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由于小麦播种基础、冬前管理水平的不同,形成了不同长势的麦田。按小麦苗情可分为壮苗、中等苗、弱苗、旺苗和黄苗五类。针对不同长势的麦田,要因地制宜,分类管理。1壮苗1.1苗情特点。麦苗生长正常,葱绿茁壮,播量  相似文献   

2.
<正>驻马店是农业大市,小麦常年种植面积在66.67万hm2以上。近年来,由于种植管理水平的提高,越冬时绝大多数小麦苗情长势好、个体壮、分蘖适中、群体合理,能实现壮苗安全越冬。但是,由于受气象条件和整地质量、底肥施用、播期播量、播种方式、土壤墒情及管理措施等因素的影响,部分麦田苗情长势还存在一些问题。因此,我们针对部分麦田越冬存在问题提出了一些针对性的管理措施。一、旺长苗麦田管理(一)表现形式及主要原因旺长麦田表现为麦苗长势偏旺、  相似文献   

3.
<正>2017年2月,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发布《西南地区小麦冬春管理技术意见》指出:当前,西南地区冬小麦进入拔节期,正是田间管理的关键时期。总的看,土壤墒情适宜,病虫草害发生较轻,一、二类苗比例85%以上,苗情长势好于2016年。但受播种以来气温偏高、日照偏少、降雨分布不均等影响,苗情长势不平衡,旺长麦田与偏弱麦田并存,渍害麦田与受旱麦田并存,增加了田间管理难度。为促进小麦苗情转  相似文献   

4.
春季是小麦管理与“一喷三防”的关键时间,通过科学合理的肥水管理、化学防治、促控结合,能充分提高小麦分蘖成穗率,增强其抗倒、抗干热风、抗病虫害的能力,小麦的春季管理可分以下几个方面:一、因地制宜、看苗管理。1.弱苗、冻苗。对于群体小、个体弱生长缓慢的以及冻害严重的地块,根据苗情的差异,及时浇水、施肥、中耕、保蘖、增穗;2.旺苗。对于长势旺、群体大、封垄早、容易发生早期倒伏的旺苗,管理上以化控为主,及时深中耕,加速两极分化、提高成穗率;3.壮苗。对于叶色青绿、群体适宜的壮苗,要适时浇水追肥、追肥量不宜过多,一般在返青拔…  相似文献   

5.
0引言 棉花苗情诊断是指通过各种方法对棉花苗的长势长相(旺、弱、壮)及异常形态进行判断和确定。它是棉花优质、高产、节本、增效栽培的核心和灵魂。棉花苗情诊断指标是对棉苗长势长相进行诊断的定性和定量指标。  相似文献   

6.
<正>当前,"立春"已过,天气回暖,正是加强麦田管理、构建合理群体的关键时期。今年冬小麦苗情、墒情总体较好,但偏旺和偏弱"两头苗"现象较为突出,遭遇早春低温冻害的威胁较大。要以"控旺促弱保壮,科学运筹肥水,防控病虫草害,突出防灾减灾"为技术路径,因地因苗搞好春季麦田管理,夯实夏粮丰收的基础。其中,长江中下游地区小麦陆续开始返青,部分地区进入起身期,是苗情差异最大、最复杂的地区。旱茬小麦苗情较好,但  相似文献   

7.
越冬期小麦苗情分类综合指数计算方法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生物统计标准差权重法,针对河南省商丘地区越冬小麦主茎叶龄、群体、单株分蘖数、单株次生根数4个指标进行数字化处理,并建立了小麦苗情分类指数计算方法。经计算分析得到,苗情指数(m)阈值分布在-0.5~0.5。结合实际调查数据进一步确定了分类指数标准,基于此指数得到了五级苗情分类:三类苗为m<-0.3,二类苗为-0.3≤m<-0.1,一类苗为-0.1≤m<0.1,偏旺苗为0.1≤m<0.3,旺苗为m≥0.3。对商丘市6个县市(区)2010-2011年小麦苗情分析表明,应用该分类指数,与生产实际的苗情吻合较好。应用苗情指数不仅对比结果直观,而且可进行年际间、区域间的多维比较。应用该指数不仅提高了小麦苗情分类的定量化判别水平,而且有利于计算机数字化管理过程的应用。  相似文献   

8.
本文介绍了2023年界首市小麦苗情长势情况,分析了存在的问题,从小麦控旺防倒、化学除草、早追施返青肥、综合防治病虫害、合理追施拔节肥、预防晚霜冻害、适时浇好扬花灌浆水、及时开展“一喷三防”工作、适时收获等方面提出了小麦中后期苗情管理措施,以促进苗情转化升级,为高产丰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9.
1小麦越冬苗情 根据12月20日前后,在安徽省阜阳市颖泉区、太和县等部分乡镇的小麦田间抽样调查:一类苗面积占40%,二类苗面积占45%,三类苗面积占15%,其中弱苗占5%,旺苗占10%,与2004年相比,一、二类苗增加10%,整体苗情好于去年.近期土壤缺墒,低温导致小麦苗情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冻害.  相似文献   

10.
黄利华 《河南农业》2022,(25):48-49
<正>春季管理是小麦栽培的关键环节之一,是巩固冬前壮苗、促弱转壮、控旺转壮的关键阶段,是构建高质量群体结构、增加分蘖成穗、减少小花退化、提高成穗率和结实率的决定期。2022年滑县小麦根据苗情、墒情、病虫情况及气象条件进行科学分析为中后期科学管理提供依据。一、苗情特点(一)越冬苗情特点据越冬期调查,全县小麦种植面积12.08万hm2,其中,一类苗、二类苗、三类苗的面积比例为16.2:  相似文献   

