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干热风是小麦生长后期主要的灾害性天气之一,在我国北方麦区,尤其是地处欧亚大陆腹地的新疆常有发生。为了探索干热风危害小麦的原因、关键期、指标及其危害的规律,以便为干热风区划、预报及防御提供依据,故进行了这项试验。  相似文献   

2.
中国北方小麦干热风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 一、干热风气象指标的研究“指标”是干热风预报、区划、防御的尺度和依据,是研究干热风的技术关键。经研究提出一套中国北方高温低湿型和雨后热枯两种类型的小麦干热风气象指标系统,这里只介绍前者。指标因子的确定,是依据两类型干热风都是在高温、低湿、一定风力的胁迫下使小  相似文献   

3.
利用自主研制的可移动式干热风发生模拟装置,对耐高温小麦品种济麦22于花后13d(灌浆中期M)和23d(灌浆后期L)进行连续两天的干热风胁迫,设置重度干热风(S)和轻度干热风(M)2个胁迫水平,以明确不同时期和不同等级的干热风灾害对小麦小穗位和粒位粒重分布特征的影响,及其与干热风胁迫程度的关系,为干热风灾害防控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不同处理主茎穗和分蘖穗小穗位和粒位粒重均呈现先升后降的二次曲线变化。干热风胁迫会引起小麦穗部小穗位和粒位粒重的降低,表现为灌浆中期干热风胁迫引起小麦穗下部和上部穗粒位总粒重显著降低,对小麦粒位粒重的危害呈现第3粒位(G3)>第1粒位(G1)>第2粒位(G2);灌浆后期胁迫则主要危害小麦穗下部和中部,对小麦粒位粒重的危害表现为G3>G2>G1。初步分析认为,在本模拟试验条件下,灌浆中期干热风引起小麦分蘖穗粒重显著降低,灌浆后期对主茎穗粒重影响更大;灌浆中期和后期干热风胁迫下,小麦G3位粒重减小最为明显。灌浆中期干热风胁迫对小麦粒重的影响大于后期,重度干热风胁迫大于轻度干热风。  相似文献   

4.
为了充分发挥河套自流灌区的自然优势,减轻灾害性天气的危害,大幅度提高小麦单产和总产量,从1975年起,我们较系统地开展了以“干热风”为主的不良农业气象条件对小麦粒重和产量影响的研究,并同时进行了防御措施的调查总结和试验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5.
坡耕地保护性耕作冬小麦增产机理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利用长期定位试验在豫西旱区坡耕地上对不同保护性耕作下冬小麦主要生育期的土壤温度、土壤养分、水分动态、干物质积累和小麦产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深松和免耕覆盖土壤含水量较高,深松与免耕覆盖技术能够提高土壤肥力,越冬期保护性耕作5 cm地温较低,而0~30 cm地温相差不大。深松覆盖在灌浆期土壤日均地温较低,有利于防御干热风对小麦的危害。小麦中后期深松覆盖和免耕干物质积累量较多,能延缓小麦植株衰老。  相似文献   

