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4 毫秒
1.
以建鲤(Cyprinus carpio var.jian)为研究对象,探讨丙氨酰-谷氨酰胺(Ala-Gln)对体外培养的免疫抑制建鲤淋巴细胞IL-lβ、IL-2以及HSP70mRNA表达的影响。通过对建鲤注射环磷酰胺(CY)来建立免疫抑制模型,以注射生理盐水的建鲤作为对照,分离外周血和头肾淋巴细胞在含不同Ala-Gln浓度(0.0、2.0、4.0、6.0、8.0和10.0 mmol/L)的培养液中进行体外培养。结果表明,Ala-Gln浓度为0.0、2.0、4.0mmol/L时,免疫抑制组建鲤外周血(PBL)IL-1β表达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其他组差异不显著。对照组和免疫抑制组建鲤PBL IL-2表达均随Ala-Gln浓度增加而显著提高(P0.05),且对照组均显著高于免疫抑制组(P0.05)。免疫抑制组头肾淋巴细胞HSP70mRNA的表达随着Ala-Gln浓度的增加而显著增加(P0.05),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在本试验条件下,一定范围(4.0~10.0mmol/L)内添加Ala-Gln,可显著提高HSP70mRNA表达,降低血淋巴细胞IL-lβ表达的水平,恢复血淋巴细胞IL-2表达的水平,从而缓解免疫抑制。  相似文献   

2.
蛋氨酸铜对小鼠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用19~20日龄昆明普通级小鼠,设置饲喂基础饲粮组(对照)、添加硫酸铜组和添加蛋氨酸铜组,测定小鼠组织器官铜浓度及部分免疫学指标.结果表明,缺铜降低了小鼠组织器官铜浓度和细胞免疫功能.基础饲粮中添加2种来源铜均能有效提高小鼠肝脏、脾脏、血清铜浓度.其中血清铜浓度对饲粮铜水平变化敏感(P<0.01).蛋氨酸铜能缓解小鼠胸腺退化趋势,促进脾脏发育,并能显著提高补铜21 d和28 d小鼠ANAE T淋巴细胞百分比(P<0.05)和试验期内T淋巴细胞转化率(P<0.01或P<0.05).  相似文献   

3.
用MTS比色法测定了不同质量浓度的板蓝根多糖对体外培养的猪脾脏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分别用ELISA法和硝酸还原酶法测定了板蓝根多糖对猪脾脏淋巴细胞分泌IL-2,IL-4,IFN-γ和NO的影响.结果表明,板蓝根多糖能显著促进猪脾脏淋巴细胞的增殖.同时又能协同ConA或LPS诱导的猪脾脏淋巴细胞增殖(P<0.05);能显著促进由ConA诱导的猪脾脏淋巴细胞分泌IFN-γ,抑制IL-2的分泌,对IL-4分泌的影响不明显;低剂量板蓝根多糖能显著促进NO的分泌(P<0.01).  相似文献   

4.
酵母培养物对雏鸡肠道菌群及免疫机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试验旨在研究酵母培养物对海兰褐蛋雏鸡肠道主要菌群及免疫机能的影响.选用180只7日龄健康无病的海兰褐蛋雏鸡,随机分成3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20只鸡.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试验Ⅰ、Ⅱ组分别在基础日粮中添加2.5%和5%的酵母培养物.于21、35、49日龄测定雏鸡肠道中大肠杆菌、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的数量,并且通过Ea玫瑰花环试验、淋巴细胞转化试验和测定血清IL-2水平评价其细胞免疫功能.结果表明:①在日粮中添加酵母培养物后可以显著降低蛋雏鸡肠道大肠杆菌的数量(P<0.05),提高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的数量(P<0.05);②酵母培养物可以提高蛋雏鸡Ea玫瑰花环形成率、淋巴细胞转化率以及血清中IL-2的水平,提高蛋雏鸡机体的免疫机能;③综合考虑,蛋雏鸡日粮中添加2.5%的酵母培养物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5.
