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乙烯利对玉米珠型和产量的影响及其在生产上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相似文献   

2.
不同熟性棉花乙烯利催熟效应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乙烯利化学催熟是棉花促早栽培体系的一项有效措施。早熟品种可以提早到9月上旬。中熟品种提早到9月下旬喷药催熟,与后期气候变化特点同步,10月中旬吐絮熟率早熟品种90%以上,中熟品种80%以上,利于拔秆整地,适期播好小麦。  相似文献   

3.
冬小麦喷施叶面肥增产效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建友  姬虎太 《小麦研究》2000,21(1):17-18,28
冬小麦返青期、拔节期、孕穗期、灌浆期喷施叶面肥,使冬小麦拔节提前,叶片厚而浓绿旗叶功能期延长,次生根增加,叶面系数提高。且其产量构成三要素;成穗数、千粒重也都有相应的提高。但各种叶面肥的效果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试验结果表明:惠满丰效果最好,产量为7081.5kg/hm^2,增加841.2kg/hm^2,增幅13.48%。  相似文献   

4.
<正>黄瓜是雌雄同株、异花授粉植物,其雌花出现的迟早与出现的多少,对黄瓜的产量及经济效益有很大的影响。在黄瓜幼苗期用乙烯利进行处理,可促进植株多开雌花,降低雌花着生节位,使黄瓜增产、早熟。具体喷施方法如下:  相似文献   

5.
乙烯利对玉米的收获产量,子粒品质和倒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乙烯利可以确定减少倒伏,维持或增加收获产量。1985与1986年研究了施用乙烯利比率和施用时间对玉米(Zea Mays L.)的收获产量、产量组成、倒伏与子粒品质的影响。乙烯利施于种在临近草地东北地中Pioneei杂种P_(3475)、P_(3377)和P_(3183)上。施乙烯利减少了玉米植株倒伏。P_(3377)与P_(3183)在TE时期(雄穗伸长时期)施乙烯利0.56公升/公顷者,倒伏由30%减少到9%,此比率结果使每穗少产生子粒52粒,粒重减轻7~17毫克。但是增加了收获果穗0.2~0.6个/平方米。除1986年在EE(雌穗伸长期)时施乙烯利没有影响外,增加乙烯利的施用比率,结果成线性地减少收获子粒产量。在此情况下,增施乙烯利比率,其结果是增加了每平方米收获果穗数补偿了每穗粒数与粒重的减少。1986年在TE时,两年在TE+6(雄穗伸长后6天)以及1985年在EE时施乙烯利结果是每公顷减少收获子粒产量接近1Mg(即1百万克或1千公斤)。施用乙烯利对玉米蛋白质含量,子粒的致密度和子粒易于产生破碎性有小的然面是显著的影响。施乙烯利有减少植株倒伏的作用,但它不能增加子粒产量,而且一般要减产。基于这些结果,在类似本研究的那些条件下,对栽培玉米生产者,施用一定的乙烯利,只有很小的刺激(或积极)意义。根据Zuben和Kang(1978)的估计,不管育种家怎样努力去培育抗倒伏品种,玉米茎秆倒伏年损失产量总数达5~25%。普遍认为:那些获得高产的条件:例如施高比率的氮素,高度密植,灌溉或多雨等,会促进倒伏,当发生倒伏收获子粒产量就减少(Zuben和Kang1978)。  相似文献   

6.
不同浓度乙烯利对黄瓜雌性化的效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不同浓度的乙烯利,在黄瓜种子期进行不同时间的浸种处理,结果表明在黄瓜的种子期用4000~9000mg/L的乙烯利处理能降低黄瓜第一雌花节位、增加雌花数、减少雄花数、增加雌雄花比值,提高早期产量.浸种处理12h者,浓度以8000mg/L促雌效果最佳,其第一雌花节位比ck降低了1.45个节位,1~30节内对1~15节位雌性化作用效果明显,此节位段雌花数分别比ck增加了47.02%,48.13%,59.48%,且1~30节单株总雌花数比ck增加了48.32%.浸种处理16h者,浓度以7000mg/L促雌效果为佳,其第一雌花节位比ck降低了1.38个节位,1~30节内对1~20节位雌性化作用效果最明显,此节位段雌花数分别比ck增加了41.24%,32.16%,40.26%.26.07%,且1~30节单株总雌花数比ck增加32.83%.1~30节单株总雄花数呈现递减趋势,7000mg/L处理12h的、8000mg/L处理16h的雄花数减少最少,分别比ck降低了29.77%,24.82%.两个处理时间以12h作用效果较为明显.  相似文献   

