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七星瓢虫对桃蚜的捕食功能反应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七星瓢虫(Coccinella septempunctata L.)是宁夏银川十字花科菜田捕食桃蚜(Myzus persicae)的天敌优势种之一.在实验室自然温度条件下,对七星瓢虫捕食桃蚜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其功能反应属Holling Ⅱ型,M=0.9851Nt/(1 0.004267Nt).随着桃蚜密度的增大,七星瓢虫的捕食量也逐渐增加,每头瓢虫的捕食上限为777.5头.每捕食1头桃蚜所需时间Th为0.001286d,瞬时的猎物发现率(攻击率)a′为0.9851.而且七星瓢虫对桃蚜的捕食作用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受其自身的密度制约,相互间存在干扰.  相似文献   

2.
七星瓢虫对萝卜蚜和桃蚜捕食功能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七星瓢虫(Coccinellseptempunctata)是山东十字花科菜田捕食菜蚜(萝卜蚜Lipaphiserysimi和桃蚜Myzuspersicae)的天敌优势种,其捕食能力强、发生盛期较莱蚜早,对莱蚜发生具较强的自然控制能力.室内研究了七星瓢虫各龄幼虫及成虫对萝卜蚜和桃蚜的捕食功能反应,结果表明,其功能反应均属HollingⅡ型;七星瓢虫对萝卜蚜和桃蚜均具较大的捕食潜力;1、2龄幼虫捕食量较小,且差异不大,而3龄后捕食量迅速上升,至产卵前成虫达高峰,同样条件下七星瓢虫对桃好的捕食量大于对萝卜好的捕食量;模拟后的各方程理论值与实测值相差不大,相关系数(r)均大于0.99.  相似文献   

3.
异色瓢虫成虫对桃蚜捕食作用及空间异质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江文娟  李桂亭  李鹏  卢申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6):4750-4751
测定异色瓢虫成虫对桃蚜的捕食功能和空间异质性。结果表明:异色瓢虫成虫对桃蚜的捕食功能符合HollingⅡ模型,其244、8、72h的功能模型分别为Na24=1.021 5N/(1+0.004 06N)、Na48=1.065 0N/(1+0.003 62N)、Na72=1.037 3N/(1+0.002 12N),最大理论捕食量分别为251.892、94.124、90.20头;随着果荚数的增多,天敌对猎物搜寻过程中的环境阻力不断加大,捕食作用逐渐降低,捕食作用率同空间异质性呈现明显的线性负相关,其数学模型为y=83.833-10.100x。  相似文献   

4.
四斑广盾瓢虫(Platynaspis maculosa)是广西壮族自治区亚热带植物科普园桃园捕食桃蚜(Myzus persicae)的天敌优势种之一,为明确四斑广盾瓢虫对桃蚜的捕食能力,在室内自然变温条件下初步研究四斑广盾瓢虫成虫对桃蚜的捕食功能,采用Holling-Ⅱ型方程对四斑广盾瓢虫捕食桃蚜的作用进行拟合。结果表明,四斑广盾瓢虫成虫对桃蚜的捕食功能反应符合Holling-Ⅱ模型,Na=1.053 5Nt/(1+0.013 0Nt),其瞬时攻击率为1.053 5,处置时间为0.012 3 d。通过Hassell和Valley的干扰效应模型可以看出,四斑广盾瓢虫自身密度的增加会导致种内的干扰效应,干扰参数为0.372 4,其对桃蚜的寻找效应随桃蚜密度的上升而下降,最佳寻找密度为32.31头。四斑广盾瓢虫对桃蚜具有一定的捕食能力,室内试验成虫24 h最大捕食量为81.30头。  相似文献   