健康滩羊羔羊24头,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C)饲料中添加玉米淀粉,试验组(T1、T2)饲料中分别添加富硒酵母和亚硒酸钠,试验期60 d.分别于试验期30和60 d测定全血中GSH-Px活性、血浆SOD活性、血浆MDA含量、血浆IL-1、IL-2、IL-6、TNF-α水平以及血浆甲状腺激素T3、T4浓度;试验期60 d时测定组织硒含量.结果发现,在30和60 d时,T1和T2组羔羊组织硒含量、全血GSH-Px活性、血浆SOD活性、血浆IL-1、IL-2、IL-6、TNF-α水平以及血浆T3浓度均显著或极显著高于C组(P<0.01或P<0.05);血浆MDA含量及T4浓度均显著或极显著低于C组(P<0.01或P<0.05).在30 d时,T1组羔羊全血GSH-Px活性及组织硒含量均极显著高于T2组(P<0.01).在60 d时,T1组羔羊全血GSH-Px活性及组织硒含量均极显著高于T2组(P<0.01);T1组羔羊血浆MDA含量显著低于T2组(P<0.05).结果表明,有机硒源提高羔羊机体硒状态以及机体抗氧化能力的效果优于无机硒源,但在提高细胞因子水平和血浆T3浓度以及降低血浆T4浓度方面两者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6.
不同硒源对羔羊抗氧化能力、细胞因子及T3、T4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健康滩羊羔羊24头,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C)饲料中添加玉米淀粉,试验组(T1、T2)饲料中分别添加富硒酵母和亚硒酸钠,试验期60 d.分别于试验期30和60 d测定全血中GSH-Px活性、血浆SOD活性、血浆MDA含量、血浆IL-1、IL-2、IL-6、TNF-α水平以及血浆甲状腺激素T3、T4浓度;试验期60 d时测定组织硒含量.结果发现,在30和60 d时,T1和T2组羔羊组织硒含量、全血GSH-Px活性、血浆SOD活性、血浆IL-1、IL-2、IL-6、TNF-α水平以及血浆T3浓度均显著或极显著高于C组(P<0.01或P<0.05);血浆MDA含量及T4浓度均显著或极显著低于C组(P<0.01或P<0.05).在30 d时,T1组羔羊全血GSH-Px活性及组织硒含量均极显著高于T2组(P<0.01).在60 d时,T1组羔羊全血GSH-Px活性及组织硒含量均极显著高于T2组(P<0.01);T1组羔羊血浆MDA含量显著低于T2组(P<0.05).结果表明,有机硒源提高羔羊机体硒状态以及机体抗氧化能力的效果优于无机硒源,但在提高细胞因子水平和血浆T3浓度以及降低血浆T4浓度方面两者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日粮添加共轭亚油酸(Conjugated linoleic acid,CLA)对细胞免疫抑制剂环孢酶素A(Ciclosporin A,CsA)注射仔猪细胞免疫反应的影响,采用2×2试验设计即日粮类型(2%CLA或2%大豆油)和细胞免疫抑制处理(注射CsA或生理盐水),48头21 d断奶仔猪随机分为4个处理组,试验期为42 d.注射CsA显著提高仔猪的料重比(P<0.05),而日粮添加CLA显著降低仔猪的料重比(P<0.05),且日粮CLA阻止因CsA注射引起的仔猪料重比提高(P<0.05).CsA注射极显著降低胸腺CD4+和CD8+T淋巴细胞百分数(P<0.01).日粮CLA显著提高胸腺CD4+ CD8+双阳性和CD8+单阳性T淋巴细胞百分数(P<0.05),且阻止注射CsA引起的仔猪胸腺CD4+单阳性、CD8+单阳性T淋巴细胞百分数的降低(P<0.01).CsA注射严重耗竭仔猪外周血CD3+、CD4+和CD8+T淋巴细胞(P<0.01).无论注射CsA与否,日粮添加CLA均提高仔猪外周血CD8+T淋巴细胞数和IL-2诱生活性(P<0.05),显著缓解注射CsA引起仔猪外周血CD3+、CD4+和CD8+T淋巴细胞数的减少和IL-2诱生活性的降低(P<0.01).在无CsA注射的情况下,日粮CLA对仔猪外周血淋巴细胞转化率没有显著影响(P>0.05),但日粮CLA显著抑制因CsA注射引起的仔猪外周血淋巴细胞转化率降低(P<0.05).日粮添加CLA能显著缓解因CsA注射引起的仔猪细胞免疫抑制.  相似文献   

8.
