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正>北方农牧交错区是农田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交错镶嵌分布,畜牧业和种植业并重的区域,更是发展现代草食畜牧业的天然优势区。但由于人口和资源压力,过度垦殖、超载放牧,我国农牧交错带存在着草地退化、土地沙化等问题,成为当前推进农业结构调整的重点难点。2016年年底,农业部发布了《关于北方农牧交错带农业结构调整的指导意见》,推动该区域加快调整农业结构,打出了农业结构调整系列组合拳中"关键一拳"。  相似文献   

2.
农牧交错线与胡焕庸线基本重合,其数据具有良好的稳定性。近30年,相互独立的4次人口普查都显示,该线西北57%的国土面积承担着5.7%的人口。本研究基于新思路和GIS平台将胡焕庸线投射到农牧交错带后,可生成农牧交错线。研究结果为首次用GIS表达的农牧交错线,始于黑龙江省黑河市瑷珲区的中俄界河,经黑龙江、内蒙古、河北、陕西、宁夏、甘肃、青海、四川和云南等9个省(区)的84个县(市、旗),终于云南省腾冲市西南的中缅边界,总长度约5 136 km;该线西北侧53.3%的国土面积承担着16.8%的人口,东南侧46.7%的国土面积承担着83.2%的人口。本划分结果更准确,更具有生态和社会意义,有利于将来国家各种规划的制定和执行。调研中的西部引水工程红旗河工程,其两侧连片的绿洲有20多万km2,预计至少可开发出3亿亩良田,提供2亿人口的移民空间。综上所述,红旗河工程若实施,中国西北部的人口,将从现在不足0.8亿人(总人口的5.7%)剧增到近3亿人(总人口的21.4%),传统的农牧交错带将发生重大位移,胡焕庸线这条延续了百年的所谓人口密度线也将随之改变。  相似文献   

3.
中国农牧交错带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赵军  李霞 《草业科学》2009,26(1):94-99
通过分析中国在农牧交错带研究领域公开发表的学术成果,从中透视中国农牧交错带研究关注的重点、研究方法、存在问题和发展趋势。研究表明:1)中国农牧交错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自然条件、土地利用与景观、生态系统、产业经济与区域发展等领域;2)地理信息系统、遥感、卫星定位系统和模型分析等逐渐成为农牧交错带研究的重要方法;3)基于多学科综合的交叉研究、多尺度研究和时空综合研究及现代信息技术平台的应用等是今后农牧交错带研究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4.
中国农牧交错带生态评价研究   总被引:10,自引:6,他引:4  
中国农牧交错带是我国农业种植区与草原畜牧区相连接的生态过渡地带,又称半农半牧区或生态脆弱带。农牧交错带是一个独特而重要的产业界面,是我国最大的气候、生态过渡带,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方面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本文对中国农牧交错带生态安全评价的研究是以农牧交错系统特殊的生态状况为基础,考虑到现有的自然环境压力、社会经济压力以及人类的积极影响,选择目前与潜在的压力、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以及经济社会的响应3个方面作为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对中国农牧交错带生态环境因子以及生态总体状况进行安全评估。因此,根据农牧交错带的特点,基于压力状态响应概念模型,建立了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以及相应的选取标准,将为农牧交错带生态安全评价研究和生态环境管理实践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5.
中国农牧交错带界定的现状及进展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农牧交错带作为农业种植区与草原牧区的交汇地带,是一个十分敏感的区域,也是我国生态环境的一条过渡带和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阐述了农牧交错带的概念及空间界定的研究进展和最新的研究成果,提出了农牧交错带界定中存在的问题,并展望了今后农牧交错带界定的前景.  相似文献   

