变化对污泥中重金属Pb·Ni形态及迁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茂林  马楫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6):16063-16065
采用BCR连续提取法,对污泥中2种重金属Pb和Ni的形态随pH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pH对污泥中Pb和Ni的形态有重要影响,对于污泥中Pb,其主要以氧化态和残渣态为主,随pH的增加,残渣态和氧化态的总含量降低;而对于污泥中的Ni,氧化态是其主要形态。pH对Ni的生物有效性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2.
pH变化对中性土壤硝化过程N2O释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人为调节获得pH5.82、pH6.95和pH7.55的3种pH土壤,采用室内培养方法,研究了pH变化对土壤硝化过程N2O产生以及双氰胺(DCD)对硝化过程抑制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好气培养2 d内,土壤硝化速率与pH呈正相关关系;在12 d的培养期间,土壤N2O释放总量随pH增大而增大,最大N2O释放量占施氮量的0.363%;pH变化影响土壤硝化作用的强弱以及硝化过程中N2O/N2的比例;pH变化对DCD的抑制作用影响显著,DCD对N2O释放总量的抑制率为34.4%~72.2%,当pH5.82时抑制作用最强.  相似文献   

3.
将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纯培养物分别与保加利亚乳杆菌、嗜热链球菌进行混合培养,观察乳酸菌对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的生物拮抗作用。结果表明,保加利亚乳杆菌和嗜热链球菌对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生长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并且作用效果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而增强;同时,还研究了不同pH值条件下,两种乳酸菌发酵液以及乳酸、盐酸、乙酸对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发酵液对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的抑制效果受pH值影响显著。在pH8.0到pH11.0范围内,随着pH值的增加,乳酸菌发酵液的抑菌活性显著下降;乳酸、乙酸对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的抑制作用强于无机酸(盐酸),其中,乙酸的抑制作用最强,且随其含量的增加,抑制作用增强。  相似文献   

4.
王文彦 《吉林农业科学》2020,45(1):21-24,78
以中性溶液(pH=7.0)为对照,研究了pH值为1.0、2.0、3.0、4.0、5.0和6.0模拟酸雨对玉米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各指标(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和活力指数)随着pH值的降低而降低,pH值模拟酸雨胁迫对玉米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均产生了一定的抑制作用,随着pH值的降低其抑制作用逐渐增强;弱酸(pH=5.0和pH=6.0)条件下玉米种子能够正常萌发和生长,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各指标(玉米幼苗苗长、苗干重、苗干物质分配和根长、根干重、根干物质分配)与对照没有显著差异(P>0.05),表现出一定的耐酸性;在pH值低于5.0时,玉米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严重受阻,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各指标均显著低于对照(P<0.05);pH值为1.0时,玉米种子失去活性而完全没有萌发;玉米种子浸提液电导率和丙二醛(MDA)含量随pH值的降低呈增加趋势,根系活力(TTC)随pH值的降低呈降低趋势,说明模拟酸雨降低了玉米种子的根系活力。不同pH值模拟酸雨胁迫对玉米幼苗生理指标影响较大,叶绿素含量、类胡萝卜素含量、保护酶(SOD、POD、CAT)和非保护酶(PPO、PAL)活性随酸性的增强呈降低趋势。综合分析认为,玉米种子萌发对pH值模拟酸雨胁迫下的临界值和极限值为3.0~4.0。  相似文献   

5.
采用盆栽法研究不同酸度酸雨和不同酸雨淋灌方式对秃瓣杜英幼苗的生长量和生理生态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酸度为pH 2.5的酸雨处理下,地上淋灌组的地径生长受到显著抑制,而pH 5.6的酸雨则显著抑制全淋组的地径生长.不同酸度酸雨对植物生长均有部分抑制作用且抑制机理有所不同.(2)酸雨对叶绿素a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对其他叶绿素指标无显著影响.pH 2.5酸雨处理下,地下淋灌组和全淋组叶绿素a受到显著抑制,pH 5.6处理下则只有全淋组的叶绿素a受到显著抑制.(3) pH 2.5酸雨处理下,3种淋灌方式对秃瓣杜英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均显著大于对照,且随时间的延长先升高后降低,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均呈下降趋势,且11月各组差异显著;而pH 5.6酸雨处理下,幼苗膜透性和MDA含量随时间的推移不断提高,POD活性则不断下降.  相似文献   