日粮添加精氨酸对肥育猪免疫功能的调节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杜×(大×长)三元杂种猪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2组,分别饲喂基础日粮和添加1%精氨酸日粮.测定试验猪血液白细胞分类计数,血清免疫球蛋白和细胞因子水平、淋巴细胞增殖活性以及脾脏IL-2、TNF-α和IFN-γ的mRNA表达水平,探讨日粮添加精氨酸对肥育猪免疫功能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日粮中添加1%精氨酸可显著增加单核细胞数和百分比、淋巴细胞百分比和增殖活性及血清IgG和IL-2水平,显著降低中性粒细胞数和百分比及血清TNF-α水平;明显增加脾脏IL-2和IFN-γ表达水平,降低TNF-α表达水平.结果提示,精氨酸可通过调节肥育猪的细胞和体液免疫水平,从而增强机体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9.
通过检测乳腺炎大鼠模型的血清白细胞介素18(IL-18)水平,探讨IL-18与乳腺炎的相关性。构建大鼠乳腺炎模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血清中的IL-18浓度。结果表明,大鼠乳腺炎与血清IL-18水平密切相关,乳腺炎组的血清IL-18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随着乳腺炎发病程度的加重,血清IL-18水平显著升高(P0.01)。乳腺炎血清IL-18水平较正常显著升高,乳腺炎越严重则血清IL-18浓度越高,血清IL-18浓度可能为乳腺炎的诊断和预测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检测鸡柔嫩艾美尔球虫体外刺激的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活力及分泌的细胞因子目的是了解球虫对免疫细胞增殖及产生的免疫相关分子的影响。【方法】无菌条件分离鸡外周血和脾淋巴细胞,淋巴细胞和HD11巨噬细胞分别与鸡柔嫩艾美尔球虫子孢子体外共培养,采用MTT、Griess、ELISA、RT-PCR法、流式细胞术等方法检测细胞增殖、免疫相关分子水平。【结果】子孢子组鸡外周血和脾淋巴细胞增殖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子孢子组HD11巨噬细胞NO和iNOS的分泌量明显增加(P0.05),外周血和脾淋巴细胞NO和iNOS分泌量升高,但统计差异不显著,脾淋巴细胞iNOS分泌量低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但子孢子组免疫细胞上iNOS基因表达水平上调且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子孢子组HD11巨噬细胞和外周血淋巴细胞IL-2分泌量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且IL-2mRNA表达下调;HD11巨噬细胞和脾淋巴细胞IFN-γ量极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而外周血淋巴细胞IFN-γ分泌量明显降低,IFN-γmRNA表达量与对照组无显著统计差异;子孢子组HD11巨噬细胞吞噬能力及明显强于对照组(P0.01),其表达MHC-Ⅱ分子的阳性细胞百分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细胞上表达KUL01表面分子阳性百分率显著降低,但阳性细胞平均荧光强度都极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鸡柔嫩艾美尔球虫刺激免疫细胞增殖,提高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NO和iNOS的分泌量明显增加及iNOS基因表达水平上调,但IL-2分泌量下降其mRNA表达下调,免疫相关分子(MHC-II)表达量增加,结果表明鸡柔嫩艾美尔球虫能不同程度影响免疫细胞增殖及产生免疫相关分子。