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油菜是如东县主要的油菜作物,为了掌握稻茬油菜最佳移栽密度,协调稻茬油菜群体与个体之间的关系,完善配套高产栽培技术,于2016—2017年开展了稻茬油菜不同密度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如东县油菜移栽密度应根据地力和施肥水平,掌握在8.0万~8.5万株/hm2为宜。  相似文献   

2.
稻-油轮作是百色市北部山区的主要耕作模式之一,水稻收获后,油菜于秋季种植。合理的种植密度可以充分利用地力、空间、光热,协调好油菜个体与群体关系,从而获得最高产量。通过本试验可见在百色市北部山区,花油3号油菜种植密度以150 000株/hm2左右比较合适。  相似文献   

3.
双低甘蓝型油菜浙大622超稀植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研究了浙大622在超稀植密度下的农艺性状和产量表现。结果表明,在3万株/hm2超稀植密度下,实际产量比对照下降了20.93%,表明超稀植密度过低虽然增加了个体生产潜力,但群体优势减弱,不利于增产。而在6万株/hm2超稀植密度下,个体和群体综合优势明显优于常规密植条件,实际产量比对照提高了18.82%,说明超稀植对油菜增产确有较好的促进作用。两种超稀植密度比对也表明,超稀植并非密度越稀越好,不同品种类型的个体发育特征不同,应当根据品种特点,合理选择超稀植的最佳定植密度,以充分发挥个体和群体的综合优势。  相似文献   

4.
机播油菜的适宜播期和密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直播油菜与移栽油菜相比具有生育期短、总叶数少、扎根深、抗倒能力强、单株个体生长量小、群体优势显著等特点,这些特点有利于油菜的机械化收获。在适宜播种期和最适种植密度范围内直播油菜也同样具有较高的产量水平。试验结果表明。在10月20日以前翻种.无论是杂交油菜还是常规油菜,都具有3000千克/公顷以上的产量水平.10月20日以后播种产量急剧下降+主要表现为单株生长量偏小、一次分枝数少和单株产量低。试验结果还表明,在适宜播种期内。无论是杂交油菜还是常规油菜.种植密度以37.5万-45万株,公顷产量最高。直播油菜虽然个体生长量小.  相似文献   

5.
为了筛选天水市秦州区全膜双垄沟播玉米二茬穴播白菜型冬油菜最佳种植密度,在其北部山区开展了全膜双垄沟播玉米二茬穴播冬油菜密度试验。结果表明:4个处理中,密度为55.5万株/hm~2的处理综合性状最好,产量最高,折合产量3 000.15 kg/hm~2。合理的种植密度使得油菜花期整齐,有效角果数、实粒数均最多,油菜个体与群体生长协调,其生育期短,产量高,可实现油菜的丰产栽培。  相似文献   

6.
学术动态     
在北京市作物学会的倡议下,于四月中旬在北京举行了关于“北方高产水稻群体結构問题”的座談討論会。参加这次会議的有来自北京、天津、辽宁、吉林等14个有关单位的水稻科技工作者。 根据北京、天津、辽宁、吉林四个地区两年来的研究結果,从构成千斤左右高产水稻群体結构的类型来看:尽管在地区、水稻品种、土壤性质以及气候条件等各有所差别,但是,大多数情况下,都是采用“主蘖并重”的群体結构类型而获得稳定高额  相似文献   

7.
撒播油菜田间密度低于2.5万株/667m2时,较高的施氮水平有利于获得最大的生物群体产量和经济产量,田间密度在1.78万株/667m2左右,施氮量在11.5 kg/667m2的情况下,经济产量为216.8 kg/667m2,物资投入回报为1∶8.2,是最佳收益点。田间密度高于3万株/667m2后,较高与较低的施氮水平都不能获得最佳的生物群体产量和经济产量;随着田间密度的增大油菜单株产量有明显的下降,但密度的改变对油菜的株高、千粒重、含油率影响不大。随着施肥量的加大,油菜的株高、单株有效角、角粒数相应上升,单株产量有所增加,但油菜的千粒重下降,含油率下降明显。  相似文献   

8.
成县冬油菜密度试验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2012年在成县抛沙镇乐楼村丘陵地开展的冬油菜密度试验结果表明,冬油菜在成县丘陵区栽培的最佳密度为21万株/hm2,此栽培密度下油菜个体和群体比较协调,产量较高,折合产量为3250.2kg/hm2,有利于抗倒伏、防发芽。  相似文献   

9.
为了研究四川盆地丘陵区直播油菜的最佳种植密度,在大田条件下,以国豪油8号为供试品种,研究不同直播密度对四川盆地丘陵区油菜抗逆性、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直播种植密度的增加,植株抗菌核病、抗倒伏能力呈下降趋势。随着直播种植密度的增加,单株分枝部位升高,单株主花序长、有效分枝总数、有效角果总数以及群体产量随种植密度的增加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直播密度为36万株/hm2时,群体获得最高产量3 433.50 kg/hm2。当直播密度为24万株/hm2和36万株/hm2时,处理间群体产量差异不显著。因此,在四川盆地丘陵区,油菜的最佳直播密度为24万~36万株/hm2。  相似文献   

