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以科学理论的逻辑构成为研究原则,以情报学方法的研究对象,对情报学方法论的建立方法、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研究内容、基本功能、方法的结构体系等进行了系统的理论研究。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樟子松引种到河北邓栅子苗圃后的苗期的生长和存苗情况,以及不同种源的幼苗生长节律和物候期进行观察,发现第3年存苗率在30%以上的产地有牙克石,漠河、甘河、碧洲、长春、新宾6个产地,长春产地的15个系号中以80号、204号、250号,和81号存苗率较高,呼玛、黑河、十八站成苗率极低,仅为0~6.1%.各种源中生长较快的有长春250和207号,2年生平均高生长分别为16.0cm和13.6cm,其次为逊克、长春80、81号,这表明随着产地纬度的升高,苗木生长越来越差。各种源的苗木生长速度虽然不同,但速生期基本一致;物候期大致同步。试验结果表明,长春250、207号种源表现最佳,逊克、和长春80、81号种源次之。  相似文献   

3.
樟子松种源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草河口6年生樟子松种源试验进行了系统分析和评定。分析表明,参试的10个种源,在主要性状上差异显著或极显著,苗期表现与造林后相关显著,生长量与纬度呈显著负相关。可见上述的表型结果是由不同的生态变所致,经比较分析及综合因子评定,初选出章古台,红花尔基,盖为草河地区的优良种源。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樟子松不同种源试验林高生长和径生长的调查得知,地理种源不同,高生长存在着显著差异,一般人工林种源生长好于天然林种源。樟子松经过几十年的引种驯化是能够适应当地的环境条件,形成稳定种群。造林时,首先应选择种子产地土壤、气候条件与本地相似的地区调拨种子。若本地自然条件与种子产地相差较大,应选择经过长期引种已形成稳定种群的种子产地调拨种子,如9007(净月潭)、9014(章古台)、9006(高峰)、9012(青山)号产地的种子。  相似文献   

5.
樟子松种源选择试验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樟子松14个种源(产地)试验的研究表明,樟子松苗期生长与原产地纬度,海拔高及降水量、年均气温存在着密切的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5475、-0.6619和0.6221、0.6553。  相似文献   

6.
樟子松种源试验苗期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樟子松15个种源进行了播种育苗试验,结果表明,不同种源在苗高、针叶、叶鞘上存在着显著差异。综合分析筛选出最好种源为辽宁章古台,其次为吉林净月潭、黑龙江高峰、内蒙红花尔基、逊克种源。  相似文献   

7.
8.
沙地樟子松抗旱性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通过对沙地樟子松的抗旱指标的研究,发现叶片有发达的角质层、密度小且深隐的气孔、致密的表皮细胞、束/自比值、临界水分亏缺、蒸腾强度、叶绿素含量、以及光合作有物强弱与樟子松抗旱性密切相关。同时,树木耗水量小,单叶比叶面积小,强大的主侧根系分布均是樟子松抗旱性能的表现。  相似文献   

9.
樟子松种源苗期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采用方差分析,差异显著性测验法和苏联树木生态型综合评价方法,对19个樟子松种源2年生苗期性状(苗高、地径、针叶长、针叶密度、根系长、茎根比、保存率)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各性状种源间均存在显著差异。选出苗期表现最佳的种源为章古台、石河、呼玛、错海。章古台种源苗高、地径生长量分别超出各种源均值的36.53%和34.78%。  相似文献   

10.
樟子松种源试验幼林期生长性状变异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樟子松在五台,宁东,太白三个地点的苗期和幼林期的生长性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种源间高生长存在极显著的差异,种源内个体变异也十分明显。高生长是随纬度增高而递减的渐变模式,而发芽率和发芽速度则无明显的地理变异。初步选择出生长良好,稳定性强的13、16、20、15、2号种源。  相似文献   

11.
沙地樟子松人工林结构调整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科尔沁沙地南缘的章古台沙地,选择轻度染病的樟子松中龄林为对象,进行4种方式的林分结构调整试验。结果表明:结构调整促进了林分生长,控制了松枯梢病的发展,改善了林下植被状况和林分土壤水分状况,缓解了林分在干旱期的水分胁迫。综合不同结构调整方式促进樟子松人工林生长和改善林分环境条件的效果:伐3留2、伐4留2方式好于伐2留2、伐3留3方式,生产上可根据现有樟子松人工林的生长状况,结合混交树种特性,采用适宜的调整方式。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沙地樟子松人工林进行施肥试验,以其人为投入补充林地土壤肥力,对树木进行补充营养,促其速生丰产,缩短轮伐期,为樟子松人工林集约经营提供技术经验。试验结果表明,定性施肥以氮和过磷酸钙混施为好,定量配比为5∶3。施肥量幼龄林以0.40 kg.株-1、中龄林0.80 kg.株-1较适宜。  相似文献   

