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4 毫秒
1.
林草复合经营模式在目前的退耕还林工程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研究林草复合模式的林与草之间的营养元素关系,对矿质养分相互关系的研究为合理搭配林草提供重要依据,以期为退耕还林各模式建立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研究结果显示,3种退耕还林林草模式林、草、土壤养分间存在一定的显著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2.
普洱市不同退耕还林模式改良土壤效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退耕还林是退化生态系统重建的重要途径。为了探讨不同退耕还林模式下土壤理化性质的演变规律,以云南普洱市退耕还林地为研究对象,对6种不同退耕还林模式样地的土壤理化性质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退耕还林后,土壤理化性质有很大改善,土壤团聚体含量、孔隙度、持水量、有机质含量、氮素含量、磷素含量和阳离子交换量均表现为退耕地〉坡耕地,钾含量表现为坡耕地〉退耕地;不同模式退耕林地土壤质量的恢复具有明显差异,按改良土壤的效果排序为:思茅松+西南桦〉西南桦〉思茅松〉核桃〉桉树〉茶;以思茅松+西南桦、西南桦、思茅松或核桃为主要树种的乔灌草模式是当地退耕还林的理想模式。  相似文献   

3.
两种不同退耕还林模式下的土壤微生物特性研究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4  
刘子雄  朱天辉  张健 《水土保持学报》2006,20(3):132-135,149
在四川省洪雅县两种主要退耕还林模式的桦木(Betula luminifera)林地、苦竹(Pleioblastus amarus)林地和农耕地(对照)中,系统研究了土壤中3大类微生物数量组成、季节性动态变化、垂直分布特征以及两种林木的根际效应。主要研究结果为:①在土壤微生物3大类区系组成中,细菌数量占绝对优势(95%以上),放线菌数量次之,真菌数量最少;②土壤3大类微生物数量及微生物总数的季节变化趋势在两种退耕还林地中基本相似,而农耕地与两退耕地之间差异较大;⑧微生物在土壤剖面中的分布趋势是表层(0~15cm)〉亚表层(15~30cm)〉深层(30cm以下),尤其是个体生物量较大的真菌、放线菌数量的这种变化趋势明显,且苦竹林模式表层微生物数量高于同层次的桦木和农耕地;④在桦木和苦竹林地中,3大类微生物各季的平均R/S值都在1~2之间,即两林木都具有较强的根际正效应;⑤从微生物学角度评价两退耕还林地的生态效益是:苦竹林模式优于桦木林模式。  相似文献   

4.
青海省湟水河流域不同退耕还林模式土壤效应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基于野外采样、定点观测和室内实验,研究了青海省湟水河流域不同退耕还林模式土壤效应。结果表明,青海省湟水河流域相同林龄(8a)的不同退耕还林模式(5种)的土壤有机质含量、总孔隙度和微生物总量大小顺序为:云杉桦树混交〉桦树〉云杉沙棘混交〉云杉〉沙棘〉农田;土壤容重和pH值大小顺序为:云杉桦树混交〈桦树〈云杉沙棘混交〈云杉〈沙棘〈农田;土壤持水性大小顺序为:云杉桦树混交〉沙棘〉桦树〉云杉〉农田;土壤可蚀性K因子大小顺序为:沙棘〈云杉桦树混交〈云杉沙棘混交〈桦树〈云杉〈农田;缓解日温变化效应顺序为:云杉桦树混交〉桦树〉云杉沙棘混交〉沙棘〉云杉〉农田,土壤微生物总量中细菌〉放线菌〉真菌,其中细菌占95%以上。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滇东南西畴县石漠化山地12种不同退耕还林模式的土壤进行定点观测和地力变化的分析,初步结果表明:土壤物理性状有很大改善,土壤抗蚀性和储水性增强,土壤养分提高,土壤吸收保存养分离子能力增强。对于提高地力而言,墨西哥柏+金银花、花椒+白枪杆、川滇桤木+红三叶、川滇桤木林、花椒+大白脉根和墨西哥柏+紫花苜蓿等6种模式较佳,值得在石漠化山地推广。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滇东南西畴县石漠化山地12种不同退耕还林模式的土壤进行定点观测和地力变化分析,结果表明:土壤物理性状有很大改善,土壤抗蚀性和储水性增强,土壤养分提高,土壤吸收保存养分离子能力增强。对于提高地力而言,墨西哥柏+金银花、花椒+白枪杆、川滇桤木+红三叶、川滇桤木林、花椒+大白脉根和墨西哥柏+紫花苜蓿等6种模式较佳,值得在石漠化山地推广。  相似文献   

