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田建辉  张智婷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5):21710-21711
通过对河北省与全国林业系统自然保护区比较表明,河北省林业系统自然保护区的数量和面积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且存在类型不齐全,管理部门不统一,个别保护区无管理机构等问题,并对今后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提出对策和建议,以期为加强河北省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辽宁省共有国家级森林生态类型保护区12个,占辽宁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数66.67%,其中辽西地区分布最多,占总数75%;白狼山保护区总面积最大,仙人洞保护区总面积最小;医巫闾山保护区植物资源的科数和种数均最多;大黑山保护区陆生动物资源种数最多,海棠山保护区种数最少。  相似文献   

3.
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有效性是指保护区对其主要保护对象的保护效果。开展自然保护区的生态保护成效评估是明确自然保护区保护效果、实现保护区保护目标的有效途径。从基于自然保护区生态价值、保护对象、森林资源、森林健康以及保护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评估5个方面,归纳分析了国内外森林类型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成效评估,并尝试构建我国森林类型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成效评估指标体系,为更好地引导森林类型自然保护区提升保护效果,使生物多样性得到更好的保护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本文分析了内蒙古自治区自然保护区的发展历程特点及其原因.结果表明:改革开放前,内蒙古没有建立起自然保护区,1979年-1995年内蒙古的自然保护区数量少,保护区面积比例大大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原因在于国家对保护对象的认识不全面;地方经济落后;保护区管理封闭,视保护与利用为对立;地方建立保护区的积极性不高等.1996年-2003年自然保护区数量和面积快速增加,这是由于国家加强了保护区建设力度的同时,保护区管理开放,认识到以建立保护区发展经济,从而地方建立保护区的积极性提高,但具有功利性;还有些地方为了提高政绩,片面追求保护区数量和面积.2004年以来,保护区数量增加,但面积缩小,其原因复杂,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5.
廖芳均  何嘉 《农业科学与技术》2013,(12):1839-1841,1876
[目的]分析南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景观格局,为该保护区的森林生态系统的保护提供支持。[方法]以1∶10 000地形图、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和实地补充调查数据为基础资料,基于GIS平台和Fragstats软件,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和景观指数分析方法,对研究区内森林景观的格局和异质性进行分析。[结果]森林景观类型面积大小依次为常绿阔叶林、针叶林、针阔混交林、阔叶混交林、灌丛、针叶混交林、宜林地、落叶阔叶林和非林地。[结论]研究区域森林景观格局分析表明,保护区景观异质性较高,连通性较好,破碎化程度不明显,各景观组分的面积和比例分布极不均衡,常绿阔叶林和针叶林等少数几种组分在景观中占绝对优势。  相似文献   

6.
四川盆地西缘高山峡谷自然保护区植物区系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勇 《湖北农业科学》2011,50(3):503-504,516
根据野外大型综合考察获得的植物本底资料,对比分析了四川中部高山峡谷区卧龙、唐家河、小河沟、小寨子沟和冶勒等5个自然保护区的植物区系组成和特征。该区域植物起源古老、物种丰富、成分复杂,多特有种和孑遗种,具有较高的生物多样性。植物区系以温带属为主,其比例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热带属比例低于全国平均值,中亚成分极少,反映其季风湿润性气候特征,东亚(东喜玛拉雅—日本)分布属高于全国比例,植物区系具有明显的过渡性特征。5个自然保护区植物科、属的相似性系数很高,冶勒自然保护区物种和其他4个保护区的物种相似性系数相对较低。  相似文献   

