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浸提温度对绿茶茶汤沉淀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比较了不同浸提温度(20~100℃)对绿茶茶汤主要理化成分及可逆与不可逆沉淀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浸提温度的提高,绿茶茶汤固形物浓度、主要化学成分含量、可逆沉淀量及不可逆沉淀量都显著增加;浸提温度40℃及以下,绿茶茶汤沉淀量很少,且基本没有不可逆沉淀;浸提温度从40℃增加到50℃,可逆与不可逆沉淀量都有大幅度增加;浸提温度从50℃增加到90℃,茶汤固形物浓度增加不明显,但沉淀量却有较大增加。绿茶茶汤浸提温度选择低于50℃,可以大大降低沉淀量的形成。  相似文献   

2.
茶饮料、速溶茶、茶浓缩汁的加工及贮藏过程中形成的茶汤沉淀,不仅影响产品的外观品质,同时也造成产品风味品质的下降。然而,由于沉淀形成过程比较复杂,至今缺乏明确的形成机理和调控方法,一直无法得到解决。目前,国内茶饮料企业主要采用物理去除或化学转溶的方法来去除或抑制沉淀的形成,这不仅会导致茶叶大量有效成分损失,功能保健价值降低,同时也会造成产品外观颜色和内在品质的明显劣变,严重阻碍了我国茶饮料行业的进一步发展。冷后浑,又叫茶乳酪,是指茶汤冷却后产生的浑浊现象,冷后浑是茶汤沉淀形成的前期过程。茶汤沉淀分为可逆沉淀和不可逆沉淀,其化学组成、形成机理及影响因素都存在明显不同。本文针对这一问题,对茶汤沉淀的化学组成、沉淀形成影响因素、沉淀形成机理、沉淀形成调控方法等方面进行综述,为有效调控茶饮料沉淀形成奠定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3.
茶汤沉淀机理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综述了茶饲料生产中茶乳酪的形成形机理及对影响茶乳酪形成的各种因素已进行了的探讨。  相似文献   

4.
茶汤沉淀机理的研究(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3 影响茶乳酪形成的因素3.1 茶叶品种:茶叶按鲜叶、制作方法的不同,可分为红茶、青茶、绿茶、白茶、黄茶和黑茶六大茶类。加工茶叶饮料常用的是红茶、绿茶和乌龙茶。不同的茶类,组成差异很大,产生茶乳酪的能力也不一样。Smith(1968)研究指出:不同品种的红茶,因其组成的差异,形成茶乳的能力不同,所形成茶乳的组成也有所不同[2]。3.2 萃取温度:茶汤萃取时萃取温度的高低影响茶叶溶出物含量的差异,会影响茶汤的澄清度及茶乳酪的生成量。RutterandStainsby(1975)探讨不同萃取温度对红…  相似文献   

5.
使用自来水冲泡绿茶、黄茶、乌龙茶和红茶等不同发酵程度的茶叶,将其产生的茶垢分别进行定量、傅立叶红外光谱(FTIR)、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MS)以及扫描电子显微镜-能谱(SEM-EDS)等理化性质分析.结果表明,红茶产生的茶垢质量显著小于其他茶类,而绿茶、黄茶和乌龙茶的茶垢质量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6.
钙离子对绿茶浸提茶汤理化与感官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含不同质量浓度钙离子(0~100mg/L)的水对绿茶浸提茶汤的理化成分及感官品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钙离子质量浓度的升高,浸提茶汤浊度增加,pH值下降;总固形物和氨基酸含量呈增加趋势,茶多酚和蛋白质含量呈下降趋势,而咖啡碱和黄酮化合物含量差异不显著;儿茶素EGC含量呈增加趋势,C、EGCG、GCG、ECG及CG含量都呈下降趋势,EC含量差异不显著;Al3+、Cu2+、Na+、Zn2+含量呈下降趋势,而K+、Mg2+、Mn2+含量呈增加趋势;茶汤感官品质下降,逐渐变浑浊,熟闷味加重,苦涩味增加。钙离子主要通过参与冷后浑形成、诱导儿茶素组分异构化及氧化分解反应等作用影响茶汤品质。  相似文献   

