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在高教管理体制改革和布局结构调整中,部分农业院校并入综合性大学,有利于促进中国高等农业教育的综合化;有利于农科的知识创新和创新人才培养;有利于加大对社会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探索综合性大学农科教育新模式,重在树立科学的办学理念、建立现代大学管理体制、构建创新人才培养体系、营造新世纪高校校园化。  相似文献   

2.
《农业科技发展纲要》明确指出,“十五”期间,农业科技发展的目标是:建立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大幅度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力争用10年左右的时间,初步解决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等方面的科技问题,初步建立起适应  相似文献   

3.
高等农科教育具有基础性战略地位,应该通过布局调整和政策鼓励,推动高等农科教育持续健康发展.同时制定优惠政策,支持、鼓励农村子女攻读农业高校,并在毕业后回到农村,服务农业.  相似文献   

4.
从转变教育思想观念、明确办学定位、调整本科专业结构、优化专业培养计划、实行大平台培养、构建研究型本科教学体系、推进国际化教育以及重视人才引进和培养等方面,论述了在综合性大学中,农业与生物学院不断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实现农科专业跨越发展的各种举措和取得的成效。  相似文献   

5.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快速发展的阶段。江西作为中部地区的农业大省,高等农科教育也呈现出自身的特征。以高等教育发展的四阶段划分为时间维度,以江西农业大学为研究对象,对江西省高等农科教育发展轨迹进行探析。  相似文献   

6.
创新人才已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培养目标,如何培养创新人才,是高等教育必须思考与解决的问题.本文从研究教育创新的内涵入手,探讨了新时期高校坚持教育创新,培养创新人才的多种途径.  相似文献   

7.
构建研究型大学农科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本文从21世纪高等教育的地位、作用和任务出发,结合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对创新人才的客观需求,阐述了构建研究型大学农科创新人才培养体系,转变教育思想是先导、学科综合化是方向、教学内容和课程结构体系改革是核心、学科建设是重点、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是关键、高等教育质量是根本等理念问题。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古代,传统士人重视农业生产,却轻视农业人才,以致未能形成专业的农业人才培养体系。直至清末之际,有识之士面对中西方农业发展的巨大差距,传统的农才观念开始发生转变。伴随着西方农学知识的传入,独立的农科体系构建起来,直接推动了农科教育的兴起和农业专门人才的产生。晚清农业学堂的肇建和快速发展,是农业人才教育体系从无到有的直接体现。癸卯学制颁行后,较为完善的农业教育体系框架基本构建起来。  相似文献   

9.
与行业紧密结合,多模式培养农科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农"是农业大学突出的特色和优势。为现代农业服务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是农业大学的责任。高水平农业大学本科人才培养,应面向行业,依托学科优势,彰显行业特色,以培养精英人才为目标,适应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优化人才培养体系,实施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同时,急需建立政府主导、行业部门参与、社会各界支持的农业特色型大学发展机制。  相似文献   

10.
发挥科研优势培养创新人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针对北京市科研单位研究生教育的优势及存在的问题,提出新形势下科研单位研究生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对策思考。  相似文献   

11.
[目的]调研分析广西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现状及面临的制约因素,明确广西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创新的方向及重点,为相关部门制定政策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通过查阅文献及统计资料,分析广西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现状、主要模式及特点等;设计调查问卷,系统调查近年来广西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取得的成效及存在的主要困难;通过实地调研,了解创新广西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机制面临的主要制约因素,征集完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的建议;组织召开座谈会,与专家及专业人员一起研讨优化广西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的对策措施.[结果]广西农业科技研发、成果转化及推广体系基本建立,通过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建设及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实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稳步提升,但在农业科技成果供给、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农业科技成果需求等方面仍存在明显的制约因素.因此,加快广西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创新的重点是:(1)深化完善农业科技创新机制.加快完善农业科研项目管理制度,创新农业科技成果评价及管理机制,建立产学研长效合作机制,切实提高农业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建立科技需求信息反馈机制及国内外合作机制.(2)建立健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完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机制,加强平台建设及创新转化方式,建立科技资源共享机制,加强科技成果跟踪管理服务.(3)探索建立新型农业科技服务机制.激发农民对农业科技的需求,构建多元化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推动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示范基地建设,推进"互联网+"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建议]深化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体制改革,稳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保障,强化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人才支撑,促使农业科技成果快速而有效地转化,最终实现广西农业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2.
农业发展的关键在于农业科技人才,河南省农业要有长足的进展,必须加强对农业科 技人才的培养。当前,河南省农业科技人才发展政策不够完善、培育资金缺乏、总量少、结构失 衡、培养体系不健全。对此,应该根据河南省农业科技人才的实际情况,以农业科技人才为中 心,加大资金投入、健全相关政策,建立具有河南省特色的结构合理的农业科技人才队伍。  相似文献   

