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高温胁迫对菠菜叶片保护酶活性和膜透性的影响   总被引:29,自引:1,他引:29  
李敏  王维华  王然  刘润进 《园艺学报》2004,31(1):99-100
 对两个耐热性不同的菠菜( Spinacia oleracea L. ) 品种进行了高温(昼35 ℃/ 夜25 ℃) 处理, 以20 ℃/ 15 ℃为对照, 测定了高温胁迫对菠菜叶片中保护性酶类活性和膜透性的影响。结果表明, 高温处理后, 耐热品种叶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 、过氧化氢酶(CAT) 和过氧化物酶(POD) 活性的增幅大于不耐热品种, 而不耐热品种叶片中丙二醛(MDA) 含量和膜透性的增幅大于耐热品种。  相似文献   

2.
甘蓝耐热性鉴定方法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比较了在不同高温条件下 6个甘蓝育种材料的热害表现 ,对其进行了幼苗的电解质渗透率测定、人工气候箱高温胁迫鉴定以及夏季日光温室高温鉴定 ,结果表明 ,电解质渗透率测定、夏季日光温室高温鉴定基本能反映甘蓝耐热性差异 ,但难以区分耐热和较耐热品种的差异。而以甘蓝叶片发黄萎蔫为热害指标的人工气候箱高温胁迫鉴定方法可以明显地反映出甘蓝的耐热性差异 ,并确定在 36 .5℃恒温下对甘蓝幼苗进行 6d(天 )的处理是甘蓝耐热性选择的适宜压力  相似文献   

3.
高温胁迫对黄瓜幼苗叶片质膜透性及保护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耐热性不同的两个黄瓜品种为试材,以昼28℃/夜13℃为对照,研究其在高温胁迫下(昼35℃/夜20℃)细胞膜透性与保护酶活性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高温胁迫使黄瓜幼苗叶片脯氨酸(Pro)含量积累量、过氧化物酶(POD)活性、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电解质渗漏率(EL)、丙二醛(MDA)含量均上升.耐热品种脯氨酸含量积累量、保护酶POD、CAT活性上升幅度大于不耐热品种,而电解质渗漏率、丙二醛含量增幅小于不耐热品种;而保护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呈下降趋势,耐热品种下降程度小于不耐热品种.解除逆境胁迫正常温度恢复2天,两品种各项指标值均有所恢复,且耐热品种恢复程度大于不耐热品种.  相似文献   

4.
辣椒热胁迫及耐热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热胁迫已经成为辣椒生产中不可忽视的环境因子.从热胁迫对辣椒生长发育的影响、辣椒耐热性的鉴定及提高辣椒耐热性的措施等方面,对近年来国内外有关辣椒耐热性研究的进展进行了综述,为进一步揭示辣椒耐热机制和提高辣椒耐热性的研究提供思路和参考.热胁迫下辣椒叶片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Cs)和蒸腾速率持续下降,花粉和花药正常发育受阻,抗氧化系统受到破坏,胞内Ca2+分布异常,激素比例改变,但使用耐热品种可减轻热胁迫的影响.辣椒耐热性的鉴定指标主要包括胁迫类、保护类、光合作用类和生殖类指标等.由于涉及的代谢过程较多,辣椒耐热性需从多方面进行综合评价.提高辣椒耐热性的主要措施有热锻炼、外源化学物质处理、培育耐热品种等,其中培育耐热品种是最经济有效,同时也是对生态环境最友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大白菜感染甘蓝链格孢后三种抗氧化酶活性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2个抗病和2个感病的大白菜品种为材料,研究人工接种甘蓝链格孢后叶片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和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的动态变化及其与抗病性的关系。结果表明:抗病品种在受到甘蓝链格孢侵染时,叶片内POD活性反应较感病品种快,但POD活性值上升比感病品种小;抗病品种在受到病原菌侵染时,叶片内CAT活性反应快,且一直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而感病品种在受病菌侵染后叶片内的CAT活性变化缓慢,变化程度低;另外无论是抗病品种还是感病品种的PAL酶活性在接种后的动态变化有相似规律,接种后所有品种的PAL酶活性均比未接种前增加。  相似文献   

6.
为筛选抗病、优质、高产、耐热且符合市场需求的越夏甘蓝品种 ,供海拔 5 0 0~ 70 0m山区大面积推广应用 ,2 0 0 2年磐安县蔬菜技术推广站引进了一些耐热甘蓝品种 ,经栽培试种和小区品比试验取得成功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参试品种 强力 5 0 (上海市种子公司 )、爽夏甘蓝 (上海市种子公司 )、超秋甘蓝 (日本武藏野种苗园 )、正大早秋甘蓝 (江苏正大种子有限公司 )、夏光甘蓝 (上海市种子公司 )。以夏光甘蓝为对照品种(CK)。1.2 试验方法  2 0 0 2年 5月至 8月 ,在磐安县玉山镇方塘村安山子畈胡志良承包的土地上进行试…  相似文献   

