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刑法》第20条第1款规定:“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它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根据这条规定,正当防卫必须符合以下条件:第一,防卫的目的是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它权利免受不法侵害.  相似文献   

2.
<刑法>第20条第1款规定:"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它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根据这条规定,正当防卫必须符合以下条件:第一,防卫的目的是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它权利免受不法侵害.第二,要有不法侵害发生.第三,正当防卫行为必须是针对正在发生的不法侵害行为.对尚未开始实施的侵害和已经结束的侵害进行防卫的,不是正当防卫.第四,防卫的行为不能超过必要的限度造成重大损害.  相似文献   

3.
对于能否针对纯粹的侵害公共法益的行为进行正当防卫,世界各国在立法上和理论上存在巨大的差异。国家依其性质应承担防卫社会的主要职责,所以当纯粹的公共法益遭受不法侵害时,原则上首先应由国家给予保护,个人不得行使防卫权利。只有当不法行为同时侵害了公共法益和个人法益时,或者公共法益面临紧迫的危险,来不及寻求国家救济时,才限制性地允许个人实施正当防卫。  相似文献   

4.
认定正当防卫中的"不法侵害正在进行"在刑法实践中却并非易事,"不法侵害行为的结束"不能简单地等同于"不法侵害的结束"。正当防卫中不法侵害正在进行还是已经结束需要结合案发当时的具体环境、情节进行分析考量。  相似文献   

5.
正当防卫制度在人类历史上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现代各国刑法几乎都建立了正当防卫制度。认为公民面临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时有权以给不法侵害人造成某种伤害的方法制止不法侵害,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正当防卫制度的建立有利于鼓励和保护公民同不法侵害者作积极的斗争,有利于制止和预防犯罪,保护合法权益,维护社会主义法治。因此,我国借鉴各国刑法对正当防卫的规定,结合我国同犯罪作斗争的经验以及实际情况.建立了正当防卫制度。但在近几年的理论与实践中,对其成立条件及特殊防卫等问题引发了很多的争议,为此,本文将重点阐述笔者对正当防卫的几点不同的理解与认识。  相似文献   

6.
今年3月的一天,王某与李某因过路互不相让而发生争执。王某说自己肩上挑了重物,叫李某让路,李某不但不让,反而抓住王进行殴打。王挣脱后跑回家中,李紧追其后,并闯进家中再次抓住王进行殴打。王在躲闪的同时随手持起菜刀朝李砍去,将李脸部砍成重伤。案发后,公安机关审查认为,王某的行为不构成故意伤害,属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王某用菜刀将李某脸部砍伤,为什么不构成故意伤害罪,不负刑事责任呢?根据我国刑法规定,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其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  相似文献   

7.
德国、法国和日本的民事诉讼权利救济与实体权利的保护、法院权力的制约紧密联系。同时,上述国家更从宪法层次配置诉讼权利的救济,明确规定了可救济的当事人诉讼权利范围和救济措施,也从程序管理或司法行政措施的角度排除当事人诉讼权利的救济。德国、法国和日本的民事诉讼法都采取了“金字塔式”的诉讼权利救济模式,相比之下,德国和日本的救济模式更加接近,救济范围比法国更广,对法院职权控制比法国更严。  相似文献   

8.
正当防卫作为一项重要的违法阻却事由,本意是为了使得公权力难以救济的情况下,使得公民可以自救,进而保护法益,维护社会稳定。但是,由于防卫意识的难以辨认,必要限度的难以确认,常常使得正当防卫在司法实践活动中存在诸多问题。  相似文献   

9.
我国公务员的权利救济制度目前属于行政内部监督机制的一环,在实际操作中缺乏有效性。本文在对国外和地区的公务员权利救济制度理论与模式介绍的基础上,对我国公务员的权利救济制度进行探析,并从理论和具体制度上提出完善建议。  相似文献   

10.
<正>正当防卫是法律赋予公民的一项重要权利,对于威慑犯罪分子、制止和预防犯罪意义重大。但在现实中,人们对如何行使正当防卫权,其中"当"与"不当"的界限如何把握,却有一些误解和困惑。本文通过3个案例以案说法,聊聊正当防卫。  相似文献   

11.
农民问题是中国社会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在中国的法制化进程中,农民更是非常值得关注的权利主体。笔者认为,中国农民保护自己的权利主要有三种方式:私力救济、公力救济和灰色途径,其中起主要作用的是农民的私力救济。对于这些途径,它们在中国的存在各有其独特原因,应从法治的眼光对它们进行取舍和平衡。  相似文献   

12.
现代行政法治要求将人权保障与行政效率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予以考虑,片面追求行政效率的传统行政管理法 面临着现代化转型的迫切任务。本文认为,行政相对人的正当防卫权对相对人的权利保障是至关重要的,是公民宪法 性权利的推定,是对行政行为效力的限制,是我国传统行政法成功转型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票据是票据权利的载体,票据丧失,持票人就失去了行使票据权利的物质依据。失票人必须及时依法采取有效的救济措施,才能使票据权利最终得以实现。但我国现行法律对票据丧失救济的规定还不够完善,难以充 分维护失票人的合法利益。为此,木文就票据丧失的挂失止付、公示催告和提起诉讼三种救济制度的有关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4.
完善高校学生权利救济机制的理性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完善高校学生权利救济机制能有效维护大学生合法权益,增强学校和学生的法治观念,开展依法治校,同时能推进高校大学生权利保护立法。在现行的高校学生权利救济制度中,学生申诉、行政复议与司法救济的作用有限。针对以上不足,高校需从强化法治观念、加强教育立法、建立教育仲裁制度、完善现行高校学生权利救济机制以及建立教育救济途径之间的合理联系等五方面来完善学生权利救济机制。  相似文献   

15.
侵权行为法的本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侵权行为法就其本质而言,它是民事责任法和权利救济法,这一界定符合权利——权利行使——权利救济的逻辑顺序和思维规律。在民法典中,应将侵权行为法独立成编。  相似文献   

16.
民事执行检察监督制度的建立与否并非是解决"执行难"执行乱"的先决条件。关键是如何在执行中如何对需要权利救济的当事人及时给予救济。基于功能与执行救济的互换上,将民事执行作为执行救济制度完善的补充,在此视角下对于民事执行检察监督的启动进行具体设计,为当事人或得权利救济提供入口。  相似文献   

17.
刘晓炜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9):1971-1973
当下村委会选举中侵犯村民选举权利的行为缺乏有效的监督和救济。从社会学角度分析村委会选举相关各方的行为,可以发现村民选举权利受到侵蚀的社会心理根源。考察几个主要的监督渠道和救济途径,村委会选举权利得不到充分保障的原因在于行政监督和救济缺乏动力、权力机关监督软弱、司法救济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以学生的个体权利为主要视角,着力从政治权利、社会经济权利、文化教育权利、人身权利及救济性权利等方面分析高校学生权利的个体性,进一步揭示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进程中学生权利保护存在的问题,从法律法规及制度、权利救济等理论和实践的角度全方位多渠道构建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视野下的学生权利保护体系。  相似文献   

19.
文章对安乐死的含义和学术界对安乐死的不同主张给予阐述;并从生命的权利归属和价值,刑法的价值与机能以及犯罪的本质方面对安乐死的非犯罪化进行了具体分析;最后从实施安乐死的实体条件,程序要求,在实施安乐死的过程中有关当事人的权利与义务和具体的救济措施等方面提出立法建议和制度设想。  相似文献   

20.
庄奎太 《农家致富》2004,(15):49-49
生活中,当你遭受到不法侵害,要求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时,该怎样尽快在有效时间内,获得最大的补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