11.
针对小麦进入越冬期苗情特点和存在的旺苗、假旺苗、渍害、冻害等生产隐患,重点围绕控旺促弱、培育壮苗、安全越冬的目标,提出了小麦越冬田间管理技术,以确保壮苗增蘖安全越冬。  相似文献   

12.
1 小麦越冬苗情 根据12月20日前后,在安徽省阜阳市颖泉区、太和县等部分乡镇的小麦田间抽样调查:一类苗面积占40%,二类苗面积占45%:三类苗面积占15%,其中弱苗占5%,旺苗占10%,与2004年相比,一、二类苗增加10%,整体苗情好于去年:近期土壤缺墒,低温导致小麦苗情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冻害。  相似文献   

13.
正一、当前全县小麦生产形势今年我县小麦播种面积5.7亿平方米,与去年基本持平。据越冬期苗情调查统计:我县小麦一、二、三类苗面积所占比例为50.5:37.7:11.8。苗情明显好于上年,单株个体素质也均比上年有所增长,是近年来苗情较好的一年。针对我县越冬期日照时数异常偏少,气温偏低等不利因素,特提出春季小麦管理要早抓早管、分类指导、镇压控旺、合理运筹水肥,促穗足粒多粒重,为小麦高产奠定良好的基础。二、春季麦田管理技术措施(一)镇压划锄,控旺转壮,提墒保墒  相似文献   

14.
杜建伟 《现代农业科技》2010,(17):99-99,102
加强小麦冬前管理,注重培育越冬壮苗,是小麦奠定丰产的基础。阐述了小麦冬前壮苗标准及冬前苗情诊断方法,总结了小麦冬前看苗管理要点及培育壮苗关键措施,以期为小麦栽培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正为有效掌握小麦返青期苗情,科学精准管理,争取全区小麦产量再上新台阶。近日,农技人员对我区的不同土壤类型、不同播期、不同水肥管理的麦田进行了返青期苗情调查。总体看,目前我区小麦群体适宜、个体较壮、长势均衡、墒情充足,在越冬期间气温较低的情况下,基本没有出现冻害,为今年的小麦丰收奠定了基础。春季麦田管理应以肥水调控为核心,因地因苗制宜,分类施策,科学管理。1当前小麦生产苗情有利条件1.1返青时间有望提前,有利于延长小麦春季生长时间  相似文献   

16.
《中国农资》2012,(5):23
<正>华北、黄淮麦区包括河北、山东、河南和江苏北部、安徽北部、山西南部、陕西关中平原等地。本区域当前的苗情特点是:秋种基础好,土壤墒情适宜,目前苗情是近几年最好的一年。但也存在着旺长面积大、麦田杂草多、病虫害越冬基数大、苗情复杂等不利因素。春季小麦管理要早抓早管、分类指导、镇压控旺、合理运筹水肥、促穗足粒多粒重,为小麦高产奠定良好的基础。镇压划锄提墒保墒增温早春麦田镇压是提墒控旺、节本增效的重要农艺措施。对长势过旺的麦田在返青至起身期多  相似文献   

17.
高春宝 《农家顾问》2010,(12):29-30
9.小麦苗期管理应注意的问题有哪些 (1)看苗施肥。弱苗或群体严重不足的小麦,年前可看苗适当提早用速效氮肥追肥,根据苗情,用量以2.5~5千克为宜,壮苗、旺苗不施。拔节肥一般在拔节期趁雨雪天或浇水抗旱时或结合松土除草,667平方米适时追施尿素5~7.5千克,弱苗适当增施氮肥,旺苗不施氮肥。  相似文献   

18.
<正>一、因苗制宜,分类管理我国小麦种植分布广,土质、气候等条件复杂,春季麦苗生长差异很大,春季麦苗返青后,要及时诊断苗情,根据苗情,做到因苗分类管理。1.壮苗管理管理上应控制春生分,做到保蘖增穗,促花增粒,于起身期或起身后再运用肥水进行管理。如果麦苗偏旺,可通过深中耕断根或镇压控制,促进麦苗两极分化。对壮苗追肥浇水,不应过早,也不能过晚,以免引起田间郁闭,贪青晚熟,导致减产。2.旺苗管理管理上应以控为主,不施返青  相似文献   

19.
<正>春季管理是小麦栽培的关键环节之一。为保证春季管理科学合理,现根据内黄县越冬苗情特点和近期小麦长势、气候条件,提出如下春季麦田管理技术意见。每年春季,天气渐暖,河南小麦自南而北逐渐进入返青期,进入麦田管理的关键阶段。根据气候和田间生产实际,春季管理应该因地制宜、看苗施策,采取针对性技术,促进苗情转化升级,构建合理群体结构,搭好丰产架子,为最终夺取小麦丰收奠定坚实基础。1要高度重视春季麦田管理工作  相似文献   

20.
<正>当前,冬小麦和冬油菜面积稳中略增,播种质量提高,当前苗情长势是近十年同期较好的一年。据农业部12月17日农情调度和农业部小麦专家组田间调查分析,全国冬小麦一类苗占45.7%,同比(下同)增加0.5个百分点;二类苗占39.3%,增加1.5个百分点。一、二类苗合计达到85%,是近十年仅次于2004年的第二好年;三类苗占13.2%,增加1.4个百分点;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