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小麦灌浆期光合产物运转的示踪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应用活体测量技术和示踪动力学原理,建立了双增剂对小麦灌浆期光合产物输配影响的调节模型,并实测了双增剂处理的剑叶光合产物输出系数K_L和输导系统光合产物运转系数K_s分别为0.06和0.24,高于对照20.00%和71.42%;36h内穗光合产物积累率为70.89%,高于对照9.11%;光合产物从叶输到穗所经历的时间比对照提前1h。结果表明,双增剂加快了光合产物向籽粒运输的总速率和加强了光合产物向籽粒方向的分配。  相似文献   

2.
进行小麦秸秆全量还田下早熟晚粳水稻不同播期研究,结果表明:气象条件是影响水稻生产的主导因素,在水稻生产管理方面,应及时根据今后一阶段的天气情况,采取积极措施,确保发挥水稻品种的优势;秸秆还田田块基肥应早施、重施,确保秸秆软化、分解过程中能正常供给水稻生长所需氮肥;早熟晚粳品种不同播期其抽穗进程不一,适期播栽一方面要考虑品种的生育特性,另一方面也要考虑品种的抗逆性情况。  相似文献   

3.
不同秸秆腐熟剂应用效果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进行秸秆腐熟剂对小麦秸秆物化反应试验,结果表明:"金葵子"和"阿姆斯"2种秸秆腐熟剂均对小麦秸秆的腐化分解起到了一定的催化作用,缩短了小麦秸秆还田腐熟期,能够有效降低小麦秸秆前期软化分解吸收氮和产生有害物质对水稻植株生长的负面效应,有利于水稻植株苗期扎根发根促分蘖,增加小麦秸秆还田的利用效果,中后期又由于释放氮等多种有效养分,为水稻穗粒的进化和生长提供了必要的营养元素,促进了水稻产量三要素的协调发展和提高,对水稻增产增收发挥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4.
基因型和播期对不同筋力小麦淀粉糊化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于2004-2005年,选用适于沿淮地区水稻茬种植的6个不同筋力小麦品种(强筋、中筋、弱筋),分别在3个时期播种.利用快速粘度分析仪(RVA)研究基因型和播期对籽粒淀粉糊化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沿淮地区小麦基因型和播期对小麦淀粉糊化特性均有一定影响,6个不同基因型品种的峰值粘度变化基本一致,都随播期的推迟明显有增大的趋势,其他淀粉糊化特性指标在不同播期条件下不同品种存在一定差异;在淀粉糊化特性上两个强筋小麦品种各项指标比较一致,弱筋小麦品种与强筋品种有明显差异,2个中筋、弱筋小麦品种表现不稳定.  相似文献   

5.
《河北农业》2011,(5):15-22
(接上期)河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于2011年3月召开了河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会议,审定通过了玉米、小麦、棉花、大豆、水稻、马铃薯等50个品种。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6.
直播水稻不同茬口品种选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解决直播水稻生产上不同茬口品种选用的问题,通过采用不同熟期类型的品种,按茬口分期播种,得出在迟熟中粳稻区,大麦茬宜选用迟熟中粳类型品种,小麦茬宜选用中熟中粳类型品种,有利夺得直播水稻的优质高产。  相似文献   

7.
为探索不同秸秆腐熟剂对小麦秸秆还田的腐熟效果,于201 2年在水稻上开展了小麦秸秆全量还田腐熟试验,结果表明,小麦秸秆全量还田能增加水稻产量,使用腐熟剂能加速水稻分蘖,并促进水稻增产,但2个腐熟剂的增产效果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已有水稻、小麦不同品种种植展示,分析不同小麦和水稻产量及产量的构成因素等性状,筛选出了增产潜力最大的品种组合"水稻品种连粳7号和小麦品种济麦22",为灌南县的稻麦周年生产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9.
2013年郎溪县秸秆腐熟剂筛选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各秸秆腐熟剂品种均能提高秸秆腐解速度,采用秸秆还田并添加秸秆腐熟剂与无秸秆还田和采用秸秆还田而不使用秸秆腐熟剂相比,可以有效提高水稻的产量,增加籽粒千粒重,提高品质,并且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因此应用秸秆腐熟剂对秸秆进行腐熟还田值得在郎溪县小麦-水稻种植模式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水稻壮秧剂是水稻育秧床土专用调理剂,集营养、消毒、调酸、化控作用于一体,由于简化了育秧操作程序,节省人力,已经成为水稻育苗的一项常规技术。而液体壮秧剂与固体壮秧剂相比省工、省时、省力的特点则更为突出。为了明确易浇壮液体壮秧剂对水稻秧苗素质和返青期的影响,特进行本试验。1试验基本情况1.1试验材料供试材料为易浇壮液态水稻壮秧剂,水稻品种为当地主栽品种空育131,主茎11片叶。1.2方法设计试验采用对比法,设两个处理,三次重复,每个处理区面积40平方米。  相似文献   

