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植物游离小孢子培养具有快速纯合基因型、促进植物胚胎发生和提高植株再生率的功能,同时在突变育种、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和基因工程研究中有着重要的意义。植物游离小孢子培养受外植体预处理、小孢子预处理、供体基因型、小孢子培养密度、培养基pH值和培养基成分等因素的影响。林木游离小孢子培养研究开展较少,其技术体系滞后,如在林木中大量开展游离小孢子培养工作有望改良当前林木育种落后的局面。  相似文献   

2.
玉米游离小孢子培养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玉米游离小孢子培养技术的研究宋建成,姜丽君,王守义,王桂荣(山东农业大学农学系,泰安271018)游离小抱子培养(IsolatedMicrosn“r”’Culture)是近年来在植物花药培养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项新的组织培养技术。与花药培养相比,它可...  相似文献   

3.
茄子游离小孢子培养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10份本地主栽长茄品种为试材,对二倍体茄子游离小孢子培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7份材料可诱导出愈伤组织,‘黑金刚’长茄愈伤组织诱导率可达8.3个/蕾;单核期小孢子是诱导愈伤组织最佳时期;4~6d蔗糖饥饿结合35℃高温预处理是小孢子脱分化的必要条件;愈伤组织诱导与培养分3段进行,先以1.5 NLN培养基附加甘露醇90g/L、2,4-D 0.5 mg/L、NAA 0.2 mg/L、6-BA 0.2 mg/L 35℃暗培养4~6d,接着添加等体积60g/L蔗糖培养基25℃暗培养3d,再均分成2皿,每皿添加等量30g/L蔗糖的培养基,25℃暗培养5~10d肉眼可见愈伤组织.  相似文献   

4.
白芦笋游离小孢子培养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白芦笋的4个基因型为试材,对游离小孢子培养及植株再生进行了初步探讨。试验结果表明,供体基因型对成功诱导愈伤组织发生起关键作用;花蕾长度为2.1~3.1mm时,大部分的小孢子处于单核晚期或双核期,最易培养出愈伤组织;游离小孢子培养于含有NAA2.0 mg/L、6-BA 1.0 mg/L液体培养基中,产生愈伤组织效果最好;游离小孢子来源的愈伤组织通过转瓶培养和植株再生诱导,能分化出无根绿芽。  相似文献   

5.
以橡胶树品种海垦2号为材料,对橡胶树游离小孢子培养体系进行初步研究,为进一步建立其成熟培养体系提供基础。小孢子的提取采用直接研磨法和间接研磨法进行,结果发现以间接研磨法为佳,虽然工作量大,但污染率低、杂质少、培养效果好。对小孢子分别进行高温热击、Starvation Medium B溶液、对照预处理试验,发现用Starvation Medium B溶液预处理小孢子2 d有利于小孢子分化。不同的碳源比较发现麦芽糖培养效果较蔗糖好。对诱导培养基的组分、pH研究发现,以改良N6为基本培养基添加外源激素2,4-D 0.5 gm/L、KT 0.5 mg/L,pH 6.6时诱导效果好,小孢子分化率达8.33%。小孢子的分化以B途径为主,初步获得小孢子分化的细胞团和微愈伤。同时以橡胶树小孢子为受体进行电激转化试验,瞬时表达结果证明外源基因已导入部分小孢子基因组中。  相似文献   

6.
小麦游离小孢子培养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小麦小孢子培养一直是国内外长期以来努力攻克的课题。值得高兴的是 ,近几年来国际上在这方面的研究进展很大 ,已成功地建立了小麦小孢子的培养体系 ,同时在克服基因型限制问题上也有了一定的进展。主要技术要点如下 :1.小孢子和未成熟子房共培养对胚胎发生是十分必要的 ;2 .通过对外植体进行胁迫处理 ,可以有效地诱导小孢子由配子体发育途径向孢子体发育途径转变 ;3.对分离的小孢子采用Percoll梯度离心方法进行分级分离 ,可以降低基因型对小孢子胚胎发生的限制作用。本文对这些方面进行了综述 ,以期为我国开展小麦小孢子研究作些前期准备工作  相似文献   

7.
提取液中添加 10mg/L秋水仙碱可提高大麦小孢子游离后的存活率 ;以含 10mg/L秋水仙碱的预处理液预处理小孢子 4 8h可以降低培养 72h后小孢子的死亡率 ;以小花共培养可以提高正常型多细胞结构形成率 ,因而明显提高胚状体的形成。  相似文献   

