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试验将北京中育种猪有限责任公司构建的首农猪场生物安全体系应用于下属猪场的非洲猪瘟防控工作,通过采集车辆、人员、物资、环境和猪群样品,采用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样品非洲猪瘟病毒核酸,以评估生物安全体系的应用效果。结果显示,2019—2021年主动识别出非洲猪瘟病毒核酸阳性分别为60、112和48次,车辆、人员、物资、环境和猪群样品的非洲猪瘟病毒核酸阳性率分别为3.52%、1.39%、0.52%、0.02%和0%。3年的实践证明,采用以“五级分区三级管理二级洗烘”为标准的首农猪场生物安全体系可有效防控非洲猪瘟。  相似文献   

2.
栗文文 《猪业科学》2020,37(10):105-106
非洲猪瘟是一种高度接触性的传染病,对养猪业造成了巨大的损失;随着人们对非洲猪瘟的认识逐步深化,猪场防控措施也逐步在完善;构建完善的生物安全体系是防控的核心,将病毒阻挡在猪场之外;对于有问题的猪场,全面排查和“精准拔牙”,结合抗体检测能够很好地控制住病毒的传播,使猪群稳定下来。  相似文献   

3.
2018年8月以来,非洲猪瘟传入我国,开始大范围的传播。目前针对非洲猪瘟唯一有效的手段即为做好生物安全。很多猪场在总结自身猪场发病原因时,均因在售猪过程中存在生物安全漏洞,如何做好售猪环节非洲猪瘟的防控值得我们深思。笔者根据辽宁伟嘉兴城核心场售猪流程管理办法进行整理,希望为猪场售猪管理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4.
自2018年我国首次确诊非洲猪瘟疫情以来,各规模化猪场纷纷进行了非洲猪瘟防控的探索,根据非洲猪瘟病毒通过接触传播且传播速度慢的流行特点,有关猪场发明了精准清除策略,推广后得到了业内人员的广泛认可。然而随着非洲猪瘟病毒弱毒株和基因缺失株(又称为“疫苗株”)的出现,这一方法已经不如之前那样有效。本文通过对非洲猪瘟病毒的病原学、流行病学、实验室诊断以及精准清除策略的回顾,分析了当前猪场存在非洲猪瘟病毒强毒株、弱毒株和基因缺失株并存和干扰等现状,总结了非洲猪瘟诊断与防控策略。根据目前的情况,生物安全依然是预防非洲猪瘟最根本的方法,精准清除需要更加严格的采样和检测,对感染非洲猪瘟病毒弱毒株和疫苗株的猪群进行更专业的精准清除,同时需要加强对各种应激因素的控制,提高猪的抵抗力,减少非洲猪瘟病毒弱毒株潜伏感染猪的排毒量。希望本文能为我国防控和根除非洲猪瘟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5.
非洲猪瘟与猪的其他传染病(如猪口蹄疫、猪瘟、猪传染性胸膜肺炎、猪圆环病毒病等)不同,其感染猪群死亡率国内报道极高,按照常规的消毒手段和猪场的生物安全防控措施难以防控非洲猪瘟病毒的入侵,从而导致复养的成功率极低。本文根据猪场复养中的常见问题和一些易忽视细节进行阐述,并在此基础上从环境、饲料、饮水、人员、空气、车辆等方面来思考如何提升猪场的生物安全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6.
洪枫  孟沛  魏旭文 《猪业科学》2024,41(1):60-61
随着非洲猪瘟病毒进入我国,给生猪养殖带来极大危害,各生猪养殖企业为应对非洲猪瘟病毒的侵入,生物安全防护措施上了一个台阶。同时也给企业防控其他疫病提供了好的基础。2020年滨海县一规模猪场(公司)在成功创建了国家级无非洲猪瘟疫病小区后,2021年又对该场猪伪狂犬病进行了净化,取得明显成效。现将该猪场对猪伪狂犬病净化工作做法及效益评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7.
路鹏云  关翔  李结 《中国猪业》2021,16(4):87-88
自2018年我国首次发生非洲猪瘟疫情以来,各规模化猪场纷纷进行了非洲猪瘟疫情防控策略的探索,总结出了适合中国国情、适合本地区本场实际情况的生物安全管理办法。当前非洲猪瘟疫情愈加严峻复杂,非洲猪瘟病毒毒株呈现出基因缺失株、自然变异株、自然弱毒株和强毒株并存的局面,且非洲猪瘟病毒的潜伏期延长、临床症状不明显、检出率降低,为非洲猪瘟的防控工作带来巨大困难和挑战。人员和物资进出猪场、人与猪群直接接触是将非洲猪瘟病毒带入生产区,并将其传播给猪的“最后一公里”。严格控制人员和物资入场是守好猪场生物安全的关键防线。建立科学、可操作性强、便于执行的生物安全流程依然是非洲猪瘟疫情防控的唯一途径。针对目前非洲猪瘟疫情的防控形势,建议根据各场实际情况,不断优化人员和物资入场流程,以达到防控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在非洲猪瘟疫情形势之下,规模猪场生物安全体系建设关系着猪群疫病防控、养殖生产安全和畜产品质量安全。本文以某规模猪场防范非洲猪瘟的生物安全措施为例,阐述完善硬件设施建设、强化组织保障、实施分区管理和落实关键点控制等内容,以期在对规模猪场非洲猪瘟防控的生物安全实践提供参考,不断提升规模猪场生物安全水平和疫病综合防控能力。  相似文献   