7.
化控剂-乙烯利对玉米植株主要性状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为了防止玉米倒伏,实现高产稳产,采用化控剂-乙烯利处理,研究其对玉米主要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经化控剂-乙烯利处理棒三叶长、基部节间长、株高、穗位、穗长和单株平均产量均低于对照,其中对棒三叶长、基部节间长的抑制效应前期>中期>后期,同一时期,随着处理剂量的增加棒三叶长、株高、穗位、穗长、单株产量逐渐减小,而基部节间长差异不明显。随着处理时期的推迟,穗位高表现高—低—高的变化趋势;株高逐渐下降;穗长变化不明显;除乙烯利使‘金丰50’减产幅度呈现低—高—低的变化外,采用烯施美处理‘金丰50’和AH2067,或采用乙烯利处理AH2067,减产幅度均呈现高—低—高的变化趋势。化控剂-乙烯利对籽行数和秃尖长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8.
乙烯利对玉米根系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少昆  王崇桃 《耕作与栽培》1990,(4):64-64,F003,56
前言喷洒乙烯利能抑制玉米地上部生长,使植株矮化,抗倒伏能力增强,可以密植增产,这项技术已有一定推广面积。鉴于目前乙烯利处理玉米的研究多偏重于地上部分,而对于根系影响的报道尚少,我们于1988~1989年对玉米根系生长作了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9.
乙烯利和氮肥对夏玉米氮素吸收与利用及产量的调控效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玉米品种"郑单958"为材料,在大田条件下,研究了乙烯利(0和180 g hm–2)和氮肥水平(0、75、150和225kg N hm–2)对夏玉米产量、氮素吸收和利用以及SPAD值的影响。结果表明,乙烯利处理显著降低了氮吸收量和吸收效率,但显著提高氮利用效率,其中乙烯利处理氮农学效率比对照提高了32.7%~34.6%,而且乙烯利处理对玉米产量及其产量构成因素没有显著影响;随着施氮量增加,夏玉米产量、产量构成因素和氮吸收量显著增加,而氮吸收效率、氮利用效率、氮偏生产力和氮农学效率随之降低,其中225 kg N hm–2处理氮吸收量比0 kg N hm–2处理提高了68.4%~91.8%,但225 kg N hm–2和150 kg N hm–2处理之间的氮吸收量差异不显著。乙烯利和氮肥对氮吸收量、氮吸收效率和氮农学效率具有互作效应。喷施乙烯利和增施氮肥均能提高灌浆期穗位叶SPAD值,但两者之间没有互作效应。通过相关性分析表明,夏玉米产量与吐丝期氮吸收量、收获期氮吸收量、灌浆期穗位叶SPAD值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0.
11.
灌水运筹对冬小麦粒重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以农大 32 91为供试材料 ,研究了 2种灌水运筹方式对冬小麦产量形成的影响 ,并对密度、氮肥用量对灌水运筹效果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在造好底墒水的前提下 ,冬小麦春季灌 4次水 (简称 4水 )与春季灌 2次水 (简称 2水 )相比 ,千粒重增加 1 78g ,产量增加 665 1kg/hm2 ,但全生育期多耗水 73 65mm ,并且水分利用效率下降 7 63% ;经分析 ,差异显著。 4水比 2水多消耗的水分主要是土壤水并且集中在生育后期 (抽穗 -成熟 )。密度与氮肥的影响表现出有规律的变化 :节省氮肥用量和降低植株密度均有利于千粒重的提高 ,但产量有所降低  相似文献   

12.
高产小麦氮肥施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近年来,随着小麦高产品种的选育和栽培技术的改进,中国小麦产量不断提高,高产和超高产小麦面积不断增加,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生产中高产小麦所占比例较小,高产品种的生物学潜力没有充分发挥。氮肥是小麦生产中重要的物质投入,对于小麦的产量和品质有着重要影响。2004年全国小麦平均氮肥用量达153.45 kg/hm2,总用量达到331.85万t,占全国氮肥用量的14.93%。由于缺乏科学技术指导,中国不同区域和不同农户之间氮肥用量差别较大,氮肥利用率不高,对环境带来极大的压力。对中国高产小麦的生产和氮肥施用状况、高产小麦需氮规律、高产小麦氮肥施用技术和麦田的土壤肥力状况等进行了综述,并对今后高产小麦氮素管理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3.
春季不同灌水处理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河北省5个试验基点研究了大田实验条件下冬小麦春季不同灌水处理的产量效应。结果表明,随灌水次数的增加,小麦产量增加。春灌两水和春灌三水处理籽粒产量显著高于一水处理的产量,但两水与三水处理产量之间没有显著差异。灌溉水的利用效率随灌水次数的增加而降低。初步认为,在选择适宜品种的基础上,河北省大部分麦区冬小麦春季生产上合理的节水灌溉方案为:拔节水、开花水。与传统灌溉技术相比,在冬小麦获得相近产量的前提下,春季灌水次数减少2次,小麦生育期间节水80 ̄100m3,提高了灌溉水的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14.
垄作栽培对小麦植株形态和产量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与传统平作相比,垄作栽培使小麦植株的基部节间缩短,株高显著降低;旗叶和倒2叶叶面积变小,而倒5叶叶面积变大,有利于构建“松塔型”理想株型;株型构成指数改善,有利于优化叶片的空间分布;冠层绿叶干重明显增加;穗粒数增加、千粒重提高,显著增产。  相似文献   

