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试论明代熊明遇的《罗岕茶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熊明遇(1579-1649年),字良孺,号坛石,明代江西进贤北山人(今属南昌县泾口乡),万历进士.历任长兴知县、兵科给事中、福建佥事、宁夏参议、尚宝少卿、太仆少卿、南京右佥都御史、兵部右侍郎、南京刑部尚书、兵部尚书,致仕后又起故官,改工部尚书.  相似文献   

2.
在明代荼书中,出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以岕荼为研究对象的达到了3种之多,这种奇特的文化现象,不惟是明代茶文献研究繁荣的体现,更在另一个侧面说明了岕茶在明代的鼎盛地位.本文介绍了《罗岕茶记》作者熊明遇的学术成就以及他在治理长兴期间力推罗岕茶方面所做的突出贡献,并就《罗岕茶记》进行了述评.  相似文献   

3.
罗岕茶翁     
茶翁姓俞 ,名家声。在中国茶界并非名人 ,因为他的专业与茶无关 ,他是位名闻乡里的老中医。且老人家已经年逾八旬 ,从来不出山 ,不参加任何茶文化活动 ,也没写过茶文化的论文。他的自称“茶翁”完全是因了罗的缘故。罗者 ,地名也。在浙江与江苏的交界处 ,有一大山名叫“茗岭” ,山阳为江苏宜兴 ,山阴为浙江长兴。世人咸知宜兴产紫砂 ,却不知长兴产名茶。就在茗岭靠浙江长兴的一侧 ,有一小山村 ,名唤罗。此地山青水秀 ,幽静无比 ,如果不是它出产那种“天珍异草” ,恐怕它永远不为世人所知。这“天珍异草”就是明清之际被文人雅士奉为茶…  相似文献   

4.
5.
夜来无事,品茗之余,免不了以书遣兴.最近,重读暖烟持赠的《闲书四种》,在《影梅庵忆语》(卷三)中,"明末四公子"之一的冒襄写道: 姬能饮,自入吾门,见余量不胜蕉叶,遂罢饮,每晚侍荆人数杯而已,而嗜茶与余同性,又同嗜界片.每岁,半塘顾子兼择最精者缄寄,具有片甲蝉翼之异.文火细烟,小鼎长泉,必手自吹涤.余每诵左思《娇女诗》"吹嘘对鼎钅历"之句,姬为解颐;至"沸乳看蟹目鱼鳞,传瓷选月魂云魄",尤为精绝.每花前月下,静试对尝,碧沉香泛,真如木兰沾露,瑶草临波,备极卢陆之致.东坡云:"分无玉碗捧峨眉."余一生清福,九年占尽,九年折尽矣.  相似文献   

6.
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思想,明代茶书作者绝大多数为崇奉儒学的儒士,儒家思想因此大量融入茶书之中。明代茶书体现的儒家思想主要有和谐、中庸、礼仪、人格、崇玉等观念。  相似文献   

7.
在明代,茶果已成为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上至帝王,中至官僚,下至平民,均常以茶果为食。茶果与礼仪发生密切联系,主要表现在以茶果待客、以茶果馈赠、以茶果祭祀、以茶果作为婚姻的彩礼。茶果之果,其实有两层含义,一是果肉、果仁之果,二是水果、点心之果。  相似文献   

8.
施由民 《农业考古》2000,(2):71-73,94
茶是中国文人舒展性灵的一种手段。中国文人的茶论不仅与其性灵追求相联,而且其茶论的内在底蕴体现了其性灵追求。本文试图通过个案研究以探讨中国人文的茶论特色与其性灵追求的关系。 一、“自然之性”的性灵追求 追求“自然之性”是晚明文人的总体特征,屠隆是其中的突出代表。 明代中后期,由于经济的发展,由于特定的政治背景,由于历史发展的趋势,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独具特色的社会思潮和文化思潮及特定的晚明文人的性灵追求。 明代中后期,社会承平日久,社会生产得到发展,财富积累增加,特别是城市商品经济趋于繁荣,从江南到东南沿…  相似文献   

9.
文征明(1470—1559),明代中叶江南的著名文人,文学家,著名的书法家、画家。《明史》卷287《文苑三.文征明》记载:"文征明,长洲(今苏州)人,初名璧,以字行,更字征仲,别号衡山,父林,温州知府。……幼不慧,稍长颖异挺发,学文于吴宽,学书于李应桢,学画于沈周,皆父友也。又与祝允明、唐寅、徐祯卿辈相切靡刂,名日益著,其为人和而介。"  相似文献   

10.
明代的茶政与茶法述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长春  康芬 《农业考古》2003,(2):293-298
在中国古代,茶业是中央政府重要的经济来源之一,是关系到国家政治、经济、军事诸方面的大事。因此,茶业政策的制定,茶政法规的颁行,茶税的征收管理,茶叶贸易体制的建立与调整,都为历朝历代的统治者所重视。明朝立国以后,在茶政与茶法上基本沿袭了唐宋旧制,同时又对茶叶的生产、运输、贸易、检验及榷税等方面实施了更为严格的管理,逐步建立和制定了一系列茶业政策和制度法规,它主要包括榷茶制度、茶马制度、茶法制度和贡茶制度四个方面,值得引起我们的重视。因研究者们对明代的贡茶制度多有涉及,本文仅就其他三个方面略作探讨。  相似文献   

