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燕飞  蒋文华  曲东  付静  赵璇 《茶叶科学》2020,40(5):597-606
通过对陕茶1号(耐低温型)和金牡丹(低温敏感型)2个茶树品种在冬季自然低温胁迫下喷施不同浓度(0、10、30、50 mg·L-1)的外源5-氨基乙酰丙酸(5-aminolevulinic acid,ALA),探究外源ALA对低温胁迫下茶树叶片光合荧光特性及生理特性的调控作用。结果表明,适宜浓度的外源ALA对低温胁迫下茶树叶片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胞间CO2浓度、蒸腾速率、PSⅡ最大光化学效率及PSⅡ潜在活性具有促进作用,能够提高水浸出物、咖啡碱、游离氨基酸、儿茶素类物质、茶氨酸、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等生理活性物质含量的累积;外源ALA能够提高低温胁迫下茶树光合作用的能力并改善茶叶品质,其中50 mg·L-1的ALA处理能有效提高陕茶1号应对低温胁迫的能力,10 mg·L-1和30 mg·L-1的外源ALA对金牡丹应对低温胁迫具有较好的缓解效用。  相似文献   

2.
申璐  肖斌  周旋  赵九洲  金媛 《茶叶科学》2014,34(1):87-94
选取龙井43为材料,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外施1.0 mmol·L-1的亚精胺(Spd)对不同浓度重金属铅(Pb2+)胁迫下茶树株高、地径和叶片相关抗氧化酶活性、渗透调节物质含量、丙二醛(MDA)含量、细胞膜透性以及叶绿素含量等生理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浓度铅胁迫能够促进茶树生长,而高浓度铅胁迫影响了茶树正常生长;喷施外源亚精胺有效缓解了随着胁迫Pb2+浓度升高对茶树造成的伤害,提高了叶片抗氧化酶活性、可溶性蛋白含量和叶绿素含量,降低了叶片脯氨酸(Pro)含量、MDA含量和相对电导率(RC),从而促进茶树生长。表明外源亚精胺对铅胁迫下茶树生长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3.
通过设定不同浓度的BTH和BABA对2年生龙井43进行喷雾处理,探讨两种物质对茶树新梢部分生长指标、茶鲜叶主要品质化学成分的含量和相关代谢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处理后新梢芽长和芽重、含水量、干物质量差异不显著(P>0.05)。鲜叶中多酚类物质、总氨基酸、咖啡碱和可溶性蛋白的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75 mg·L-1 BTH处理后含量分别增加了29.32%、49.10%、23.77%、96.34%;400 mg·L-1 BABA处理后含量分别增加了15.75%、45.50%、21.31%、87.18%。可溶性糖含量和酚氨比降低。PPO和GS两种酶的活性明显提高,而POD和PAL的活性相应降低。以上研究初步表明75 mg·L-1的BTH和400 mg·L-1的BABA可以通过调节茶叶的主要化学品质成分和相关酶的活性,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茶叶的品质。  相似文献   

4.
研究外源 NO 对干旱胁迫生理生化反应。以15%聚乙二醇(PEG 6000)模拟干旱胁迫,0.5 mmol·L-1的外源 NO 供体(SNP)处理对茶树幼苗叶片游离脯氨酸、丙二醛(MDA)的含量及保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一定浓度的 SNP 缓解干旱胁迫伤害的效果较好,显著提高了受干旱胁迫茶树幼苗叶片的保护酶(CAT)活性和游离脯氨酸含量,并降低了 MDA 的含量。表明外源 NO 通过提高干旱胁迫下渗透调节物质含量和保护酶活性,降低 MDA 的含量,缓解干旱胁迫对茶树幼苗的损伤,增强植株的抗旱性。  相似文献   

5.
以1.5年生降香黄檀幼苗为试材,通过溶液培养的方式,研究不同浓度(0、10、25、50、100 mg/L)的5-氨基乙酰丙酸(5-ALA)对聚乙二醇(PEG-6000)模拟干旱胁迫条件下降香黄檀幼苗的生长发育、根系性状、光合色素含量、抗氧化酶活性、丙二醛含量、有机渗透调节物质含量等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PEG-6000胁迫14 d后,降香黄檀幼苗的苗高、地径、根、茎、叶干重、叶片相对含水量、叶绿素a含量、叶绿素b含量、类胡萝卜素含量显著下降,MDA含量显著上升,而抗氧化酶(SOD、POD)活性和有机渗透调节物质含量(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质)、根系活力明显下降。同时,一定浓度的外源5-ALA降低了PEG-6000引起的降香黄檀幼苗生理上的干旱胁迫,其中以25 mg/L处理时效果最好,且与PEG处理相比,叶片相对含水量、叶绿素a含量、叶绿素b含量、类胡萝卜素含量、SOD与POD活性、可溶性糖与可溶性蛋白含量、根系活力分别提高了157.95%、34.44%、33.33%、24.49%、84.66%,87.66%、59.23%、76.8%、62.72%,MDA含量则降低了37.81%。因此,根系施用外源5-ALA可促进干旱胁迫下降香黄檀幼苗的生长,并可通过提高根系的抗氧化酶活性和渗透调节物质含量来增加其抗旱性,其适宜浓度为25 mg/L。  相似文献   