15.
Two-year field trials with winter wheat in nine N-fertilizer treatments were conducted in southern Bavaria to investigate the basis of yield stability and yield superiority of N-fertilization strategies with emphasis on N-application during stem elongation. In measurements of individual plants the contribution of mainstems and tillers to yield formation was examined. While grain yield showed only slight differences,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harvest indices were observed among the fertilizer treatments. High harvest indices were regularly recorded in low stand densities. Individual plant analysis proved that early N-application led to high stand densities which intensified reduction processes during ear development. N-fertilization with emphasis on stem elongation lessened reduction processes. Low yield of tillers was mainly attributed to a low grain number per ear. Differences in grain yield between mainstems and tillers could not be modified by means of N-fertilizer treatment. Highest yields on mainstems as well as on tillers were recorded in N-fertilizer treatment with emphasis on stem elongation. This study demonstrates that an excessive initiation of yield components causes an unproductive consumption of resources which is detrimental to yield formation. It is concluded that optimum N-fertilizer treatment should aim at plant stands with strong individual plants which can be achieved by emphasis of N-fertilization during stem elongation. The stimulation of the initiation of yield organs is of minor importance as compared to a decrease of reduction process.  相似文献   

16.
为了明确晋南冬麦区干热风发生特点及其对小麦的逆境胁迫影响,利用临汾市气象局1991-2016年5月下旬和6月上旬及6月11日-15日的干热风发生天数资料以及2012-2016年小麦区域试验产量资料,分析了该区的干热风发生特点及其对当地小麦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晋南冬麦区干热风发生频繁且严重,在小麦灌浆期每年都会不同程度地遭受干热风危害,天数变幅为2天~13天,灌浆期内干热风发生对小麦产量的影响呈累加作用,尤其6月上旬干热风发生天数对小麦产量影响相对较大。  相似文献   

17.
高产冬小麦群体呼吸速率变化与光合作用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研究表明,小麦群体呼吸速率在整个生育期的变化是单峰型曲线,开花前后达最大值.大群体的呼吸速率高于小群体,其高峰期出现早,后期下降迅速.群体呼吸速率的日变化主要受气温的影响.群体呼吸速率所占总光合的比例因不同生育时期、不同品种、不同密度而异.拔节—孕穗;灌浆中期—成熟是小麦一生中呼吸比例较高的两个时期.两个品种全生育期呼吸/总光合的值平均为31.4%.基本苗少的处理呼吸/总光合的值依次低于基本苗多的处理.小麦群体呼吸速率与每亩分蘖数、叶面积系数、干物重之间,在孕穗期前呈显著正相关,与经济产量亦呈正相关,但未达显著水平.群体呼吸速率高是群体生长旺盛的表现,但生产上要适当限制过高的群体呼吸消耗.减少基本苗可以适当降低群体呼吸消耗,对籽粒产量是有利的.  相似文献   

18.
不同控失肥对冬小麦产量和肥料农学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控失肥养分流失低的特点,研究环渤海低平原区施用控失肥对冬小麦产量及其构成要素和肥料农学效率的影响,以期为环渤海低平原区粮食节水增产提供理论基础。在冬小麦生育期内,选择不同类型控失肥N-P2O5-K2O:16-45-0(K1)和N-P2O5-K2O:24-12-12(K2),并设置当地常规施肥(CF)和不施肥(CK)作为对照,于冬小麦收获期取样考种并测产。结果表明:在保证N和P2O5施肥量同当地施肥量基本一致、仅灌一次底墒水或无灌水条件下,施用控失肥冬小麦产量提高了17%~29%,且不同类型控失肥对冬小麦产量无显著影响;与当地常规施肥、拔节期灌溉的冬小麦产量相比,施用控失肥仅灌一次底墒水时,冬小麦的产量降低了10%~19%,但减少了1次灌水,可节省淡水灌溉量900~1 200 m~3/hm~2;控失肥可以显著提高肥料农学效率和肥料贡献率。相比常规肥料,控失肥的肥料农学效率均提高了71%~228%,肥料贡献率提高了53%。在环渤海低平原区小麦生产中施用新型环保控失肥可达到增产的效果,同时可提高肥料利用效率,减少肥料的流失。在劳动力较少的情况,可将控失肥作底肥一次性施入,减少追肥的劳动力成本。在淡水资源非常紧缺时,保证冬小麦齐苗后,雨养条件下通过施用控失肥,也可保证获得80%以上的冬小麦产量。  相似文献   

19.
高产稳产冬小麦新品种京冬6号的选育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充分利用本区灌浆期光温条件优势及大粒亲本资源,积极协调穗粒数较多与熟期及抗寒的矛盾,保持适中的成穗数是京冬6号突破高产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20.
不同耕作方式对冬小麦产量及水分利用状况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4  
为探讨在冀中南山前平原小麦-玉米两熟区发展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可行性,于2003—2004年度,在藁城廉州镇,就免耕、深松耕、旋耕3种不同的耕作方式对冬小麦作物产量和田间土壤水分变化状况的关系进行了试验研究。通过对不同耕作方式下,小麦生育期田间苗情和成熟期产量性状调查结合定期的土壤水分测定分析,探明了不同耕作方式对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状况的影响。结果表明,免耕和深松耕的耕作方式,有利于改善土体结构,增加土壤蓄水保墒性能,提高水分利用效率,节水、节本、增产增效明显,发展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