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牦牛剪毛量及部分绒毛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测定了成年及2岁大通牦牛和无角牦牛的剪毛量及部分绒毛特性。结果表明:大通牦牛和无角牦牛成年公牛分别可剪毛1.82 kg±0.13 kg和2.10 kg±0.43 kg,均极显著高于本品种母牦牛(P0.01);成年无角牦牛公牛体侧毛长极显著长于其母牦牛及大通牦牛(P0.01),但大通牦牛成年公牛裙毛长极显著长于其母牛及无角牦牛(P0.01),背部毛长在两类群中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成年大通牦牛母牛的绒毛细度显著低于大通牦牛公牛及无角牦牛(P0.05),粗毛及裙毛细度在两类群公母牛之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类群2岁牦牛公母牛剪毛量、体侧毛长及裙毛长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粗毛、绒、裙毛的细度在群体及性别间也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绒毛伸长率及断裂强力在不同牦牛类群、年龄及性别之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  相似文献   

2.
西藏三大优良类群牦牛的产肉性能及肉品质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1997年和1998年对西藏帕里、嘉黎、斯布三大优良类群牦牛的成年牦牛共17头进行了屠宰试验,分析了各类群牦牛的产肉性能和不同部位肌肉的营养成分,氨基酸及微量元素含量。结果表明,帕里牦牛的屠宰率为49.47%,净肉率为40.74%,胴体产肉率为81.84%,眼肌面积为61.09cm^2,骨肉比为1:4.56;嘉黎牦牛相应为50.59%,43.02%,85.09%,64.55cm^2和1:4.21;斯布牦牛相应为46.67%,37.4%,79.62%,45.41cm^2和1:3.96。说明西藏三大优良类群牦牛具有较高的产肉性能。牦牛肉具有蛋白质含量高、脂肪含量低、富含各种氨基酸及微量元素的特点,品质优良,营养价值较高,牦牛生产系统有很大的产肉潜力。  相似文献   

3.
西藏牦牛的RAPD遗传多样性及其分类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解西藏地区牦牛品种或类群的遗传多样性和亲缘关系,本研究从33个RAPD多态性引物中筛选出8个条带清晰且多态性丰富的引物对西藏地区的巴青牦牛、类乌齐牦牛、丁青牦牛、桑日牦牛、工布江达牦牛、江达牦牛、康布牦牛、桑桑牦牛、嘉黎牦牛、帕里牦牛、斯布牦牛等11个类群的核基因组DNA进行了RAPD分析,并用Nei氏标准距离和UPGMA聚类法分析了类群间的亲缘关系.结果表明:(1)西藏牦牛类群的遗传多样性指数变异范围在0,185 7~0.405 3之间,其中帕里牦牛最小(0.185 7),说明相对较纯,群体较整齐;而工布江达牦牛最大(0.405 3),显示该群体内部具有较多的遗传变异.(2)在11个类群中,其遗传多样性指数大小分别为:工布江达牦牛(0.405 3)>江达牦牛(0.353 6)>斯布牦牛(0.344 8)>康布牦牛(0.342 8)>嘉黎牦牛(0.332 3)>桑日牦牛(0.282 3)>巴青牦牛(0.279 3)>桑桑牦牛(0.269 8)>丁青牦牛(0.259 7)>类乌齐牦牛(0.224 1)>帕里牦牛(0.185 7),具有西藏东部牦牛类群遗传多样性相对较高,而西部牦牛类群遗传多样性相对较低的趋势,预示着西藏东部可能是牦牛的起源地之一.(3)遗传距离构建的分子聚类关系图表明:西藏11个牦牛类群可分为2大类,帕里牦牛(PL)为一类,其余10个牦牛类群为另一类.综上所述,西藏牦牛具有较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品种或种群内的遗传分化显著,这是西藏牦牛业持续发展和牦牛适应外界环境的遗传基础,是将来培养牦牛新品种或品系的重要基因资源;西藏牦牛品种可分为2大类群.  相似文献   

4.
德系安哥拉兔为世界上著名的高产毛兔品系,它被毛密度大、产毛量高、兔毛质量好、细绒毛含量高,属典型的绒毛型长毛兔。该兔毛含绒率高(93%~95%),产绒多。绒毛纤维细度均匀,绒质好,品质等级高,兔绒品质居所有长毛兔之首。  相似文献   

5.
为了研究天祝白牦牛毛绒生产性能,试验采集了1~7周岁天祝白牦牛体侧部、腹部、肩部、背部、股部被毛毛样进行纤维类型分析.结果表明:绒毛和两型毛含量随年龄的增长逐渐降低,粗毛含量随年龄的增长逐渐升高.1~2岁天祝白牦牛被毛中绒毛含量高,品质好,但个体小,产量相对较低;3~6岁绒毛含量基本稳定,被毛品质较好,个体产量较高,是...  相似文献   

