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分析春玉米、春马铃薯种植的农业气候资源。[方法]根据玉米、马铃薯对气象条件的需求,利用彭州市气象观测和土壤湿度资料,采用统计学方法,分析了春玉米、春马铃薯种植的农业气候资源以及彭州市春玉米与春马铃薯套种的农业气候资源优势。[结果]春玉米、春马铃薯的适宜播种期分别为3月下旬~4月上旬、2月上旬~3月上旬。春玉米和春马铃薯生育期间热量资源丰富,土壤水分充足,降水量及总体分布适宜,日照尚够,能满足各生育期的需要,总体配置协调,适宜两者种植。[结论]采用春玉米与春马铃薯套作,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土地、时间、空间,提高光热利用率、改善农田环境、减轻病虫害、增加单位面积的产出,从而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  相似文献   

2.
1甜玉米种植情况 本地区甜玉米分春玉米及夏玉米两季,春玉米有露地直播与地膜移栽两种种植方式,夏玉米主要为直播.  相似文献   

3.
<正>为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发挥边行优势,建平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以铁南街道南沟村为核心区,示范推广了地膜马铃薯套作黏玉米复种大白菜、玉米株间种植秋豆角的一地四收立体栽培模式,经济效益十分显著。平均亩产马铃薯2 593 kg、黏玉米1 600穗、大白菜4 500 kg、豆角220 kg,四茬合计收入8 978.8元,扣除生产投入后,亩纯收入达6 848.8元。1配置方式  相似文献   

4.
甜玉米病虫害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甜玉米种植情况 本地区甜玉米分春玉米及夏玉米两季,春玉米有露地直播与地膜移栽两种种植方式,夏玉米主要为直播。春玉米露地直播一般在4月上中旬播种(4月4—15日),  相似文献   

5.
马铃薯黑色地膜全膜覆盖双垄沟栽培技术就是按照一定带幅起一大一小双垄,采用黑色地膜对农田全部覆盖种植马铃薯的抗旱增产栽培技术。经3年的示范种植,平均单产21 699kg/hm2,比露地(ck)每公顷增产5 962.5kg,增幅37.90%,比露地每公顷增收10 685.20元。增产增收效果明显,是一项能使薯农增收的抗旱种植技术。  相似文献   

6.
胡萝卜是对人体健康有益的重要的蔬菜,在皖北种植有1万hm2。为了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增加收益,探索总结了秋胡萝卜—越冬豌豆—春玉米一年三熟露地高效栽培模式,一般每667m2收获胡萝卜4 000kg、鲜豌豆荚600kg、鲜玉米1 200kg或玉米籽粒500kg,总产值约6 000元。该模式既能增加农民收入,又能保证粮食生产,很有推广价值。该文详细介绍了秋胡萝卜—越冬豌豆—春玉米高效种植模式与技术。  相似文献   

7.
采取平作、沟垄种植、沟垄加垄上覆盖秸秆、沟垄加垄上覆盖地膜、沟垄加全秸秆覆盖等措施 ,并配合以不同耕地方式 ,探讨旱地玉米综合栽培技术。试验结果以机械深耕、沟垄种植、垄上覆盖地膜相结合产量最高 ,达 32 10kg/hm2 ,降水利用率最高 ,为 9.75kg/hm2 。  相似文献   

8.
田间试验表明,覆膜、平衡施肥,拔节水对春玉米有显著增产作用,增产率分别为23.4%、61.9%、4.5%.化肥是地膜的增效剂,地膜、拔节水对化肥亦有显著增效作用.平衡施肥和拔节水,地膜与平衡施肥之间交互作用效应达极显著水平,互作值分别为453.7kg/hm2,1526.5kg/hm2.水、肥、膜三因素之间的互作效应达极显著水平,互作值高达1095kg/hm2.充分利用氮、磷、钾化肥之间,水、肥、膜生产要素之间的交互作用效应,是内蒙古平原灌区春玉米吨粮田增产增效的重要原理之一.  相似文献   

