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早稻田蜘蛛种群消长呈"N"型,八斑球腹蛛、拟水狼蛛等优势种群不突出;晚稻呈"U"型,八斑球腹蛛、拟水狼蛛等优势种群比早稻明显。早稻、连作稻蛛虱比高,单季稻蛛虱比低。对空间分布型格局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八斑球腹蛛、拟水狼蛛和蜘蛛混合种群,在水稻分蘖至抽穗期属聚集分布,个体之间相互吸引。  相似文献   

2.
本文运用5种典型聚集度指标考察测定3块不同生境的格氏栲各空间格局类型以及分析其格局形成原因;同时,进一步探讨不同发育阶段格局动态规律及趋势,结果表明:格氏栲+木荷+蚊母树样地、格氏栲+木荷+马尾松样地成树阶段的格局呈随机,格氏栲+马尾松+米槠样地则呈聚集;3块样地幼苗阶段均呈聚集型分布,随着时间推移逐步扩散,不同生境扩散程度不同。  相似文献   

3.
对杭州效区结球甘蓝和小白菜上萝卜蚜种群的空间格局及其时序动态做了定量分析。两类蔬菜上萝卜蚜种群终年呈聚集分布,但聚集强度变化有明显的季节规律,一年中11月前后有一个明显的扩散高峰。在一季作物上的聚集强度随时间的变化过程因季节而异,春夏季为高-低-高,夏秋季一直较高秋冬季又为高-低-高,冬春季从低向高持续上升,最后对萝卜蚜种群空间图式及其时序动态特征的成因,尤其是气温和植株营养条件变化的影响进行了计  相似文献   

4.
蒙古栎种群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动态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应用概率函数和聚集强度指标对蒙古栎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进行了拟合和分析比较.种群各层次均呈聚集型分布,但在更新层→演替层→主林层的过渡中,聚集强度由大变小,但最终没有消除聚集的特性.在蒙古栎林分生长的立地上,群聚有利于种的存活和延续,一定程度上也决定于种的繁殖特性和林隙的形成.  相似文献   

5.
采用扩散型指数和回归模型分析柑桔锈螨种群空间格局,结果表明,该锈螨种群均呈聚集型,格局基本成分是个体群,个体群的分布也是聚集型。进行资料代换时可用负二项分布的代换公式y=lg (x k/2)。本文还提出估计田间种群数量时的最适抽样数。  相似文献   

6.
本文运用5种典型聚集度指标考察测定3块不同生境的格氏栲种群空间格局类型以及分析其格局形成原因;同时,进一步探讨不同发育阶段格局动态规律及趋势.结果表明:格氏栲+木荷+蚊母树样地、格氏栲+木荷+马尾松样地成树阶段的格局呈随机,格氏栲+马尾松+米槠样地则呈聚集;3块样地幼苗阶段均呈聚集型分布,随着时间推移逐步扩散,不同生境扩散程度不同.  相似文献   

7.
8.
对杭州郊区结球甘蓝和小白菜上萝卜蚜种群的空间格局及其时序动态做了定量分析.两类蔬菜上萝卜蚜种群终年呈聚集分布,但聚集强度变化有明显的季节规律,一年中11月前后有一个明显的扩散高峰.在一季作物上的聚集强度随时间的变化过程因季节而异,春夏季为高→低→高,夏秋季一直较高。秋冬季又为高→低→高,冬春季从低向高持续上升,最后对萝卜蚜种群空间图式及其时序动态特征的成因,尤其是气温和植株营养条件变化的影响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9.
塔里木胡杨林主要种群空间分布格局与动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新疆塔里木阿瓦提县天然胡杨林内设置50 m×50 m标准样地1块,应用相邻格子法进行野外调查获取资料.应用方差/均值比的t检验法、聚集强度指数和理论分布模型对胡杨林主要种群空间分布格局与动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乔木层的2个优势种群空间分布均呈聚集分布,胡杨种群的聚集强度大于灰叶胡杨;灌木层的2个伴生种群也均呈聚集分布,柽柳的聚集强度较大;草本层中甘草种群呈聚集分布,西北天冬呈随机分布.Taylor幂法则、Iwao m*对X的回归模型均显示胡杨、灰叶胡杨种群呈聚集分布.灰叶胡杨在不同发育阶段的空间格局均呈聚集型,随发育进程其聚集强度逐渐减弱.胡杨种群不同发育阶段呈随机→聚集→随机分布.不同种群和不同发育阶段的空间分布格局差异与其生态生物学特性和种群间的竞争排斥有关,而且与物种的生境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采用定点夹夜法,调查鼠密度;用聚集性指数和扩散系数确定黄毛鼠种群空间格局;分析种群聚集均数,探讨引起黄毛鼠聚集的原因。在时间序列中,黄毛鼠雌性、雄性各自统计和两性合起来统计,空间格局主要是聚集分布。其聚集程度随季节、种群密度大小而异,聚集性指数与鼠密度呈显著负相关。引起黄毛鼠聚集分布的原因是环境因素。黄毛鼠在田间的空间格局是聚集分布,非均匀分布;害鼠聚集分布与环境有关。黄毛鼠种群空间格局研究结果为鼠害防制和鼠情监测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利用SSR分子标记,对平榛居群结构和遗传多样性进行了初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平榛克隆繁殖虽然占有优势,但仍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H_o=0.714 8);同时确定了平椿的遗传个体,同一株丛(系)内个体基本上为1个独立的遗传个体,相邻的株丛(系)个体基因型基本一致,克隆繁殖比率较大.  相似文献   