8.
以生长在非控温控光下的4个冬性甘蓝型油菜(Brassica napus L.)品种为供体,进行游离小孢子培养.研究发现,多数品种在开花3~7d内取材最为适宜.在甘蓝型油莱小孢子培养中只有单核晚期的小孢子才可能发育成胚状体,而花药培养时处于单核早期的小孢子易于发育成胚状体.在适当花期选取发育比较一致的单核晚期小孢子培养.经数小时后,部分小孢子便开始膨大,这是小孢子发育成胚的最早标志,膨大的小孢子中,有部分形成多细胞球并进一步发育成胚.用春性甘蓝型油菜为材料进行蔗糖浓度的实验结果表明:培养3d后,在16%蔗糖培养基中存活的小孢子最多,达16.13%,培养30d后,胚状体诱导频率则以13%蔗糖浓度为最高,每花蕾可达144个胚状体.如果在16%蔗粮培养基中培养3d后,添加等体积的13%蔗糖培养基,能够大大提高胚状体的诱导频率,为仅用13%蔗糖培养基培养的3.7倍.这一实验体系正在用于抗菌核病诱变与筛选,并作为外源基因导入的实验体系.  相似文献   

9.
提高大麦游离小孢子培养反应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取液中添加10mg/L秋水仙碱可提高大麦小孢子游离后的存活率;以含10mg/L秋水仙碱的预处理液预处理小孢子48h可以降低培养72h后小孢子的死亡率;以小花共培养可以提高正常型多细胞结构形成率,因而明显提高胚状体的形成。  相似文献   

10.
不同基因型菜心游离小孢子培养和植株再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11个不同基因型的菜心栽培品种为试材,研究不同培养条件对菜心游离小孢子胚诱导和植株再生的影响。结果有7个基因型材料获得小孢子胚,从不同基因型诱导形成胚的频率存在显著差异,表明基因型是影响菜心小孢子胚发生的主要因素;第1天热激培养时用170 g/L高浓度蔗糖培养之后转换成含130 g/L蔗糖培养基能显著提高小孢子胚诱导率;0.05 mg/L 6-BA+0.2 mg/L NAA能促进菜心小孢子诱导成胚;添加0.4 mg/L GA3可显著提高菜心小孢子胚芽诱导率和平均每胚出芽数。7个基因型材料均诱导出再生植株,植株诱导率为100%。  相似文献   

11.
红菜薹小孢子培养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5个红菜薹品种为试材,从花蕾的选择、影响小孢子出胚的关键因素、胚状体成苗及生根条件等方面对红菜薹小孢子培养技术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小孢子培养取样最佳时期为单核靠边期,瓣萼比在0.626~0.834之间;基因型不同对小孢子培养影响很大,以H13-3出胚率最高,为2.78个/皿;胚状体诱导的最适培养基为Keller-13添加6-BA 1.0 mg/L+KT1.0 mg/L+NAA0.5 mg/L,出胚率为2.67个/皿,且70%以上为子叶形胚;转接胚状体最适宜的胚龄为15~25 d,成苗率在65%~83%;再生植株生根培养基添加NAA最适浓度为0.4 mg/L,侧根多而粗壮,移栽成活率高。  相似文献   

12.
茄子具有显著的杂种优势,传统的育种手段利用杂种优势所需时间长,选择效率低,而利用单倍体育种方法能显著缩短育种年限,提高选择效率。茄子单倍体育种已经取得了很大进步,并且成功的应用在生产上,然而仍然存在再生率低、倍性混杂等问题。本文将从茄子小孢子发育机理,影响小孢子再生的因素以及茄子小孢子培养取得的成就等方面进行综述,讨论了茄子小孢子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3.
对40份芥蓝材料进行游离小孢子培养及植株再生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基因型间胚状体诱导率差异显著,其中只有红脚黄花芥蓝×612、孤老种、黄花芥蓝、绿宝、香港中花芥蓝产生胚状体;日照时间为11~12 h的供试植株的胚状体诱导率是日照时间为5~6 h的3~7倍;采用单核靠边期至双核早期的小孢子进行胚状体诱导效果最佳,此时花蕾大小为3.0~4.5 mm;在32.5℃下高温预处理小孢子24 h诱导效果最佳,其他温度时间组合条件下胚状体诱导率降低65%~100%。  相似文献   