9.
猪场生物安全是指通过识别威胁养猪生产的各种风险因素,防止或阻断病原体在猪群间侵入、侵袭、传播,以确保养猪生产健康、稳定、持续发展所采取的综合措施。生物安全措施虽然不是控制非洲猪瘟的必要手段,但通过建立一套科学、合理、完善的生物安全体系,可以切断病原传播链条,保护猪群免受非洲猪瘟病毒侵害,对于控制、扑灭和根除非洲猪瘟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0.
非洲猪瘟的暴发使我国养猪业出现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在没有特效药和疫苗的情况下,生物安全是防控非洲猪瘟及猪的重大疫病最有效的措施。在非洲猪瘟疫情常态化的情况下,猪场应根据自身情况,探索出一套适合本场的生物安全防控措施,建立有效的生物安全防控体系,健康安全的养殖环境。  相似文献   

11.
自2018年8月以来蔓延的非洲猪瘟疫情给我国养猪业造成了巨大损失,生猪供应缺口凸显,猪价整体高位运行。安全顺利复产是规模猪场的优先选择,但由于准备不足、匆忙复产而导致失败的案例甚多;在目前没有相关疫苗的情况下,完善生物安全体系、彻底清除猪场内外残余病毒是规模猪场非洲猪瘟背景下复产的先决条件。笔者团队通过制订复养程序,指导某猪场进行非洲猪瘟复养消毒,各区域检测、复检为阴性后引入180头保育猪作为哨兵猪饲养2个多月,病原学和血清学检测结果均为阴性,复养初步成功。  相似文献   

12.
非洲猪瘟变异株的出现,给规模化猪场生物安全体系的运行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一旦感染,损失惨重。笔者所管万鑫种猪场自2020年12月投产至今,成功防控住非洲猪瘟、猪伪狂犬病、流行性腹泻等疾病,说明其建立的生物安全体系是行之有效的。文章从猪场硬件建设、“四流”相关管理、思想意识建设、生物安全审查等方面,归纳并分享1.35万头母猪场生物安全体系构建经验,以期为科学防控非洲猪瘟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非洲猪瘟在我国流行已有两年多的时间,尽管很多科研团队都在致力于非洲猪瘟疫苗的研发,但尚未有治疗措施和有效的疫苗来控制该病。因此现阶段“生物安全”是控制非洲猪瘟最为有效,也是唯一的方法。文章总结出目前规模化猪场常见的感染风险有“人员流动、物品流动、车辆流动、水源流动、猪群流动”(即“五流”),并提出严格控制“五流”的生物安全防控措施(即“五流”生物安全防控),以减少外界病原与猪只的接触,稀释病原浓度,降低病原载量,最大程度地降低规模化养猪场感染疾病的风险。为当前规模化猪场建立有效的生物安全措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非洲猪瘟病毒定点清除场的生物安全管理与常规猪场存在较大差异.根据定点清除场环境中病毒的检测结果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和提高猪群机体免疫力是此类猪场的管理重点.建立完善的生物安全体系和监测预警体系、储备充足的人才物资、加强饲养管理,是降低猪场病毒载量、提高猪群免疫力,实现猪场稳定生产、正常生产、安全生产和高效生产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5.
中小规模猪场具有物资、人员和猪群进出少,猪场主直接参与生产执行意愿强等生物安全方面的优势,但却面临着缺乏技术指导、管理不规范、进出场随意性大、生物安全意识淡薄、资金投入有限等问题,造成中小规模猪场的非洲猪瘟防控现状堪忧。综合上述诸多因素,中小规模猪场要想达到理想的非洲猪瘟防控效果,做好猪场围墙附近的“近身防控”是可行之策。  相似文献   