12.
为了在我国铁岭地区选育出坚果品质优良的平榛单株,通过实地调查与室内测量的方法,初选出栽培平榛优良单株87株和野生平榛优良单株58株。对初选优良平榛单株坚果品质进行复选,结果表明,平榛坚果形态指标变异程度较大,具有很大的改良潜力。栽培平榛的坚果品质高于野生平榛,栽培平榛果仁质量平均值比野生平榛果仁质量平均值高26.67%,出仁率平均值比野生平榛出仁率平均值高2.51%,说明栽培管理措施可以提高野生平榛的品质。平榛坚果形态的相关性分析表明,坚果大小与果皮厚显著影响坚果的质量,可通过改良果实的大小,降低果皮厚来提高出仁率。通过聚类分析可将栽培平榛分为7类,野生平榛分为5类,从栽培平榛的第五类和野生平榛的第四类中可以选育出果皮薄、出仁率高的优良单株;从栽培平榛第六类和野生平榛第五类可以选育出大果、果实和果仁质量较大的优良单株。通过主成分分析选出坚果品质综合性状优良的栽培平榛单株6株,野生平榛单株4株。  相似文献   

13.
平榛(Corylus heterophylla)与毛榛(Corylus mandshurica)果实形态,特别是果皮显微构造研究国内尚未见报道。本研究在野生榛子选优采种基础上,对两种榛子果实形态,果皮显微结构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两种榛子形态指标存在显著差异,果皮显微结构存在显著差异。可指导当前林区发展榛产业,解决选优采种、种子催芽处理、育苗生产上遇到的理论依据缺乏问题。  相似文献   

14.
榛子种实SOD同工酶酶谱及变异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来自不同地点,不同生态型的12个榛子种子样品和1个毛榛子对照样品进行了超氧歧化酶同工酶酶谱比较分析。结果发现,在形态特征相近而生于不同地点的榛子个体间SOD同工酶酶谱相同,且较稳定,而在同种不同生态型间,不同种间即使唤生于同地点同生境SOD同工酶酶谱差异亦较显著。  相似文献   

15.
平榛种子层积催芽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平榛种子发芽困难的问题,层积天数用0 d、30 d和60 d三个水平,赤霉素的浓度采用0 mg.kg-1、80 mg.kg-1和120 mg.kg-1三个水平,两因素组合共9个处理,重复三次,对平榛种子进行层积催芽试验。试验结果表明:采用层积可以有效破除种子的休眠,出苗率和苗高以层积60 d与赤霉素80 mg.kg-1的处理为最好;层积处理的催芽效果优于赤霉素的处理;采用层积与赤霉素相结合处理种子,比单独采用赤霉素处理更有利于平榛种子的发芽和苗木生长。  相似文献   

16.
为了对优良品种的选育提供科学依据,以进入盛果期的不同品系平欧杂种榛果实为研究对象,采用方差分析、相关性分析、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对果实经济性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供试平欧杂种榛的坚果质量2.10~3.90 g,坚果三径均值16.80~22.39 mm,果仁质量0.85~1.50 g,果壳厚度1.38~2.17 mm,果腔系数0.60~0.89,出仁率25.05%~45.32%;供试平欧杂种榛品系坚果性状、果仁性状和出仁性状之间均存在显著差异,变异系数7.60%~35.49%;在品种选育时,坚果、果仁的质量和整齐度选择空间最大,坚果形状指数和三径均值以及果仁三径均值的选择余地最小,各经济性状间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性,通过聚类分析,将供试平欧杂种榛划分为3类;影响平欧杂种榛果实经济性状的主要指标为出仁率、果腔系数、果仁质量、果仁形状指数和壳厚。根据经济性状的综合得分值,筛选出84-41、83-33、B-21、B-3和84-310等品系的坚果综合经济性状较优。  相似文献   

17.
榛子叶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榛子叶中的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开发榛子叶资源。方法利用1HNMR、13CNMR谱与化学方法鉴定从榛子叶中分离得到的化合物的结构。采用荧光酶标记法测定榛子叶提取物的抗金属蛋白酶活性。结果从榛子叶中分离得到6个化合物:1,3,5,8-四羟基-2,4-二(3-甲基丁-2-烯基)双苯吡酮(1),山奈酚(2),4-羟基-3-甲氧基苯甲酸(3),对羟基苯甲酸(4),儿茶酚(5),2,7-二羟基-3,5-三甲氧基-9,10-二氢菲(6)。测定了化合物(6)的抗金属蛋白酶活性。结论化合物(1)~(6)为首次从该植物叶中获得,化合物(6)对金属蛋白酶(MMP)的抑制作用较强。  相似文献   

18.
徐建  王婷婷  杨波  张显涛 《安徽农业科学》2012,(5):2669-2670,2673
[目的]建立榛子雄花中槲皮素和山萘素含量的测定方法。[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榛子雄花中槲皮素和山萘素的含量。色谱条件:色谱柱为Diamonsil C18(250 mm×4.6 mm,5μm);无水甲醇-浓度0.4%磷酸溶液(50∶50,V/V)为流动相,流速为1.0ml/min,检测波长为360 nm。[结果]槲皮素在0.022~0.658μg/ml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r=0.999 9,平均回收率为99.4%,RSD为0.73%;山萘素在0.012 1~0.362 0μg/ml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r=0.999 9,平均回收率为100.4%,RSD为1.49%;测得各地样品中榛子雄花中槲皮素的含量为0.35~0.58 mg/g,山奈素的含量为0.174~0.512 mg/g。[结论]该方法简单、快速、重现性好,可用于榛子雄花中槲皮素和山萘素的含量测定。  相似文献   

19.
施肥对太子参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进行连续 3年品比试验,探讨施肥对不同太子参品种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太子参品种间低水平追肥增产与高水平追肥减产的特性差别不大;太子参不耐肥,应以基肥、有机肥为主,在生长过程中,追施少量N、K复合肥,有利于植株生长及产量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