13.
从对高校创新型人才的特征界定入手,概述新形势下高校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进而提出围绕该目标所构想的培养机制:更新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观念、突出创新型人才的社会责任感教育、改革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机制、优化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外部环境、建立以创新教育为主导的教师评价机制、创设能使创新型人才脱颖而出的激励机制。  相似文献   

14.
以创新教育培养现代农业创新人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于1998年提出的创新教育理念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反响,有力推动了教育改革,以创新教育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成为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从华中农业大学创建研究型大学过程中对创新教育的探索与实践出发,通过强化基础、强化实践、强化自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同类高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概述了我国高等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研究现状,并在客观分析了当前我国旅游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从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人才培养方案确立、人才培养途径选择、人才培养效果评估及反馈与调整等5个方面构建旅游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路.  相似文献   

16.
阐述了人的创新思维对科技发展的影响,提出新世纪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对象主要是领导干部,内容主要是如何发挥每个人的创造潜能,并提出通过制定相应的制度、建立相应的机制来实现以人为本,促进科技创新。  相似文献   

17.
中国农业科学院在发展研究生教育中,充分发挥和利用科研单位办学的优势,坚持教育创新,突出特色教育,创新办学模式,重视教师队伍建设,优化课程设置,强化学科建设,改进管理模式,在发展农科研究生教育、培养高素质农业人才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  相似文献   

18.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经济体制的逐渐完善,农业科技竞争情报对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在系统介绍农业科技竞争情报概念和特点的基础上,进一步介绍了农业科技创新的概念和过程,并对农业科技竞争情报在农业科技创新决策中的作用进行了详细阐述,通过对农业科技竞争情报现状的解析,指出目前我国农业科技情报研究开发中存在没有引起足够重视、资金投入不足、农业科技情报人才匮乏和农业科技情报机构协调机制缺失等问题,严重影响了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的发展。为了加快促进农业科技创新活动,提出农业科技竞争情报应该提高重视程度,增加资金投入,建立农业科技竞争情报人才激励机制和培训体系,完善农业科技情报机构之间的合作协同机制。  相似文献   

19.
全面认识高等农业教育创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江泽民同志在北师大百年庆典大会上,全面阐述了教育创新思想。我国高等农业教育承担着为社会培养各类高级农业专业人才的重担,其培养的人才的创新能力更直接影响“民族创新能力的竞争”,因此,高等农业教育创新是时代的需要,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也是高等农业教育自身改革发展的需要;高等农业教育创新的根本在于管理创新;高等农业教育创新的指导思想是“三个代表”。  相似文献   

20.
中国高等农业教育新农科建设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国迈向强国之路的冲锋号已经吹响。农业强国梦是中国梦的坚强支撑。中国高等农业教育站在了重要的历史节点上,处于一个新的历史机遇期,需要我们"农林人"思考如何建设好人民满意的高等农业教育。这就要求我们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以往注重服务产业经济、培养专业技术人才的教育观念,深化教育教学改革,通过4个根本性的转变(从偏重服务产业经济向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转变,从单学科割裂独立发展向多学科交叉融合发展转变,从专注专业教育向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高度融合转变,从专注知识本位向侧重个人本位转变),探索实现农科学生全面发展与人生价值的新农科建设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