11.
【目的】小麦产量和品质性状除了受遗传因子控制外,还受到生态环境条件和耕作栽培措施等外部因子的影响。研究周年耕作模式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持续效应可为优化区域耕作制度提供依据。【方法】基于2004年小麦秋播时建立的长期定位试验,研究成都平原稻麦轮作区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两个因素的5种周年组合模式(麦免稻旋WZRR,麦免稻旋+秋菜WZRRV,麦稻双免WZRZ,麦稻双免垄作WRZB,周年旋耕无秸秆还田CK)对小麦生长发育、产量与品质性状的持续影响效应。【结果】所有耕作模式的小麦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在年际间均呈波动性变化,对照产量在多数年份都处于低值水平,7年平均较其它处理低3.0%-4.7%,随时间推延下降趋势明显,年均递减0.125 t•hm-2。所有处理的有效穗均无明显的时间变化趋势,但穗粒数下降趋势和千粒重上升趋势明显。7年平均,对照的有效穗显著低于其它处理,而穗粒数、单位面积粒数和千粒重在处理之间均无显著性差异。免耕与秸秆还田组合模式具有不同程度提高小麦主要生育阶段耕层土壤速效N、P、K含量和改善中后期个体与冠层质量的作用。WZRZ、WRZB处理的多数小麦品质性状与CK相当或略优,而WZRR、WZRRV处理有降低籽粒蛋白质含量、沉降值、面团稳定时间的趋势。【结论】免耕与秸秆还田利于稳定小麦产量和改善耕地质量,尤以周年免耕秸秆全量还田模式最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华中地区麦—稻轮作系统中小麦季不同施氮水平对后季直播水稻生长发育、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探讨此系统中最佳的氮肥管理模式,为制定合理的氮肥管理方案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方法】采用裂区设计,主处理为小麦季3个不同氮处理(施N 0、105和210 kg/ha,分别记作WN0、WN105和WN210),副处理为后季水稻3个不同氮处理(施N 0、90和180 kg/ha,分别记作RN0、RN90和RN180),测定小麦和水稻不同生育期的株高、分蘖数、叶面积指数和生物量等指标,成熟期测定产量、产量构成因子及秸秆和籽粒氮含量。【结果】与其他施氮量相比,麦季施氮210 kg/ha对后季直播水稻的株高、分蘖数、生物量、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均有明显影响,其中WN210RN90处理的各项指标均较高,整体表现较好。在麦稻季均施氮的情况下,系统周年产量表现为WN210RN180>WN105RN180>WN210RN90>WN105RN90,前3个处理的系统周年产量均在13.50 kg/ha以上;结合小麦产量来看,WN210RN180和WN210RN90处理(3.55 t/ha)高于WN105RN180处理(2.79 t/ha)。【结论】小麦—直播水稻轮作系统中水稻生长季应充分考虑前季小麦的氮肥后效,适当降低后季直播水稻的施氮量。综合考虑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麦季210 kg/ha和稻季90 kg/ha的施氮组合(WN210RN90)为华中地区小麦—直播水稻轮作系统的最佳氮肥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13.
黑龙江省粮食生产结构演变与趋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分析黑龙江省粮食总体生产状况的基础上,以玉米、稻谷、小麦和大豆四大主要粮食作物为研究对象,从产量结构、种植面积结构和单产水平变化三个视角,揭示了黑龙江省粮食生产结构发展演变的规律和特征。这一特征表现为黑龙江省粮食生产经历了从以四种主要粮食作物为主,向以玉米和稻谷两种粮食作物为主的过渡,比较效益是玉米和稻谷在粮食生产中优势地位日益突出的主要原因,但这种生产结构不利于粮食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未来应考虑通过建立新的耕作技术体系来进一步调整和优化粮食生产结构。  相似文献   

14.
小麦、油菜耐缺锰能力田间比较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选用耐缺锰能力不同的7个油菜品种和2个小麦品种,在水旱轮作的严重缺锰土壤上,进行了2种作物不同品种耐缺锰能力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在同样的缺锰土壤上,油菜的耐缺锰能力明显高于小麦。7个油菜品种中,有5个品种仅在秧田期出现了轻度缺锰症,但持续时间较短,移栽至大田后所有油菜品种均未出现缺锰症,且缺锰处理植株叶色、长势和收获后的籽粒产量与正常供锰处理相比没有明显差异。而2个小麦品种则从分蘖期开始出现缺锰症,并一直持续到孕穗期。其中,耐缺锰能力相对较纱的川麦22号发病更为严重。缺锰胁迫使小麦减产30%以上。在水旱轮作的缺锰土壤上,直播油菜相对产量略高于移栽油菜。  相似文献   