6.
宁夏春小麦干热风危害的光谱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利用遥感监测春小麦干热风受害程度,在春小麦发生干热风前后,利用Unispec-SC单通道光谱仪测定了春小麦群体不同干热风受害程度的高光谱。对光谱进行重采样,获得了不同干热风危害程度的光谱响应曲线。结合春小麦炸芒率、千粒质量等田间调查,对干热风危害程度进行了分级,研究了不同危害程度的高光谱特征。按照EOSMODIS可见光通道的波谱范围,构建了RVI、NDVI等多种指数。通过显著性分析,建立了判定春小麦干热风等级的高光谱植被指数指标和判别方程。结果表明,春小麦不同干热风受害程度的反射光谱差异明显。随着春小麦干热风的加重,近红外平台降低,红谷抬高,红边斜率下降,红边位置向短波方向移动。RVI、NDVI、PVI、红边植被指数NDVIRededge和红边位置λrep均与春小麦干热风受害等级关系极显著。模拟EOSMODIS相应通道值合成的RVI、NDVI指数能反映出不同干热风危害程度,NDVI指数比RVI指数反映更明显。研究表明利用EOS MODIS遥感资料可以分辨出大面积春小麦干热风受害程度,这为开展春小麦干热风危害的遥感监测评估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植物刺激素寡糖具有提高作物抗逆能力的功效。研究复合寡糖制剂(KROPICO)提高冬小麦抗干热风的能力,为冬小麦干热风灾害化学防控提供技术支撑。【方法】在干热风灾害发生频繁的典型区域—河北省衡水市进行大田试验。试验设置3个寡糖喷施处理,即拔节期喷施1次(BT)、开花期喷施1次(HT)、拔节期和开花期各喷施1次(BTHT);另设拔节期和开花期分别各喷施1次清水(CK)和KH2PO4 (CKP),共5个处理。开花30天时测定了旗叶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离体叶片失水速率(RWL)、叶面积指数(LAI)和淀粉合成关键酶活性,调查了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结果】试验期间小麦经历了两次轻度干热风胁迫。与CK相比,BTHT处理的小麦旗叶SPAD和LAI值分别显著增加了12.36%和77.78%;BT与BTHT处理能分别显著降低第一次干热风后旗叶叶片失水速率(RWL) 15.08%和21.73%,但在第二次干热风后各处理间无明显差异;HT处理的ADP-葡萄糖焦磷酸化酶(AGPase)活性显著提高了16.91%;BTHT处理的束缚态淀粉合成酶(GBS...  相似文献   

8.
<正> 1975~1978年,由河南省气象局主持,组织部分台站和农科所,农学院参加的干热风防御措施研究协作组,对喷洒磷酸二氢钾防御小麦干热风的作用进行协作研究,取得了较好的成果。从1979年开始,由河南省农业厅、省气象局、省民航局等单位参加,共同组成“小麦叶面喷洒激素防御干热风示范推广协作组”,在全省范围内采用了飞机大  相似文献   

9.
近47年来河南省冬小麦干热风灾害的变化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成林  张志红  常军 《中国农业气象》2011,32(3):456-460,465
根据冬小麦干热风的国家气象行业标准,利用河南省118个观测站1961-2007年历年冬小麦生长后期的逐日气象资料,统计分析了当地冬小麦高温低湿型干热风灾害的成灾范围、发生频率等的变化。结果表明:近47a来,与河南省冬小麦干热风密切相关的14:00风速显著减小,并在1983年前后发生了气候突变,其它气象因子变化不明显;在干热风灾害整体减弱的背景下,20世纪90年代以后各等级干热风发生范围与天数均趋于增加,尤其是轻干热风涉及的台站占总台站的比例每年递增达2.01个百分点,发生天数每年递增达0.07d;按照30a滑动平均统计,各等级干热风灾害的频率总体上是降低的,但最近30a又有反弹趋势。  相似文献   

10.
2020-2021年小麦生长季,在干热风灾害发生频繁的黄淮海典型麦区进行大田试验,探索不同化学制剂对冬小麦抗干热风的调控作用,以便筛选出高效实用的制剂种类和施用时期。试验共设6个处理,以拔节期或开花期单次喷施磷胺和磷酯为制剂组处理(BA、BZ、HA和HZ处理),以拔节期和开花期均喷施自来水处理作为空白对照(CK),以两个时期均喷施磷酸二氢钾溶液处理作为制剂组对照(CKP)。考察干热风胁迫后小麦灌浆期间叶面积指数(LAI)、叶片荧光参数、籽粒淀粉合成关键酶活性和积累量、籽粒灌浆动态和产量构成因素的变化。试验期间小麦在花后24d和26d遭受了轻度干热风过程,与CKP和CK处理相比,BA处理促进穗粒数增加,理论产量显著提升8.11%和9.82%,且花后30d的LAI也显著增加47.67%;HZ处理更有助于提高千粒重,理论产量增幅为10.03%和11.78%,较其他处理增加旗叶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和光化学淬灭(qP);HA处理能稳定降低非光化学淬灭(NPQ)。遭遇第一次干热风过程后,即花后26d观测结果显示,与CKP处理相比,BZ处理的ADP-葡萄糖焦磷酸化酶(AGPase)活性显著升...  相似文献   