5.
七星瓢虫和多异瓢虫对桃粉蚜的捕食功能反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七星瓢虫、多异瓢虫的成虫和幼虫对不同密度下的桃粉蚜的捕食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七星瓢虫、多异瓢虫成虫和幼虫对桃粉蚜的日捕食量有差异。2种瓢虫的捕食量随蚜虫密度的加大而增加,其功能反应属于HollingⅡ型圆盘方程。捕食率随天敌密度的加大而下降,捕食作用受自身密度制约,相互之间存在干扰;七星瓢虫、多异瓢虫相互间干扰符合hasseⅡ模型。2种瓢虫对桃粉蚜均具有较高的控制能力,该研究对七星瓢虫、多异瓢虫对桃粉蚜的田间控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为明确温度对异色瓢虫(Harmonia axyridis)各虫态捕食桃蚜(Myzus persicae)能力的影响,设定18、23、28、33℃四个温度处理,测定不同虫态(龄)异色瓢虫(1—4龄幼虫和成虫)在不同猎物密度条件下对桃蚜的捕食量,并分析其捕食功能反应和寻找效应。结果显示:不同温度下各虫态异色瓢虫对桃蚜的捕食功能反应属于HollingⅡ型。在18—33℃条件下,随着温度的升高,各虫态异色瓢虫对桃蚜的捕食量逐渐增加。在33℃条件下,异色瓢虫的捕食能力(a∕Th)最强,理论最大捕食量(1∕Th)最高。同一温度下,异色瓢虫对桃蚜的捕食能力、理论最大捕食量均表现为4龄幼虫>成虫> 3龄幼虫> 2龄幼虫> 1龄幼虫。4龄异色瓢虫幼虫在4个温度处理下对桃蚜的理论最大捕食量(1∕Th)分别为90.909、 200.000、 333.333、 500.000头。各虫态异色瓢虫对猎物的寻找效应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随猎物密度的增加而降低。综上,在一定温度范围内,各虫态异色瓢虫对桃蚜的捕食能力、日最大捕食量和寻找效应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  相似文献   

7.
桃蚜的空间分布型与异色瓢虫对桃蚜捕食功能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聚集度指标检验、线性回归方程检验、空间分布型适合度卡方 (χ2 )检验方法对桃蚜的空间分布型进行计算与分析 ,结果表明 ,桃蚜呈聚集型的负二项分布 ;初步研究探明了异色瓢虫对桃蚜的捕食功能和桃蚜田间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8.
异色瓢虫[Leis axyridis(palas)]对桃蚜[Myzus persicae(Sulzer)]有较强的控制作用,异色瓢虫幼虫取食桃蚜后,其发育历期显著短于取食豌豆蚜和苜蓿蚜。异色瓢虫幼虫期平均捕食桃蚜525头,成虫每天捕食桃蚜135头,异色瓢虫单雌平均产卵量1000粒左右,异色瓢虫4龄幼虫的爬行速度较快,田间觅食能力较强,取食量大,可用于田间释放。在田间,利用异色瓢虫控制桃蚜种群数量具有很大的优势,可有效控制大田中桃蚜种群数量。  相似文献   

9.
龟纹瓢虫成虫对苜蓿豌豆蚜的捕食功能反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龟纹瓢虫成虫控制苜蓿豌豆蚜的能力。[方法]在实验室内,测定未饥饿和饥饿24h的龟纹瓢虫成虫对苜蓿豌豆蚜的捕食功能反应。[结果]龟纹瓢虫捕食苜蓿豌豆蚜的数量与苜蓿豌豆蚜密度呈负加速曲线关系,符合Honing-Ⅱ型功能反应模型,x2检验表明圆盘方程的理论值与实测值相符,捕食作用在一定范围内随猎物密度的增加而加大。未饥饿和饥饿24h的龟纹瓢虫捕食苜蓿豌豆蚜的功能方程分别为:1/Na=1.512(1/N)+0.0302、1/Na=1.0875(1/N)+0.0109,未饥饿与饥饿24h的龟纹瓢虫成虫对苜蓿豌豆蚜的日最大捕食量分别为33.11、91.74头。[结论]龟纹瓢虫成虫对苜蓿豌豆蚜的捕食作用较大,对其发生具有一定的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10.
异色瓢虫对莲缢管蚜的捕食作用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异色瓢虫对莲缢管蚜的捕食功能反应符合HollingII型方程,其捕食量随猎物密度的增加而增大,寻找效应随着猎物密度的增加而降低。与此同时,研究结果还表明,异色瓢虫的捕食作用有较强的种内干扰反应,随着捕食者密度的增大,平均捕食量逐渐减少,捕食作用率也相应降低,其干扰反应模型为:E=0.36P-1.3112(3龄幼虫)、E=0.522 4P-1.909 6(4龄幼虫)和E=0.384 5P-1.856 3(成虫)。  相似文献   