16.
正自2018年8月非洲猪瘟在我国首次确诊,对我国的养猪业造成重大创伤,许多养猪场心理恐慌,无所适从。在目前尚无疫苗的情况下,生物安全似乎成为防控非洲猪瘟唯一的措施,而消毒是生物安全措施最主要的内容之一。很多猪场将消毒作为猪场生产管理的重要工作,甚至将生物安全与消毒等同起来,其中每周3次或每天1次的带猪消毒已成为一些猪场的制度,成为常态。高频次的带猪消毒在防控非洲猪瘟中能发挥多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规模猪场非洲猪瘟复产操作手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安全顺利复产是规模猪场发生非洲猪瘟后的优先选择,但由于准备不足、匆忙复产而导致复产失败的案例甚多。在目前没有可用的非洲猪瘟疫苗的情况下,完善的生物安全环境是规模猪场复产的必备条件,彻底清除猪场内外残余非洲猪瘟病毒(ASFV)是规模猪场复产的先决条件。本套《规模猪场非洲猪瘟复产操作手册》由具有丰富猪场管理经验的实战专家联合编制,希望对养猪场(户)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8.
朱中平  朱敏  彭尧 《中国猪业》2021,16(4):69-72
让非洲猪瘟病毒不接触到猪是一个理想的防控非洲猪瘟的策略,但在万一非洲猪瘟病毒突破围墙、“铁桶”屏障进入猪场的情况下,决不可“坐以待毙”,必须预先“以猪为本”筑起一道物理性、生物性防控屏障,使得“非洲猪瘟病毒+猪≠非洲猪瘟”的这个“不等式”能够成立。  相似文献   

19.
猪场重要虫媒及其传播病原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非洲猪瘟、牛结节性皮肤病等外来可由虫媒传播的疫病肆虐中国,而一些已在国外流行的虫媒传播病原如非洲马瘟等传入中国的风险也越来越高,严重危害中国畜牧养殖业的发展和公共卫生安全。特别是2018年8月以来非洲猪瘟在中国的流行给养猪业带来重要警示信息,即防止猪场媒介生物进入并阻断其携带病原的传播将成为猪场生物安全的重点。蚊、蝇、蠓及蜱等是猪场和发病猪群传播疫病的重要虫媒因素,虫媒种类及从虫媒中分离到的病毒、细菌、寄生虫等病原种类繁杂,虫媒生物特性的差异对病原的传播方式和传播能力也不尽相同。鉴于此,作者详细归纳了猪场存在的主要虫媒种类及其传播的重要猪病病原,包括猪乙型脑炎病毒、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非洲猪瘟病毒、盖塔病毒、猪肠道冠状病毒、大肠杆菌、猪链球菌等,并探讨其危害性和传播风险,以降低猪场虫媒传播疾病所带来的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20.
在目前非洲猪瘟疫苗毒株、变异毒株、野毒株并存背景下,只做好外部生物安全已不足以达到防控非洲猪瘟的目的。因疫苗毒株隐蔽性强、检测难度大,不知道通过引种是否会将疫苗毒株带到猪场。因此,未来猪场生物安全不能只关注场外生物安全,更重要的是要运用"以猪为本"的"1237" P氏生物安全立体非洲猪瘟防控体系,即在做好"控五流"等外部生物安全的同时,更要关注饮水安全、注重猪的自身健康度、提高猪的非特异性免疫力,才能实现"与非共存,与蓝共舞"。所谓"立体防控"是指全方位的防控,而不是仅仅针对猪场大门的传统生物安全防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