6.
双氰胺(DCD)在砖红壤中硝化抑制效果的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史云峰  赵牧秋  张丽莉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3):20437-20440
[目的]研究砖红壤中施用硝化抑制剂双氰胺(DCD)时,DCD添加量及土壤理化性质如温度、含水量、有机质含量、pH等对硝化抑制效果的影响。[方法]采用室内好气培养方法。[结果]当DCD添加量为10 mg/kg(土)时,硝化作用出现明显的延迟期,且抑制效果可持续至少56 d。培养温度由10℃升高到30℃,硝化抑制作用持续时间由90 d降为30 d。DCD的硝化抑制效果随土壤含水量、有机质含量和pH升高而减弱,硝化抑制作用持续时间随土壤含水量、有机质含量和土壤pH降低而延长。[结论]增加施用量,降低土壤温度、含水量、有机质含量和pH均可增强DCD在砖红壤中的硝化抑制效果。  相似文献   

7.
史冬燕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16):6651-6652
[目的]探索藜种子萌发对酸雨胁迫的响应。[方法]藜种子消毒后,分别用pH值为7.0、5.5、4.5、3.0、2.5的模拟酸雨溶液浸泡24h,然后放入加有相应的模拟酸雨溶液培养皿内进行培养。10 d后记录种子发芽数,测量POD活性和MDA含量。[结果]随着pH值的下降,藜种子发芽率降低。对照组的最高,pH值5.5处理组次之,pH值2.0处理组最差。pH值2.5处理组的发芽率下降45.07%,pH值3.0处理组的发芽率下降17.54%。酸雨对发芽势的影响与发芽率相同。POD酶活性变化是随胁迫时间的延长呈先高后降的变化趋势。各处理组的MDA含量随处理浓度的升高呈先升后降、再升高的变化规律。[结论]模拟酸雨对藜种子的萌发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且随着酸化程度的提高抑制作用加强。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砖红壤中施用硝化抑制剂双氰胺(DCD)时,DCD添加量及土壤理化性质如温度、含水量、有机质含量、pH等对硝化抑制效果的影响。[方法]采用室内好气培养方法。[结果]当DCD添加量为10mg/kg(土)时,硝化作用出现明显的延迟期,且抑制效果可持续至少56d。培养温度由10℃升高到30℃,硝化抑制作用持续时间由90d降为30d。DCD的硝化抑制效果随土壤含水量、有机质含量和pH升高而减弱,硝化抑制作用持续时间随土壤含水量、有机质含量和土壤pH降低而延长。[结论]增加施用量,降低土壤温度、含水量、有机质含量和pH值均可增强DCD在砖红壤中的硝化抑制效果。  相似文献   

9.
采用不同植物材料作硝化/脲酶抑制剂进行室内培养试验,研究抑制剂用量、环境温度、pH值和土壤性质等对抑制剂作用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植物材料P5,P7作硝化抑制剂的效果最好,其适宜用量为0.5 g/10 g土;不同植物材料对铵态氮硝化作用抑制的最适温度不同,同一土壤中各植物材料的抑制效果存在差异;同一植物材料在不同土壤条件下抑制作用大小各异。植物材料P1,P2,P3,P4在15,25,37℃时对土壤脲酶的抑制作用均随温度升高而逐渐增强;各种植物材料对脲酶的抑制作用以石灰性土>中性土>酸性土;在缓冲液pH值为6~8范围内,脲酶活性和各抑制剂对脲酶的抑制效果随pH值升高而增加。  相似文献   

10.
采用不同植物材料作硝化/脲酶抑制剂进行室内培养试验,研究抑制剂用量、环境温度、pH值和土壤性质等对抑制剂作用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植物材料P5,P7作硝化抑制剂的效果最好,其适宜用量为0.5g/10 g土;不同植物材料对铵态氮硝化作用抑制的最适温度不同,同一土壤中各植物材料的抑制效果存在差异;同一植物材料在不同土壤条件下抑制作用大小各异.植物材料P1,P2,P3,P4在15,25,37℃时对土壤脲酶的抑制作用均随温度升高而逐渐增强;各种植物材料对脲酶的抑制作用以石灰性土>中性土>酸性土;在缓冲液pH值为6~8范围内,脲酶活性和各抑制剂对脲酶的抑制效果随pH值升高而增加.  相似文献   