14.
麦类作物小孢子培养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植物小孢子培养研究对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等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综述了麦类作物小孢子培养的基本步骤,包括供体植株的生长和收获、小孢子的预处理方法、小孢子的分离和纯化、影响胚胎发生的因素和胚状体的再生等,同时介绍了有关小孢子胚胎发生的细胞、分子生化机理的研究进展。为了促进小孢子由配子体发育向孢子体发育途径的转变,常采用物理、生理、化学等处理诱导雄核发育。离体小孢子培养以及有关细胞学和分子生化方面的研究将为明确雄核发育机理提供十分有用的信息。小孢子胚胎发生的细胞学研究已取得了显著进展,并分离鉴定出一些在小麦小孢子胚胎发生时表达的胚胎专一基因,但小孢子胚胎发生的机理尚未完全明确。  相似文献   

15.
本文研究了北柴胡组织培养中获得高频愈伤诱导的优化技术,优选出适合北柴胡组织培养的最佳外植体、培养基、植物激素及培养条件等。此研究为今后采用北柴胡组织培养技术扩大北柴胡药用资源奠定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6.
利用小孢子培养技术创建高含油量甘蓝型油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具备高含油量品质的甘蓝型油菜品系1481、1489以及1481×206的F1代为供体材料,对影响游离小孢子胚胎发生的部分因素——供体植株基因型、小孢子培养密度、小孢子培养的合适时期进行了研究,同时采用近红外反射光谱分析技术对高含油量甘蓝型油菜品系1481和1489获得的DH系种子含油量进行了测定。研究结果表明:材料1481的小孢子产胚量较高,达34.9个/蕾;三种材料的小孢子培养合适密度均为3蕾/皿;大田种植的甘蓝型油菜产胚量以初花至初花后1周左右的时间最高;所获得的40个DH系含油量中有21个DH系的含油量与对照中双4号的含油量之间存在显著差异,有13个DH系的含油量比供体亲本高,其中WD-33、WD-34两个DH系的含油量高达47%以上,可以作为选育或转育高含油量新品种的材料。  相似文献   

17.
甘蓝型杂交油菜亲本的小孢子培养技术研究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通过对42份甘蓝型油菜(Brassica napus)不同基因型材料的小孢子培养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基因型材料的小孢子产胚率存在明显差异,但pol-CMS的恢复系与保持系之间的胚状体产量差异不显著,恢复或保持基因不影响小孢子成胚率,说明通过小孢子培养快速纯合pol-CMS杂交亲本是可行的.胚状体直接成苗率与培养基中琼脂浓度、培养温度及供体材料基因型有关,胚状体经低温诱导及适当增大培养基中琼脂浓度可有效提高胚状体直接成苗率.4℃低温处理10d和培养基琼脂浓度高于1.2%均可提高胚状体的直接成苗率,并以1.5%琼脂浓度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8.
甘蓝型油菜小孢子培养中几项技术改进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以大田种植的2个半冬性甘蓝型油菜品种为供体材料,对游离小孢子培养的合适时期、加倍方法、再生苗的继代与移栽技术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小孢子培养的最佳时期为初花期前后2周左右,游离小孢子经过含有50mg/L或75mg/L秋水仙碱的NLN-16培养基直接处理48h效果最好,其产胚率和加倍效率均显著高于未加秋水仙碱的对照.在固体B5培养基中加入4.5mg/L多效唑并补充液体B5-3培养基,再生苗可不需继代.在固体B5培养基或者补充养分的液体B5-3培养基中加入低浓度的0.5mg/L NAA 0.1mg/L 6-BA,直接移栽到大田的再生苗成活率可以达到90%以上.  相似文献   

19.
油菜小孢子培养已经成为油菜育种和生物技术的一项重要内容。由于影响小孢子成胚和成苗的因素较多,低诱导频率及成苗率严重限制了该技术在育种中的应用。为了全面了解小孢子胚状体发生能力及影响再生体系的各项因素,掌握该技术的研究动态和发展方向,总结了近20年来国内外影响小孢子培养的主要因素:供体植株基因型、供体植株生长条件及生理状态、小孢子发育时期、培养基组成、培养条件,及其在双单倍体育种、诱变育种、转基因育种等领域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20.
以5个骨干玉米自交系幼胚为材料, 研究幼胚大小、2, 4-D浓度、KT浓度对幼胚愈伤组织诱导及分化的影响。结果表明, 5个骨干玉米自交系均可诱导出愈伤组织, 但不同条件下诱导率存在显著差异。最适幼胚大小为2.0~3.0 mm, 因基因型不同而有所变化;2, 4-D浓度在1.0~3.0 mg/L有利于愈伤组织诱导, 同一材料不同2, 4-D浓度对胚性愈伤组织诱导率的影响具有显著差异, 不能以初级愈伤诱导率高低作为选择胚性愈伤诱导率的标准;KT可显著提高愈伤组织的分化率, 随着KT浓度的增加分化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 最适KT浓度为1.0~2.5 mg/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