6.
甜菜碱对玉米幼苗抗旱性的诱导效应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旱玉5号和太单32为材料,在20%PEG模拟干旱条件下,研究外源甜菜碱对玉米幼苗抗旱性的诱导效应。结果表明,水分胁迫显著降低了玉米幼苗的生物量和叶片相对含水量,提高了幼苗的根冠比和渗透调节物质、抗氧化酶活性、ABA含量。喷施0.5mmol/L的甜菜碱溶液能缓解玉米幼苗的水分胁迫,提高幼苗的生物量、叶片相对含水量、根冠比及渗透调节物质、抗氧化酶活性、ABA含量。  相似文献   

7.
土壤因子对茶树硒吸收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中茶108为供试品种,采用盆栽和水培试验,研究了不同土壤硒含量、干旱胁迫以及不同pH值对茶树硒吸收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茶树硒含量与土壤硒含量呈正相关;干旱胁迫会造成茶树对土壤中硒的吸收速率降低,与正常生长的茶树相比,硒吸收总量显著降低;土壤含水率在90%时,茶树根部对硒的累积总量最高,达到0.527βmg·kg-1,而在土壤含水率50%时,根部硒累积总量为0.301βmg·kg-1,两者差异极显著。在不同pH值的培养条件下,72βh内各处理叶片均达到富硒水平,处理间叶片硒含量未出现显著差异;处理28βd后,各处理间叶片硒含量具有显著差异,以pH值3.5时最高,极显著高于其他各处理。  相似文献   

8.
考察六堡茶茶褐素体外结合胆酸盐能力、抑制胰脂肪酶活性及胆固醇酯酶活性能力、吸附胆固醇及油脂能力,从而评价其体外降脂活性。研究结果显示,六堡茶茶褐素对花生油的吸附量为0.73 g·g-1,对胆固醇的吸附量在酸性条件下为122.42 mg·g-1、中性条件下为13.68 mg·g-1;在茶褐素结合胆酸盐的试验中,随着茶褐素浓度的增加,与胆酸盐结合能力也呈上升趋势;茶褐素对胰脂肪酶起激活作用,且随着浓度的增加呈持续上升趋势;对胆固醇酯酶活性抑制IC50值为57.2 mg·mL-1。六堡茶茶褐素降脂机制可能主要通过与胆酸盐结合、吸附胆固醇和脂肪来实现。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茶园高温灾害频发,而关于提高茶树耐热性的研究相对较少。本文以龙井43为试验材料,利用不同浓度水杨酸甲酯(MeSA)喷施茶苗后,在高温环境下(43℃)处理12βh,随后测定茶树叶片的净光合速率(Pn),Rubisco最大羧化速率(Vc,max)、RuBP最大再生速率(Jmax),电解质渗透率(EL),丙二醛(MDA)含量以及抗氧化酶活性等相关指标。结果发现,1βmmol·L-1 MeSA能够有效缓解高温导致的茶树Pn降低,维持Vc,maxJmax稳定;高温导致茶树叶片EL和MDA含量迅速上升,而适当浓度的MeSA可显著降低高温环境下EL和MDA含量。此外,结果表明1βmmol·L-1 MeSA能够提高APX和CAT活性,进而减少H2O2积累,减轻茶树细胞膜过氧化作用。综上所述,外源施用MeSA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维持高温条件下植物叶片细胞光合系统稳定,提高茶树叶片的抗氧化酶活性,缓解氧化胁迫,最终提高茶树的耐热性。  相似文献   

10.
为探究外源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供体硝普钠(Sodium nitroprusside,SNP)对低温胁迫下茶树幼苗的缓解作用,采用人工气候室模拟低温胁迫试验,研究了叶面喷施不同浓度SNP对低温胁迫下两年生碧香早茶苗叶片膜脂过氧化程度、渗透调节物质含量及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宜SNP浓度可降低低温胁迫下茶树叶片相对电导率,抑制丙二醛含量的升高,促进脯氨酸、可溶性蛋白和可溶性糖的大量积累,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活性,从而缓解低温胁迫对茶树叶片的伤害。试验结果表明,喷施浓度为200μmol·L^-1的SNP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1.
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建立了一种检测绿茶中草甘膦及其代谢物氨甲基膦酸残留量的测定方法。绿茶样品用水提取,经二氯甲烷液液分配和阳离子交换/反相吸附复合固相萃取柱净化,与三氟乙酸酐和七氟丁醇进行衍生化反应后,由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进行检测。该方法草甘膦定量限为0.05 mg·kg-1,在2~100 ng·mL-1浓度范围内呈现良好线性(R2=0.999 3),氨甲基膦酸的定量限为0.02 mg·kg-1,在1~100 ng·mL-1浓度范围内呈现良好线性(R2=0.999 2)。绿茶样品草甘膦添加浓度为0.25 mg·kg-1和0.50 mg·kg-1时,其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0.8%和93.2%,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4.93%和6.74%,氨甲基膦酸添加浓度为0.10 mg·kg-1和0.20 mg·kg-1时,其平均回收率分别为85.8%和95.4%,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10.5%和5.16%。该方法净化效果好,杂质干扰小,回收率高,可满足绿茶中草甘膦及其代谢物氨甲基膦酸的残留检测要求。  相似文献   

