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在新的历史时期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十六届六中全会做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决定,再次强调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但是,由于我国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发展差距较大,新农村建设将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  相似文献   

2.
“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而农民问题的核心是农民增收困难。农民增收既是个经济问题,也是个政治问题。要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必须尽快建立促进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四平市是农业大市,农业总产值占全市GDP的64%,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60%,解决好“三农”问题特别是农民增收问题对四平农业农村经济和整个国民经济发展至关重要。结合四平市实际,就如何建立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长效机制提出如下建议。  相似文献   

3.
《农村实用技术》2006,(11):11-11
为进一步建立科技服务“三农”的长效机制,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第生产力在农民增收中的作用,把先进、实用的农业科技送到村、送到户,切实提高广大农民的科技意识和科技素质,增强农民运用科技发展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能力。  相似文献   

4.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统揽全局、着眼长远、与时俱进做出的重大决策,是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发展阶段和发展任务的科学把握,也是新阶段“三农”工作指导思想的发展。新阶段“三农”问题的中心任务是要实现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和农村繁荣。国外推进农业产业化的经验和我国十几年来产业化实践充分表明,推进农业产业化是新时期破解“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举措和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5.
2月21日,中央“一号文件”《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公布,这是2004年以来我国连续第3个以农业、农村和农民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显示了党中央解决“三农”问题的决心。2004年党中央、国务院就农民增收问题发布了“一号文件”,为我国农业发展开创出新局面;2005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聚焦“三农”,引领农民增收6.2%、粮食增产3.1%,进一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本期的专题报道对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进行解读,旨在与读者一起共同深化对“一号文件”和“三农”政策的认识。[编者按]  相似文献   

6.
改变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明显滞后的局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最艰巨的任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破解“三农”问题、加快农村全面小康建设指明了方向。社会主义新农村,新就新在实现我国的农业现代化,新就新在高新技术在农村中的应用。信息技术是当今世界发展最快的高新技术,它正推动着全球经济朝着以计算机及信息网络为基础的信息化方向发展,在此背景下我国农业开始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农业现代化是农业信息化的最终目标。信息技术,是我国发展现代农业必然选择的支撑技术,因此将农业信息化确立为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平台,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7.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键在"建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十六大五中全会在“我国总体上已经进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和“初步具备了加大力度扶持‘三农’的条件和能力”的时代背景下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历史性抉择,意义非常深刻,内容非常丰富,任务非常艰巨。我国经济建设的实践表明:“三农”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很大的约束力,农业效益上不去,国民经济发展就要受阻,农民收入上不去,拉动内需就要受阻,农村经济上不去,农村安定就要受阻。同时还将证明:没有持续发展的农业,就不可能有持续发展的工业;没有繁荣富裕的农村,就不可能有繁荣富裕的城市;没有农民的小康,就不可能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民收入的稳步提高,就不可能有工业品的广阔市场。“三农”的这种特殊性质,决定了“三农”的特殊地位,这就是党中央为什么始终坚持把“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真谛所在。[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科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出发,明确提出继续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目的是要逐步把农村建设成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  相似文献   

9.
近日,广东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决定》共有10个部分39条,对我省今后如何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了全面部署,提出了惠及全省几千万农民的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体现了我省解决“三农”问题的新政策思维,将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省加强“三农”工作、指导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纲领性文件。  相似文献   

10.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它不但涵盖了以往国家处理城乡关系、解决“三农”问题的内容,而且还赋予其新时期的建设内涵,最终目标是要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1新农村建设的背景1.1农村面貌变化较慢改  相似文献   

11.
休闲农业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圣军  张宇 《四川农场》2007,(2):22-25,21
“三农”问题一直是党和政府关注和致力解决的问题,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则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具体化和深入化。随着我国小康社会的全面开展,农村问题也就提上了议事日程。社会主义新农村如何建设?目前学术界和政界都提出了一些比较可行的理论和实践可供借鉴和选择。但是,我国幅员辽阔,农村人口比重大,如果完全依靠政府投入或农民自己解决明显比较困难,那通过何种方式可以既解决政府投入资金有限和农民自身能力发展空间有限的矛盾呢?  相似文献   

12.
加快农业科技进步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杭州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的实施,揭开了杭州市“三农”工作新的篇章,标志着杭州市农村社会经济步人了新的发展阶段。如何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发挥科技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强大支撑作用,更好地实施“农业提升工程”,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战略重点。[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三农”问题正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成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为此,国家出台了一系列重农补农的政策和法规,如“多予、少取、放活”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乡村、机关服务基层”,取消农业税等。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第一次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  相似文献   

14.
张晓燕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8):5618-5619
“三农”问题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不可分割的关系。从“三农”现状入手,分析影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因素,并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提高农民素质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环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展 《江西农业学报》2006,18(6):155-156,161
简述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提高农民素质的重要性,分析了当前我国农民素质存在的某些缺陷,就如何提高农民素质进行了思考,并提出了若干对策。  相似文献   

16.
何展 《甘肃农业》2006,(9):16-17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历史任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农民、农村、农业的问题,归根结底是农民的问题,人的问题。所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环节是提高农民素质,只有农民整体素质提高了,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村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相似文献   

17.
简述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提高农民素质的重要性,分析了当前我国农民素质存在的某些缺陷,就如何提高农民素质进行了思考,并提出了若干对策。  相似文献   

18.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来,广东省委、省政府先后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解决“三农”问题,使全店“三农”工作出现了可喜局面:农村形势很好,经济发展较快,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党的建设不断加强。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广大农村基层干部辛勤努力。  相似文献   

19.
王关妙 《新农村》2007,(11):39-40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重大历史任务,为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指明了方向。为提高农民素质,目前,绍兴有关部门广泛开展各种农民教育培训活动。然而看似红火的培训背后,却存在着一些问题与不足。一是培训千人一面,缺乏特色,不能与新农村建设和发展当地经济有机结合,农民对此兴趣不大;二是教育培训浅尝辄止,脱离实际,收到的效果难令农民满意;三是培训脱离就业,只抓培训,忽视就业跟踪服务。总之,农民教育培训工作亟待改进。根据我们几年来的实践与探索,对在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如何加强农民教育培训谈几点想法。1.…  相似文献   

20.
谢清坤  陈潇 《现代农业》2007,(8):106-107
2005年中央对新农村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又对建设新农村如何起好步、开好局做了周密的部署,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各地全面展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我国总体经济发展步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形势下,统筹城乡发展、有效破解"三农"问题的根本指针,也为今后农村的发展指明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