7.
河北滦河上游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河北省面积最大的森林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由于保护区对森林采伐实行禁伐管理,保护区内各种经营管理处于停滞状态,严重影响了森林健康和生态功能的有效发挥。建议在实验区进行保护性经营和实验,既能保护自然生态系统的完整,又不至于使其陷入孤立的保护,有效促进保护区走上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8.
介绍了青海孟达自然保护区植被保护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从森林生态系统保护、野生植物保护、生态恢复、宣传与教育等方面提出了保护区植被保护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太宽河自然保护区位于山西省中条山的中西段.调查表明,该保护区共有维管植物119科464属887种.植物属的分布区类型包含有15种类型,而其中北温带分布类型属最多,共147属,占保护区总属数的32.31%.植被类型被分为6个植被型组,8个植被型和32个群系,以落叶栎林占绝对优势.该区分布有较多的珍稀濒危植物,包括11种国家级保护植物和22种山西省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最后,提出了该区植物多样性的保育对策.  相似文献   

10.
湖南省云山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是中亚热带向北亚热带过渡的代表性森林生态系统。该保护区地带性植被保存完好,生物多样化程度高。分析了区内植被类型、植物种类、植物区系的地理成分及动物类别、数量、分布特征;从植物区系的古老性与特有性、地带性植被的过渡性与典型性、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区的社会服务性与学术性等角度考察了保护区的生态地位。  相似文献   

11.
基于GIS和MaxEnt技术对濒危物种褐马鸡的保护空缺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自然保护区网络的设计对濒危物种及其生境的保护至关重要。地理信息系统(GIS)和MaxEnt模型作为一种有效而可靠的工具已广泛应用在野生动物的管理和自然保护区设计中。褐马鸡是中国特有的濒危雉类,当前存在3个分隔的地理种群。由当前已知分布点,采用最小凸多边形法(MCP)分别划定3个分布区,并设计分布区外20 km的缓冲距离为研究区域。在研究区内,针对褐马鸡及其生境的保护已建立8个国家级和8个省级自然保护区网络。根据褐马鸡栖息地特征选择11个生境因子为预测背景,基于45个当前分布点利用MaxEnt模型预测褐马鸡当前的潜在适宜生境。由MaxEnt模型检验可知,训练集和测试集的平均遗漏率(OR)分别0.10和<0.35。训练集和测试集的AUC 均值分别为0.957 5和0.898 5,AUC标准偏差为0.040 6,模型预测精确度较高。在GIS10.0软件中,由所选的10%TPLT阈值(0.30)将预测概率图转化为Presence/Absence二值图,并分析当前自然保护区对适宜生境的保护状况。研究发现当前自然保护区存在一定的保护空缺,有18 896 km2适宜生境未受保护;省级自然保护区在适宜生境保护中起到关键的连接作用,在保持褐马鸡适宜生境的完整性和连通性中不可或缺。建议相关保护部门明确省级自然保护区的边界,制定可供GIS分析的省级自然保护区的数字图层,为今后自然保护区网络的规划和设计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2.
提出了一套侧重水鸟保护的湿地自然保护区保护价值评价方法.该方法建立的指标体系经过专家咨询和会议讨论确定指标,采用层次分析法(AHP)建立了递阶层次结构模型.指标体系共分为目标层1项、系统层5项、准则层11项和指标层26项.将获取资料的湿地自然保护区按国家有关分类标准与原则归为3个类型(海洋与海岸生态系统类型、内陆湿地与水域生态系统类型和野生动物类型),每个类型内的自然保护区再结合自身湿地主体进一步划分为4个小类型(近海与海岸湿地、河流湿地、湖泊湿地、沼泽湿地).实例分析了海洋与海岸生态系统类型中的以近海及海岸湿地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区,内陆湿地与水域生态系统类型中的以沼泽湿地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区和野生动物类型中的以河流湿地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区,并依照保护价值指数进行了等级划分.为湿地自然保护区的保护价值和发展地位,总体规划和改建变更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3.
我国西部地区种植业碳收支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西部地区农业的快速发展,碳排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不断变化。因此,评价西部地区种植业生产过程中碳收支情况,对于该地区低碳农业的发展有重要意义。基于我国西部12个省份1997-2012年农业相关统计数据,分析这些地区种植业生产系统的碳排放量和碳吸收量变化,结果表明:西部地区各省份种植业生产系统的碳排放量和碳吸收量均呈不断上升的趋势,年均增长量分别为368.8万t CO2-eq和4 138.3万t CO_2-eq。西部地区各省份种植业的平均碳排放量和平均碳吸收量分别介于51.7万~3 314.7万t CO_2-eq和524.7万~28 715.1万t CO_2-eq。在总的碳排放构成中,化肥的使用是种植业生产系统投入品碳排放的最大构成部分,平均占到45.7%,其次为农用柴油和灌溉。总体上,我国西部地区种植业生产系统的碳收支处于碳盈余状态,但各省份间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14.
自然保护地作为管理严格的特殊生态环境区域,其自身运行与发展影响着更为广泛的生态系统的平衡,在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中居于首要地位。通过对贵阳市自然保护地基本现状及在建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查分析,提出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应坚持保护优先、应保尽保、实事求是、科学决策、多规合一、协调发展等原则以及整合交叉重叠自然保护地、归并重组相邻相连自然保护地、优化边界范围和功能区划定、补划生态保护空缺区的措施,对贵阳市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布局提出初步建议并对其发展进行探讨,旨在建立高质量的自然保护地体系,促进自然保护地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5.
以河北省滨海平原区未利用耕地后备资源为主要研究对象,利用农用地分等成果,结合MAPGIS软件,运用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设计标准和科学类比方法进行研究。确定评定补充耕地等别的指标区,建立未利用耕地后备资源数据库。在进行耕地适宜性评价基础上,依据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设计标准和农用地分等成果确定补充耕地等别评定各因素分值,计算补充耕地等别,制定滨海平原区占补折算系数表。  相似文献   