11.
李光涛 《农业考古》2001,(4):303-304
普洱茶作为茶叶的专用名词最早出现在南宋。南宋李石《续博物志》载 :“西藩之用普茶 ,已自唐时。”普洱茶是历史上云南思茅地区和西双版纳州一带所产的茶叶 ,运到当时的政治经济中心———普洱交易而得名。普洱茶具有条索粗大肥壮 ,色泽乌润 ,滋味醇厚回甘 ,具有独特的陈香 ,汤色红浓的品质特点 ,并有降低血脂 ,减肥 ,抑菌 ,助消化 ,暖胃 ,生津止渴 ,醒酒解毒的作用。在东南亚 ,港澳台 ,日本和西欧有美容茶、减肥茶、益寿茶之美称 ,深受消费者喜爱。由于普洱茶誉享中外 ,1993年起 ,思茅的部分茶叶生产厂家开始搞换名促销 ,用优质烘青绿茶打…  相似文献   

12.
明代部分散佚茶书辑考与题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代是茶文化最为隆盛时代,其表现之一是反映茶事生活的著作特别众多,据人不完全统计,明代茶事专著共有五十余部,其数量相当于从唐至清时期茶书的一半.然而明代也是茶文化著作散佚最为严重的时代.于是我们在文献之海中淘选,得出如下部分佚著,并对其进行辑考与题录.  相似文献   

13.
刘军丽 《农业考古》2012,(5):170-174
在中国古代文人雅士的生活中,饮茶是一项重要的内容,茶作为历代文人寄托精神、涵咏性灵的载体,表现其风骨人格和文心雅趣,品茗与文人精神紧密联系,成为代表中国古典文人文化精神的符号。自古以来,诗书画为中国文人生活的重要内容,而茶与文人书画则有了一种天然的默契,正如苏轼对茶与书画的精辟之论,上茶妙墨俱香,是其德同也;皆坚,是其操同也;譬如贤  相似文献   

14.
刘杭 《农业考古》2004,(4):55-58,63
明代是中国文化空前繁荣的时期。这是一个生活风尚追求优雅别致的时代。也就是在这个时代,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开启了新的篇章。旧的团茶法逐渐凋零,新的叶茶法转为主流,饮茶方法由精致华丽,回归简朴自然。正如同经典明式家具,它那种简洁明快、典雅庄重的风格是后人再也无法企及的。明代文人们那种殚精于燕闲雅趣,寄情于田园山水,以茶寄托对现实的不满和超现实世界的向往的时代风格和精神旨趣,也是我们无法超越的。  相似文献   

15.
论述朱明王朝西南东北全方位的外交态势 ,分析洪武帝奠定、永乐及其后诸帝继承的明朝外交政策及其思想原则 ,探讨明朝外交事业的要点 (也是特点 ) :一是重视德治外交 ,二是讲究外交方面的大国之礼。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周作人饮清茶到品苦茶的转变入手,探讨周作人的生活哲学、审美艺术及其跨时代的文化意义,为当代人审视生存与生活,辨析社会情境提供一种新颖的观点。  相似文献   

17.
总结了齐云山道家茶的生产历史,介绍了齐云山道茶的养生功效及其布施方式,指出饮用齐云山道茶有利于人们养生和健康长寿,并展望了这一产业品牌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8.
论唐代茶区与名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论唐代茶区与名茶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程启坤,姚国坤唐代是我国历史上文化发达的朝代。当时很多地方饮茶已成风俗,如《膳夫经手录》所载:“今关西、山东、闾阎村落皆吃之,累日不食犹得,不得一日无茶”。《封氏闻见记》中也说:“古人亦饮茶耳,但不如今人溺之甚...  相似文献   

19.
刘金芳  万斌 《农业考古》2004,(2):156-157
“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而兴于唐。”作为享有国饮之称的茶,不仅可消渴解乏,满足人体生理健康之需要,而且还成为人们进行社交的媒介及修身养性、陶冶情操的美好享受。于是,自古而今,就有了以茶为礼、以茶待客、茶宴茶食茶话会等茶礼茶俗,茶的品饮方式也在不断地更新变化,其中,评茶与品茶是最具有代表性的两种茶叶饮用方式,茶之评与品,虽皆为饮茶,然而各自内涵却大不相同。  相似文献   

20.
两千多年来,中国国民在茶中寄托性灵,因为茶性与中国农耕社会环境下的国民性相契合,茶性又与儒道佛思想塑造出的国民性相契合,因而,品茶和玩赏茶艺成了中国国民舒放情感、舒发情怀的媒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