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大豆孢囊线虫病严重影响大豆产量。连作地块土壤中,孢囊线虫数量迅速增长,大豆产量递减。实行非寄主作曲轮作。土壤中孢囊绒虫数量锐减,大豆产量回升。5%甲拌磷颗粒剂,3%呋喃丹颗粒剂,35%多、克、福种衣剂可有效地控制、杀灭连作大豆田土壤中的绝大部分孢囊线虫。是连作大豆生产中孢囊线虫防治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
大豆生育条件与孢囊线虫密度关系︵节译由于大豆连作,大豆孢囊线虫害加重,为减轻受害,作为一般的农业技术措施,把非寄主作物编入轮作体系。查文献得到:在大豆孢囊线虫密度高的土地种植大豆时,大豆根系受到线虫寄生而不能充分发育,根系细弱,分布范围也狭小。施用氮...  相似文献   

3.
稳定大豆孢囊线虫群体变异的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稳定大豆孢囊线虫群体变异的对策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大豆研究所薛庆喜,姚远大豆孢囊线虫是一种两性繁殖的二倍体(2n=18)生物。通过本身群体的寄生性基因进行遗传重组而寄生在寄主上。大豆孢囊线虫有着广泛的寄主,国外报道这种线虫的寄主植物有170多种,但主要...  相似文献   

4.
针对近年来对大豆孢囊线虫在美国大豆主产州危害日趋严重却防治不利的趋势,美国大豆协会发起并组成了“防治大豆孢囊线虫联盟”,提出了“检测上壤,消灭孢囊线虫”的口号,大力宣传普及孢囊线虫危害及防治技术知识。该组织提出的防治SCN的综合措施为:①土壤检测;②选用抗病品种;③合理轮作;④栽培措施;⑤清洁措施;⑥施用杀线虫剂。  相似文献   

5.
八五三农场大豆孢囊线虫发生情况调查与防治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1989-1991年对大豆孢囊线虫着根量与土壤隐囊线虫普查及1998-1999年大田土壤孢囊线虫抽查,结果表明:八五三农场大豆孢囊线虫的发生非常普遍,危害了十分严重,10年间土壤中有孢囊地块由原来的50%上升到100%,迫切需要采取综合措施有效地对孢囊虫进行防治。  相似文献   

6.
颜清上  王连铮 《大豆科学》1996,15(4):345-352
本文从大豆-大豆孢囊线虫相互关系、大豆抗性的生化基础和遗传本质三个方面对大豆抗孢囊线虫的基础研究作了简要概述。  相似文献   

7.
张国栋 《大豆科学》1994,13(3):252-260
大豆孢囊线虫是美国大豆生产中造成损失最大的病害。目前从理论上用四个鉴别寄主把大豆孢囊线虫划分为16个生理小种,但实际上未发现11号、12号和13号生理小种。通过大规模品种资源筛选,已选出一大批抗源,较好的抗源有Peking、PI88788和PI437654等。大豆品种对孢囊线虫的抗性由少数基因控制,在某些情况下与控制种皮颜色的基因有连锁,分子生物学研究表明,分子标记与大豆的抗性有关,RFLP和RA  相似文献   

8.
黑龙江省大豆孢囊线虫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黑龙江省大豆孢囊线虫研究进展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大豆研究所于佰双大豆孢囊线虫(Heteroderaglycines,SCN)是大豆生产上的主要病害之一。我国自80年代初期开始重视对该病的研究。黑龙江省农科院刘汉起等1976年调查表明,在黑龙江省除边远县...  相似文献   

9.
抗病基因对大豆孢囊线虫1号生理小种的选择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刘维志 《大豆科学》1998,17(2):153-156
在盆栽条件下,强迫大豆孢囊线虫1号生理小种的群体在抗病品种上繁殖10-12代,用一套鉴定大豆孢囊线虫生理小种的鉴别品种,重新鉴定经抗病基因选择后的大豆孢囊线虫的生理小 种类型,鉴定2表明:原来为1号生理小种的线虫群体,经在抗病品种Peking和Franklin  相似文献   

10.
利用林木加工废弃物松树皮粉作为土壤处理剂的盆栽和田间研究结果表明,松树皮粉剂处理土壤后,减轻了大豆孢囊线虫对大豆根系的侵染与为害,根系寄生孢囊数和土壤孢囊量明显降低,对大豆孢囊线虫病的田间防治效果为46.88%。同时,促进了土壤中有益大豆根瘤菌的侵染和根瘤着生、大豆根瘤数、根瘤重和植株干物重显著增加,具有防病增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黑龙江省大豆抗孢囊线虫育种的抗源利用与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大豆孢囊线虫病 ,又称大豆黄萎病 ,俗称“火龙秧子”。病原是土壤中的大豆孢囊线虫 ,它侵入、寄生在大豆根系 ,一般发病减产 30 %左右 ,严重地减产 50 %以上。孢囊在土壤中可保持生活力 3~ 5年以上 ,最高达1 0年左右 ,土壤一经线虫污染很难根除。据在黑龙江省调查 :几乎所有的大豆产地都有这种病发生 ,并在迅速蔓延加重 ,严重威胁大豆生产。为稳定和发展大豆生产 ,必须解决大豆孢囊线虫问题。黑龙江省大豆抗孢囊线虫育种起步于“六五”之初 ,进入 90年代陆续育成了“抗线 1”( 1 992 )、“嫩丰 1 5”( 1 994 )、“抗线 2”( 1 995)、“抗线…  相似文献   