16.
中国蔬菜生产的时空变迁与比较优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丽艳  穆月英 《新疆农业科学》2019,56(10):1948-1958
【目的】分析中国蔬菜生产的区域变迁与其比较优势的一致性,从调整比较优势角度促进全国蔬菜生产合理布局。【方法】基于2000年到2016年中国蔬菜生产数据,系统分析中国蔬菜生产的区域变迁,利用综合比较优势分析法和资源禀赋系数分析法,测度中国蔬菜生产的区域比较优势,利用面板回归,分析比较优势对蔬菜生产布局的影响。【结果】中国蔬菜产量前10位的省份蔬菜产量占全国蔬菜总产量的70%,东部地区10个省市蔬菜产量占全国蔬菜总产量的40%以上。东部地区整体综合比较优势指数和资源禀赋系数大于1,中部地区小于或等于1,东北地区小于1;西部地区基本等于1。各地区综合比较优势每变化1%,会引起其蔬菜播种面积占全国比重同方向变化0.8%。【结论】中国蔬菜生产集中度较高;东部地区是中国蔬菜主产区,在蔬菜生产方面具有比较优势,但其主产区地位在不断下降;东北地区蔬菜生产在中国的地位明显下降,其比较优势也呈现同步明显下降;西部地区蔬菜生产在全国地位明显上升,其比较优势同步上升。比较优势是中国蔬菜生产布局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7.
基于2015、2020年的30 m地表覆盖数据,采用景观格局指数和动态变化模型,分析海南省霸王岭、尖峰岭、吊罗山、五指山及鹦哥岭5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景观格局时空变化规律,并利用PLUS模型探究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近5 a各保护区整体景观变化基本一致,均呈现破碎化减弱、景观集聚发展态势,具体表现为优势种群常绿阔叶林扩张,针叶林、灌木林面积减少;差异主要体现为鹦哥岭各景观类型面积变化量最大,五指山各景观类型占比变化最显著。景观演变的驱动因子主要为高程与人为因素,核心区高海拔林地较为稳定,但边缘缓冲区易受人为干扰而较脆弱。建议各保护区之间应增强沟通连接,基于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形成体系化管理,有针对性地开展生态修复工作。  相似文献   

18.
以湖南省自然保护区现状调查成果为基础,从自然保护区数量与规模、类型结构、区域分布、管理现状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方面,阐述了湖南省自然保护区建设现状,指出在区域分布和管理体制中存在的问题,并对湖南省自然保护区建设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