10.
油-稻共生期对谷林套播油菜苗期性状及产量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共生期对谷林套播油菜苗期生长及产量构成的影响,为南方三熟制地区谷林套播油菜共生期确定提供参考。【方法】以油菜品种赣油杂5号和丰油730为材料,设置油稻共生期12 d、10 d、7 d、5 d、3 d、0 d(CK)6个处理,于2012-2014年进行大田试验。【结果】(1)共生期延长有利于提高油菜出苗期密度,但较长的共生期导致油菜密度后期急剧下降,降幅随着共生期延长而增加,成苗率和成株率随共生期延长先增加后下降。油菜成熟期密度以共生5 d处理最大,与0 d(CK)处理相比,成苗率和成株率分别提高0.97%和5.98%,而12 d共生期处理成苗率和成株率分别下降19.20%、19.35%。(2)共生期显著影响套播油菜苗期生长发育,油菜总叶数、绿叶数、根颈粗、单株干重等个体指标随共生期延长而增加,叶面积指数和群体干重等群体指标随着共生期延长呈现先增加后逐渐下降趋势。(3)套播油菜成熟期的一次分枝数、单株角果数、主序角果数、每角粒数、千粒重、单株干重、单株产量等产量相关性状与共生期关系密切。其中,共生期与一次分枝数、单株角果数、主序角果数、千粒重、单株产量、单株干重等产量性状极显著正相关、与每角粒数极显著负相关。(4)套播油菜单株产量随着共生期延长而增加,油菜单位面积产量随着共生期的延长呈先增后降趋势,以共生5 d产量最高;相比于CK,两年度分别增产20.48%和22.35%,增产效果显著。(5)共生期显著影响油菜生育进程,相比于套播处理,CK油菜全生育期明显缩短,差异主要发生在出苗至蕾薹期,现蕾后发育进程差异不明显。【结论】共生期延长有利于提高套播油菜出苗密度和个体生长发育,但成苗率和成株率低,造成成熟期密度不足而导致减产,共生期缩短出苗密度小,且因播期晚,个体生长发育较差,最终影响产量形成。因此本区域内谷林套播油菜共生期以3-7 d为宜,5 d为最佳,共生期过长或太短均不利于南方三熟制地区套播油菜高产群体的构建。  相似文献   

11.
以杂交油菜宁杂1818为材料,设置垄作摆栽油菜不同密度处理,研究不同处理对植株农艺性状、冠层结构、各时期干物质积累量和籽粒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密度为10.5万株/hm2时产量最高,达4 196.9 kg/hm2。经统计分析,籽粒产量与密度间呈二次曲线关系,可求出最适密度为10.17万株/hm2,适宜密度范围为9.50万~10.84万株/hm2。在适宜密度条件下,油菜单株生长量适中,结角层结构合理,各产量构成因素较协调,群体角果数虽略少于密度为12万株/hm2的处理但显著高于7.5万株/hm2和9万株/hm2的处理,而千粒重、群体总粒数和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分别高于其他3个处理。  相似文献   

12.
播期及种植密度对直播油菜农艺性状和产量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于2010-2011年在四川雅安(盆周山区)、射洪(川中丘陵区)和邛崃(成都平原区)3个不同试验地点,研究了播种期、种植密度对直播油菜农艺性状和产量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直播油菜不同试验地点的农艺性状、产量和品质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播期是影响直播油菜株高、一次分枝数和产量的主要因素;种植密度则是影响直播油菜分枝部位的主要因素。株高、分枝部位和一次分枝数均随播期推迟而降低或减少;株高和一次分枝数则随种植密度增加而降低。直播油菜籽粒产量和油产量都随播期推迟而呈降低趋势,但油菜产量在不同种植密度下并无显著差异。播期、种植密度对直播油菜籽粒含油量、油酸含量和亚油酸含量均无显著性影响。基于上述结果,对于四川盆地不同生态区的直播油菜,在目前收获机械难以进入的深丘山区稻油两熟制农田,可适期早播(9月下旬),种植密度以每公顷15~30万株为宜;在四川省有条件发展油菜机械化生产的浅丘平坝区,适宜播期(9月下旬至10月中旬)范围内,随播期推迟适当加大种植密度(每公顷30~60万株),通过构建小个体大群体结构,从而实现油菜生产的轻简高效。  相似文献   