11.
龟纹瓢虫成虫对高粱蚜的捕食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室内条件下进行了龟纹瓢虫成虫对高粱蚜的捕食功能反应与搜寻效应试验。结果表明,龟纹瓢虫雌雄成虫的捕食功能反应均符合HollingⅡ型方程;龟纹瓢虫成虫的捕食量随猎物密度的增加而增加,而搜寻效应随之降低。龟纹瓢虫雌雄成虫处理1头高粱蚜虫所需的时间(Th)分别为0.017 d和0.024 d;瞬间攻击率(a)分别为1.661和2.967;最大日捕食量分别为58.824头和41.667头。龟纹瓢虫的捕食量受种内干扰影响,随着龟纹瓢虫密度的增加,单头平均捕食量呈下降趋势。在龟纹瓢虫成虫2头/皿时,分摊竞争强度(I)仅为0.0689,说明此密度下龟纹瓢虫成虫捕食高粱蚜时种内干扰效应很低。  相似文献   

12.
杀虫剂对烟蚜及龟纹瓢虫的选择毒杀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8种杀虫剂对烟蚜和龟纺瓢虫的毒力测定和田间试验表明:吡虫啉对龟纹瓢虫和烟蚜的选择性最高,对瓢虫安全,且防治效果好,其次是抗蚜威和唑蚜威的选择性较高;另外,硫丹对龟纹瓢虫也具有一定的选择性;而灭多威、敌敌畏、杀灭菊酯、氧化乐果对龟纹瓢虫不具选择保护作用,在防治烟蚜的同时也会大量伤害瓢虫。  相似文献   

13.
中华稻蝗黄酮的提取及抗氧化活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测定了中华稻蝗体内总黄酮的含量并研究了黄酮粗提物的抗氧化作用,为进一步开发利用动物黄酮资源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正交设计优选中华稻蝗体内总黄酮的提取条件;用SOD、CAT、GSH-Px、MDA试剂盒测定了抗氧化指标。结果:中华稻蝗黄酮最佳提取条件是:90%甲醇、65℃、料液比1∶30、提取时间2h,提取量可达到1124mg/100g(干物质);黄酮粗提物能显著增强小鼠体内SOD、CAT和GSH-Px活性,降低MDA的含量。结论:优选的提取方法效率高,含量测定方法操作简便;黄酮粗提物具有明显的抗氧化作用。  相似文献   

14.
优化醋酸钾(KAC)法提取蚜虫基因组DNA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索一种简便、有效的单头蚜虫基因组DNA提取方法。[方法]以从不同地区采集的桃蚜为试材,采用改进的KAC法和优化的KAC法提取单头桃蚜的基因组DNA,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所提DNA的浓度(以OD260/280表示),用0.8%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所提DNA的纯度,比较2种方法的提取效果;对优化KAC法所提DNA进行PCR扩增和电泳检测。[结果]优化KAC法提取的单头蚜虫基因组DNA的OD260/280为1.6-1.9,浓度为20-50 ng/g;改进KAC法提取的单头蚜虫基因组DNA的OD260/280为1.4-1.7,浓度为8-25 ng/g;来自同一地方桃蚜的基因组DNA PCR扩增产物的电泳条带基本相同。[结论]优化改进的KAC法提取的桃蚜基因组DNA浓度和纯度均较高。  相似文献   