13.
在渐伐后郁闭度不足0.4的沙地樟子松人工林冠下进行人工更新试验,10年后观测各树种的生长状况,并对林下的土壤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利用这种冠下人工更新方式使樟子松纯林转变为多树种混交的复层林;色木槭等4个树种可以作为冠下更新的主培树种;冠下人工更新可以逐渐改良土壤,延缓樟子松人工林林地土壤的衰退.  相似文献   

14.
辽西北沙地樟子松地径与胸径相关关系及其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利用442株沙地樟子松的实测资料,对辽西北沙地樟子松林的地径与胸径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并在多个模型中选出最佳模型,拟合效果良好;编制了樟子松地径一元立木材积表。  相似文献   

15.
针对樟子松的生理特性,采用正交设计的方法,共设计16种肥料配方对樟子松育苗施肥进行试验,结果表明,施肥处理对樟子松苗木的生长发育均有明显的作用,高生长提高6.5%~26.1%,径生长提高7.7%~30.8%,干质量提高19.2%~61.5%,N、K元素对高生长的作用达到极显著水平,N元素对径生长的作用达到极显著水平,N元素对提高干质量的作用达到极显著水平,K元素对提高干质量的作用达到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16.
沙地樟子松种子园施肥试验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通过对沙地樟子松种子园中的树木进行施肥管理试验,结果表明:不同的肥料对樟子松的树木生长和开花结实产生显著差异,树高以处理4(施草碳75 kg.株-1)效果最佳;胸径以处理2(施猪粪60 kg.株-1)、处理6(羊粪60 kg.株-1)、处理8(施颗粒状氯化钾1.5 kg.株-1)的生长效果极显著,分别为3.82、3.74、3.65 cm,对于坐果率,施用无机肥的单株要高于施有机肥的单株,但持续时间较短。  相似文献   

17.
樟子松是我国三北地区主要造林树种,具有速生、树干通直、蓄积量大等特点。但其采伐后,木材经过一段时间的储存,芯部会出现"蓝变"。这种变化是评价木材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影响木材加工后产品的质量。文章研究确定了樟子松木材变色属于微生物变色类型,分析了樟子松在自然条件的变色规律,为找到控制这种变色的办法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对相同立地条件下的10、20、30、40年生樟子松人工固沙林进行胸径、边材厚度测定,分析不同年龄边材厚度与胸径相关关系及不同年龄边材生长特征。结果表明:10年生时平均边材宽度为6cm;20~30年生平均边材增幅小;30~40年生时边材增幅大。10年、20年生樟子松边材厚度与胸径关系模型符合抛物线模型,拟合方程分别为y=0.146 2 x~2-1.554 6 x+6.401 7(R~2=0.975 3)、y=-0.057 6 x~2+1.456 1 x-4.761 9(R~2=0.669 7);30年生樟子松东、南两个方位边材厚度与胸径关系可用曲线拟合,东方位符合指数模型,方程为y=0.980 1e0.081 1 x(R~2=0.733 7),南方位符合抛物线方程y=0.009 x~2-0.07 x+1.940 4(R~2=0.518 7)或指数方程y=1.082 7 e~(0.065 4 x)(R~2=0.516 4);40年生樟子松的东方位和北方位可用幂指数模型拟合,分别为y=0.196 5 x~(1.077 2)(R~2=0.476 8)和y=0.029 1 x~(1.748 8)(R~2=0.785 5),南、西方位的相关关系可用指数模型拟合,表达式分别为y=0.673 e~(0.104 7 x)(R~2=0.750 4)和y=0.455 8 e ~(0.123 84 x)(R~2=0.934 6)。不同年龄边材宽度显著差异,可以反映其生长状况、水分利用对策、物质生产等方面的特征。  相似文献   

19.
呼伦贝尔沙地樟子松分布面积较广,有大面积的疏林地,具有天然落种更新能力,发展潜力巨大。在樟子松基地建设中以封育为主,营造樟子松防风固沙林,强化工程建设后期管护,巩固樟子松基地建设成果,确保樟子松资源总量可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