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大豆落花落荚率与品种生育阶段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 2 4个栽培品种为试材 ,研究不同大豆品种生育阶段的遗传差异对大豆花荚脱落的影响。结果表明 :不同品种各生育阶段的生育日数 ,遗传差异达极显著平准 ;不同结荚习性的大豆品种落花落荚时期基本相同 ,但出现的高峰期有差异 ;落花落荚率不仅与品种的开花阶段、结荚阶段日数呈极显著负相关 ,并均有显著的回归线性效应。  相似文献   

2.
夏大豆秕荚的原因及预防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6—2007年商丘市夏播大豆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秕荚现象,有的单株秕荚数占单株荚数的一半,一般减产20%~60%,个别单株甚至无有效荚。针对上述问题我们组织技术人员深入田间进行了认真的调查分析.基本明确了造成大豆秕荚的主要原因及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3.
大豆品种的遗传聚类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敏  姚维传 《种子》1992,9(3):8-12
本文通过主成分分析,估测65个大豆品种在产量、生育期、株型等10个主要农艺性状上的遗传距离。用类平均法将65个品种分成19类。结果表明,视本的地理分布与遗传差异无必然联系。根据各品种的主成分值,评出12个综合性状优良的大豆品种。研究认为,在杂交亲本选配时,应以品种的综合表现和遗传距离作为选择依据。  相似文献   

4.
5.
通过对24个菜用大豆品种花荚及籽粒形成的比较,认为不同熟期类型品种间发育规律存在差异。早熟品种较晚熟品种花、荚形成发育快,时间短,脱落也快。籽粒形成主要集中在三个时期:籽粒重在中后期,荚皮重在中前期,荚重在中期。中期的生殖生长是籽粒形成的基础,也是影响产量的关键。因此在江苏徐淮地区的生态条件下,鼓粒前的花荚期长短是选择菜用大豆品种生育指标的重要因素。菜用大豆鼓粒前的花荚期以20d左右为宜。  相似文献   

6.
大豆单株荚数与主要农艺性状关系的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王芳  李传仁 《种业导刊》2008,(11):24-25
本试验采用适合黑龙江省第四积温带种植的21个大豆品种(系),通过田间调查、室内考种,进行关联度分析、相关和通径分析,得出单株英数与百粒重、每英粒数、主茎节数、生育前期、生育后期、茎粗等农艺性状关系密切,因此对单株荚数进行选择时,应突出百粒重、每英粒数、主茎节数、生育前期、生育后期、茎粗等农艺性状的选择。  相似文献   

7.
本文于1988~1991年在单、间作条件下分析了大豆品种若干性状与花荚脱落的相关性,研究表明:(1)株高、主茎节数、节间长、最低结荚节位、茸毛色等5个植株特征特性与花、荚脱落率呈正相关,除节间长和最低结荚高度之外间作条件下,大多数性状达显著、极显著水平,有限结荚习性(或亚有限),生长直立,株型收敛的品种花荚脱落率低;花色和生育日数对大豆的花荚脱落有密切关系。(2)叶部性状中以叶柄与主茎之间夹角及落叶性和花荚脱落关系较大,其中又以间作大于单作。(3)荚粒特征特性除种皮色和荚色与花荚脱落的关系不密切外,其余5个性状几乎达显著水平,尤以单株粒数、单株粒重与花荚脱落率呈显著负相关,经t测验单间作相比,单株有效荚数,单株粒数和单株粒重达极显著水平。(4)抗倒性,抗病虫害差的品种或单株,花荚脱落严重;影响花荚脱落的主要气象因子是光照强度和光照时数。  相似文献   

8.
大豆遗传资源研究的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9.
韩德志 《作物杂志》2022,38(1):84-543
大豆炸荚表型易受环境影响,炸荚相关研究的关键在于如何获得精准的表型。以遗传背景较近且炸荚表型差异较大的2份栽培大豆为材料,利用烘箱对2个品种完熟期不同部位的豆荚进行炸荚率检测,烘干温度和持续时间各设置5个处理。结果表明,不同处理下大豆各部位的炸荚率无显著差异,炸荚率与烘干温度及持续时间呈显著正相关;不同品种大豆炸荚率在60℃、11h后的处理均存在显著性差异,综合炸荚检测的便利、安全及种子发芽率的影响,最终确定烘干温度60℃、持续时间11~13h为最佳检测条件。  相似文献   

10.
11.
东亚甘薯品种AFLP标记遗传差异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甘薯是世界上重要的粮食、饲料、工业原料和新型能源作物,由于遗传背景知识的缺乏,甘薯遗传改良受到限制,东亚是世界上甘薯种植最集中的区域,因此有必要了解东亚甘薯品种的遗传多样性程度和遗传差异。本研究利用AFLP标记对43份来自东亚地区的甘薯育成品种遗传多样性进行了分析。10对AFLP引物扩增出307条谱带,其中多态性谱带占71.7%,平均每对引物扩增22.0条多态性带,表明AFLP标记是一种甘薯遗传多样性分析的高效方法。供试品种间遗传距离为0.0938-0.3359,平均为0.2302,利用UPGMA法可以将供试品种聚为5个组群,表明供试品种遗传多样性程度丰富,东亚甘薯育成品种之间具有较明显的遗传差异。不同国家或地区品种间的遗传距离高于国家或地区品种内的遗传距离。韩国品种与其它东亚国家或地区品种间遗传距离较远。供试品种中,中国大陆品种平均遗传距离最小。作者认为我国甘薯品种改良,应注重与韩国资源的交换,同时在亲本组配中避免少数品种人为过度利用,以保持甘薯品种的遗传多样性,提高甘薯品种改良进度。  相似文献   

