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本文采用非参数统计方法对参加2000-2001年度国家黄淮旱地小麦区试的旱地小麦新品种进行高产稳产性分析,并对各试点的鉴别力进行评判。结果表明:区试品种间丰产性稳产性存在显著差异,洛旱2号、晋麦47号是丰产性最佳品种,稳产性好的有临优9751、临远993、晋麦47;洛旱2号丰产性稳产性相对较好;试点对品种的鉴别力存在很大差异,具有较高分辨力的试点有鹤壁、晋城、黄骅、绛县、成县、济源、分辨力最好的试点是鹤壁、有86.7%的差数为显著。 相似文献
3.
黄淮麦区小麦苗期氮高效品种(系)的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黄淮麦区近年来育成的71个品种(系)为材料,采用液培法,设低氮、正常氮和高氮3个处理,对小麦苗期14个氮素利用效率相关性状进行鉴定,并以济麦22为对照品种,以苗氮素利用效率、根系氮素利用效率和总氮素利用效率3个性状为筛选指标,分别在3个氮素水平下筛选出37、27和25个氮高效品种(系),其中有14个品种(系)在3个氮营养水平下3个性状值均较高,可作为氮高效新品种选育的亲本材料。 相似文献
4.
黄淮麦区小麦品种(系)产量性状与分子标记的关联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获得与小麦产量性状关联的分子标记,筛选相关标记的等位变异,以128份黄淮麦区小麦品种(系)为材料,在4个环境下鉴定产量性状,并选用在小麦全基因组21条染色体上的64个SSR标记、27个EST-SSR标记和47个功能标记检测所有材料的基因型。91个SSR和EST-SSR标记共检测到315个等位变异,单个引物检测到2~7个等位变异,平均3.5个;47个功能标记共检测到107个等位变异,单个引物检测到2~5个等位变异,平均2.3个。关联分析表明,49个位点与4个环境的产量性状及其均值显著关联(P≤0.005),其中38个位点在2个或以上环境或均值下被重复验证,16个位点与2个或以上性状相关联。对相对稳定的等位变异作进一步分析,发掘了一批与产量性状相关的优异等位变异,如降低株高的等位变异Ax2*-null和UMN19*-A362,增加穗长的等位变异barc21-A220,增加可育小穗数的等位变异gpw2111-A156,增加总小穗数的等位变异swes65-A120,增加穗数的等位变异VRN-A1*-A1068,增加穗粒数的等位变异cfd5-A215和增加千粒重的等位变异wmc626-A170。研究结果对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进行小麦产量性状的遗传改良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6.
7.
北部冬麦区和黄淮冬麦区小麦区试品种品质改良现状及建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种业》2016,(11)
就北部冬麦区和黄淮冬麦区小麦区试品种品质改良从品质结构和品质状况两方面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当前冬小麦品质改良中存在的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为我国小麦品种品质改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为明确四川近年来普通小麦的遗传差异情况,本研究采用微卫星分子标记(SSR)对四川省2005~2006年参加区试的66个小麦品系进行了遗传多样性研究,用18对扩增谱带稳定的SSR引物,共检测到106个等位位点,每对引物等位位点数为2~13个,平均5.89个.SSR引物的PIC介于0.22~0.91之间,平均多态性信息0.498.聚类分析表明,品种间遗传相似系数(GS)变异范围为0.390~0.834,平均值为0.608,品种间遗传相似性变幅较大,表明这次小麦区试品种(系)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遗传多样性差异.根据品种间遗传相似系数聚类,66份材料被聚成五类. 相似文献
9.
《新疆农垦科技》2016,(7)
以153份小麦品种(系)为材料,采用近红外光谱技术对其籽粒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硬度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59.4%小麦品种(系)的蛋白质含量大于14.0%,26.1%小麦品种(系)的蛋白质含量介于13.0%~14.0%之间。湿面筋含量大于32.0%的小麦品种占22.8%,湿面筋含量大于28.0%而小于32.0%的小麦品种(系)占45.7%;9.1%小麦品种(系)的籽粒硬度大于60;90.8%小麦品种(系)的籽粒硬度在40~60。有45个小麦品种(系)的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和籽粒硬度可初步评定为强筋麦,占参试品种数29.4%。另有79个品种(系)为中筋麦,其余的29个为弱筋麦。这表明,参试品种(系)绝大多数仍以中筋麦为主。 相似文献
10.
11.
穗发芽严重影响小麦产量和品质,受到生长环境、种皮颜色和遗传基因的共同控制。由于四川地区在小麦收获季节容易出现高温高湿的气候条件,是小麦穗发芽的常发和重发区。依据材料的穗发芽抗性,有目的性地配制杂交组合选育抗性品种是控制小麦穗发芽的重要策略,而系统鉴定分析各优良品种及品系的穗发芽抗性是亲本选配的重要依据。本研究调查分析了242份2000年来四川省审定小麦品种及即将成为未来几年新品种的2017—2018 年四川省区试品系的田间穗发芽情况,发现分别有23(9.5%)和67 (27.7%)份材料具有强(穗发芽率低于5%)和高(穗发芽率介于5%~15%)的穗发芽抗性。这为穗发芽抗性育种亲本的选择提供了参考;并且发现穗发芽抗性在不同类型材料中存在差异:2000 年来审定品种<区试普通小麦品系<区试早播早熟小麦品系<区试特殊用途小麦品系,穗发芽抗性在未来几年品种中将有所增强;种皮颜色对穗发芽抗性具有强烈影响,随着种皮颜色加深,穗发芽抗性越强,但仍发现3 份(‘川育26’、‘川辐9 号’、‘川辐17 号’)白皮小麦材料具有强的穗发芽抗性,为白皮小麦抗穗发芽育种提供参考。其次发现在四川环境下,早播可能会提高小麦品种的穗发芽抗性。 相似文献
12.