6.
为理清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效应,基于甘肃省农牧交错带2000、2010、2020年3个时期的土地利用/覆盖变化(LUCC)数据,运用改进的当量因子定量评估甘肃省农牧交错带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结合空间自相关分析法探究各乡镇级单位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的时空格局演变特征。结果显示:1)2000-2020年甘肃省农牧交错带土地利用类型主要以草地、耕地、林地为主,其中,草地、林地和建设用地面积增加,而耕地和湿地面积减少。2)2000-2020年甘肃省农牧交错带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增加了11.2358×108元,调节服务在各时期占主导地位,水文调节和气候调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较大,草地和林地在维持水文调节和气候调节服务价值方面作用重大,是维持甘肃省农牧交错带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的关键土地利用类型。3)地均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呈较强的空间正相关性,在空间上整体表现为显著的集聚分布格局,高值集聚区和低值集聚区的空间演变保持平稳。研究结果可为甘肃省农牧交错带制定科学合理的生态保护政策、建立生态保护修复的长效机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外源养分输入提高生产力是否同时促进了氮转化过程,尤其在农牧交错带脆弱草地生态系统的研究鲜见报道。为探究土壤氮转化关键过程对外源养分添加的响应,本研究依托山西右玉黄土高原草地生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研究站2017年建立的全球变化联网试验养分平台,采用原位顶盖PVC埋管法,测定了土壤氮转化速率,以及相关生物和非生物指标。结果表明:氮添加显著提高了土壤无机氮含量、土壤氮转化速率;氮磷同时添加显著提高了地上生产力。综上,氮添加促进了晋北农牧交错带草地土壤氮转化速率,但是没有显著提高生产力;氮磷同时添加对氮转化速率没有显著影响,但是显著提高了草地生产力,因此推测,单独氮添加后,植物生长受磷限制,同时添加氮磷,虽然对净氮矿化速率没有显著影响,但是能显著提升生产力,因此未来晋北农牧交错带草地管理应该考虑氮磷双重限制。  相似文献   

8.
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的草地退化和沙化面积已占全国草地面积的50%。由于该区域人口多,草地面积相对较小,造成以家庭为单位的草地承包责任制无法开展或开展难度较大,草地公用导致超载过牧、退化严重。为了从草原管理制度层面探讨解决草地公用这一问题,本研究在甘肃省永昌县典型的农牧交错带——马营沟村社区,开展了基于参与式方法的社区草地联户承包制的试验,分析试验前后社区家畜养殖规模、草地生产力、草地载畜量及抽样调查的15户典型农牧户家畜养殖与经济状况的变化。结果表明,社区草地联户承包后超载率平均下降74.27%,农牧民转变了草地管理和使用观念,并改变原有的养殖方式,促进了草地畜牧业的高效发展,提高了家庭收入。这种改革尝试为中国农牧交错带的草地管理积累了经验。  相似文献   

9.
草地-农田界面是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的重要景观组成部分,具有复杂的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和生态过程,对自然因素及人为干扰十分敏感。以松嫩平原大庆市林甸县农牧交错区草地-农田界面为对象,分别向草地和农田延伸50 m,采用多元回归分析、主成分分析等方法对表层(0~20 cm)土壤养分、酶活性指标进行了空间分布变化分析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土壤养分含量及酶活性各指标在农牧交错区草地-农田界面上存在明显的空间异质性。土壤有机质、碱解氮、速效钾、速效磷等指标在草地高于农田。土壤pH值、含水量、全氮、全磷、全钾含量、土壤过氧化氢酶、脲酶活性等指标在界面0点附近变化剧烈,显著高于草地内部和农田内部(P<0.05),表现出明显的界面效应。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表明,土壤酶活性和土壤性质密切相关,其中土壤pH值与土壤酶活性呈极显著正相关,有机质和速效养分与土壤酶活性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研究结果丰富了北方农牧交错带草地-农田界面的理论基础,为松嫩平原农牧交错区草地与农田过渡区的合理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探讨了用线性规划方法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并以北方农牧交错带定西县土地利用结构的经济效益作为目标函数,以人口和自然条件作为约束条件,进行优化分析,规划结果为定西县土地利用结构由2005年的农、林、草面积比例54:10:36调整为30:13:5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