7.
中国土壤氮素研究   总被引:196,自引:5,他引:196  
朱兆良 《土壤学报》2008,45(5):778-783
概述了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中国土壤氮素研究的某些进展。主要包括:土壤氮素的本性和氮素肥力,有机肥料氮,农田中化肥氮的去向和氮肥增产效果,农田中化肥氮的损失对环境的影响和农业生态系统的氮素平衡。土壤氮素研究的进展得益于相关学科的进展。并强调指出,对我国来说,在研究的指导思想上必须高度重视高产与环境保护的协调与统一。  相似文献   

8.
退耕还林(草)与水土保持若干问题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邹军  张明礼  杨浩 《土壤通报》2012,(2):506-512
水土流失作为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土壤学和环境生态学研究的热点。控制水土流失,有利于人类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退耕还林(草)作为一项治理水土流失的有效政策与方法,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从林草植被对水土保持功能的研究现状、退耕还林(草)的技术标准、效益评价等方面进行了回顾总结,在此基础上指出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发展趋势,对退耕还林(草)与水土保持关系的研究和退耕还林(草)政策的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摘牛沟小流域林草配置模式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以摘牛沟为例,论述了小流域综合治理中林草配置的主导思想。在总体布局时应考虑多种制约因子,根据不同树、草种的生态适应性,筛选出不同立地条件的适宜树、草种及配置方式。并对半干旱黄土丘陵区小流域综合治理中的林草配置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摘牛沟为例,论述了小流域综合治理中林草配置的主导思想。在总体布局时应考虑多种制约因子,根据不同树、草种的生态适应性,筛选出不同立地条件的适宜树、草种及配置方式。并对半干旱黄土丘陵区小流域综合治理中的林草配置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1.
以四川盆周山地退耕还林中杉木与黑麦草、三倍体毛白杨与黑麦草、杂交竹与牛鞭草三种不同林草模式为研究对象,对其生物量及其分配、营养元素循环进行研究为林草混交提供理论支撑.结果表明①林木与草生物量各组分所占比例地上部分>地下部分;树干>树枝、树叶.乔木层中,杉木现存量>毛白杨>杂交竹.各模式林木现存量分配规律均以树干材最大,杂交竹竿材>杉木>毛白杨;树皮现存量占乔木层的10%以上;毛白杨根系占23%,杉木占比例最小;树干与树冠之比,杂交竹最大.毛白杨树冠较大,树干与树冠之比较小;枝与叶现存量之比仍以杂交竹最大,杉木最小;光合系统与非光合系统比值杂交竹最大,充分说明这一模式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对退耕还林还草区具有代表性的乔木(山杏和刺槐)、灌木、农田的土壤水分有效性和蓄水能力进行了测定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植被类型的土壤有效水含量变化范围为1.92%~15.73%,林地比农田增加约75.31%。0—40 cm土层土壤蓄水量为228.30~251.07 t/hm2,林地比农田增加约8%。刺槐林地的蓄水性能好于山杏。研究成果对于科学地评价退耕还林还草的土壤改良效应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区退耕还林(草)的基本思路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朱总理针对1998年我国水土流失加剧而致使洪灾造成2251亿元人民币巨大损失的现实,于1999年8月提出了“退耕还林(草)、封山绿化、个体承包、以粮代赈”的措施,为根治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和良化我国的生态环境指明了方向。文章在上述背景下分析了我国黄土高原地区坡耕地引起水土流失、肥力低下、水源缺乏、灾害频繁的四大问题,根据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脆弱的具体情况,提出了以下几条对策:1 提高思想认识;④解决好退耕后脱贫;(四)推进东西部合作政策;1/4保证人均一定的农田;1/2实现农林牧业最佳结合;3/4提出合理的措施;⑧健全保障机制;(七)正确处理各种关系。研究的基本思路可供同类地区的干部和群众为退耕还林(草),搞好植树造林,治理水土流失,脱贫致富,建设秀美山川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14.
川西米亚罗林区不同林分类型土壤养分性质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野外调查、取样和室内实验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川西米亚罗林区9种林分类型林地土壤养分特征。结果表明:(1)9种林分类型土壤pH均小于5.6,属于酸性土壤;林地土壤有机质含量大小顺序为:冷杉林(FF)>40a云杉—落叶松林(D)>70a云杉林(F)>40a云杉林(C)>灌木林(SF)>桦木林(BF)>40a落叶松林(B)>25a云杉—落叶松林(A)>55a云杉林(E);冷杉林土壤全N含量最大,25a云杉—落叶松林最小;(2)9种林分类型中,40a落叶松林地全K含量最大,40a落叶松—云杉林土壤速效K含量最大;(3)9种林分类型中,40a落叶松林地全P含量最大,速效P含量以55a云杉林为最大;(4)9种林地中,土壤pH与土壤有机质极显著负相关,与土壤全N显著负相关;土壤有机质含量与全氮极显著正相关,与土壤有效磷和全钾显著负相关;土壤全钾和全磷分别与土壤速效钾和有效磷相关性不显著。  相似文献   

