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开麦22是河南省开封市农林科学研究院用周麦18作母本,百农矮抗58作父本,通过有性杂交选育而成的小麦新品种。该品种株型紧凑,高产稳产,适应性广,抗病性强,生育期适中。在2011~2013年河南省小麦区试中,平均产量为7 237.50 kg/hm2,比对照周麦18增产2.25%。在2013~2014年河南省生产试验中,平均产量为8 545.50 kg/hm2,比对照周麦18增产6.00%。2014年通过河南省审定。通过对开麦22选育过程、产量表现、品质、特征特性、栽培技术要点进行分析和描述,以期推广该品种,满足市场需求。  相似文献   

2.
许农5号系许昌市农业科学研究所选育的高产稳产多抗小麦新品种。一般产量为7 900~9 300kg/hm2,并具有适应性广,稳产性好,抗倒、抗病、抗旱,生育期适宜,适播期长等突出优点,2005年9月通过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号:豫审麦2005005)。1选育经过1.1亲本选配根据亲本性状互补的原则和基因分离、重组、生物遗传变异的原理,把含有不同遗传背景的亲本豫麦15号(周麦8846)与豫麦21号(周麦9号)进行杂交组配。豫麦15号的突出优点是穗大粒多,结实性好,耐旱抗倒,早熟,丰产性稳定。缺点是中感条锈病、白粉病和叶枯病,后期早衰,熟相差。豫麦21…  相似文献   

3.
许昌市小麦新品种筛选及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9-2010年度田间试验中对26个小麦供试品种的产量性状进行测定与分析,并总结许昌市多年来小麦高产栽培技术。26个小麦供试品种中,在2009-2010年度特殊的气候条件下,半冬性小麦品种洛麦23、泛麦8号、周麦22、周麦24、矮抗58、豫农416和淮麦25,弱春性品种周麦23达到了高产水平(7 500 kg/hm2)。本研究为许昌市小麦高产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指导。  相似文献   

4.
探究小麦品种周麦22需氮量,以周麦22为材料,设120、150、180、225、240、270、300 kg/hm2和360 kg/hm28个施氮水平。结果表明,随氮肥施用量的增加,周麦22产量呈"先增后降低"的变化规律,施氮量3 000 kg/hm2有利于周麦22高产,单产可达7 550 kg/hm2。  相似文献   

5.
1 周麦 1 6在豫北的产量表现周麦 1 6是周口市农科所育成的矮秆大穗型半冬性小麦新品种。 2 0 0 1~ 2 0 0 2年河南省超高产区试中 ,在安阳 (中棉所)、滑县、济源、延津、温县等共设 8个点 ,周麦 1 6平均产量861 6kg/hm2 ,居第 2位 ,比对照种豫麦 49号增产 6.5 1 %。2 0 0 2年省生产试验 ,在浚县、濮阳县、获嘉县共设 3个点 ,周麦 1 6平均产量为 75 66kg/hm2 ,比对照种豫麦 49号增产 1 4.2 3 % ,3点均居第 1位。2 0 0 2年国家黄淮南片区试 ,在新乡市、濮阳市共设 2个点 ,周麦 1 6平均产量为 7444 .5kg/hm2 ,比对照种豫麦 49号平均增产 9.62…  相似文献   

6.
晚播冬小麦新品种比较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晚播冬小麦品种比较试验结果表明:菏麦13产量7 675.0 kg/hm2,较对照(鲁麦15)增产9.18%,居参试品种第1位.032产量7 650.0 kg/hm2,较对照增产8.82%,居参试第2位.淄麦7号产量7 545.0 kg/hm2,较对照增产7.33%,居参试第3位.3品种均抗病、抗倒、抗干热风,熟相好,适宜在菏泽地区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7.
河南省优质强筋小麦育种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河南省育成了一大批高产优质小麦新品种,历小麦品种七次更新,产量由450kg/hm2提高到6000 kg/hm2左右,高产地块9000 kg/hm2,并育成一批9000 kg/hm2~10500 kg/hm2高产潜力的品种.20世纪90年代以来,育成豫麦34、豫麦35、豫麦47、郑麦9023、郑麦366、郑农16、郑麦9405、郑麦98、新麦18、周麦19等10多个既优质又高产的强筋小麦新品种应用于生产,目前全省优质强筋小麦年种植面积超过4000万亩.育种途径由常规杂交育种拓宽到分子标记育种、生化标记辅助、矮败、航天、组织培养、辐射诱变等育种手段.今后强筋小麦育种方向:在保证产量的基础上提高质稳的定性差、抗寒性、抗到性、抗病性和抗逆性.  相似文献   