13.
稻茬高度对谷林套播油菜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在晚稻-油菜套种模式下,稻茬高度对套种油菜田土壤蓄水保墒、套种油菜出苗及生长发育均具有重要影响。本研究旨在探求适宜套播油菜出苗、生长发育及高产的晚稻机收留茬高度,为实现农艺、农机高效有机结合提供参考。【方法】试验于2014—2016年在江西省南昌市进贤县江西省红壤研究所进行,以丰油730为试验材料,在大田条件下设4个稻茬高度(20、30、40、50 cm)。通过测定套播油菜成苗率、成株率、越冬期和盛花期农艺性状、叶片叶绿素含量、根系活力、产量及构成因素,比较分析晚稻不同留茬高度对套播油菜生长发育、产量的影响。【结果】(1)在20—50 cm范围内,留茬高度增加有利于提高套播油菜出苗期密度,且成苗率和成株率随着留茬高度增加先增加后下降,以留茬40 cm处理最大,成熟期密度也相对较大。与留茬20 cm、30 cm处理相比,留茬40 cm处理成苗率和成株率分别提高了13.73%、7.09%和13.18%、7.23%,与留茬50 cm处理差异不大;(2)留茬高度显著影响套播油菜生长发育。油菜总叶数、绿叶数、最大叶宽、根颈粗、单株干重等个体指标及顶部3片全展叶叶绿素含量和根系活力随留茬高度增加而下降,最大叶长随留茬高度增加而增加,叶面积指数和群体干重等群体指标随着留茬高度增加先增加后下降;(3)套播油菜单株产量随着留茬高度增加而下降,单位面积产量随着留茬高度增加先增加后下降,以留茬高度40 cm产量最高;相比产量最低的留茬20 cm处理,增产18.92%,增产效果显著。留茬高度与套播油菜成熟期的一次分枝数、单株角果数、主序角果数、千粒重、单株干重、单株产量等产量相关性状关系密切,均达到极显著或显著负相关。【结论】留茬过低,成苗率和成株率低,尽管个体生长发育较好,但成熟期密度不足不利于高产群体构建;留茬过高,成苗率和成株率显著提高,但个体生长发育偏弱,不能发挥群体生长优势,最终影响产量形成。在4个稻茬高度下,留茬高度以40 cm为宜,套播油菜群体生长和产量表现优势明显。  相似文献   

14.
进行了双低油菜机耕直播最佳密度的试验。结果表明,在低肥力水平下,双低油菜赣两优2号机耕直播最佳密度为24万株·hm^-2。在此密度条件下,油菜冬前苗期长势旺盛,群体总茎枝数最多,产量最高,效益最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成都平原免耕直播油菜的适宜密度和施氮量。[方法]以川油58为供试材料,采用裂区试验,分析氮密互作对成都平原免耕直播油菜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结果]在成都平原区,免耕直播油菜产量随密度、施氮量的增加均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密度、施氮量主效应均显著影响油菜生长及产量,施氮量影响效应大于密度,氮密互作对油菜产量产生负效应,但影响程度不显著。在密度30.00×104株/hm2、施氮量180.00kg/hm2互作条件下,油菜群体产量最高为3395.25kg/hm2,当密度为40.80×104株/hm2、施氮量为198.90kg/hm2时,氮密互作条件下油菜群体可获得最高理论产量3403.41kg/hm2。[结论]在成都平原区,免耕直播油菜的密度以30.00×104~45.00×104株/hm2、施氮量以180.00~198.90kg/hm2为宜。  相似文献   

16.
勉县稻茬田移栽油菜种植12.45万亩,占该县油菜种植面积的73.7%,协调稻茬油菜群体与个体之间关系,确定合理密度,完善配套高产栽培技术,已成为油菜实现再高产的瓶颈。  相似文献   

17.
<正>1稻田套播油菜栽培技术的特点1.1群体生长量比个体生长量大一般情况下,一公顷的土地可以移栽12万株油菜苗,但是如果采取套播技术,油菜苗数量可高达30万到45万株。初期由于套播个体生长量小的缘故,与移栽会有一定差距,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差距会逐渐减小,最终套播群体生长总量将会超过移栽。在油菜苗的成熟历程中,套播的油菜的分枝大部分都是有效的,叶子的个数多,与此同时叶面积系数和鲜重比  相似文献   

18.
密度对免耕直播杂交油菜德新油59产量及主要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索免耕直播条件下油菜适宜的田间密度,为重庆市油菜免耕直播技术推广应用提供参考。以杂交油菜德新油59为试验材料进行免耕直播密度试验(相同用种量不同定苗密度),研究免耕直播不同密度对油菜产量及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油菜株高、一次分枝数、主序长度、主序果数、分枝果数及单株产量均随田间密度增加而降低;群体产量随播种密度的增加呈先升高后降低。以田间密度30万株/hm~2的产量最高,为3 450kg/hm~2。  相似文献   

19.
为明确甘蓝型油菜迟直播条件下不同种植密度的冠层结构与群体光合能力特征,采用两因素裂区试验设计,以不同种植密度(15万、30万、60万株·hm-2,分别用D1、D2、D3表示)为主因素,不同油菜品种(半矮秆油菜JS-1、高秆油菜川油36,分别用V1和V2表示)为副因素,在大田试验条件下测定植株群体的叶面积指数(LAI)、...  相似文献   

20.
探索我省低芥酸油菜的丰产、稳产栽培技术,进行4种不同密度比较试验,得出以每666.7m^2种植2.1万株的生育期最短,产量最高,且花期整齐、角果数增加,现蕾苔期苗势理想,个体和群体生长协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