11.
运用人工饲料中定量添加氟化物的方法,探讨了氟对家蚕中肠碱性磷酸酶(AKP)、血液酸性磷酸酶(ACP)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氟对家蚕中肠AKP、血液ACP的活性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并随着添氟浓度的增加而增强,间隔添氟、停止添氟不能减轻这种抑制作用。添食石灰能减轻氟对中肠AKP、血液ACP活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稻瘟病拮抗细菌发酵配方与培养条件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拮抗细菌(Bacillus pumilus)在不同培养基配方下培养48h后,其发酵液对稻瘟病菌孢子萌发的抑制作用随稀释倍数的增加而减弱,其中配方Ⅸ发酵液的抑制效果显著高于其它11种配方。通过在不同pH与不同时间的条件下培养拮抗细菌(Bacillus pumilus)所得发酵液抑制作用亦随稀释倍数的增加而减弱.当培养基的pH为7时,拮抗菌的发酵液的抑菌效果显著高于其它pH;当发酵时间为48h时,各发酵液的抑制效果显著高于其它发酵时间;研究结果表明,拮抗细菌在配方Ⅸ中培养48h后,其发酵液的抑制效果为供试组合中最为理想的培养条件。  相似文献   

13.
酸雨是导致林地土壤酸化、生产力下降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通过模拟酸雨淋洗桉树与红锥凋落叶,分析其养分释放及pH值变化情况,探讨2个树种对酸雨的缓冲作用.设置pH值为3.0、4.0、5.0等3个模拟酸雨等级,以pH值为6.0的清水处理作为对照.结果表明,模拟酸雨处理下,桉树与红锥凋落叶养分释放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凋落叶养分含量随pH值降低而增加,淋洗液养分含量随pH值的降低而降低;红锥凋落叶养分含量低于桉,淋洗液养分含量都高于桉,相对滞留率和下降率表现为桉树>红锥;红锥凋落叶淋洗液pH值增加值大于桉.因此,红锥凋落叶养分释放受酸雨抑制作用较小,在酸雨pH值为4.0、5.0时,红锥凋落叶对酸雨的缓冲作用比桉树强,当pH值为3.0时,2个树种凋落叶对酸雨均没有明显的缓冲作用.  相似文献   

14.
土壤中水溶性氟化物,随外界的氟化物对土壤污染,较土壤中全氟变化明显。研究建立了土壤中水溶性氟化物的分析方法,提出以土壤中水溶性氟化物为指标,评价地热利用后,尾水对土壤污染的程度。  相似文献   

15.
为揭示马尾松能在土壤酸化的稀土矿废弃地生长和更新的适应机理,以马尾松种子为试验材料,设计不同pH值(5.5、4.5、3.5)酸胁迫试验,测定酸胁迫下马尾松种子萌发、胚根胚芽生长、体内渗透调节物质和酶活性等指标,并采用隶属函数法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马尾松种子各萌发指标均随pH值降低呈减小趋势,但pH值3.5和pH值4.5对发芽率、发芽势和发芽指数无显著影响,pH值5.5对发芽率和发芽指数有显著促进作用,pH值3.5对活力指数有显著抑制作用;不同酸胁迫处理均显著抑制马尾松胚根伸长,但pH值5.5及pH值4.5对胚芽和胚根鲜质量有促进作用;随pH值降低,露白期马尾松种子可溶性蛋白含量呈降低趋势,且显著小于对照,但发芽期则与对照无显著差异;露白期和发芽期马尾松种子的脯氨酸和可溶性糖呈增加趋势,且pH值3.5时露白期和pH值4.5时发芽期脯氨酸含量显著大于对照;露白期马尾松种子体内POD活性随pH值降低先升后降,而MDA含量则相反;露白期和发芽期CAT和SOD活性均随酸胁迫程度增强逐渐增加;隶属函数值随pH值降低先增后减,仅pH值3.5时小于对照。综上,马尾松种子对酸胁迫有较强耐性,脯氨酸、...  相似文献   