8.
以周麦22为试验材料,研究玉米秸秆还田与氮肥配施对周麦22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周麦22产量、千粒重以及有效穗数均在100%玉米秸秆粉碎还田+氮肥240kg/hm2处理条件下达最高值,分别为8662.5kg/hm2、50.2g、631.5万穗/hm2,比100%玉米秸秆粉碎还田+氮肥150kg/hm2处理分别提高12.6%、12.1%、9.9%;穗粒数最多的是100%玉米秸秆粉碎还田+氮肥195kg/hm2+精制鸡粪1500kg/hm2处理,为34.8粒,比100%玉米秸秆粉碎还田+氮肥150kg/hm2处理增多10.5%。周麦22越冬期、拔节期、成熟期总茎数均以100%玉米秸秆粉碎还田+氮肥240kg/hm2处理最高;成穗率则是100%玉米秸秆粉碎还田+氮肥195kg/hm2+精制鸡粪1500kg/hm2处理为最大值,但与其他处理间无显著差异。这说明秸秆还田与氮肥配施对周麦22产量及其构成因素有显著的影响,且在100%玉米秸秆粉碎还田+氮肥240kg/hm2的处理下可以实现二者的高效配合。  相似文献   

9.
插秧稻氮肥追施时期及施用量试验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稻氮肥不同追肥时期及追肥量试验结果表明:插秧稻在全生育期施纯N 270 kg/hm2、P2O5 120 kg/hm2、K2O 45kg/hm2的施肥水平下,水稻插后9~10 d追施纯N 54 kg/hm2,倒四叶和倒二叶时期各追施纯N 27 kg/hm2产量最高;水稻插后9~10 d追施纯N 54 kg/hm2,倒四叶时追施纯N 54 kg/hm2产量次之。  相似文献   

10.
为了给黄淮南片麦区小麦新品种的选育提供数据参考,通过对2003-2013年黄淮南片麦区的国审小麦品种的产量3因素、容重及其亲本来源进行搜集分析,结论如下:黄淮南片麦区国审小麦品种主要特征是成穗数约630万/hm2,穗粒数约35粒,千粒重45 g,容重约800 g/L;适当减少穗粒数,可以提高成穗数、千粒重和容重,对产量和品质潜力的进一步挖掘有一定的积极意义;2003-2013年在黄淮南片麦区国审小麦亲本中,周麦9号、新麦9号、豫麦18、周麦13和周麦16被用作亲本次数5~8次,可以被认为是骨干亲本。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强筋小麦的最优施肥方式。[方法]以强筋小麦品种新麦26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施肥方式对其群体动态、株高、穗部性状、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随着施肥量的增加,新麦26的冬前群体、最高群体及成穗数均呈增多趋势,而千粒重呈降低趋势。籽粒产量和穗粒数随着施肥量的增加呈现"低-高-低"的变化趋势,而增施有机肥对增加新麦26的产量有利。结合秸秆还田,采用平衡施肥方式(N 247.5 kg/hm2、P2O5105 kg/hm2、K2O 247.5 kg/hm2)并增施有机肥(精制鸡粪1 500 kg/hm2),既能提高新麦26的产量,又有利于土壤培肥,是最优施肥方式。[结论]该研究可为强筋小麦品种的推广和优化施肥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2.
衡观35小麦丰产稳产性分析及增产途径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衡观35小麦6 a计90点次的区试和示范的丰产稳产性进行了分析,并对不同种植区域的增产途径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1)衡观35是1个矮秆大穗、抗病抗倒、高产广适型小麦品种,产量稳定在7 500~8 250 kg/hm2,并具有9 750~10 500 kg/hm2的产量潜力;(2)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种植区域的产量结构不同,黄淮南片麦区三因素顺序为千粒重单位面积穗数穗粒数,冀中南麦区三因素顺序为穗粒数千粒重单位面积穗数;(3)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对产量的直接作用最大,在黄淮南片冬麦区、冀中南冬麦区通径系数分别为0.761 3和0.539 8;(4)在保证630万~675万穗/hm2群体结构的基础上,黄淮南片麦区主攻千粒重,冀中南麦区重点增加穗粒数,可发挥该品种的最大丰产潜力。  相似文献   

13.
众麦1号是河南省商丘市睢县农业科学研究所利用漯麦4号作母本,西北矮秆选系(97-26)为父本杂交选育而成的矮秆、大穗、抗寒、抗病、广适、超高产小麦新品种.2004年通过河南省审定,审定编号为豫审麦2004019.在生产试验示范和推广中,该品种表现出品质优良、稳产高产、抗病、抗倒等优势.2009年,在大旱之年,沈丘县种植的1.33万hm2众麦1号平均产量555.9kg/667m2,高产田块产量700kg/667m2.  相似文献   

14.
通过龙啤麦3号(龙08D26)和龙09Y1-199啤酒大麦新品种不同密度及施肥量级对其产量的影响试验得出,黑龙江省西部雨养农业区种植龙啤麦3号及龙09Y1-199啤酒大麦新品种密度水平在450万/hm2左右、施肥135~165 kg/hm2,在平丰年条件产量水平可达到6 000 kg/hm2左右。  相似文献   

