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用选自陆海杂交后代的抗蚜选系抗77为母本与具中棉亲缘的丰产品种江苏棉1号杂交,后代与父本江苏棉1号回交2次,经20代综合鉴定和多性状定向选育的川棉109。该品种抗棉蚜,抗枯萎病和立枯病,耐黄萎病,耐旱,抗倒,耐瘠薄;并克服了陆地棉密茸毛与短纤维的连锁,将抗虫与抗病、丰产与优质有机组合;综合性状鉴定为国内领先和国际先进水平.目前己累积推广27万hm2,是利用多质资源培育多抗型丰产品种的实例。多质资源是前提,多抗性、强生长势、强补偿力等构成了川棉109丰产稳产的综合遣传优势。启示育种目标日趋综合的现代棉花育种应选择宽广的质源,培育多抗性取代单抗性,并以胁迫和非胁迫双重条件下的产量比较为核心,实现抗性与丰产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2.
浅谈预备试验的重要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恩琼 《种子》2003,(3):104-104
预备试验 (简称预试 )是区域试验的基础 ,通过预备试验 ,可以鉴定各参试品种 (组合 )的生态适应性、丰产性和抗逆性等。进行预备试验的目的是希望通过大区筛选 ,从新选育的品种 (组合 )中将丰产、优质、抗病、适应性广的优良品种 (组合 )推荐到下年区域试验中 ,为下年区域试验选拔品种提供科学依据。在进行区域试验前进行预备试验 ,既有利于维护育种者的利益 ,也有利于农业生产。1 进行预备试验有利于维护育种者的利益品种审定推广过程对于育种者来说是一个很艰苦的竞争过程 ,选育一个品种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但选育出来以后能否通…  相似文献   

3.
傅迎军 《作物杂志》1995,11(5):13-14
晒烟早熟性丰产性遗传参数分析傅迎军(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牡丹江农业科学研究所157041)丰产、早熟是晒烟育种的重要目标。探讨丰产与早熟等有关数量性状的遗传参数,可为晒烟育种选配杂交亲本和杂交后代的选择提供科学依据。现以北方晒烟育种为例对其遗传参数进行...  相似文献   

4.
区域试验是一项开拓性工作,是育种成果变为生产力必不可少的中间环节,是品种审定、布局、推广的重要依据。新育成的玉米杂交组合必须通过区试及生产试验,才能鉴定出它们的丰产性、抗逆性、稳定性及其适应性,摸索出与良种配套的良法。  相似文献   

5.
冉代辉 《种子科技》2016,(8):102-102
通过品比试验,对什邡市农业局经作站近年选配的油菜杂交组合进行丰产性、适应性和抗逆性鉴定,以期从中选出高产、稳产,适应性、抗逆性强的组合。  相似文献   

6.
对《中国近缘野生大麦遗传资源目录》中的2441份西藏材料进行分析,认为西藏近缘野生大麦资源以春性为主,占总数的99.84%。具有幼苗直立、早熟、植株偏高、多粒性、千粒重略低于栽培大麦品种、穗和籽粒的深色型比率大等显著特点,是适应性育种、抗逆性育种和丰产性育种的宝贵资源  相似文献   

7.
《种子世界》2006,(2):30-30
黑龙江省农科院采用外源DNA直接导入法,育成我国第1个大豆分子育种成果一优质高蛋白高产大豆新品种黑生101。此品种是研究人员应用我国创立的国际最先进的“花粉管通道直接导入外源遗传物质”技术,把抗逆性强的高蛋白半野生大豆作为供体,提取其总DNA导入受体栽培大豆,获得导入后代,经常规育种程序选择、培育、鉴定而决定,并对导入后代和受体同时进行长达7年化学跟踪分析选育而成。  相似文献   

8.
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在大豆常规育种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高育种效率是育种家追求的育种手段之一,大豆细胞核雄性不育系已被应用于轮回选择育种中,但细胞质雄性不育系能否应用于常规大豆育种程序还未曾有报导。此研究以13个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和9个恢复系配制15个杂交组合,利用苜蓿切叶蜂授粉,通过对其后代的选择与鉴定,选育出4个高产、优质大豆新品系。探讨了该方法的育种效率、组合选配与后代选择问题以及杂种优势与后代表现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该方法能显著提高育种效率,为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在常规大豆育种中的应用开辟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9.
为了鉴定育种单位选育的玉米新品种在宁南山区不同生态条件下的适应性、丰产性、抗逆性,筛选出适合宁南山区种植的高产、优质、抗病玉米新品种。隆德县种子管理站引进了6个品种进行品种比较试验。  相似文献   