16.
本试验于不同的pH、K~+浓度、温度条件下,采用试管二倍稀释法,分别测定阿米卡星对致病性大肠杆菌的体外最小抑菌浓度(MIC)。结果表明:阿米卡星对致病性大肠杆菌的MIC随pH升高而增加。在pH为4.0时,MIC最低,为0.488μg/m L;在pH为6-7.3时,MIC相同,均为125μg/m L;K~+≤0.5mol/L时,阿米卡星对大肠杆菌具有抑制作用,K~+≥0.6mol/L时,阿米卡星无抑菌作用;温度对阿米卡星的MIC影响不明显;多因子培养会使阿米卡星对致病性大肠杆菌的MIC增加。  相似文献   

17.
猪个体基因杂合度对肉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用分布在1,2和6号染色体上的24个微卫星座位估计140头F2杂种猪的个体基因杂合度,并测定了这些个体的系水力(WHC),失水率(WLR),肌苷含量(HR),肌内脂肪(IMF),蛋白质含量,股二头肌pH(pH(B))。背最长肌pH(pH(L)),复合肌pH(C))8个肉质性状,并分析这些性状随个体基因杂合度增加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WHC和HR在个体基因杂合度超过0.5时随杂合度增加而降低;WLR在个体基因杂合度小于0.65时随杂合度增加而增加,之后随杂合度增加而降低;随个体基因杂合度的增加,蛋白质含量的变化不显;IMF在个体基因杂合度小于0.65时呈不规则变化。之后随个体基因杂合度增加而增加;pH(B),pH(L)和pH(C)随个体基因杂合度的增加变化趋势和幅度不明显。  相似文献   

18.
不同阴离子化肥对黄瓜生长及土壤EC、pH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试验采用 3种含不同阴离子的化肥 ,设 3个施肥水平 ,研究了它们对黄瓜生长、根系活力及对土壤EC、pH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 :在 3个施肥水平下 ,化肥的不同阴离子对黄瓜生长的抑制作用是Cl->SO42 ->NO3 -,土壤中浓度越大 ,抑制作用越明显。土壤中随 3种离子浓度增高 ,EC值明显增大 ,pH值明显下降 ,其影响是Cl->SO42 ->NO3 -。  相似文献   

19.
模拟酸雨对黄瓜种子萌发及幼苗生理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辉  齐泽民  肖小君  黄作喜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2):13422-13424
[目的]衡量黄瓜对酸雨的耐受能力,同时也为正确评估酸雨给黄瓜规模化生产造成的损失提供参考。[方法]以津优1号黄瓜为试验材料,研究6个不同pH(6.5、5.04、.03、.5、3.02、.5)的模拟酸雨对黄瓜种子萌发和幼苗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pH≤3.5的酸雨胁迫对黄瓜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和活力指数均表现明显抑制作用,pH 2.5时,种子不萌芽;根(茎)抑制指数随pH降低而升高,同一pH下对主根的抑制强于茎,pH 5.0的弱酸对侧根的形成有促进作用;随着pH逐渐下降,根系活力和POD活性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而相对电导率和MDA含量一直上升。[结论]酸雨对黄瓜种子萌发及幼苗生理活动影响的阈值大致在pH 3.5。  相似文献   

20.
土壤中游离碳酸钙对土壤pH及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游离碳酸钙是我国北方石灰性土壤的重要组成物质,密切影响着土壤的物理、化学、生物学性质以及土壤的环境学效应,但是将游离碳酸钙作为土壤重要组成物质而探讨其对土壤生物学特性尤其是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研究较少.通过研究探讨碳酸钙与土壤pH值之间的定量关系以及碳酸钙含量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为进一步研究游离碳酸钙对土壤生物学性质及土壤环境效应的影响提供理论参考.采用实验室模拟培养及分析测试的方法进行试验.结果表明:土壤pH随游离碳酸钙含量的增加而增加,趋近于达到该试验条件下的最大值(pH=8.19),但并非呈直线相关,而是呈非线性相关关系.中性磷酸酶活性和转化酶随碳酸钙浓度的增加而降低,其最大降低幅度分别为0.402个活性单位和3.16个活性单位.碳酸钙含量与土壤pH值之间呈非线性相关关系.碳酸钙对土壤中性磷酸酶和转化酶活性产生极显著的抑制作用,对脲酶活性呈现低含量促进而高含量抑制的作用,而对过氧化氢酶则产生极显著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