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栽培条件对小麦穗数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多年的小区试验、高产攻关与高产示范,对小麦的穗数和产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充足氮素供应的条件下,土壤中的磷素含量,若在24mg/kg以上,施用磷肥对促蘖增穗不起作用或虽有一定效果,但产量差异不显著;若在10mg/kg以上,增施磷肥能显著促进分蘖生长、穗数增加和产量提高。小麦于越冬、返青期追肥浇水,能够巩固冬前分蘖,增加春季分蘖,提高分蘖成穗数。但越冬、返青期浇水不宜过早或过晚,以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0℃的积温,年前达60℃左右为浇越冬水的适宜时间;年后达80℃左右为浇返青水的适时日期。年前施肥较多,年后生长势较强的麦田,返青、起身期应采取控制措施,以免群体过大,造成倒伏,根据麦苗发展趋势于拔节前后进行肥水管理,但一般不应晚于旗叶露尖。  相似文献   

2.
采用随机区组试验方法,研究了不同幼穗发育时期镇压高产田小麦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镇压影响分蘖发生,分蘖减增与温度变化有关,镇压后遇低温则影响分蘖发生。早期镇压提高单株分蘖数,增加中大蘖,单株成穗数较多。镇压可增加单次生根数,一定程度上降低主茎叶片出生速度,推迟幼穗发育进程。以单棱期镇压效果最好,产量增加显著;进入二棱期镇压,籽粒产量有所降低。单棱期镇压可作为小麦高产更高产的调控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3.
小麦各叶位叶片对产量形成作用的研究(初报)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凌启鸿  朱庆森 《作物学报》1965,4(3):219-234
1960—1964年在扬州地区,于各生育期剪除小麦南大2419植株不同部位的相邻的两张叶片,共后分期观察共对各部器官形成和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本文主要用1963及1964年两年的资料,从各器官形成时期及剪叶对器官形成的影响,分析各叶位叶片在不同生育时期的作用,得出如下结果:1.南大2419小麦在扬州地区于11月10日播种时,主茎一生中长出11片叶。越冬前生长定型的为1/0—4/0叶,这些叶片簇生在分蘖节上,每个叶腋内一般都能发生分蘖,返青以后这些叶片相继枯亡。冬前剪除1/0,2/0,2/0 3/0或3/0 4/0叶都明显地抑制了分蘖和发根,穗数减少,而且单株结实粒数也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单株产量降低17.9—27.6%。越冬期及返青期剪除它们,对植株以后的生长及产量均无显著的影响。因此这些叶片的主要作用是供应植株冬前分蘖发根以有机养分,形成壮苗,奠定穗数;并为越冬和返青生长奠定物质基础。2.返青期长出5/0,6/0及7/0叶,这些叶片亦簇生于分蘖节上,但除5/0叶外,它们的叶腋内一般并不发生分蘖。这些叶片在拔节至孕穗期间相继开始衰老枯亡。返青期剪 除这些叶片抑制分蘖发根,穗数略有减少;对茎基部1、2节间的组织分化(形成维管束,机械组织及薄壁组织)伸长长粗均有明显的不良影响;对穗部的影响是小穗总数明显减少。拔节期剪除这些叶  相似文献   

4.
小麦种子田返青期至拔节期,是决定单位面积穗数的关键时期,对水分和养分的需求加大。小麦种子田春季管理的主攻方向是在冬前生育情况的基础上,通过水肥管理进行合理促控,从而协调群体与个体、地上部分与地下部分、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对单株成穗数与穗粒数等关系不同的试验结果进行分析后看出,肥水运筹对小麦主茎优势或分蘖优势有重要影响。认为,起身或起身前肥水有助于分蘖优势的发挥,拔节或拔节后肥水有利于主茎优势的发挥,从一个新的角度为不同高产途径各配套技术体系的肥水运筹,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本文调查研究了冬小麦越冬前、越冬期、年后幼苗阶段和器官建成阶段,在不同年份、不同栽培条件下的冻害,以及对穗数、穗粒数、穗粒重和产量的影响,提出了冬小麦安全播期的上限生物学指标,并根据年后幼苗阶段积温多少,采取相应促控措施。研究成果可作为北方冬麦区、黄淮平原冬麦区高产栽培的参考。  相似文献   

7.
小麦氮肥运筹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小麦N肥运筹进行研究,结果表明:N肥对小麦冬前生长发育影响较小,对年后小麦快速返青、拔节、抽穗有促进作用;N肥前移能提高小麦分蘖能力,而合理分次施入N肥能有效提高小麦成穗率。N肥后移能够推迟开花,增强小麦生育后期叶片的光合能力,延迟成熟,增加穗长、穗粒数,提高公顷穗数。前N后移效果优于一次施肥效果,分次施肥效果差异不明显。  相似文献   