11.
《农业信息探索》2010,(6):48-48
与正常播种的小麦相比,晚播小麦具有几个显著的生育特点。第一,冬前苗小、苗弱,易出现独秆苗等现象;第二,春季生育进程快,分化时间短,穗粒数减少;第三,春季分蘖成穗率高,一般穗较小;第四,后期易受不利天气特别是干热风危害,千粒重降低。生产上应根据晚播小麦的生育特点采取应变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2.
三峡库区气候主要特点是夏热伏旱和湿度大。高温伏旱天气发生频率较多的地带是重庆中东部高温区域,在水稻生产中因高温伏旱天气直接导致减产的情况较多。2016年,对三峡库区水稻的生产环境进行调查,根据高温危害调查结果,结合试验研究结果,分析高温伏旱对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提出了"选用耐高温的水稻品种以减轻高温危害;根据品种生育期长短通过播种期的合理安排,使水稻抽穗期避开高温伏旱天气;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发展再生稻,避开高温伏旱天气的危害;在不可避免地遇到高温伏旱危害时,应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田灌溉系统,提高抗高温伏旱自然灾害的能力"等防御对策。  相似文献   

13.
利用理化诱变育成的两个突变体杂交 ,育成了高产、优质、抗倒、抗后期高温和干热风、特早熟小麦新品系豫同 96M1 2 0。本文介绍了该品系的特征特性、突出优点和选育经过 ,分析讨论了该品系的系谱构成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
优马归甲对水稻高温下结实率降低的减轻效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频繁和不断加重的高温危害日益成为我国长江流域中稻生产的一大威胁,探讨高温发生时减轻危害程度的方法是水稻高温预防对策的重要组成部分[1-2].发生在水稻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期至开花期间的高温危害,通过多方面机制影响水稻正常授粉,导致结实失败和结实率的大幅度降低.高温危害典型表现在早期影响水稻雄性器官的正常分化发育和花粉粒的健康成熟,并进而从保障足量高质量花粉和驱动花药开裂、散粉等后期功能过程影响结实.高温危害在生理上可能表现为一种活性氧介导的细胞膜和酶降解反应[3-5].生产上能否通过在水稻花器官形成前期施用外源活性物质,调节、诱导水稻生理状况,达到抵抗和减轻高温危害程度的效果,是一个十分值得探讨的问题[6-8].世界上仅有极有限试验报道少数生理活性物质具有有效降低水稻高温危害的例子[6].李文彬等[9]报道,硅对调节水稻在高温下开花和授粉效果明显.本研究采用上海优马公司一种含有有机硅和钾的新型制剂"优马归甲",通过叶面喷施,探讨其对水稻温度逆境危害的减轻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干热风在我国冬麦区灌浆期频发,对小麦生产造成危害。本试验配制不同新型营养复配剂在小麦灌浆前期进行叶面喷施,研究其对冬小麦干热风抗性的影响,旨在确立减轻干热风灾害高效实用的方法。方法以冬小麦品种‘豫农186’和‘国麦301’为供试材料,在河南农业大学科教园区进行田间试验。花后第14天在叶面喷施5种营养复配剂,即CK (10 mg/kg吐温80)、A (0.2%硫酸锌、0.3%磷酸二氢钾、1%尿素和10 mg/kg吐温80)、B (A + 0.02%壳寡糖)、C (A + 0.1%海洋多糖) 和D (0.3%磷酸二氢钾和10 mg/kg吐温80)。灌浆期内5月9—28日,每隔3天,取样测定旗叶SPAD值、旗叶甜菜碱含量、籽粒灌浆速率、根系活力,收获后测产并考种。结果干热风胁迫下,与喷施A相比,喷施B和C能显著提高小麦灌浆期绿色功能叶数量,显著提高旗叶SPAD值和甜菜碱含量,B处理效果优于C处理。相比于CK,喷施A、B和C营养复配剂均能提高小麦根系活力,三个处理在灌浆期变化不一。喷施其它营养复配剂均能有效提高灌浆速率,B处理效果最显著;喷施B营养总配剂对强势粒灌浆速率的促进作用最大,喷施C营养总配剂对弱势粒灌浆速率的提升效果最好。4个营养复配剂均能增加‘豫农186’和‘国麦301’千粒重和籽粒产量,增幅分别为3.24%~15.0%和3.11%~31.4%,具体表现均为B > C > A > D > CK,其中B、C与A三处理间均差异显著。结论干热风危害下,在常规磷酸二氢钾、硫酸锌、尿素等组成的营养复配制剂中添加壳寡糖和海洋多糖能有效增强根系活力,提高旗叶SPAD值和甜菜碱含量,延缓叶片衰老,促进籽粒灌浆,增加千粒重,提高收获指数,实现减害稳产的目的,添加海洋多糖的效果不如壳寡糖。  相似文献   

