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77 毫秒
1.
植物组培新方向——开放组培与无糖暴露组培研究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植物组织培养始于20世纪初,是以德国植物学家G.Haberlandt的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的理论发展起来的一项新技术。作为一种十分有效的植物快繁方式,植物组织培养具有普通繁殖方法无法比拟的技术和产量优势,在当前倡导高效现代化农业发展模式的形势下,通过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生产高质量的种苗具有十分广阔的市场前景。但一直以来,植物组培产业流传着一句话就是“组培组培越组越赔”,这其中的原因除了发展思路和经营不善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组培成本太高,无法满足市场对高质量组培苗低价位成本的需求。因此,如何降低组培成本是决定组培效益的…  相似文献   

2.
为解决目前植物常规茎尖组织培养的技术繁琐、生产成本高等问题,使植物组培苗规模化生产成为现实,为农业栽培生产提供优质生产用苗,采用对比试验法,在植物茎尖组培的初代接种、试管苗驯化和培养基配制成分等方面进行了简化和廉价替代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与常规组培技术相比,植物茎尖组培新技术有简化工作程序、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技术优势。  相似文献   

3.
植物组织培养是20世纪植物学中发展起来的一种新技术。近20年来我国的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得到了飞速发展,在马铃薯的研究及工厂化育苗生产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组织培养是通过无菌操作分离植物体的一部分,将其接种到培养基上,在人工控制的条件下进行培养,使其产生完整植株的过程。在整个组织培养过程中,污染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污染率高使组培的成本相应增加,甚至造成毁灭性损失。因此,控制污染是组织培养研究及工厂化育苗生产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一套贯穿整个组培过程的技术。  相似文献   

4.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是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较强的主干核心课,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掌握植物组织培养所需的相关理论与技能,培养出农事企业种苗组培工厂化生产与管理、销售与服务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相似文献   

5.
在高职院校生物技术与应用专业中,植物组织培养是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核心课程。根据这门课程的教学目标,学生需要通过学习掌握组培基本理论知识,同时还要对组培工艺流程熟悉且能进行流利的操作,这样才能与企业生产岗位要求相符合。本文旨在分析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高职植物组织培养课程教学。  相似文献   

6.
植物花药组织培养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植物花药组织培养技术在育种和基础理论研究中已应用广泛,研究阐述了花药组织培养的技术发展现状,系统地论述了植物花药组织培养过程中外植体的不同、培养基配方、接种方式、培养条件的不同对组培结果的影响,并对花药组织培养技术的应用进行概述,使花药组织培养技术研究体系更加清晰系统。  相似文献   

7.
植物组织培养始于20世纪初,是以德国植物学家G.Haberlandt的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的理论发展起来的一项新技术。作为一种十分有效的植物快繁方式,植物组织培养具有普通繁殖方法无法比拟的技术和产量优势,在当前倡导高效现代化农业发展模式的形势下,通过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生产高质量的种苗具有十分广阔的市场前景。但一直以来,植物组培产业流传着一句话就是“组培组培越组越赔”,这其中的原因除了发展思路和经营不善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组培成本太高,无法满足市场对高质量组培苗低价位成本的需求。因此,如何降低组培成本是决定组培效益的关键所在,也是组培技术得以健康发展的首要条件。本文对近些年来备受关注的开放组培技术和极具生命力的无糖暴露组培技术做一简单介绍。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随着设施园艺产业快速发展,社会对苗木、花卉、瓜果、药用植物等作物种苗的需求不断增加,以种苗快速繁育和工厂化生产为核心的植物组织培养技术获得了空前的发展,在这样一个大的背景条件下各类农业科技园区、园艺企业和科研教学单位纷纷建立了组织培养室,虽然经营状况各不相同,但对组培人才需求是一致的。为了全面系统地培养植物组培方面的专业人才,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所组培实验室拟定期举办组培技术培训班。  相似文献   