12.
研究评价了茶多酚对腐败希瓦氏菌(Shewanella putrefaciens)的抑菌和杀菌效果,并初步探讨了其抑菌机理。结果表明,茶多酚对腐败希瓦氏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BC)分别为1 mg·mL-1和16 mg·mL-1,2 mg·mL-1茶多酚处理能显著抑制细菌的生长曲线,在25℃和4℃作用96 h和192 h希瓦氏菌分别下降了105 CFU·mL-1和106 CFU·mL-1,杀菌作用表现时间依赖性。茶多酚单体的杀菌能力大小分别为EGCG>ECG>EGC>EC。在茶多酚作用下,腐败希瓦氏菌胞外上清中Na+/K+-ATP酶和AKP酶活性显著上升,投射电镜(TEM)观察细菌出现了破损、变形等现象。可见,茶多酚能有效抑制腐败希瓦氏菌的生长,在低温长时间下仍表现出杀菌能力,其杀菌机制主要是引起细菌细胞壁和细胞外膜损伤,使胞内成分泄漏,导致细菌死亡。  相似文献   

13.
采用经厌氧处理7 h后的同一批茶鲜叶原料,根据不同加工工艺分别制备成绿茶、白茶、乌龙茶、红茶和黑毛茶,分析其氨基酸组成和含量变化、以及其对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ACE)抑制活性和抗氧化活性(包括细胞抗氧化能力以及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自由基清除能力、2,2...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小檗碱在茶炭疽菌(Colletotrichum)引起的茶树叶部病害防治中的应用前景,以松针炭疽菌(C. fioriniae)、喀斯特炭疽菌(C. karstii)、重庆炭疽菌(C. chongqingense)、山茶炭疽菌(C. camelliae)和胶孢炭疽菌(C. gloeosporioides)5种不同茶炭疽菌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小檗碱对不同炭疽菌的抑菌活性,并比较了其抑菌活性差异。研究结果表明,小檗碱对C. camelliaeC. chongqinggense的抑制效果最好,在质量浓度为12 mg·mL-1时达到100%抑菌率,其次是C. gloeosporioidesC. karstiiC. fioriniae,其抑菌中浓度(Concentration for 50% of maximal effect,EC50)分别为2.828、3.288、4.164、4.778、5.104 mg·mL-1。显微镜镜检发现,小檗碱对5种炭疽菌的菌丝和分生孢子均存在明显影响,随小檗碱浓度的增加,部分菌丝出现不规则膨大现象,分生孢子形态也出现扭曲变形;生物活性检测发现,小檗碱处理后,不同炭疽菌的细胞结构均出现不同程度损伤,细胞膜的通透性增大、细胞氧化应激反应增强。研究结果明确了小檗碱对茶树炭疽菌的抑菌活性及应用前景,为炭疽菌引起的茶树病害的防治提供了新的途径及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为了研究草甘膦在茶树中的转运和代谢,通过向幼龄茶树和成年茶树定量喷施不同剂量的草甘膦(幼龄:0.9 g·m-2;成年:1.5、4.5 g·m-2和15 g·m-2),并在喷施后的1、4、7、15 d和40 d取样,测定茶树各部位草甘膦及其主要代谢物氨甲基膦酸的含量,以探究草甘膦及其主要代谢物在茶树中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茶树根部喷施草甘膦后,茶树中的草甘膦含量由高至低依次为根、叶和茎;而氨甲基膦酸主要积累于茶树根部,幼龄茶树茎和叶中也可检测到氨甲基膦酸(0~0.33 mg·kg-1),成年茶树茎和叶未检测到氨甲基膦酸。施药40 d后,幼龄茶树在0.9 g·m-2施药剂量下,根、茎和叶中未检测到草甘膦和氨甲基膦酸;成年茶树在1.5~15 g·m-2施药剂量下,根中仍检测到草甘膦和氨甲基膦酸残留,分别为2.26~26.73 mg·kg-1和0.21~2.59 mg·kg-1,茎和叶中草甘膦残留量较低,为0~0.29 mg·kg-1。通过田间模拟试验,初步探明了草甘膦被茶树内吸后在不同部位的转运、代谢和富集规律,可为茶园草甘膦的科学管控及风险评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