16.
浅谈我国地膜小麦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多年的研究和实践表明:由于地膜小麦的增温,保墒效应,明显地改善了农田的温,光,水,肥,气等生态条件,促进小麦个体生长发育,使小麦单位面积总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明显增加,生育期缩短,有利于避开后期树,虫,干热风等自然灾害,大幅度提高小麦产量,是解决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小麦生长期缺水问题的关键性栽培技术措施之一,该项技术的研究与推广,打破了密植作物难以覆盖的禁区,是小麦栽培史上一次突破性的革命。  相似文献   

17.
为探讨外源水杨酸(SA)对缓解小麦花后高温伤害的作用,本研究于2019—2020年进行盆栽试验,以扬麦18号为材料,在田间增温棚中进行花后15~19 d的高温胁迫处理,比较不同时期预喷施外源SA处理下小麦的抗氧化生理特性。结果表明,高温胁迫处理导致丙二醛(MDA)和过氧化氢(H2O2)含量增加,旗叶超氧阴离子( O 2 . -)产生速率加快,小麦细胞膜脂过氧化程度加剧,对小麦旗叶造成损害;喷施外源SA后,灌浆期小麦旗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过氧化物酶(POD)等抗氧化酶活性有所提高,抗逆指标苯丙氨酸解氨酶(PAL)和多酚氧化酶(PPO)活性提高,表明外源SA增强了小麦对高温环境的抵抗能力;不同时期喷施外源SA后,开花期预喷施SA处理相对其他处理缓解高温胁迫伤害效果最好。综上,喷施外源SA可通过提高小麦旗叶抗氧化酶和抗逆酶的活性缓解灌浆期高温胁迫对小麦旗叶的损伤程度,且开花期喷施效果较佳。本研究结果为减轻高温对小麦生产的危害提供了新的技术途径。  相似文献   

18.
高温、高CO2对农作物影响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在人工气候室试验研究高温和高CO2浓度对农作物的影响结果表明,高温、高CO2浓度使农作物生育进程加快,作物生育期缩短,作物的光合作用速率升高,蒸腾速率下降和气孔阻力增加;在相同的发育期使作物叶面积、根、茎、叶生长量不足,生物量下降;对不同作物产量结构的影响有差异,对小麦的影响主要是小穗数和穗粒数下降,而对玉米的影响主要是籽粒百粒重下降。高温、高CO2浓度可使农作物叶片中微量元素含量发生显著变化。  相似文献   