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日粮不同能量和蛋白质水平对乌金猪肌肉组织能量代谢的影响,试验选取体重约15kg的乌金猪108头,随机分为6组,下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6头,在15~30,>30~60,>60~100kg体重阶段分别饲喂不同能量和蛋白质水平日粮,能量水平为:高消化能(HE,1422MJ/kg)、中消化能 (ME,1289MJ/kg)和低消化能 (LE,1174MJ/kg),蛋白水平为:高蛋白质 (HP,18%,16%,14%)、中蛋白质(MP,16%,14%,12%)和低蛋白质(LP,14%,12%和10%),在体重30,60,100kg体重时分批屠宰,取血液、肝脏及肌肉组织样品,测定血糖、肝糖原、肌糖原和肌肉中乳酸的含量及肌肉中乳酸脱氢酶、钠钾ATP酶(Na+K+ATP酶)和钙镁ATP酶(Ca2+Mg2+ATP酶)的活性。结果表明,乌金猪血糖、肝糖原、肌糖原和肌肉中乳酸的含量及肌肉中乳酸脱氢酶、Na+K+ ATP酶和Ca2+Mg2+ATP酶的活性随日粮能量和蛋白质水平的升高而升高;在60kg体重时,高能量和高蛋白质日粮组乌金猪上述各项指标均明显升高(P<0.05),在100kg体重时,高能量和高蛋白质日粮组乌金猪血糖、肝糖原和肌糖原的含量及Na+K+ATP酶和Ca2+Mg2+ATP酶的活性明显高于低能量和低蛋白质组(P<0.05)。本次试验结果表明高能量和高蛋白质日粮(HE,1422MJ/kg和HP,18%)可促进乌金猪肝糖原和肌糖原的合成,肌肉组织中糖酵解途径供能增加,能量代谢加强。研究结果对阐明日粮不同营养水平对猪肌肉组织能量代谢的影响机制具有重要科学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为探究泌乳初期奶牛血清脂肪因子及生理生化指标与脂肪肝的相关性,选取四川某规模化奶牛场1~4胎围产期奶牛64头,分别于产后第7、14天早饲前尾静脉采血,检测产后第14天奶牛血清谷草转氨酶、血糖、游离脂肪酸水平,根据脂肪肝判定公式判定是否发生脂肪肝,检测并分析血清脂肪因子及生理生化指标与肝功能指标和能量代谢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显示,脂肪肝奶牛血清瘦素、脂联素水平显著低于健康奶牛(P<0.05),TNF-α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奶牛(P<0.05),IL-6水平差异不显著(P>0.05)。瘦素水平与血糖、白蛋白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游离脂肪酸、β-羟基丁酸、谷草转氨酶、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总蛋白呈显著负相关(P<0.05),提示泌乳初期奶牛能量负平衡是脂肪肝发生的重要原因。脂联素水平与游离脂肪酸、β-羟基丁酸、谷草转氨酶呈显著负相关(P<0.05),与总蛋白、白蛋白呈显著正相关(P<0.05),提示泌乳初期脂肪肝奶牛存在着明显的肝功能损伤与脂质代谢紊乱。TNF-α水平与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谷丙转氨酶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血糖、白蛋白呈显著负相关(P<0.05);IL-6水平与谷丙转氨酶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总蛋白、白蛋白呈显著负相关(P<0.05),提示泌乳初期脂肪肝奶牛存在着明显的炎性反应。血清瘦素与脂联素水平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TNF-α呈显著负相关(P<0.05);TNF-α与脂联素呈显著负相关(P<0.05),与IL-6呈显著正相关(P<0.05),提示泌乳初期脂肪肝奶牛存在着糖脂代谢调控紊乱。综上所述,泌乳初期奶牛能量负平衡导致体脂动员,使得奶牛血清脂联素和瘦素水平下降,造成大量脂质合成于肝脏,肝脏功能受损,诱发炎性反应,TNF-α与IL-6水平随之上升,进而导致奶牛脂肪肝的发生,脂联素、瘦素和TNF-α可作为预测产后奶牛脂肪肝发生的指标。  相似文献   

13.