7.
以枳壳、宜昌橙、龟井、本地早、柠檬、酸橙为试材,对其离体枝叶进行湿热空气和温浴处理.测定叶片在热处理过程中游离脯氨酸含量、过氧化物酶活性、细胞膜透性的变化.结果表明:叶片游离脯氨酸含量和由叶片细胞膜透性(电导值)变化计算出的半致死温度两项指标可用于柑桔叶片耐热力的测定;本试验所测定的6种柑桔中,以酸橙较为耐热,柠檬次之,枳壳、宜昌橙较不耐热.  相似文献   

8.
高温胁迫下番茄体内ABA水平的变化及其对花粉萌发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研究了番茄耐热品种和不耐热品种在高温条件下内源ABA水平的差异, 探讨了外源ABA处理对高温下花粉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 在常温下, 耐热与不耐热品种叶片中ABA差异不明显, 但在高温下, 耐热品种叶片ABA含量提高的幅度明显大于不耐热品种; 耐热品种花器官中ABA含量无论在常温还是在高温下, 都高于不耐热品种; 外源ABA处理可以显著减轻高温对花粉萌发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9.
郭振海 《长江蔬菜》2005,(12):18-19
近年来,沙县农技站引进江苏正大公司春秋双丰二号甘蓝、迎春甘蓝、爱春甘蓝和大绿种苗科技有限公司爱夏甘蓝等多个甘蓝品种进行四季栽培试验,解决了我县以往夏季栽培没有较耐热的甘蓝品种和春季栽培没有耐抽薹的甘蓝品种问题.现将有关甘蓝新品种栽培配套措施作如下阐述.  相似文献   

10.
外源褪黑素对高温胁迫下甘蓝幼苗生理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甘蓝品种"秦甘58"为试材,对甘蓝叶片喷施不同浓度褪黑素(MT),研究了外源褪黑素预处理对高温胁迫下甘蓝幼苗各项生理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外源MT预处理能够降低高温对甘蓝幼苗叶片中叶绿素含量的影响,外源MT预处理能显著降低高温胁迫下甘蓝幼苗叶片相对电导率、丙二醛(MDA)含量,增加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和增强叶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说明MT预处理能够减弱高温胁迫对甘蓝幼苗光合(叶绿素)的影响,减少电解质的外渗,保护脂膜的完整性,能降低高温胁迫条件下甘蓝幼苗叶片的细胞膜膜质过氧化水平,提高相关抗氧化酶的活性,缓解高温对甘蓝幼苗的伤害,提高甘蓝幼苗对高温胁迫的抵御能力。  相似文献   

11.
大白菜游离小孢子培养胚胎发生中的加倍机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Leica体视显微镜, DAPI荧光染色观察比较大白菜小孢子正常发育为成熟花粉粒与游离小孢子培养胚胎发生细胞核的分裂方式, 探讨大白菜游离小孢子培养胚胎发生及其自然加倍的机理。观察结果显示以B途径为主要发育途径的大白菜小孢子, 胚胎发生的启动机制是热激诱导下单倍体小孢子体积膨大, 染色体发生自然加倍, 从而激发小孢子进入孢子体发育途径; 大白菜小孢子胚再生植株具有较高的自然加倍率, 这与小孢子培养热激诱导激发小孢子单核自然加倍为二倍体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磷酸变位酶遗传表现与结球白菜耐热性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郑晓鹰  吴国胜 《园艺学报》1998,25(3):252-257
用结球白菜耐热和热敏感品种,研究了种苗中磷酸变位酶(PGM)同工酶表现形式与耐热性的关系。发现PGM-2位点带型的表现形式与耐热性相关。用耐热与不耐热品种杂交后的F1、F2和F3代株系分析了PGM-2位点与耐热性的相关性,结果表明,PGM-2位点可以作为结球白菜的一个耐热标记位点。  相似文献   