8.
不同年份对小麦穗数穗粒数的影响及其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多年的小区高产栽培试验和高产攻关,对小麦的穗数、穗粒数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相似栽培条件下,有的年份间穗教相差较多,有的年份间穗粒教相差较多。年后幼苗阶段积温,是决定穗数多少的主要因子;小麦返青后5d平均滑动气温首次≥4℃至拔节前的天数,是决定穗粒数多少的主要因素。但只要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不论什么年份,均可获得足够的穗数和较多穗粒数。  相似文献   

9.
通过旱育抛秧应用“旱抛成功”与常规旱育秧对比试验和旱育抛秧应用“旱抛成功”不同叶龄移栽试验,表明“旱抛成功”具有防病防虫、蓄水保水、控长促蘖、促进生长、带土抛栽、增穗增粒等效果,旱育抛秧应用旱抛成功,秧苗矮壮、素质好、成秧率高,能带土抛栽,抛栽后返青快、分蘖早、分蘖多、有效穗数多、穗粒数多、产量高;不同叶龄移栽效果差异不显著,可根据不同茬口造反移栽叶龄。  相似文献   

10.
春季麦田管理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王宇 《种业导刊》2009,(4):27-28
1因苗制宜 1.1一类苗麦田 一类苗麦田返青期总茎数一般为70万株/667m^2,麦苗青绿,叶色正常,根系和分蘖生长良好,属于壮苗麦田。这类麦田应控促结合,提高分蘖成穗率,促穗大粒多。3月中、下旬,小麦拔节中后期追肥浇水,控制无效分蘖过多滋生,构建合理群体结构,增加开花后干物质积累,提高植株生育后期根系活力和光合效率,延缓植株衰老,实现增粒增重。  相似文献   

11.
针对小麦苗情特点,春季大部分小麦已开始拔节孕穗,进入分蘖高峰期,有性生长和无性生长同步进行,是生长速度最快,生长量最大,需肥、需水最多的时期,是决定穗大粒多、壮秆成穗数和穗粒数的关键时期,也是小麦栽培管理的关键时期。春季麦田管理总的指导思想是:科学运筹肥水,促控结合,实行分类管理。在具体措施上各地应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2.
为了明确播期对‘洛麦22’的各项生育指标及发展规律的影响,进一步开发其高产潜力,加快新品种的示范推广,对其小麦的籽粒灌浆和分蘖成穗规律进行了研究。用Logistic方程对不同习性小麦品种的籽粒灌浆过程进行了拟合;结果表明:随着播期的推迟,‘洛麦22’在10月13日播种的灌浆时间长于11月2日和10月23日,灌浆速率V2a最大,所以灌浆中期是粒重增加较快的时期,10月13日的灌浆中期持续时间最长。‘洛麦22’主要依靠主茎和第一个、第二个一级分蘖成穗,随着播期的推迟,总分蘖数和成穗数逐渐减少。因此,‘洛麦22’最佳播期为10月13日左右,通过控制冬前无效分蘖的措施以实现高产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1.崔竹松在密植上的论点是“主蘖并重”。他要求个体多数宜呈“三股叉”状,丛型宜呈“喇叭筒”、“大胡子”状等。实质上,即有计划有目的地控制高产水稻的穗多、穗大等产量性状的形成过程。2.高产田的单株分蘖数的变化,据调查,有80%以上的主茎带有1—3个以上的分蘖穗,其中又以带有两个分蘖穗的较多(平均为1/3左右),表现穗大粒多,个体发育较好。关于每亩总茎数的变化,返青期宜保持15—16万棵,有效分蘖停止期30—32万棵,最高分蘖期控制在50万棵左右,出穗后巩固在38—40万棵左右较好。关于分蘖势方面,返青后10—20天(到有效分蘖停止期)内分蘖数上升最快,有利于促进低节位的分蘖,返青后的20—30天内(到最高分蘖期)分蘖数上升较慢,有利于控制无效分蘖;返青后的30—50天内(到出穗前)分蘖数平缓下降,有利巩固有效分蘖。3.高产田主茎在全田总茎数中所占比率的变化,一般是由高到低再稍为增高的过程,分蘖茎则相反。成熟期比较,从数量上分蘖茎的比率虽可占55—60%左右,但在干重的组成上,基本上主、蘖是各占50%左右。4.高产田的分蘖数变化情况比较适宜时,后期叶面积指数的变化一般为:拔节期3—4,孕穗中期4—5,孕穗末期5—6,出穗齐期5—4,乳熟末期保持3.0左右。5.高产田的分蘖消长变化是否适宜,与肥、密等栽培措施有  相似文献   