9.
黄花组织培养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花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营养价值以及药用价值,组织培养技术在其新品种的培育及工厂化育苗生产上较为适用,研究综述了黄花组织培养的现状,介绍了黄花组织培养的方法,包括获得再生苗的途径、外植体的选择、基本培养基的应用、植物生长调节剂的使用等,提出黄花组织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并对今后黄花的育种方向及组培技术在黄花生产中的应用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0.
大蒜组织培养材料染色体倍性变化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近年来,植物组织培养在理论研究和技术应用方面发展迅速,效益显著。植物组织经离体培养后其遗传稳定性对该技术的应用至关重要。对部分植物组培材料的染色体倍性变化已有较为详细的研究,但未见有关大蒜组培材料染色体倍性变化研究的报道。本文报道大蒜组织培养材料的染...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80年代后期,日本千叶大学的Kozai教授在原有的植物组织培养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型组织培养方法——无糖组织培养(Sugar-free micropropagation),又称光自养微繁(Photoautotrophic micropropagation)。该技术是环境控制在农业生产中的典型应用,其特点是采用人工环境控制手段,用CO2代替糖作为碳源,提供适宜植株生长的光、温、水、气、营养等条件,促进植株的光合作用,从而促进植物的生长发育和快速繁育。此法优点在于:培养基中不用添加糖和生长调节物质,只是通过提高培养器内的光照度、CO2浓度以及气流交换速度等来增强组培植物的光合速率。由于该技术尽可能多地依靠组培苗自身的光合能力,解决了传统组培技术由于培养器内CO2浓度过低、气体交换不足以及弱光环境等对组培植株的光合能力提升的制约,简化了培养程序,植物苗的成活率和质量大大提高。同时,该技术的应用也为组织培养的工厂化、规模化提供了契机。然而,良好的环境控制是该技术高效应用的前提,而目前我国对组培物理环境因子的调控及其控制系统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且多数研究集中于大型组培箱及其强制供气系统,组培间环境控制方面研究较少,有关组培室内物理环境综合调控技术的相关报道也比较欠缺。因此,有必要对组培室内温度、光照、相对湿度和CO2浓度等物理环境因子变化规律、相互关系及其综合控制技术进行深入研究,以推动光独立组织培养技术在我国的推广与普及。其中,首先应开发组培间环境控制技术,使得光独立组织培养技术的实用化、规模化、自动化的商业应用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2.
该文从褐化、玻璃化、生根困难、组培成本较高等方面分析了林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存在的主要问题,介绍了植物无糖组培技术,以期提升林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水平,为该领域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植物组织培养作为一项发展已久的生物技术,近年来发展异常迅猛。由于其生长周期短、成活率高、工厂化生产和农村现代化发展管理水平高等优点,这项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现代农作物生产中,成为中国现代化农村发展的关键技术之一。鉴于此,本文重点围绕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在农业方面与基因工程、原生质体与体细胞杂交、倍性育种、种质资源保存和作物脱毒、离体培养等方面的应用展开论述,着重探讨组培技术在作物育种方法与后代繁殖上的应用现状及它们各自解决的生产难题,并简单介绍组培技术结合环境控制的应用,为后续农业生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组培污染是影响植物组织培养的一个重要因素,预防和控制污染是铁皮石斛组织培养苗工厂化生产中的重要环节。本文主要分析了铁皮石斛组培快繁过程中产生污染的原因、菌源类型以及污染的防控措施,探讨如何通过降低污染率达到降低铁皮石斛组培苗成本,提高效益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细胞全能性理论基础是对植物组织培养的一种培养技术。根据研究啊,该实验技术有很大的应用价值。综述了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原理及发展现状,对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所采用的新技术进行了介绍,并提出了植物组培技术发展的新方向。  相似文献   

16.
植物组织培养的研究进展及新技术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植物组织培养是以细胞全能性为理论基础建立的一种离体培养技术,它作为一种基本的试验技术和基础的研究手段,已经显示出了巨大的应用价值。综述了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原理及发展现状,对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所采用的新技术进行了介绍,并提出了植物组培技术发展的新方向。  相似文献   

17.
植物组织培养新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综述了发光二极管作为光源.聚四氟乙烯树脂膜作为培养容器,外施CO2作为碳源替代蔗糖等组织培养新技术在国内外的研究情况,包括光源对组培植物生长的研究进展、无糖组织培养技术的优势及研究进展、植物组织培养巾新型培养容器的应用等方面.  相似文献   

18.
植物开放式组织培养研究初探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本试验旨在探索并建立一种植物开放式组织培养模式,使植物组织培养脱离严格无菌的操作环境.在自然、开放的有菌环境中进行操作,从根本上简化组培环节,降低组培成本。实验证明,通过抑生素的应用.不用高压灭菌和超净工作台接种,在不影响组培效果的情况下,能够将污染率控制在10%以下的可接受范围内。  相似文献   

19.
对木兰科植物的组织培养技术研究现状进行了概述,包括外植体的选择、培养基的选择、继代增殖培养、生根培养及体细胞胚的诱导5个方面,并分析了木兰科植物组培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及未来努力的方向,为木兰科植物利用组培快繁技术来获取优质种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植物无糖组培快繁技术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糖组培快繁技术1980年由日本千叶大学的古在丰树教授发明,1996年开始引入我国,并逐渐得到应用,它是一种全新的植物组织培养技术。该技术的应用打破了传统组培必须用糖的观念,有效地提高了组培苗的生根率和移栽成活率。对无糖组培快繁技术的概念、特点以及在花卉、中草药等其它植物中的应用进行了概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