15.
青海大通山地退耕还林土壤渗透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壤渗吸性能是土壤重要的物理特征之一,是生态效益的重要组成部分。采用双环渗透仪法,对国家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科技试验县———青海省大通县退耕地土壤渗吸性能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退耕土壤的总孔隙度、土壤容重、土壤含水量等物理性状与土壤的稳渗速率随着退耕年限的延长基本呈增大的趋势;土壤渗吸过程具有明显的幂函数关系,突出表现为初渗速度极大,而随着渗透时间的进行,其逐渐减小直至趋于某一常数亦即稳渗速度的过程;不同退耕年限土壤的渗透性能存在差异,同样渗水量退耕还林土壤最大渗透速率是农耕地的11.37倍,渗透深度为10.59倍。退耕还林后土壤的渗透性能得到了改善,提高了土壤的保水性能。  相似文献   

16.
三倍体毛白杨+黑麦草复合模式根土养分动态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针对退耕还林地三倍体毛白杨幼林与黑麦草牧草复合模式,研究了模式根系养分含量与土壤养分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模式中植物对土壤速效N的吸收,草根在0.395~0.408g/kg,变化幅度平稳,树根在0.173~0.369g/kg,变化幅度较大;对有效P的吸收规律正好与N素相反,树根含量在2.486~3.486g/kg,变化较平缓,草根在4.572~6.092g/kg,变化幅度较大;树根K的含量变幅较大,草根在整个年周期中的变幅都较小,而土壤K素供应充分;三倍体毛白杨根系吸收Ca含量是随着林地含量的增加而增加,其变幅在4.651~9.764g/kg,而草根变幅达8.226~10.877g/kg,与林地Ca的含量成相反趋势,草根在生活周期中对Ca的吸收影响着交换性Ca的变化;树根和草根生长对Mg的需求分别在10.547~10.744g/kg和10.365~10.610g/kg之间,不仅在月动态上相似,且在需求量上也相近,故在平衡施肥中应注意Mg肥的可利用性及生物吸持性。  相似文献   

17.
研究结果表明 :13年生刺槐林的总生物量为 2 4 16 5 .4 8kg/hm2 ;刺槐林 5种养分元素贮存量为 4 39.76 8kg/hm2 ,各器官中不同养分元素的含量差异较大 ,不同器官中 5种养分元素贮存量大小排序结果是树干 >叶 >枝 >根。若以各养分元素的贮存量来计 ,N的贮存量为 16 4 .92 2 kg/hm2 ,P的贮存量为 9.371kg/hm2 ,K的贮存量为 31.814 kg/hm2 ,Ca的贮存量为 2 2 5 .35 3kg/hm2 ,Mg的贮存量为 17.5 76 kg/hm2 ;刺槐林生态系统乔木层每年从土壤中吸收的 5种养分元素量为 15 7.310 kg/hm2 ,吸收量占土层 5种养分元素总量的 0 .2 2 % ,占土层有效养分含量的 2 .18% ,吸收量中存留量为 2 3.84 2 kg/hm2 ,归还量为 133.4 6 8kg/hm2 ,加上雨水输入到森林生态系统的养分元素量 ,则刺槐林生态系统的养分元素归还量略大于吸收量。  相似文献   

18.
米脂县退耕还林的综合效益评价与政策取向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基于1998—2003年的统计数据和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对陕北黄土高原米脂县的退耕还林工程综合效益进行定量评价与定性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取得了较显著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1)人口资源变化中农业劳动力和外出劳务人口变化显著。(2)耕地面积大幅减少,13个乡镇中,耕地减少幅度大于25.37%的有9个乡镇,占总乡镇数的69%,并集中分布于米脂县东部。(3)退耕还林对米脂县国民生产总值、林业产品产值、牧业产值的增长有一定贡献,且随着退耕年数越长,贡献越大。(4)农村经济总收入增长幅度最大,其中,林业收入年平均增加53.75%。可见退耕还林有效地促进了当地林业的发展。(5)生态环境效益主要表现为水土保持治理力度大。全县水土流失、土壤侵蚀状况有了明显改善。(6)提出了加强米脂县退耕还林的总体规划,建立退耕还林长期利益保障机制,改进退耕还林操作方式等后续政策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生态经济林模式土壤养分与颗粒变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姚小华  罗细芳 《水土保持研究》2005,12(4):162-163,166
对生态经济林在不同时期的土壤养分及其颗粒变化情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生态经济林对改善土壤养分和土壤颗粒状况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