12.
抗线虫5号大豆的选育及栽培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豆新品种“抗线虫5号”是有效解决黑龙江省第二积温带上限——第一积温带大豆孢囊线虫危害的大豆品种。“抗线虫5号”大豆为亚有限结荚习性,生育期120d,蛋白质含量41.18%,脂肪含量19.75%,高抗大豆孢囊线虫3号生理小种,抗旱、耐盐碱,可重迎茬种植,高产稳产性较强。该品种在黑龙江省西部风沙盐碱干旱区种植应加强水肥管理。在黑龙江省东、南部地区种植应喷施矮壮素防止徒长。  相似文献   

13.
“大豆种质资源对大豆孢囊线虫3号小种抗性鉴定及抗病遗传研究”通过省级鉴定这项研究是黑龙江省农科院大豆所承担的“八五”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大豆资源抗病性鉴定及持久抗性”研究中的部分内容。目的是筛选抗大豆孢囊线虫3号生理小种的抗源,并获得抗性稳定的种质,...  相似文献   

14.
北京地区大豆孢囊线虫4号生理小种的验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颜清上  陈品三 《大豆科学》1995,14(4):355-359
利用国际上通用的一套标准鉴别,对采自中国农科院昌平基地大豆试验田的大豆孢囊线虫群体进行了生理小种鉴定。温室分栽鉴定和塑料钵柱鉴定结果表明一致,各个鉴别品种根部都着生较多的孢囊,孢囊指数最低为49.8%,对孢囊线虫的反应极明显地全部表现为(+)。按Riggs和Schmitt(1988)的划分标准,该线虫群体为4号生理小种。这一结果极有力地证实北京地区有4号生理的小种分布。  相似文献   

15.
利用RAPD技术寻找大豆抗孢囊线虫4号小种标记初报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颜清上  李莹 《大豆科学》1996,15(2):126-129
以高抗大豆孢囊线虫4号生理小种的2个大豆品系1259系(黄色)和1259系(双色)及其抗感亲本灰皮支黑豆和晋遗9号,以及另外两个高抗品种PI437654和元钵黑豆,两个高感品种鲁豆1号和鲁豆7号为试验材料,进行大豆抗孢囊线虫的PAPD分析。  相似文献   

16.
黑龙江省东部大豆产区种植抗线虫大豆品种技术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黑龙江省东部大豆主产区大豆孢囊线虫病发生及危害情况,结合近几年来抗线虫大豆品种在东部地区大面积试验示范的经验,对黑龙江省东部大豆产区种植抗线虫大豆品种的相关技术措施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17.
大豆抗孢囊线虫的育种途径和育种成效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栽培育种研究所颜清上,王连铮培育推广抗病品种是防治大豆孢囊线虫最经济有效的措施。美国和日本都是靠推广抗病品种控制该病危害和蔓延的。美国从1967年育成推广第一个抗病品种到1991年已育成抗各种生理小...  相似文献   

18.
黑龙江省安达地区大豆孢囊线虫生理小种动态监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马书君 《大豆科学》1996,15(3):254-257
1995年安达盐碱土利用改良研究所的轮作和连种抗病品种地块取产6份,用Golden方法进行大豆孢囊线虫生理小种变化动态监测。测定结果,初步认为安达盐碱土所试验地内大豆孢囊线虫生理小种种类轮作地仍为过去报道的3号小种,连抗病品种地块为新的1号小种。表明由于连种大豆抗病品种,而使小种发生了变化。  相似文献   

19.
刘汉起  娄凤君 《大豆科学》1995,14(4):330-333
本课题组对黑龙江省65个市、县土样中存在的孢囊线虫,利用国际上通用的一套鉴别寄主,进行小种鉴定,共鉴定出63个市县的孢囊线虫为3号小种,1个县为6号小种,1个县为7号小种,基本明确了黑龙江省大豆孢囊线虫生理小种类型与分布,为我省的抗线虫品种选育与合理布局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大豆孢囊线虫(Heterodera glycines 1chinhe)是日本大豆的重要病害,大部分产区均有不同程度地发生和危害。特别是日本东北地方严重,约有50%的大豆遭受危害。大豆孢囊线虫(以下简称线虫)主要分布在日本的北海道、东北、关东、东山、北陆等地方,即日本中部以北的火山灰土壤和排水良好的砂壤土地带。线虫在北海道一年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