6.
西藏牦牛mtDNA cytb基因的序列多态性及其系统进化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从分子水平上探究西藏牦牛类群的亲缘关系、分类地位和遗传多样性,本研究测定了嘉黎牦牛、桑桑牦牛、桑日牦牛、工布江达牦牛、斯布牦牛、帕里牦牛、康布牦牛、江达牦牛、类乌齐牦牛、丁青牦牛、巴青牦牛等11个西藏牦牛类群共110头牦牛的细胞色素b基因全序列,分析了其多态性,并构建了11个类群的系统进化树.结果表明:11个西藏牦牛类群的细胞色素b基因全序列长均为1140 bp,共有单倍型53种,其中新发现的有49种,序列间共有14个SNPs多态位点,核苷酸变异类型包括转换和颠换,无插入和缺失,以同义突变为主,说明西藏牦牛具有较丰富的遗传多样性.西藏11个牦牛类群可分为:帕里牦牛系、江达牦牛系、巴青牦牛系、桑日牦牛系、类乌齐牦牛系等5大系.  相似文献   

7.
测定了5岁林芝牦牛20头公牛和25头母牛背部、腹部毛绒纤维的物理特性.结果表明:背、腹部粗毛伸直长度在公、母牦牛分别为(8.82±3.40) cm、(23.23±8.20) cm、(5.62±1.19) cm、(18.95±4.84) cm,母牛腹部绒毛的伸直长度为(4.74±0.72) cm,背、腹部粗毛的细度在公、母牦牛分别为(52.99±10.72) μm、(73.32±7.20) μm、(54.63±10.02) μm、(65.96±6.78) μm,母牛腹部绒毛的细度为(17.35±2.22) μm,背部、腹部粗毛的强度在公、母牛分别为(41.16±9.32) g、(38.82±3.28) g、(31.19±7.87) g、(33.88±5.84) g;母牛腹部绒毛的强度为(15.28±2.96) g;背部、腹部粗毛的伸度在公、母牦牛分别为(41.84±4.58)%、(46.73±2.52)%、(41.21±3.32)%、(45.76±2.35)%;母牛腹部绒毛的伸度为(43.91±4.66)%.  相似文献   

8.
笔者采取“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调查方法,就阿坝和壤塘两县表现出来的畜产品流通问题对搞活牧区畜产品流通提出如下思考:1 基本情况  据调查了解,当前畜产品流通的总体情况呈现市场交易活跃、价格平稳的特点。畜产品流通主要有活畜交易、畜产品市场交易和畜产品加工企业采购三种形式。牧区各县活畜交易常年在32万余头,活畜价格牦公牛为1200元/头左右,牦母牛600~800元/头左右,绵羊300~500元/只,牛肉9~11元/kg,牛皮70~120元/张,酥油20~24元/kg,奶渣14~16元/kg,牦牛毛绒价格14元/kg左右,牛奶2.0元/kg,羊…  相似文献   

9.
天祝白牦牛被毛有髓毛、两型毛、无髓毛均因部位不同其含量、细度和长度有较大的差异。纤维类型分析发现 ,天祝白牦牛被毛的绒毛中 ,存在外形 (长度和细度 )特征明显不同的两种无髓毛纤维 (绒毛 ) ,并将其分为无髓粗绒和无髓细绒。无髓粗绒的细度为 46 43 μm± 7 89μm ,无髓细绒的细度为 2 2 76μm± 3 91μm ,二者之间平均直径相差 2 3 67μm ,各部位无髓粗绒与无髓细绒在细度上有极显著的差异 (P <0 0 1)。无髓粗绒和无髓细绒的平均伸直长度分别为 8 92cm±3 97cm和 5 2 1cm± 1 17cm ,各部位也存在显著差异。因此 ,首次提出将天祝白牦牛的被毛中的无髓毛 (绒毛 )纤维分为无髓粗绒毛和无髓细绒毛两种纤维类型。  相似文献   