15.
栽培措施对周麦23号小麦主要农艺性状及品质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小麦新品种周麦23号的高产优质配套栽培措施,采用三因子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设计,研究了播期(X1)、播量(X2)、追肥量(X3)对周麦23号主要农艺性状和品质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周麦23号的株高主要受播期影响,在10月21日播种时,株高最低(80.7 cm),10月10日播种植株最高(90.27 cm)。产量主要受播期、播量和追肥量的共同作用,建立的产量模型:Y=10 660.49-520.18X1-233.93X3-166.38X22+237.56X2X3,在10月10日播种,216万苗/hm2基本苗,追肥量225 kg/hm2时,预测产量将达最大值,为12 161.91 kg/hm2。播量和追肥量与周麦23号穗数和穗粒数分别表现为二次曲线和线性关系,而千粒重同时受播期、播量和追肥量的共同作用。周麦23号的沉降值、揉混仪峰宽、8 min带宽均受播期和追肥量互作影响,和面时间受播期、播量与追肥量的共同作用。建议周麦23号在高肥水地块于10月13日播种,基本苗216万~270万苗/hm2,于拔节期追施尿素225~255 kg/hm2,若遇暖冬年份,播种期可适当推迟,增加播量。  相似文献   

16.
为了解小麦根系活力与叶绿素含量的日变化动态,于2013—2014年度以周麦18、矮抗58小麦品种为研究对象,分别对这2个小麦品种拔节期的根系活力、叶绿素日变化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2个小麦品种在06:00—18:00时间段的根系活力与叶绿素含量均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但二者出现最大值的时间不同,其中根系活力在12:00左右出现最高值,而叶绿素含量在15:00左右出现最高值;2个品种之间相比较可知,矮抗58的根系活力高于周麦18,叶绿素a含量、总叶绿素含量、叶绿素a/叶绿素b值表现为周麦18高于矮抗58,而叶绿素b含量表现为矮抗58略高于周麦18;2个品种根系活力日变化范围为50.51~79.34μg/(g·h),总叶绿素含量变化范围为4.78~4.99 mg/g;产量与叶绿素含量呈正相关,周麦18比矮抗58产量增加233.8 kg/hm2,增幅达2.77%。  相似文献   

17.
在长江中下游沿江地区开展了9个小麦品种比较试验,考察其性状及产量表现.结果表明:参试品种产量均在4500kg/hm2以上,其中,苏隆128和扬麦25达到6000kg/hm2以上,丰产性和抗病性均较好,适宜在长江中下游沿江地区大面积推广种植;九麦2号丰产性和抗病性较好,抗倒性一般;宁麦24、镇麦9号和扬辐麦2号作为新引进品种,单产均在4500kg/hm2以上,具备丰产潜力,可以在本地区扩大示范种植.  相似文献   

18.
采用4因素2次正交旋转组合设计,考察小麦新品种黔麦17号在控制密度与施肥(N,P,K)条件下的产量形成。结果表明:施磷量在831.25 kg/hm2以下时增施磷肥增产,基本苗量在196.2万/hm2以下增施氮肥增产,在高施磷量条件下增施钾肥增产。黔麦17号产量达4 500 kg/hm2的播种、施肥方案为:播发芽率95%的种子63.60~68.70 kg/hm2,尿素171.45~186.30 kg/hm2,过磷酸钙694.65~756.75 kg/hm2,氯化钾175.35~190.35 kg/hm2。  相似文献   

19.
新麦 1 2号小麦新品种是新乡市农科所著名小麦育种家赵宗武先生继新麦 9号、新麦 998、新麦 1 1号之后 ,又育成的一个极具潜力的小麦新品种。在 1 999~ 2 0 0 1年河南省旱地小麦区试中 ,连续 3年产量位居前列 ;在 2 0 0 2年旱地示范中 ,高产田不浇一水收 60 0 0kg/hm2 ,水地 75 0 0kg/hm2 ,充分展示了其丰产潜力。2 0 0 3年 ,新麦 1 2号在全省扩大示范推广 ,陕县张茅乡张茅村闫勤周种晒旱地 0 .5hm2 ,折产 62 0 0kg/hm2 。张茅乡东村李岗照 0 .87hm2 旱地 ,前茬玉米 ,收后 1 0月底种新麦 1 2号 ,平均产量 41 2 5kg/hm2 。生产实践证明 ,新…  相似文献   

20.
麦棉套作模式下播量对小麦边行优势与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麦棉套作模式下,设置了187.5 kg/hm2、225.0 kg/hm2、262.5 kg/hm2、300.0 kg/hm2、337.5 kg/hm2、375.0 kg/hm26个小麦播量处理,研究了不同播量对小麦边行优势与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播量对内行小麦的影响大于边行,随着播种量的增加,穗数的边行优势总体降低,边行与内行差值由90万穗/hm2(播量187.5 kg/hm2)降至78.0万穗/hm2(播量375.0 kg/hm2);穗粒数边行优势总体先增后减,播量300.0 kg/hm2处理边行与内行穗粒数差值最高(4.6粒);千粒质量与产量边行优势总体逐渐增加,播量337.5 kg/hm2处理边行与内行千粒质量差异最高(3.9 g),产量边行与内行差值以播量375.0 kg/hm2处理最高,为3 136.5 kg/hm2;播量对套作小麦产量三因素影响的大小依次为穗数、穗粒数、千粒质量,麦棉套作小麦适宜播种量在225.0~262.0 kg/hm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