19.
为明确在干热风胁迫下含木醋液水溶肥(简称木肥)对小麦生长的影响,以济麦22为研究对象,采用盆栽试验,通过设置清水、木肥、市购水溶肥(简称市购)、含海藻酸水溶肥(简称海肥)4个处理,研究了干热风胁迫3 d情况下,木肥对小麦生长、抗氧化酶活性、养分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清水处理相比,木肥处理使小麦产量、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分别提高24.22%、8.85%、9.95%和6.07%;秸秆、根生物量分别增加16.58%和11.84%;叶绿素含量提高2.41%~8.92%;籽粒氮含量提高6.28%;干热风胁迫处理后第1天(5月7日)所取叶片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分别提高6.14%、105.32%、45.91%,丙二醛(MDA)含量降低6.76%。市购、海肥、木肥处理间相比,海肥处理的产量、穗粒数、千粒重和根重均最高,木肥处理的穗数、秸秆重最高,海肥、木肥处理的叶绿素含量基本显著高于市购处理,干热风胁迫处理后第9天(5月15日)所取叶片海肥处理的叶绿素含量显著高于木肥处理;海肥、木肥处理的秸秆钾含量高于市购处理,海肥处理的根钾含量高于市购处理,海...  相似文献   

20.
针对我国华北麦区灌浆期高温影响小麦灌浆和产量的问题,本研究在2013—2014年和2014—2015年两个小麦生长季,采用田间塑料棚自然升温的方式,在灌浆期设4个时段高温胁迫处理作为主处理,两年分别在花后12~25 d、12~16 d、15~20 d和20~25 d,花后8~21 d、8~12 d、14~20 d和16~21 d进行高温处理,以不罩棚自然温度作为对照(分别用A1、A2、A3、A4和A5表示,A5为对照);以0.2%磷酸二氢钾、0.05%硫酸锌、清水和不喷施4个喷剂作为副处理(分别用B1、B2、B3和B4表示),研究了灌浆期不同时段高温处理对小麦籽粒灌浆的影响及喷施不同叶面喷剂对高温胁迫的缓解作用,并对不同处理下的小麦灌浆特征进行了量化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小麦灌浆期不同时段高温与自然温度对比均造成小麦减产,减产幅度两个试验年度分别为12.64%~15.34%和2.04%~9.41%,并且高温胁迫时间长,处理时间早的A1减产幅度最大,且较对照A5达极显著水平;高温减产的直接原因是小麦穗粒数减少及千粒重降低,两个试验年度穗粒数分别减少0.71~5.45个和1.73~3.00个,千粒重分别降低1.28~3.41 g和0.84~4.27 g;从2013—2014年度模型模拟的灌浆特征看,不同时段高温处理使小麦提前到达第1和第2拐点,A1~A4第1拐点较对照提前0.29~0.75 d、第2拐点提前0.22~1.42 d,因此高温处理缩短了灌浆时间,且平均灌浆速率降低,最终造成千粒重降低。(2)叶面喷剂具有缓解高温胁迫的作用,两个试验年度叶面喷剂分别比不喷对照提高产量3.08%~7.05%和2.09%~3.52%,可一定程度缓解高温对穗粒数和千粒重的不良影响,两个试验年度叶面喷剂分别增加穗粒数1.04~2.30个和0.95~2.01个,提高千粒重1.10~1.42 g和0.60~0.89 g,且B1效果最好;从灌浆数值特征分析看,叶面喷剂推迟了到达第1和第2拐点的时间,不同喷剂推迟到达第1拐点时间为0.48~0.98 d,推迟到达第2拐点的时间为0.32~0.98 d,延长了灌浆的时间,平均灌浆速率提高0.01~0.04 mg·grain?1·d?1,以B1(磷酸二氢钾)的作用最好。因此叶面喷剂可延长小麦灌浆期,不同程度地增加了穗粒数和千粒重,是增产和减灾的有效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