7.
不同浸提方法对茶汤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孙庆磊  梁月荣  陆建良  叶倩 《茶叶》2005,31(2):91-94
为了探讨不同浸提方法对茶饮料品质的影响,本研究采用高温浸提(90℃)、低温浸提(50℃)和超声波浸提(50℃)三种不同方法浸提,测定茶汤生化成分和色差,并对茶汤进行感官审评。结果表明:不同浸提方法提取茶汤,高温提取的茶固型物提取率高,但茶汤明度低。低温浸提和低温超声波辅助浸提茶汤明度高,而且低温超声波辅助浸提的茶固型物提取率较高。因此,低温超声波辅助浸提是优质茶饮料生产的有效浸提方法。  相似文献   

8.
不同灭菌处理对绿茶茶汤生化成分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孙其富  梁月荣  陆建良 《茶叶》2004,30(3):146-148
研究了不同灭菌温度以及添加L-抗坏血酸对绿茶茶汤主要品质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不经高温灭菌处理相比,茶汤经高温灭菌后,茶多酚总量显著下降、氨基酸含量增加、咖啡因含量没有显著性变化;不同温度灭菌处理中表型儿茶素EGC、EC、EGCG、ECG含量随灭菌温度的升高而下降,非表型儿茶素GC、C、GCG、CG含量则上升;灭菌前添加L-抗坏血酸可以抑制高温处理过程中表型儿茶素向非表型儿茶素转化。  相似文献   

9.
外源Ca2+及钙离子信号抑制剂对茶树抗寒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钙离子信号通路在植物抗寒响应中起着重要作用。为了解钙离子信号通路与茶树抗寒性之间的关系,采用人工气候室模拟低温胁迫和外源施用钙调素(CaM)抑制剂W-7[N-(6-Aminohexyl)-5-chloro-1 -naphthalenesulfonamide]、钙信号通道抑制剂LaCl3及CaCl2溶液的方法,测定了低温胁迫下茶树叶片各种与抗寒相关的生理指标的变化情况。检测结果表明,钙离子信号抑制剂W-7、LaCl3处理均能提高茶树叶片相对电导率,提高茶树叶片中丙二醛(MDA)、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脯氨酸的含量,抑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而CaCl2溶液处理茶树叶片相对电导率及叶片中MDA、超氧阴离子自由基和脯氨酸的含量降低,SOD活性提高。表明钙离子信号系统在茶树抗寒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水中离子对冲泡过程中茶汤风味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采用系统分析法研究了水中的离子总量、离子类型对茶汤香气及滋味品质的影响,并进一步分析总结了水中离子影响茶汤风味的潜在机制,以期为茶汤品质的调控及泡茶用水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茶多酚浓度对绿茶饮料稳定性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比较了不同茶多酚浓度下绿茶饮料灭菌、贮藏过程中的感官与理化品质变化。研究结果表明,不同茶多酚浓度绿茶饮料稳定性差异较大,灭菌、贮藏过程中,绿茶饮料外观颜色变深、变红,茶多酚、儿茶素含量显著下降,黄酮化合物、没食子酸含量显著上升,咖啡碱、氨基酸含量略有下降,感官风味品质明显下降,熟汤味明显;随着茶多酚浓度升高,绿茶饮料的感官理化品质变化趋势加剧,高温贮藏(37℃)变化程度明显高于低温贮藏(4℃)。当茶多酚质量浓度为400~600mg/L时,绿茶饮料稳定性相对较好。  相似文献   

12.
以云南大叶种晒青绿毛茶为原料,通过潮水和添加一定量不同外源物质进行固态发酵。结果表明,不同处理的茶叶外观色泽以及汤色均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添加葡萄糖、没食子酸、焦性没食子酸、邻苯二酚、甘氨酸以及混合使用葡萄糖与没食子酸处理的茶叶中,茶褐素的含量分别达到了6.99%、11.29%、10.22%、6.31%、9.25%和7.30%,显著高于对照干茶样(1.76%)和仅添加水的处理样(2.87%);但有山梨酸钾存在时,样品中茶褐素的含量与对照差异极小。结果还表明,抗坏血酸氧化反应和茶叶内含成分对茶褐素的形成也有较大作用。  相似文献   

