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校企合作“定制式”机电类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和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社会对机电类高级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日趋个性化,因而对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该文提出了"定制式"应用型人才培养这一创新模式;阐述了该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内涵,并与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比较;根据机电类应用型本科人才基本素质的要求探索了校企合作"定制式"机电类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途径。  相似文献   

2.
以2014年姜大源在北京召开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基本问题与课程开发》报告为引子,对姜大源关于现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与教学课程开发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梳理和总结,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关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思考。  相似文献   

3.
宋魁彦  马占春 《国际木业》2002,32(12):17-19
通过对德国的教育体制分析,系统地阐述了德国家具职业教育的培养方法和培养模式。这对于我国家具行业的人才培养提供了可供参考的范本。  相似文献   

4.
金仁重 《绿色科技》2019,(11):283-286
指出了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关系国计民生,是教育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点工作之一。在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推行“零学费”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符合职业教育发展规律,符合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具体学情,符合酒店行业人才成长规律,能满足酒店行业对人才的更高需求。同时,能有效地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现大学梦。探讨了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实行“零学费”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必要性,阐述了该培养模式的主要内容,提出了高职酒店管理专业“零学费”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的措施,以期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人才需求的不断变化,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势在必行。讨论了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及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的必要性,并以南京林业大学为例,介绍了林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的探索与实践,指出高校应从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规格、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机制等方面构建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6.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国家示范性职业院校建设的目标之一。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在国家示范性职业院校的建设中,通过大量的市场调查研究,对市场营销专业提出了"3+X"人才培养模式。这一模式的提出解决了示范高职建设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创建办学特色等方面的要求。本文对"3+X"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详细表述,并结合市场营销专业的办学理念深化对"3+X"人才模式的内涵认识,同时阐明其实现途径。  相似文献   

7.
教育的不平衡、不充分是乡村振兴的重大阻碍,主要存在城乡义务教育不平衡、职业教育发展滞后、高等农科教育发展不充分等问题。教育改革助力乡村振兴的内在机制包括通过再教育培养现代化的农民、通过义务教育振兴农民的下一代、通过农业高新技术人才培养发展现代化的农业、通过职业教育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城镇化。因此,需要通过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改革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创新高等农林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等教育改革举措以助力乡村振兴发展。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北京林业大学"梁希"实验班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可行性,从"梁希"实验班的师资力量、导师制度、学生科研实践能力的培养3个方面对"梁希"实验班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分析,总结了"梁希"实验班在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如:教学制度改革滞后于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课程教学形式单一、缺少对导师工作的监督和评价、实践教学环节薄弱等。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完善"梁希"实验班人才培养模式的5点建议:一是应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二是采取多种教学形式;三是完善本科生导师制度;四是加强实践教学;五是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通过对"梁希"实验班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一方面提高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另一方面提升了教师的教学水平。  相似文献   

9.
树立高职人才教育理念 构建高职人才培养体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该文论述了高职教育的人才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体系,认为要办好高职教育、实现高职教育的目标,就必须树立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创业教育三大高职人才教育理念,并构建科学的人才培养体系。高职人才培养体系是现代职业教育理念、高职办学指导思想、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过程以及教学管理体系的充分体现。  相似文献   

10.
针对人才就业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现状,北京林业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加强了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以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学生就业的竞争力。针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学中存在的人才培养缺少特色、课程功能类型划分不明确、教学方法缺少针对性、实践教学环节薄弱等问题,提出了运用胜任力理论改革完善人才培养模式的5项具体措施:一是设置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二是突出人才培养的行业特色;三是明确课程设置的功能类型;四是丰富教学方法;五是强化实践教学环节。通过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对教学的满意度不断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不断增强。  相似文献   

11.
集团化办学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人才培养离不开行业、企业的主导作用。行业在集团化办学中的主导作用主要表现在:行业发展有利于集团化办学中对学生开展“订单式培养”和“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以及实训基地建设。充分发挥行业在集团化办学中的主导作用必须通过以下途径来实现:利用行业优势资源,构建集团特色办学机制;以行业为中心,’构建行业、校企共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从而达到行业、职业教育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2.
指出了近年来,国内很多高校围绕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探索,逐步开始实行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为此,转型高校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也要相应进行调整和改革。根据转型高校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现状分析,探讨了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以期对其他高校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3.
分析了风景园林专业办学现状,探索了长春大学旅游学院风景园林专业"3+l"人才培养模式,从风景园林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实践教学体系完善、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探讨,总结了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取得的成果。  相似文献   

14.
指出了实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及招生试点项目,是海南省在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大背景下,贯彻国家教育改革政策,推动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加快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全面提高办学能力和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水平的重要举措。以海南师范大学旅游学院2014年起开始实施的旅游和酒店管理专业"3+4"分段培养试点项目为例,分析了项目实施的理论基础、重要意义和可行性,以期为国内旅游和酒店管理中高职教育和本科教育的一体化衔接培养实践提供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15.
"双师制"是指校内导师和校外企业导师共同对学生进行联合培养,"双空间"是指校内教学空间和企业实践教学空间。针对园林企业的需求,探讨了校企合作的"双师制双空间"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途径。首先应拓宽实践教学的空间,为学生就业、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专业社会认知度的提升创造条件,其次应建立校企合作"双空间"的信息资源库,包括园林企业的信息、企业导师的信息、园林专业毕业生工作的信息、园林经济发展的信息。"双师制双空间"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使园林专业的就业率和社会知名度不断提高,2014年园林专业成为农学院7个专业中就业率最好的专业。  相似文献   

16.
周忠旺 《技术与市场》2009,(12):103-105
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通过采用多种形式的合作方式,保证校企合作的深层次开展;加强校企合作,促进课程改革,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相似文献   

17.
以甘肃林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对高职院校的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与实训体系的建设、教学方法与教学考核方案的改革、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等方面进行了实践探索,指出"校企共建、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方案。  相似文献   

18.
万春锋 《绿色科技》2022,(7):255-259
分析了高职焊接专业现行人才培养模式的问题和不足,并从课程体系、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路径等方面提出了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的策略.研究发现:通过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和以企业的产品为载体开发相应的课程等途径,使合作企业深度参与到人才培养的过程中,真正做到"教学做"一体化,才能实现人才的培养目标,最终建立了"岗位培养订...  相似文献   

19.
以学院与企业合作推行的"现代学徒制"试点班级为研究对象,探究了"现代学徒制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在航海类专业教育的合理运用,深入了解了船东企业对船员人才培养的要求,提出了应与企业共同商议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结合新的船员培训大纲建立课程体系,校企双方共同参与师资队伍和教学资源的建设。  相似文献   

20.
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已经成为各个高校深化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以国家教育改革试点项目——东北林业大学林学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例,介绍了东北林业大学进行林学类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改革实践。从培养理念、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培养方案、考评方式等几个关键环节进行了探索,同时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有相应的配套政策作为保障和支持。实践证明,通过对林学类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为林学类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起到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