9.
马铃薯双垄面全膜覆盖沟播和大垄膜侧栽培试验初报   总被引:2,自引:4,他引:2  
旱作马铃薯双垄全膜覆盖沟播和大垄膜侧栽培试验结果表明,双垄全膜覆盖大垄膜侧栽培马铃薯综合经济性状良好,折合产量为31 700~32 500 kg/hm2,分别较露地和半膜覆盖增产32.08%~33.63%、21.55%~24.24%,纯收入为11 077.2元/hm2,分别较露地和半膜覆盖增值4 207.4、3 418.4元/hm2;双垄全膜覆盖沟播栽培马铃薯折合产量为28 200~32 300 kg/hm2,分别较露地和半膜覆盖增产15.95%~34.58%、7.80%~23.85%,纯收入为9 850.7 元/hm2,分别较露地和半膜覆盖增值2 980.9、2 191.9元/hm2.建议在降水多的地区采用双垄全膜覆盖大垄膜侧栽培,降水偏少地区采用双垄全膜覆盖沟播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0.
在宁夏平罗县推广应用的地膜马铃薯套种玉米、地膜马铃薯复种大白菜、地膜马铃薯收获后移栽甘蓝3种种植模式的地膜马铃薯产量在3.75万kg/hm2左右,玉米、大白菜、甘蓝产量分别为8 250 kg/hm2、9.00万kg/hm2、7.50万kg/hm2,两茬作物合计产值达24 675~35 250元/hm2。作者重点从选地、整地、施肥,选择适宜品种,适期规范播种,田间管理及收获等方面介绍了各种模式的配套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1.
坡耕地马铃薯套玉米不同种植模式的效益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大区比较法,在坡度27.左右的坡耕地上进行马铃薯套玉米不同种植模式的效益比较试验.结果表明:与顺坡聚垄种植相比,横坡聚垄配置地埂植物绿肥种植的马铃薯增产2 253.6 kg/hm2,玉米增产657.0 kg/hm2.马铃薯和玉米的复合产量增加2 910.6 kg/hm2,纯收入增加1 887.78元/hm2;而且,横坡聚垄配置地埂植物绿肥种植能有效减轻土壤水分和养分的流失,提高坡耕地产出率.  相似文献   

12.
黑色地膜覆膜方式对旱地马铃薯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旱地梯田进行的马铃薯黑色地膜覆盖栽培试验结果表明,黑色地膜全膜覆土垄侧栽培、全膜垄侧栽培和半膜垄侧栽培3种覆膜方式的折合产量分别为47 552.88、43 802.70、41 479.35 kg/hm2,分别较对照露地双行垄作栽培增产27.88%、17.79%、11.54%,且单株结薯数、大中薯率也高,适宜在庄浪县旱地梯田应用。  相似文献   

13.
施氮对套作玉米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研究不同施氮水平下冬小麦/春玉米体系套作玉米的氮素吸收利用特征,并且探索套作玉米氮素高效吸收利用的最适施氮量。试验采用田间裂区设计,设置4个施氮水平(0,150,300,450 kg/hm2),2个种植模式(春玉米单作和冬小麦/春玉米)。结果表明,整个生育过程,套作玉米相较于单作玉米表现出氮素积累优势,在施氮量为300 kg/hm2时,套作玉米氮素积累量达到最大;随施氮量增加,玉米的氮素利用率逐渐降低,但套作玉米仍较单作玉米表现优势;成熟期套作玉米籽粒的氮素积累量较单作玉米显著增加;在施氮量为300 kg/hm2时,套作玉米的叶片贡献率显著高于单作玉米和其他套作玉米施氮处理。套作玉米具有氮素吸收利用及转运优势,合理施氮可促进套作玉米叶片氮素向籽粒转运。  相似文献   

14.
对陇中旱地膜侧马铃薯与露地马铃薯的产量、水分利用效率、耗水量的研究结果表明膜侧种植马铃薯较露地种植马铃薯增产4 382.25 kg/hm2.增产率30.62%,水分利用效率膜侧种植较露地种植提高5.92 kg/(mm·hm2),增加6.51%.在降水量为46.70 mm的情况下,膜侧种植区0~200 cm土层水分含量较露地种植区提高17.03mm,耗水量增加31.23 mm.  相似文献   