以缢蛏(Sinonovacula constricta)为研究对象,设置养殖周期为60 d的对照组(20)和高盐组(30)比较实验,分别在0、10、30和60 d进行取样,检测高盐对缢蛏生长存活、鳃组织Na+/K+-ATPase(NKA)活性及肝胰腺和血清能量代谢相关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高盐组缢蛏在30~60 d的养殖时间段内存活率为45.1%±2.9%,壳长、壳宽、壳高和体质量特定生长率分别为0.15%/d、0.17%/d、0.13%/d和0.61%/d,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各时间点高盐组NKA活性均显著低于对照组。10和60 d时对照组缢蛏肝胰腺己糖激酶(HK)活性显著高于高盐组,血清中葡萄糖(GLU)含量、乳酸(LA)含量和乳酸脱氢酶(LDH)活性也显著高于高盐组,高盐组缢蛏无氧代谢水平低于对照组。30 d时高盐组血清中GLU含量、LA含量和LDH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高盐组缢蛏无氧代谢水平高于对照组。0、10和30 d时高盐组肝胰腺琥珀酸脱氢酶(SDH)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高盐胁迫下缢蛏需氧代谢水平上升。研究表明:长期高盐养殖下,缢蛏仍能保持一定的存活率和生长速度;高盐影响了缢蛏的渗透调节和能量代谢,渗透调节增加了其能量消耗。本研究为进一步培育缢蛏耐高盐新品系提供了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14.
渔业资源生物呼吸代谢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呼吸代谢是生物能量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是能量收支研究的重要组分,它既反映出生物的生理状态,也反映了环境条件对其生理活动的影响。影响呼吸代谢的因素分为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通过对体重、温度、活动行为、昼夜节律、饥饿摄食和氧分压等因素的研究,可以对渔业资源生物的呼吸代谢进行评估。依据国内外关于渔业资源生物呼吸代谢的研究成果,研究了鱼、虾、蟹、贝等生物呼吸代谢的研究方法,分析了影响其耗氧率和排氨率的因素,希冀可从个体生理生态扩展到群体生理生态面,为海洋牧场增殖放流提供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15.
【目的】从线粒体水平上揭示不同包装对金针菇能量代谢的影响,为进一步揭示纳米包装保鲜机制提供新思路。【方法】以金针菇为材料,对比不连续密度梯度离心法(DDGCM)、酵母线粒体提取试剂盒方法(YMEKM)和改进普利莱法(IPKM)3种提取方法对金针菇子实体与菌丝体中线粒体功能活性的影响,确定最佳提取方法。通过测定不同包装及不同贮藏期金针菇线粒体中ATP代谢系统物质含量(ATP、ADP、AMP及能荷)和线粒体主要复合体活性,揭示不同包装金针菇采后能量代谢规律。【结果】通过标志性污染物酶和线粒体呼吸速率指标测定,3种方法以IPKM提取的线粒体内乙醇脱氢酶活性及胞液内细胞色素C氧化酶活性最低,呼吸速率最高,证明IPKM所提的线粒体结构完整性最好;IPKM提取的线粒体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最高,达到17.82 U·mg-1 pro,比DDGCM-1和YMEKM分别高7.31%和25.59%。结合透射电镜和健那绿染色结果可知,IPKM提取的线粒体结构相对完整,活性线粒体数量最多。在金针菇冷藏期间,纳米包装金针菇的ATP水平、能荷含量以及线粒体主要复合体活性都显著高于普通PE包装。纳米包装材料通过维持高水平的ATP含量,延缓能荷值的下降,促进了线粒体的氧化磷酸化过程。纳米包装组在第21天的ATP含量仍然比普通PE包装组高113.83 μg·g-1FW,从而避免金针菇线粒体复合体I、Ⅲ活性降低,减缓线粒体复合体Ⅳ的活性降低。普通PE包装金针菇的线粒体复合体Ⅳ活性在第9天达到第一个峰值,而纳米包装金针菇线粒体复合体IV活性在第15天达到第一个峰值(5.14 U·mg-1 pro),显著高于普通PE包装(1.12 U·mg-1 pro),相差达到78.23%。证明纳米包装能有效控制线粒体呼吸链中的电子传递不受阻碍,保证细胞能量供应,从而更好地保持金针菇的能量状态。【结论】改进普利莱法对线粒体损伤最小,并维持线粒体活性,适合金针菇采后线粒体能量代谢研究。同时,纳米包装通过维持较高水平的ATP含量与线粒体复合体I、Ⅲ活性并延缓能荷与线粒体复合体Ⅳ活性的下降,进而保持金针菇的能量状态并延缓衰老,延长贮藏期。  相似文献   

16.