14.
不同穗型冬小麦品种分蘖成穗特性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分蘖成穗是小麦高产栽培中决定群体数量和质量的关键因素。为了研究不同穗型冬小麦分蘖成穗特性及其调节机理,进而提高小麦产量,研究归纳了遗传因素、群体环境因素、内源激素等方面对不同穗型品种分蘖成穗特性影响的研究进展。指出以后研究应侧重于各种因素影响分蘖发生的机制以及因素间的关系,通过研究分蘖过程中内源激素含量、激素间平衡及基因表达、调控与小麦分蘖发生关系的研究,以期为小麦高产栽培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通过旱育抛秧应用“旱抛成功”与常规旱育秧对比试验和旱育抛秧应用“旱抛成功”不同叶龄移栽试验,表明“旱抛成功”具有防病防虫、蓄水保水、控长促蘖、促进生长、带土抛栽、增穗增粒等效果,旱育抛秧应用旱抛成功,秧苗矮壮、素质好、成秧率高,能带土抛栽,抛栽后返青快、分蘖早、分蘖多、有效穗数多、穗粒数多、产量高;不同叶龄移栽效果差异不显著,可根据不同茬口选择移栽叶龄……  相似文献   

16.
依据土壤墒情适量灌溉可增加小麦穗数,实现节水高产,但该灌溉条件下分蘖发生和成穗的生理机制尚不明确。本试验于2019—2020和2020—2021两个小麦生长季,以中穗型品种济麦22和大穗型品种山农23为试验材料,设置全生育期不灌溉、节水灌溉和充分灌溉3个处理,研究了不同穗型小麦分蘖发生和成穗规律。结果表明, 2个品种节水灌溉处理的分蘖节面积和反式玉米素含量、越冬期和返青期主茎最上部展开叶光合参数均高于不灌溉处理,促进了Ⅱ、Ⅲ、IP、Ⅳ和其余蘖发生,济麦22和山农23单株总茎蘖数比不灌溉处理越冬期两年度平均增加1.01个和0.75个,拔节期分别增加0.71个和0.56个。节水灌溉处理下2个品种拔节期各茎蘖最上部展开叶光合参数、干物质重和13C同化物分配量均高于不灌溉处理,促进了分蘖成穗,济麦22和山农23的单株成穗数比不灌溉处理两年度平均增加0.36和0.41个,籽粒产量增加35.00%和44.27%,水分利用效率增加9.23%和8.55%。增加灌水至充分灌溉处理, 2个品种越冬期和拔节期单株总茎蘖数较节水灌溉处理增加,但单株成穗数、公顷穗数和籽粒产量无显著变化,水...  相似文献   

17.
栽培条件对小麦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通过多年多种小区试验和多点高产示范,对小麦的产量构成因素和产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适期和适期早播,只要处理好与播量、冻害之间的关系,就可以协调好穗、粒、重三因素的关系,提高产量。晚茬麦,采用地膜覆盖栽培,能够较好地协调穗、粒、重三因素的关系,提高产量;采用露地栽培,只有增加播量,依靠主茎成穗,以穗多取胜,才能取得高产。磷肥具有促进分蘖增加穗数,促进灌浆提高粒重的作用。氮肥也具有促进分蘖增加穗数的作用,而对粒数和穗重,则具有两重性,只有氮肥用量和基追比例适宜,才能协调好穗、粒、重三因素的关系,获得高产。  相似文献   

18.
淮北地区晚播麦的生育特性研究及配套栽培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不同类型品种小麦为研究对象,通过设置不同播期处理,研究了江苏淮北地区小麦播期推迟对冬前麦苗素质、全生育期及生育进程及产量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播期的推迟,小麦均出现了全生育期缩短,生育进程推迟,穗分化时间缩短的趋势.晚播麦产量构成表现为亩穗数增加,每穗粒数和千粒重减少,最终产量下降,其中每穗粒数的减少是产量下降的主要因素.通过选用穗粒中间型品种,提高播种质量,注重返青期及剑叶露尖期的田间管理,晚播麦仍可获得380kg/667m2左右的产量.  相似文献   

19.
小麦是一种自我调节能力比较强的作物,越冬期如遇到严重冻害死苗,只要分蘖节不死,仍为白色或绿色,返青后仍可以长出新的分蘖并成穗,因此,对小麦越冬死苗的麦田不要盲目翻种。在小麦越冬死苗的管理上,需要抓住一个“早”字,体现一个“促”字。  相似文献   

20.
2010年河南省小麦苗情分析及春季管理意见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正>目前,河南省小麦从南到北陆续进入返青、起身、拔节等生育时期,此时期是决定穗数和穗粒数的关键时期,也是春季麦田管理的关键时期。针对2009年冬季低温来得早,持续时间长,小麦叶龄小、分蘖少、次生根少的苗情特点,在麦田管理上,应尽"早"行动,以"促"为主,措施"前移",迅速掀起春季麦田管理的高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