10.
对川西北高寒牧区引种 (黑×黄 )F1 代杂种奶牛的适应性进行观察测定 ,结果 :对该区的生态环境表现出良好的适应性 ,能正常生存、繁殖、生产 ;第一胎 ( 5~ 1 0月 )平均总产奶量1 92 0 0 4kg ,是同胎次牦母牛 1 75 6kg的 1 0 93倍 ,头平日产奶量 1 0 44kg ,相当于 1 0余头牦母牛的产奶量 ;已繁 5头犊牛 ,平均初生重 31 74kg,适应性强、生长发育快 ,0 5岁时相当于 1 5岁牦牛的体尺体重 ;牧区引种奶牛 ,社会、经济、生态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辽宁绒山羊年龄与绒毛生产性能的关系,对1~8岁辽宁绒山羊产绒性能与绒毛品质性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①周岁羊绒细度最细(14.31 μm),随年龄增加羊绒细度变粗,6岁时达到最粗(18.02 μm),而后缓慢下降.②周岁羊绒产量最低(508.21g),5岁羊绒产量最高(790.30 g),5~8岁羊绒产量差异不显著.③1~8岁内在3岁和5岁时出现了两个绒长高峰,分别为7.62 cm和7.61 cm,3~6岁阶段羊绒长度变化差异不显著.④一般认为,细度和长度与绒纤维品质最为密切,1~2岁绒纤维直径虽小,但因其长度和产绒量均很低,不是产绒性能和绒毛品质的最佳阶段.2~4岁时绒细度适中、绒长较长、绒纤维品质较高,然而其产绒量很低同样降低了经济效益.6~8岁绒产量较高且绒长下降平缓,但其绒纤维直径较粗且降低幅度小,因而不可作为产绒性能和绒毛品质的最佳阶段.由上述可知,4~5岁年龄段的羊产绒性能和绒毛品质处于最佳阶段,可适当增加4~5岁羊在群体中的比例.  相似文献   

12.
褪黑激素对柴达木绒山羊春季促绒生长及绒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用简易手术在柴达木绒山羊试验群A、B组 ,于 1998年 3月颈部皮下分别埋植不同剂量的褪黑激素药管 ,7周后梳绒。结果表明 ,试验组绒毛平均长度分别为 6 72cm± 1 0 5cm ,6 93cm± 1 2cm ;对照组为 5 89cm± 0 6 8cm。试验组绒毛生长效果显著或极显著高于对照组。试验组平均产绒量为 0 4 6kg± 0 10kg ,0 5 0kg± 0 14kg ;比对照组 (0 38kg± 0 0 6kg)提高 17 4 %~ 2 0 %。试验组产绒量的特级率 (≥ 4 5 0g/只 )为 5 6 %~ 6 7% ;对照组为 2 2 %。尽管存在着自然流失现象 ,但试验组产绒量仍显著高于对照组。MT对试验组绒毛与粗毛比 ,粗毛长度和产量均无影响  相似文献   

13.
一、牦改历史和现状红原县地处川西北高原 ,海拔高度34 0 0~ 36 0 0米 ,是优良品种麦洼牦牛的主产区。全县存栏牦牛 32万头。由于牦牛品种原始 ,生产力低 ,一头产奶牦牛一个泌乳期仅 5~ 6个月 ,产奶量 2 0 0~ 2 5 0千克 ,一般公母牦牛 5岁才能屠宰 ,其净肉量仅 5 0~ 80千克。为了提高牦牛的乳肉生产性能 ,牧民自发利用本地黄牛杂交改良牦牛。由于黄牛生产性能不高 ,因此乳肉产量提高的幅度也不大。五十年代曾引进荷斯坦良种公牛改良牦牛 ,杂交一代奶肉产量成倍增加 ,深受当地牧民欢迎。但由于引进外地良种公牛极不适应高原地区的生态条…  相似文献   

14.
多绒山羊和辽宁绒山羊毛被特性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曲永年  王薇 《中国养羊》1996,16(1):38-39
随机取多绒山羊和辽宁绒山羊各 1 53只 ,经一年的跟踪测定统计发现 ,辽宁绒山羊为双层组织结构毛被 ,绒和毛分层清晰 ,成年公母羊平均毛长分别为 1 5.50厘米和 1 4.95厘米 ,平均绒长 8.6 4厘米和 6 .32厘米 ;多绒山羊为单层组织结构毛被 ,除背线、颈、腹部稍见到粗毛外 ,全身长着厚密长绒 ,毛稀短 ,酷似绵羊 ,成年公母羊平均毛长分别为 1 1 .85厘米和 1 0 .85厘米 ,平均绒长为 9.50厘米和 8.51厘米。在绒毛比、绒自然长度和产绒量上 ,多绒山羊均高于辽宁绒山羊 ( P<0 .0 1 ) ;净绒率略高于辽宁绒山羊 ,绒细度略粗于辽宁绒山羊。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年龄对绒山羊产绒性能的影响,本试验对1~5岁的150只陕北白绒山羊的产绒量、绒长度及绒细度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年龄与产绒量及绒毛品质密切相关;周岁羊绒细度最细(14.66±0.99μm),随年龄的增加羊绒细度变粗,5岁时达到最粗(17.09±0.46μm);绒长在3岁时较长(7.1±0.51cm),之后小幅下降至4岁(6.06±1.27cm)后又有增加的趋势,5岁时达到8.75±1.32cm;周岁羊的产绒量最低(572.35±158.06g),5岁羊绒产量最高(887.5±131.5g);2~3岁羊的绒纤维直径较细、绒长度居中、产绒量较高。因此,陕北白绒山羊2~3岁时生产性能和绒毛品质处于最佳阶段,可适当增加2~3岁母羊在群体中所占的比例。  相似文献   