15.
采用秋覆膜、顶凌覆膜、春覆膜、露地4种方式,研究不同覆膜时期对马铃薯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秋覆膜垄侧穴播增产效果最佳,产量为46 568.81 kg/hm~2,较露地垄侧穴播增产64.73%;商品率为86.8%,较露地垄侧穴播提高16.7个百分点,适宜在旱作区马铃薯生产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不同膜色和覆盖方式对马铃薯地温及水分效应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膜色和覆盖方式对马铃薯生育期内土壤含水量、土壤温度、水分生产效率以及马铃薯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覆膜可提高土壤含水量、耕层土壤温度。0~200 cm土壤含水量全膜覆盖明显高于半膜平覆和露地,0~100 cm土壤含水量全膜覆盖高于半膜覆盖1.66%~2.42%、高于露地0.78%~3.50%;覆膜后耕层土壤温度均高于露地。覆膜能提高马铃薯鲜薯产量和水分生产效率。早春白色地膜半膜平覆处理马铃薯鲜薯产量31 657.23 kg/hm 2,增产62.73%,水分利用效率提高49.51%,为最佳覆膜方式。  相似文献   

17.
旱地春小麦秋季覆膜(简称春膜秋覆)穴播栽培技术是定西县农技中心科技人员针对本区降水多集中于夏秋两季,休闲期土壤水分蒸发量大,春旱严重,常造成春小麦不能适时覆膜播种或播种后出苗不全,导致地膜小麦增产不增收的实际问题而提出的一项主动抗旱增产新技术。该项技术的关键是改旱地春季覆膜为上年秋季覆膜,把解决春旱问题的重点放在保蓄秋季降水和抑制冬春蒸发上,在不增加成本的情况下,每hm2可增产小麦450~600kg,增产率为12%~18%。 1 增产效果 1998~1999年示范结果表明,春膜秋覆的增产效果十分显著。1998年在馋口乡赵家铺村和青岚乡符家村种植的0.8hm2秋膜春小麦平均单产为4 260kg/hm2,比春膜小麦增产510kg/hm2,增产率为13.6%;比露地春小麦增产1 020kg/hm2,增产率为31.5%。1999年在四季连旱情况下,馋口乡赵家铺村和团结乡小山村示范种植的11.3hm2秋膜春小麦仍取得显著的增产效果,平均单产达4 443kg/hm2,比春膜小麦增产570kg/hm2,增产率为14.7%;比露地春小麦增产1 296kg/hm2,增产率为41.2%。 2 增产机理 2.1 蓄水保墒,水分利用率高 小麦春膜秋覆穴播栽培技术通过最大限度地保蓄天然降水,提高播前贮水,减少休闲期土壤水分无效蒸发损失,从而显著提高水分利用率。据测定,播种期0~20cm土壤含水量秋覆膜为15.6%,比露地对照高4.8%;苗期0~20cm土壤含水量秋膜小麦为13.2%,比春膜小麦高2.4%,比露地小麦高3.2%。另外,就水分利用率而言,秋膜小麦为18.1kg/(mm.hm2),春膜小麦为15.7 kg/(mm.hm2),露地小麦为12.9kg/(mm.hm2),由此可见,秋覆膜能显著提高旱地小麦的水分利用率。  相似文献   

18.
马铃薯是通渭县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但由于受春夏干旱与高温的影响,早熟马铃薯产量长期在低水平徘徊。针对这一问题,我们于2004年开始采用白色地膜行间覆盖与垄下种植相结合的方法,探索提高旱地早熟马铃薯单产的有效途径,经过6 a的试验,研究出了具有简便可靠、省工省力、减少青头薯、提高产量和商品率等特点的旱地早熟马铃薯膜际小垄下播栽培技术,可使早熟马铃薯平均产量达44 023.5 kg/hm^2,较传统露地种植平均增产155.5%。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9.
不同种植模式对昭通市昭阳区早春马铃薯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昭通市昭阳区进行早春马铃薯不同播期覆膜与露地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分期播种覆膜产量最高的是2月18日播种,鲜薯产量达22 666.67 kg/hm2,而露地产量最高的为1月30日播种,鲜薯产量达18 333.33 kg/hm2。  相似文献   

20.
张掖地区海拔1 570 m,位于北纬38°56′,东经100°26′,年降水量为129 mm,年蒸发量为2 048 mm.为了充分挖掘该区土地增产潜力,我们于1998-1999年在张掖地区九公里进行了地膜马铃薯、大葱、地膜玉米两年三收栽培模式试验,结果马铃薯产量30 000 kg/hm2,大葱产量30 000~37 500 kg/hm2,两作物销售产值达27 000~30 000元/hm2,地膜玉米产量9 750~10 500 kg/hm2,取得了较好的效益,现将其栽培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