15.
在太原市三大农业区布点采集成熟的农作物籽粒 (玉米、高粱、水稻、小麦、谷子)和相应的农田土壤进行Hg含量的测定 ,分析Hg在土壤和作物中的迁移转化的关系。结果表明 ,土壤和作物中的Hg含量有显著相关 ,尤以水稻对Hg的吸收富集最强 ,玉米和谷子次之 ,小麦和高粱较弱。对太原市农田生态系统中的Hg含量进行评价 ,得出土壤Hg有轻微超标 ,其含量分别为水稻土>高粱土>玉米土>谷子土>小麦土 ,作物中Hg含量不超标。  相似文献   

16.
魏斌 《农业展望》2014,(1):53-60
分析了过去10年中国玉米、小麦、大米进口及出口状况。在概括全球玉米、小麦、水稻生产情况的基础上.预计未来全球粮食产量、出口量将会继续增加。对全球粮食主要出口国和进口国情况作了介绍,预计未来阿根廷、巴西和乌克兰玉米出口潜力较大;俄罗斯、乌克兰和澳大利亚小麦出口潜力较大;泰国和越南大米出口潜力较大。预计未来中国口粮(大米)增加进口的难度较大,饲用粮食(玉米)增加进口相对容易,未来国际小麦贸易量波动较大,增加进口需要选择合适时机。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对全区77个样点中单季晚稻、小麦籽粒中六神童金属元素含量的分析,运用质量分析控制技术,经异常值剔除、分布型检验及选用合理的表达形式等数理统计方法,得到了本区单季晚稻及小麦耔粒中Cu、Zn、Pb、CA、Cr、Hg六种重金属元素的背景值。它们分别为:单季晚稻谷粒Cu 4.12ppm、Zn 14.91ppm、Pb 0.087ppm、Cd 0.014ppm、Hg 0.0070ppm、Cr 0.132ppm;小麦耔粒Cu 5.36ppm、Zn 26.78ppm、Pb 0.242ppm、CA 0.0315ppm、Hg 0.0068ppm、Cr 0.187ppm。  相似文献   

18.
农业技术进步是我国粮食生产能力增长的主要原因,为确定不同阶段小麦、玉米、稻谷的技术进步类型,并分析影响粮食生产的主导技术进步模式,选取1999-2016年小麦、玉米、水稻各省面板数据,基于技术进步理论,利用E-S模型与C-D函数,计算三大主粮技术进步贡献率,并对技术进步模式进行阶段性的判别,分解生物化学型技术与机械技术对粮食技术进步的贡献比率。研究结果表明,1999-2016年间我国小麦、玉米、早稻(代表稻谷)生产年均技术进步速度分别为0.67%、0.19%、0.06%,小麦、玉米以机械型技术进步为主导,早稻以生化型技术进步为主导。基于研究结果,发现依靠提高育种能力、高效施肥灌溉等方式提高土地产出率,依靠持续提高机械化水平而提高劳动生产率,提升粮食综合产出率,规范生产栽培过程,充分发挥生物化学类投入技术效能,提高粮食技术成果转化率等是解决现阶段粮食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氨基酸螯合微肥对小麦和后作水稻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江苏如皋高沙土麦稻轮作的大田生产条件下研究氨基酸螯合微量元素肥料对作物产量及品质的效应。结果表明,氨基酸螯合微肥能明显增加小麦穗数和每穗粒数等生物性状。5个施肥处理的小麦产量高低依次为:NPK 氨基酸螯合微肥(NPK AM)、NPK 无机微肥 氨基酸粉(NPK IM A)、NPK 氨基酸粉(NPK A)、NPK 无机微肥(NPK IM)、NPK。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小麦产量NPK AM处理与NPK处理达极显著差异(P<0.01),与其他3处理达显著性差异(P<0.05)。5个施肥处理的小麦蛋白质含量的高低依次为:NPK AM、NPK A、NPK IM A、NPK IM、NPK,统计结果显示,NPK AM与NPK IM之间的差异达显著水平,而NPK AM与NPK之间的差异达极显著水平。结果还显示,氨基酸螯合微肥增加了土壤中的有效态锰、锌的含量,对后作水稻显示稳定的后效。  相似文献   

20.
三种修复剂对稻米甲基汞富集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降低稻田汞(Hg)污染风险,减少稻米中甲基汞(MeHg)的富集,开展了汞污染修复的田间试验,研究3种低成本修复剂(硒肥、秸秆堆肥和甲壳素)施用降低稻米MeHg累积的效果及其可能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硒肥和秸秆堆肥均显著降低稻米中MeHg的浓度,分别降低35%和52%。同时,在水稻生长前中期(10~80 d),硒肥显著降低土壤MeHg浓度55%~69%;在40~100 d,秸秆堆肥显著降低土壤MeHg浓度45%~64%。此外,秸秆堆肥施用显著降低土壤中MeHg的植物可利用性。甲壳素对土壤MeHg浓度及水稻中MeHg的累积没有显著影响。研究表明,硒肥与秸秆堆肥施用能够显著降低土壤中MeHg浓度,进而导致稻米中MeHg浓度显著降低,表明硒肥与秸秆堆肥应用于稻田土壤汞污染修复具有现实可行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