13.
以10mmol/L CaCl2溶液处理花生幼苗叶片后,置于培养箱42℃高温培养,定时测定幼苗叶叶绿体Ca2 -ATPase,Mg2 -ATPase活性,并观察幼叶细胞内Ca2 分布的变化.试验结果表明,外源Ca2 处理相应提高和保护了Ca2 -ATPase,Mg2 -ATPase的活性;外源Ca2 预处理能够明显增加细胞间隙、细胞壁、质膜和叶绿体上Ca2 颗粒密度;高温胁迫后,Ca2 具有从胞外转运到胞质内和叶绿体中的趋势;Ca2 能够稳定高温胁迫下叶肉细胞膜和叶绿体的超微结构.  相似文献   

14.
将白叶单枞、金萱、鸠坑3个茶树品种鲜叶加工成不同发酵程度的茶原料,通过对其理化成分分析及感官审评,研究不同茶饮料的品质稳定性;深入探讨茶叶原料发酵程度及其生化基质对茶饮料冷后浑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品种茶叶原料制成的茶饮料因为生化基质的不同,茶汤冷藏后效果明显不同。透明度:金萱优于鸠坑;白叶单枞最差;絮状沉淀与茶汤的分界线不清晰,随着发酵程度的加重,沉淀物的量明显增加,其沉淀物颜色也逐渐变深。金萱原料制成的茶饮料中能看到明显的灰褐色沉淀和白色沉淀的分层。同一品种,随着发酵程度的增加,冷后浑固形物总量先增加后减少;同个品种的样品中,红茶工艺制作的全发酵茶叶饮料中沉淀物形成总量相对较少,说明红茶较适合于制作茶饮料。沉淀物中茶多酚含量平均为36.47%,说明茶多酚是沉淀物形成的主要控制因子之一;沉淀物中多酚含量不受茶叶中多酚含量的影响;随着茶叶原料发酵程度的加深,沉淀物中的多酚含量先增加后减少。而茶叶中EGC随着发酵程度的加深,其含量先增加后减少;所以EGC有可能是茶汤固形物形成量的主要决定因子。  相似文献   

15.
绿茶茶汤冷后浑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比较不同原料绿茶茶汤沉淀量、主要化学成分含量及其参与冷后浑形成比率,研究绿茶冷后浑形成特性。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绿茶茶汤之间沉淀量差异极大,茶汤中蛋白质、咖啡碱、茶多酚、黄酮化合物、酯型儿茶素(包括EGCG、GCG、ECG、CG)、Ca2+、Na+、Ni2+相比其他化学成分更容易参与绿茶冷后浑的形成。逐步回归分析表明,咖啡碱与酯型儿茶素是绿茶冷后浑形成的关键化学成分,通过初始茶汤中这两种化学成分含量可以预算茶汤可能形成的沉淀量,Cream(g/L)=-172.071+0.129×C咖啡碱+0.024×C酯型儿茶素(R2=0.936)。本研究结果将为进一步揭示绿茶冷后浑形成机理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6.
为了研究干旱胁迫木薯K+、Ca2+和ABA对干旱胁迫的响应及其变化规律,对2个品种的木薯SC124(高抗)和KU50(低抗)进行对照、驯化、非驯化旱害和驯化旱害等不同方式的干旱处理。研究发现2个木薯品种中,干旱胁迫对叶片K+和ABA的含量影响较大,而Ca2+含量变化较小;SC124在驯化和非驯化处理下的K+含量发生显著变化;ABA的含量在2个品种中的驯化干旱和非驯化干旱中变化显著,且变化趋势不同;干旱胁迫下,ABA、K+和Ca2+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