运输应激对猪免疫机能的影响及其细胞因子的调控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不同时间运输应激对猪免疫机能的影响及其相关细胞因子的调控作用。【方法】将不同运输时间的猪血清稀释后单独或与植物血凝素A(PHA)和脂多糖(LPS)混合后分别刺激正常猪外周血淋巴细胞,用噻唑蓝(MTT)比色分析法分别检测淋巴细胞增殖指数;另用ELISA方法检测试验猪血清中IL-1β、IL-2、IL-4、IL-6、IL-10及TNF-a含量的动态变化;分析淋巴细胞增殖指数的变化与各种细胞因子之间的相关性。【结果】经1 h、2 h、4 h的运输应激后,1﹕32稀释的受试猪血清对T、B淋巴细胞转化能力均有影响,都是先升高,并以1 h运输猪血清的刺激能力最强(P<0.05),随后开始下降,到4 h时降到最低。血清IL-2、IL-6、IL-10的含量变化均是在运输后1 h时达到最高,随后开始下降并在4 h时降到最低。其中IL-6、IL-10在4 h时和对照组相比呈极显著的下降(P<0.01),IL-24 h和1 h相比也呈现显著性下降(P<0.05),IL-1β、IL-4及TNF-a等3种细胞因子含量运输前后和运输过程中均没有显著性的变化。【结论】运输应激可引起猪免疫机能的变化,且对免疫机能的影响存在时效性;相关性分析表明,血清中IL-6的水平有望成为一种重要的猪应激性免疫机能变化的判定指标。  相似文献   

17.
以冬小麦扬麦4号为材料,采取不同的施氮水平处理,研究氮素营养对冬小麦光合与光呼吸的调节.用氧电极测定RuBPOase活力.用~(14)C同位素测定RuBPCase活力,用红外线CO_2气体分析仪测定光合和光呼吸强度.结果表明:这些代表整体和酶学水平等几个不同层次的光合参数均随氮素水平的不同而有显著差异,且这些光合参数之间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另外还观察到,光呼吸比光合作用对氮的反应敏感性更强.本文对氮与光呼吸的关系及光呼吸对碳氮代谢的调节机理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8.
以条石鲷幼鱼(初始体重5.46 g)为试验对象,研究不同盐度(17.5‰,22.5‰,27.5‰,32.5‰,37.5‰和42.5‰)和不同温度(18℃,22℃,26℃和30℃)对条石鲷幼鱼生长及能量收支的影响。结果表明:盐度和温度对条石鲷幼鱼的特定生长率、摄食率、转化效率及能量收支分配率均有显著影响,但对吸收效率影响不显著。在盐度为22.5‰,温度为22℃时,条石鲷幼鱼的特定生长率、转化率、摄食率、吸收率及生长能分配率均达到极大值,而排粪能、排泄能及代谢能分配率则处于较低水平。即在盐度22.5‰,温度22℃时,条石鲷幼鱼分别得到最佳的能量分配模式,此时的饵料系数最低,生长最快,是条石鲷幼鱼的最优养殖条件。能量收支方程分别为:100.00C=7.97F+8.66U+26.47G+56.90R(盐度22.5‰);100.00C=11.52F+6.13U+18.96G+63.39R(温度22℃)。研究发现,条石鲷幼鱼属于高代谢、低生长型鱼类。  相似文献   

19.