16.
杂种藏黄公牛与牦牛杂交的F_1二胎次产乳性能测定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杂种藏黄公牛 (黑×黄 )与牦牛杂交的F1 代母犏牛 ,二胎次 5~ 10月 183d的产奶量 ,比一胎次提高 0 2 7倍 ,比对照 1组 (牦×牦 )提高 2 98倍  相似文献   

17.
果洛家牦牛产乳性能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果洛州玛沁县雪山乡 10头经产、初产家牦母牛一个夏季的挤乳量进行了测定。测定结果 :经产母牛平均日挤乳量 1.0 6± 0 .16kg ,初产母牛为 0 .67± 0 .0 9kg ,经产母牛显著高于初产母牛 (P <0 .0 5 )。乳脂率含量经产母牛为6.5 7%± 0 .2 3 %,初产母牛为 6.69%± 0 .15 %,差异不显著 (P >0 .0 5 )  相似文献   

18.
为加快种子工程建设,提高当地牦牛的生产性能,海晏县自2001年开始,从大通、玉树等引进1/2野血牦公牛,投放到当地牦牛群中,本交复壮家牦牛,到2006年底,共引进1/2野血牦公牛360头,分别投放到甘子河、托勒、哈勒景、青海湖4个乡的部分牦母牛群中进行改良工作,取得较好的经济、社会及生态效益。1基本情况1.1海晏县自然生态条件海晏县位于青海湖的东北部,平均海拔3000 m以上,属高原亚干旱气候。该县的气候特点是春季干旱多风,夏秋凉爽、秋季短暂、冬季漫长,平均气温0.9℃,日照时数2980h,无绝对无霜期。全县总面积4853.08 km2,可利用草场面积24.17…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旨在探讨牦牛细胞质苹果酸脱氢酶(cytoplasmic malate dehydrogenase,MDHⅠ)基因的遗传多态性及其与生长性状的关联性,以期为牦牛优良性状选育提供参考依据。选取5个牦牛类群(共178头),采集耳组织样提取DNA并构建DNA池,对MDHⅠ基因所有外显子设计特异性引物进行扩增测序,用Mega 5.2筛查SNPs位点,直接测序法鉴定其基因型,利用PopGene 32进行χ2独立性检测、基因纯合度(Ho)、基因杂合度(He)、有效等位基因频率(Ne)和多态信息含量(PIC)分析,利用SPSS 24.0分析MDHⅠ基因与牦牛生长性状间的关联性。结果表明,申扎牦牛、类乌齐牦牛、斯布牦牛、帕里牦牛和麦洼牦牛均在外显子8区域发现1个突变位点(G23093C),属同义突变,有3种基因型:GC、CC和GG,5个牦牛类群中,GC基因型为优势基因型(类乌齐牦牛中GG为优势基因型),G为优势等位基因(斯布牦牛除外),在斯布牦牛中,G和C基因频率相等。χ2适应性检验表明,申扎牦牛、类乌齐牦牛、斯布牦牛、帕里牦牛和麦洼牦牛均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P>0.05)。MDHⅠ基因在申扎牦牛、帕里牦牛和斯布牦牛中属于高度多态(PIC>0.5),在麦洼牦牛和类乌齐牦牛中属于中度多态(0.25 < PIC < 0.5);纯合度最高的是申扎牦牛和类乌齐牦牛。关联性分析结果表明,MDHⅠ基因不同基因型对类乌齐牦牛、帕里牦牛和麦洼牦牛体重有显著性影响(P<0.05);且种间分析发现,MDHⅠ基因不同基因型对牦牛体重有显著性影响(P<0.05),说明该基因可作为人工选育的分子标记。  相似文献   

20.
对川西北高寒牧区引种(黑×黄)F1代杂种奶牛的适应性进行观察测定,结果对该区的生态环境表现出良好的适应性,能正常生存、繁殖、生产;第一胎(5~10月)平均总产奶量1920.04kg,是同胎次牦母牛175.6kg的10.93倍,头平日产奶量10.44kg,相当于10余头牦母牛的产奶量;已繁5头犊牛,平均初生重31.74kg,适应性强、生长发育快,0.5岁时相当于1.5岁牦牛的体尺体重;牧区引种奶牛,杜会、经济、生态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