12.
谷子品种遗传差异的RAPD标记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RAPD标记对来自春、夏谷区不同育种单位的23份谷子品种进行了多态性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23份品种的RAPD标记的多态性较低,13个引物共扩增出56条多态性带,平均每个引物扩增多态性带为4.31条,引物S30和S45都有7条多态性带,能够鉴别的品种最多为13个。聚类分析表明,当遗传相似性系数为0.75时,23个品种可分为4类,不同生态区的品种可以归为一类,而同一生态区的品种也可以归为不同的类,基于RAPD的遗传相似性和品种来源地没有必然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3.
14.
对攀西地区118份大豆地方品种遗传特性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攀西地区大豆地方品种的主要农艺性状均有较大的遗传变异和选择潜力,尤以分枝数、单株粒数和单株荚数的变异最大;茎粗的遗传率最高,株高、分枝数、主茎节数其次;各性状对产量的遗传相关系数的大小顺序为单株粒数>单株荚数>主茎节数>分枝数>株高>百粒重>茎粗,单株粒数对单株粒重的影响最大,茎粗对单株粒重的影响最小.从中筛选出6个植株高度适中,分枝多、结荚多,单株产量较高的大豆地方品种,可以通过提纯改良用于生产或作为育种的基础材料.  相似文献   

15.
16.
陆地棉品种与性状遗传差异的对应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通过3年的试验资料,运用对应分析的方法对40个陆地棉品种的10个主要产量和品质性状进行了研究,并利用因子距离探讨了品种与性状的分类及遗传差异与10个杂交组合 F_2代性状变异的关系。结果表明:对应分析能有效地同时揭示性状间、品种间及性状与品种间的关系,两年聚类结果品种符合率达77.5%,因子距离的大小与品种地理来源  相似文献   

17.
河南夏大豆区近30年主要大豆品种产量改良的遗传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中文  徐新娟  王伟  梅沛沛 《作物学报》2016,42(7):1009-1015
提高产量是大豆育种的主要目标。研究大豆产量及其相关性状的遗传进展,对于今后制定高产育种策略有重要参考意义。本研究随机选择近30年河南主要育成品种中的18个大豆品种,进行两年产量评价试验的研究。结果表明,产量随育种年份增加总体呈递增趋势,遗传进展为17.39kghm-2,年递增率是0.7%;有效分枝、主茎节数、百粒重、株高有弱的正向遗传进展,而单株荚数和每荚粒数表现弱的负向遗传进展,但均不显著。百粒重、主茎节数和株高与产量有显著的遗传相关与表型相关,环境相关均不显著,表明这3个性状具有较大的遗传力,随产量性状的遗传改良,这3个性状均协同提高,且不易受环境条件的影响;而有效分枝、单株荚数、每荚粒数与产量的遗传相关和表型相关均没达到显著水平,这是它们与百粒重、主茎节数、株高有极显著负遗传相关所致。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黄淮地区6个夏大豆品种(系)通过双列杂交保留下来的F_3代材料,研究大豆6个形态性状的遗传特性.结果表明,株高、有效分枝数、主茎节数、主茎荚丛数和茎粗5个性状均符合加性—显性模型.而底荚高则存在非等位基因之间的互作效应.株高、有效分枝数、主茎节数和主茎荚丛数为部分显性,茎粗存在超显性现象.主茎节数和主茎荚丛数可能有相似的遗传特点.豫豆8号大豆带有较多的控制株高的显性基因,油84-30大豆带有较多的控制分枝和茎粗的显性基因,而尖顶大白角大豆控制主茎节数和美丛数的显性基因较多.  相似文献   

19.
苗以农  许守民 《作物学报》1996,22(3):368-371
大豆叶的衰老是以光合作用的降低和叶蛋白质及叶绿素的丧失为特征,导致叶的死亡(Mondal等,1978;Secor等,1983;Wittenbach等,1980).去荚后叶片光合作用部分地被抑制和降低,但保持较高水平的叶绿素和蛋白质含量,延迟了死亡,由于淀粉的大量积累和比叶重的增加,叶可能变为贮藏器官(Mondal等,1978;Wittenbach等,1982).本文探讨了去荚对不同结荚习性大豆品种叶面积(cm~2)、比叶重(单位叶面积干重)、全N含量(%)和光合  相似文献   

20.
大豆对两个大豆花叶病毒本地株系抗性的遗传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本试验用5个抗病材料与3个丰产感病品种共配制10个杂交组合。对各组合 F_1、F_2、F_3或 BC_1世代进行了抗性鉴定,结果表明:(1)AGS-9对 S_A 或 S_C 的抗性受单个显性基因控制,不受母本细胞质的影响;(2)广吉、AGS-9、大白麻中,抗 S_A 的基因具等位性,广吉、AGS-9、徐州424、兖黄1号中,抗 S_C 的基因亦具等位性,(3)广吉 AGS-9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