【目的】棉花根系分泌物L-脯氨酸是影响生防菌株定殖的关键因素之一,前期研究发现L-脯氨酸能够提高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NCD-2生物膜形成能力。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L-脯氨酸调控枯草芽孢杆菌NCD-2生物膜形成和生防潜力相关的基因,为深入认识棉花根系分泌物与生防菌株的分子互作关系打下基础。【方法】以枯草芽孢杆菌NCD-2菌株为供试材料,外源添加浓度为10 mg·mL-1的L-脯氨酸共培养24 h后,分别进行转录组(RNA-seq)和同位素标记相对定量蛋白质组技术(iTRAQ)分析,对所获得的转录组和蛋白质组数据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验证不同代谢通路中部分差异基因的表达情况。 【结果】转录组分析发现,L-脯氨酸和NCD-2菌株共培养后,获得1 071个差异表达基因(DEG),其中602个基因上调,469个基因下调。GO分析发现在生物过程、细胞组分和分子功能方面分别有49、14和30个功能条目显著富集。KEGG代谢通路主要富集在化合物代谢、鞭毛组装、细菌运动和趋化作用。蛋白质组学分析发现,筛选到211个差异表达蛋白(DEP),其中118个蛋白上调,93个蛋白下调。GO分析发现在生物过程和分子功能方面分别有13和8个功能条目显著富集。KEGG代谢通路主要富集在氨基酸代谢、碳水化合物类代谢、鞭毛组装和ABC转运蛋白。进一步转录-蛋白质组学联合分析发现,在L-脯氨酸作用下,检测到共有的显著差异表达基因(或蛋白)112个,其中38个基因(或蛋白)下调,74个基因(或蛋白)上调。GO功能显著富集主要集中在营养库活性、催化活性、细胞膜、定位、细胞脂质代谢过程、氧化还原过程、sigma因子活性、转运活性、芽孢形成9个方面。KEGG代谢通路主要富集在能量代谢、ABC转运蛋白、抗生素生物合成、鞭毛组装、运动或趋化作用和双组分系统方面。RT­qPCR验证了26个差异表达显著基因,结果发现在表达量上存在一定的差异,但表达趋势与RNA­seq和iTRAQ组学分析结果基本一致。【结论】棉花根系分泌物L-脯氨酸与枯草芽孢杆菌NCD-2之间的互作存在一个复杂的生物过程,依赖于不同代谢通路网络中的多个基因。双组分系统、抗生素生物合成、能量代谢、运动或趋化作用、鞭毛组装和ABC转运蛋白通路中的差异基因(或蛋白)可能在棉花根系分泌物与枯草芽孢杆菌互作过程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猪圆环病毒2型(PCV-2)感染对猪肾传代细胞(PK-15细胞)炎性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IL) mRNA转录水平的影响,探讨宿主与病毒之间的作用关系及细胞炎性反应机制。【方法】以未感染PCV-2的PK-15细胞为对照组,运用相对定量PCR技术,测定和分析PCV2感染PK15细胞后,PCV-2 DNA相对含量的变化,以及炎性细胞因子IL-6、IL-8、IL-12p35、IL-12p40、IL-13、IL-17、IL-18 mRNA转录水平在1,6,12,24,48,和72 h的变化。【结果】PCV-2感染后,PK-15细胞的IL-6、IL-13、IL-17、IL-18 的mRNA转录水平在12 h显著增加,24 h后mRNA转录水平下降;IL-8的mRNA转录水平在48 h时最高,为对照组的2.5倍,但72 h时恢复至与对照组水平相当;随着感染时间的延长,IL-12p35、IL-12p40 的mRNA转录水平显著下降。【结论】PCV-2感染后可引起PK-15细胞中IL-6、IL-8、IL-13、IL-17、IL-18等细胞因子mRNA转录水平增加,而IL-12 mRNA转录水平下降,提示PCV-2感染后引起的PK-15细胞炎性反应与其分泌的炎性细胞因子的改变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