13.
从北京地方品种与台湾材料杂交后代中选出自交不亲和系8540,从山东省一材料经多代自交育成自交不亲和系82137,经杂交育成大白菜一代杂种北京小杂61号。该品种结球紧实,品质优良,生长期60~65d(天),耐热,抗病毒病、霜霉病和黑斑病,净菜产量4000~5000kg·(667m2)-1。现已在北京、河南、山东、新疆、四川、福建、辽宁等地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早熟耐热大白菜新品种潍白1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潍白1号大白菜是利用漳浦403和浙小401两个优良自交不亲和系配制而成的极早熟耐热大白菜一代杂种,具有早熟、耐热、优质、高产等优良性状,从定植到获45~50天,一般667m2产量5000kg以上,其产量、商品品质及杂种优势都明显优于夏阳。目前已在湖北、广东、广西、贵州等地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15.
普通白菜苗期耐热性鉴定方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人工气候箱高温处理方法,分别于春、秋和夏季,在6种不同的高温条件下对10份普通白菜材料进行连续7 d的高温处理研究其耐热性。结果表明,在不同的高温胁迫下,各供试材料均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热害症状,如叶片反卷、失绿等,并随着温度的升高和处理时间的延长,热害症状加剧。以春季和秋季采用37 ℃/27 ℃(昼/夜)处理幼苗4 d后调查其热害指数,可以显著反映出普通白菜各品种间的耐热性差异。而夏季采用自然温度育苗后在37 ℃/27 ℃(昼/夜)下不能显著区分普通白菜各品种间耐热性差异。  相似文献   

16.
热激处理对蝴蝶兰组培褐变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杨玲  葛红  黄绵佳  赵滢 《园艺学报》2008,35(1):143-146
以蝴蝶兰叶片为试验材料,研究热激处理在抑制组织褐变中的作用。采用45 ℃条件下热激处理10 min,再经过常温下的不同恢复时间后,对叶片切割接种。然后在不同培养时间,对组织的褐化指数、总酚含量以及PAL等褐变相关指标进行测定比较。结果表明,采用热激处理的蝴蝶兰,再经常规培养条件下(25 ℃)培养48 h后,进行切割接种,可显著减轻随后培养过程中的褐变程度。  相似文献   

17.
热激处理抑制牛蒡鲜切片褐变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冯岩岩  王庆国 《园艺学报》2012,39(11):2258-2264
 研究了热激处理对鲜切牛蒡褐变的影响及其抑制褐变的机理。结果表明,切后50 ℃ 6 min,55 ℃ 3 min和切前50 ℃ 10 min 3种不同热激处理均较好地抑制了贮藏期间鲜切牛蒡的褐变。在1 ℃,未经处理的对照3 d就明显褐变。热激处理的牛蒡贮藏至12 d仍具有较好的色泽,且失水程度明显低于对照,感官品质明显好于对照。热激处理抑制了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总酚含量和呼吸速率的上升,是其延缓褐变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大白菜品种耐热性的鉴定方法   总被引:39,自引:2,他引:37  
通过对电导法、人工模拟气候鉴定法、叶绿素测定法的鉴定结果与夏季自然鉴定结果的相关性分析表明:前两种方法能基本反映大白菜品种的耐热性。叶片细胞电解质渗透率及热害指数与高温结球率之间有极显著的负相关性。而高温处理后叶绿素含量变化率没有一定的规律性,不能作为一个耐热生理指标。  相似文献   

19.
芥蓝与菜薹杂种后代对TuMV的抗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了芥蓝以及芥蓝×菜薹种间杂种后代对芜菁花叶病毒(TuMV)油菜株系的抗性。结果表明,芥蓝对广州地区TuMV油菜株系具有近于免疫的抗性。芥蓝×菜薹种间杂种回交后代抗TuMV油菜株系的选择效应受回交亲本影响很大:用抗病品种与杂种回交的后代,经两次系统选择后,已获得16个经济性状较好的白菜抗病品系;但用感病品种与杂种回交两代之后,抗病性明显下降,经两代系统选择未能获得抗病的菜薹品系。  相似文献   

20.
Plant small heat shock proteins (sHSPs) are abundant and diverse proteins involved in various stresses. In this study, a small heat shock protein gene (VcHSP17.7) encoding a 160-amino acid protein was isolated from the highbush blueberry (Vaccinium corymbosum L.). Sequence alignment and phylogenetic analysis indicated that the VcHSP17.7 is a member of the plant cytosolic class II sHSPs; this finding was supported by the subcellular localisation pattern of a VcHSP17.7-YFP fusion protein. 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 (qRT-PCR) showed that the VcHSP17.7 gene was expressed in all analysed tissues. Heat shock experiments were conducted using mature blueberry fruit. The anthocyanin content was lower in heat shock-treated fruit than in control fruit after 14 days of storage at 2°C. The malondialdehyde (MDA) content was lower in heat shock-treated fruit than in control fruit during subsequent low-temperature storage, which indicates that heat shock treatment may have alleviated chilling injury (CI) and enhanced the chilling tolerance of the blueberry fruit. Meanwhile, the expression of VcHSP17.7 in blueberry fruit was induced by heat shock treatment and gradually increased during subsequent low-temperature storage.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VcHSP17.7 might be involved in the chilling tolerance of blueberry fruit caused by heat shock treatmen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