10.
从郑麦8998的选育思路谈小麦常规育种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郑麦 8998的育种思路育种目标的制订 产量 75 0 0kg/hm2 左右 ,有足够的抗寒能力 ,半矮秆 ,抗倒伏 ,抗条锈病和白粉病 ;白粒 ,千粒重 4 0g以上 ,成熟落黄好 ,子粒饱满。亲本材料选配 根据杂交组合亲本组配互补的原则 ,选用产量潜力大 ,但后期落黄不好、稳产性差的豫麦16号 (原名郑州 792 0 1)作为高产骨架 ,与成熟落黄好但熟期偏晚的山农 2 15 95 3进行初次杂交 ,然后再与丰产稳产、适应性广且条锈病免疫的豫麦 13进行复合杂交。扩大后代的种植规模 由于郑麦 8998是一个重点复交组合 ,F1会出现一定程度的分离 ,因此 ,在后代处理…  相似文献   

11.
小麦抗黄矮病材料产量性状遗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3个抗黄矮病材料作母本,4个丰产性品种作父本,采用3×4不完全双列杂交,分析F1产量性状的遗传特性,结果表明:产量性状的遗传符合加性-显性遗传模型,以加性基因效应起主导作用;在所有亲本材料中,R96330单株产量的特殊配合力方差最大,一般配合力效应值也最高,后代组合中存在极显著差异,是一个优良的抗病丰产亲本,在抗病育种中具有较大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任何作物要通过育种进行改良都需要在后代中创造和选择亲本所包含的遗传变异的等位基因的新组合。这些新的组合来自染色体的独立分配或者是同源染色体的重组。如果优良基因位于不同的染色体(无连锁)上,那么只有通过独立分配产生变异来取得育种进展。  相似文献   

13.
森加森加拉(Senga Sengana)1954年由Rudlofvon Sengbush博士领导的课题组育成。他于1942年在德国柏林附近的Luckenwalde州立实验站开始草莓育种工作。1949年杂种实生苗受到螨类的严重危害,但在Markee×Sieger杂交组合后代实生苗中有3个选系没有受到危害,其中一个选系很丰产,果实非常适于速冻或加工,因此被大面积推广用于商品化栽培,并命名为Senga Sengana。亲本之一Markee来源于美国但却以它在德国最初栽培的村庄命名,另一个Seger是一个古老的德国品种。  相似文献   

14.
990339是我站选用早熟、丰产品系77-118做母本,用抗枯萎病、大铃的8801做父本进行杂交,次年用高抗枯萎病、丰产的敦棉2号进行三交,后代在枯萎病圃内连续强化选择,按照育种目标定向培育而成,具有早熟、丰产、优质、抗病等特点.  相似文献   

15.
对栽培稻与野生稻(下称栽野稻)杂交后代进行花药培养,从获得的花粉植株中,经农艺性状和抗病性鉴定,筛选出一批具有野生稻抗病性强、米质优特性,又具有栽培稻丰产性的稳定品系。研究表明,栽野稻杂交花培育种技术是克服栽野稻杂交后代稳定难、育种周期长和加速野生稻优异资源利用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6.
富源县水稻新品种比较试验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为了鉴定育种单位选育的水稻新品种在不同生态条件下的适应性、丰产性、抗逆性,加速水稻良种更新换代步伐,尽快地使育种单位的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筛选出适合富源县种植的高产、优质水稻良种。富源县种子管理站选取了13个品种进行比较试验。结果表明:K3、合靖9号、Y8、合靖10号4个品种在产量、综合抗性方面优于对照合靖6号,可以大面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作物育种新技术:DNA标记辅助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生产的关键是选用优良品种。一个理想的优良品种不仅产量高、品质好,而且抗病虫、抗逆性强。将不同品种各自具有的优良性状通过杂交集中到一个品种中,一直是作物育种家们的主要工作目标。在传统的育种工作中,育种家们首先进行品种或品系间的杂交,然后从分离后代中通过表型观察选择理想的重组基因型。但一些重要性状如抗性、品质等的表型观测十分困难,多数是数量性状,易受环境影响,这就注定传统育种工作是一个周期长、难度大、耗费多、结果难预料的过程。长期以来,育种家们试图利用遗传标记辅助育种,但早期的遗传标记各自具有一些弱点,新近发展的DNA标记才成为最有成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18.
为了适应海南省水稻生产发展的需要,在不同环境条件下,对弱感光型博优系列杂交水稻新组合的丰产性、适应性及抗逆性进行鉴定,选择适合我省种植的优质、高产、抗病的晚稻组合,为品种审定推广提供科学依据,特做此试验。  相似文献   

19.
张斌 《种子世界》2012,(5):29-31
通过试验,观察、鉴定玉米参试品种(组合)的抗倒性、抗逆性、丰产性、稳产性以及生育期等,为品种选育、审定及推广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该品种是四川农业大学研究所杂交选育而成的中籼杂交水稻新组合,2002年和2004年先后通过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和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02~2004年在江汉平原试种和大面积示范种植,表现出良好的适应性、丰产性和抗逆性。针对该组合自身特性并结合本地稻区的耕作特点、栽培习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