13.
就北部冬麦区和黄淮冬麦区小麦区试品种品质改良从品质结构和品质状况两方面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当前冬小麦品质改良中存在的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为我国小麦品种品质改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小麦黄淮冬麦区北片国家区试品种产量构成因素变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2015-2018年黄淮冬麦区北片国家区试中32个小麦品种,对产量及产量构成三因素的性状进行变异性分析、回归分析和通径分析,探讨产量构成三因素对产量的影响。变异性分析表明,产量构成三因素的变异性为有效穗数>千粒重>穗粒数;相关分析表明有效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均与产量呈正相关,有效穗数和千粒重与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三因素与产量相关性大小为:有效穗数>千粒重>穗粒数,有效穗数对产量的影响最大,对小麦产量提高贡献最多,其次是千粒重,有效穗数(X1)、穗粒数(X2)和千粒重(X3)与小区产量(Y)的多元回归方程为Y=-21261.89+15.77X1+274.67X2+232.81X3。通径分析的结果与相关分析的结果一致,也是有效穗数对产量的作用最大(Py=0.864),千粒重作用次之(Py=0.714.),穗粒数作用最小(Py=0.626)。 相似文献
15.
河南省小麦水地区试新品种(系)品质状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2007年河南水地区试89个参试小麦新品种(系)的品质性状,结果表明:河南小麦新品种(系)各品质性状的平均值为:籽粒容重796.2 g/L,蛋白质含量14.8%,湿面筋32.0%,吸水率57.9%,沉淀值58.1 ml,面团稳定时间3.2 min,弱化度128.3 Bu.不同组小麦新品种(系)各品质指标变化趋势存在差异,蛋白质、湿面筋、弱化度呈现冬水组>春水组>南部组,稳定时间呈现冬水组>南部组>春水组,不同组小麦新品种(系)的容重、吸水率较接近,沉淀值呈现出春水组>冬水组>南部组.综合品质性状达到强、中、弱筋小麦品质标准的分别有4个,8个和0个品种,其中,冬水组强筋3个、中筋3个;春水组强筋1个;南部组中筋5个.冬水组和春水组品种的稳定时间短、南部组品种蛋白质、湿面筋含量高是河南当前小麦品种品质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16.
17.
为探讨小麦粒重基因TaCwi-A1等位变异TaCwi-A1a和TaCwi-A1b在育种实践中的应用价值,首先利用TaCwi-A1功能标记对539份黄淮麦区小麦品种(系)进行分子检测,确定各供试材料的等位变异类型,从而获得TaCwi-A1a和TaCwi-A1b 2种等位变异的分布频率。对审定品种、参加区试品系以及自育品系进行了千粒质量(3个不同生长环境)及粒长、粒宽和籽粒面积(1个生长环境)测试分析,比较TaCwi-A1a和TaCwi-A1b等位变异籽粒表型性状的差异性。结果表明,在539份黄淮麦区小麦资源中TaCwi-A1a的分布频率为65.03%,TaCwi-A1b的分布频率为34.97%,TaCwi-A1a的分布频率明显高于TaCwi-A1b。籽粒表型性状分析表明,无论是审定品种,还是参加区试品系和自育品系,在3个生长环境下,TaCwi-A1a基因型材料的千粒质量均值都显著高于TaCwi-A1b;TaCwi-A1a基因型材料的粒长和粒宽均显著高于TaCwi-A1b。进一步验证了TaCwi-A1a等位变异的籽粒表型性状增效功能,说明其对粒重及其构成要素是优异的等位变异。此外,本研究鉴定了黄淮麦区中TaCwi-A1等位变异的分布情况,为亲本选配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8.
黄淮麦区小麦品种演变的辈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30年来黄淮区麦区推广各植的15个主要小麦品种的辈序分析,阐述了各辈次的遗传特征及相互关联,揭示了辈序质变的内在因素,探讨了小麦品种演变的基本规律,并就如何利用这些经验和现有品种基础,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9.
<正>洛阳地处豫西丘陵山区,地理、气候条件差异较大,生产上呈现小麦种植品种较多,同一品种面积相对较小的特点。根据我市自然条件及种植实践,坚持小麦品种以半冬性品种为主,适量选用弱春性品种的原则,积极稳步开展小麦高产、稳产品种试验,加大新品种示范力度,实现稳产、高产、优质、高效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区试就是在自然环境条件下鉴定新品种 (品系 )的丰产性、抗逆性及适应性 ,它是品种审定、品种合理布局和生态区划的重要科学依据。笔者承试黄淮小麦区试已有 6年 ,现对提高小麦品种区域试验质量谈几点建议 :1 选择试验地试验地应选择肥力均匀、地势平坦、排灌方便、交通便利、小气候不明显的地块 ,前茬必须是同一作物。2 田间区划区划之前要认真阅读试验方案 ,使田间设计力求与方案一致。2 .1 施肥 :试验地一定要施基肥 ,如果施有机磷肥 ,一定要腐熟后并充分混合后再施。施肥时采用划方施肥 ,一般每亩地划为 10方。一块试验田最好由一人…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