15.
本文用2.5%溴氰菊酯EC和10%阿佛菌素EC不同配比的复配制剂进行了对桃蚜增效作用的研究。结果表明:溴氰菊酯与阿佛菌素以1∶1、1∶2和1∶3三种配比的混剂的共毒系数分别为143.70、141.18和148.91。可见三种混剂对桃蚜均有增效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为了明确龟纹瓢虫人工饲养的最适温度和高温耐受性,研究了温度对龟纹瓢虫生长发育的影响,以期为其人工饲养及利用提供理论指导。在15、20、25、30和35℃5个温度梯度下饲养,记录了龟纹瓢虫的发育历期、产卵量等生理指标,组建了其实验种群生命表。结果表明:在15~25℃内,龟纹瓢虫的发育历期随温度升高而缩短,25和30℃下各发育阶段历期没有显著差异。龟纹瓢虫产卵量在25℃下最大,总存活率亦最高为78.8%,另外,龟纹瓢虫在35℃下仍能够少量产卵。龟纹瓢虫的世代发育起点温度为14.24℃,其内禀增长力和种群趋势指数均在25℃下最大,分别为0.11和270.6,表明饲养龟纹瓢虫的最适温度为25℃,并且成虫能耐受35℃的高温。  相似文献   

17.
桃蚜体色生物型种群动态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93-1995年连续3a对桃蚜在7种主要寄生植物-桃树,烟草,油菜,杏树,甘蓝,白菜和萝卜上不同时期4种体色生物型(红色型,绿色型,黄绿色型和褐色型)种群消长动态进行了系统调查。并对优势生物型的优势度与优势集中性时间变化格局作了剖析。  相似文献   

18.
丁金英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3):1109-1110,1218
[目的]研究低剂量的吡虫啉药剂对多异瓢虫捕食力及繁殖的影响,为指导田间合理用药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艾美乐70%水分散粒剂和20%扑虱蚜可湿性粉剂两种吡虫啉药剂,研究了不同低剂量吡虫啉农药的配比对多异瓢虫捕食、捕食功能反应、生殖力的影响。[结果]扑虱蚜浓度配比为1∶2 000,多异瓢虫完全取食率最低,比无农药环境下减少约13%。多异瓢虫的捕食量以施用1∶50 000的艾美乐农药时最大,取食时间仅为不施药状态下的29%。在低剂量农药环境下多异瓢虫的繁殖力有一定的降低。在1∶10 000、1∶20 000的艾美乐溶液和1∶2 000的扑虱蚜药液作用下,产卵量显著低于不施药状态。[结论]吡虫啉为低毒农药,对多异瓢虫有较高的选择性。在大田使用时可考虑适当降低浓度,以提高多异瓢虫的捕食能力,减少农药的污染。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中华稻蝗(Oxya chinensis(Thunberg))几丁质合成酶1(CHS1)基因的表达特性及其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的作用,从而为实现基于RNAi的蝗虫有效控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根据已知中华稻蝗几丁质合成酶1基因(OcCHS1)保守区域部分cDNA序列(GenBank登录号:HM214491)设计特异性表达引物,运用RT-PCR和qPCR研究时空表达特性;采用RNA干扰技术研究其生物学功能。【结果】OcCHS1在中华稻蝗各龄期都有表达,其体表为高表达,其次是气管,其它组织部位表达量低。RNA干扰试验发现,4龄第4天若虫注射OcCHS1的双链RNA(dsRNA)后,与对照组相比,OcCHS1 mRNA表达量被沉默了70.8%,稻蝗出现蜕皮时间延迟、不能完成蜕皮或腹部皱缩死亡等现象,注射dsOcCHS1组死亡率为85.2%,与对照组(7.4%)相比差异显著。【结论】几丁质合成酶1对中华稻蝗的生长发育具有重要作用,其主要参与体表和气管几丁质的合成。采用RNA干扰技术使该基因沉默后可导致中华稻蝗死亡。  相似文献   

20.
苹果绵蚜的发生及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苹果绵蚜是苹果生产上的重要害虫.对苹果绵蚜的发生规律、习性、传播途径和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分别从植物检疫、农业防治、生物防治、化学防治方面对其防治措施进行了探讨和总结,以期为生产上防治苹果绵蚜提供帮助和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