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2 毫秒
1.
刘炜  史延丽  马洪文  王坚 《种子》2004,23(1):58-59
利用宁夏自育杂交组合及其亲本分析杂交组合的加工品质和外观品质的表现及其与亲本的关系,结果表明:整精米率偏低,垩白粒率、垩白面积偏高是影响宁夏杂交稻品质的主要原因.杂种的糙米率与父本相关显著,杂种的精米率与母本呈显著的负相关,整精米率与父母本及双亲均值呈负相关,但相关均不显著,说明杂种的精米率和整精米率是多种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杂种的精米长与父本呈显著的负相关,而杂种的精米长宽比、垩白米率及垩白大小与父本、母本和中亲值的相关均未达到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2.
刘炜  史延丽  马洪文  王坚 《种子》2004,23(6):56-57
利用宁夏自育杂交组合及其亲本分析杂交组合的加工品质和外观品质的表现及其与亲本的关系,结果表明:整精米率偏低,垩白粒率、垩白面积偏高是影响宁夏杂交稻品质的主要原因.杂种的糙米率与父本相关显著,杂种的精米率与母本呈显著的负相关,整精米率与父母本及双亲均值呈负相关,但相关均不显著,说明杂种的精米率和整精米率是多种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杂种的精米长与父本呈显著的负相关,而杂种的精米长宽比、垩白米率及垩白大小与父本、母本和中亲值的相关均未达到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3.
以3个不育系川香29A(A1)、珍汕97A(A2)、Ⅱ-32A(A3)和8个新恢复系为亲本,按不完全双列杂交模式分析11个品质性状的配合力及遗传力。结果表明:(1)大多数性状的一般配合力(gca)和特殊配合力(sca)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即受基因加性效应和非加性效应的共同控制,且以加性效应占主导地位(2)精米率、垩白度、直链淀粉含量3个性状,恢复系对gca方差的贡献比不育系的大,而不育系在粒长、粒宽、长宽比、糙米率、整精米率、垩白率、胶稠度等性状上对gca方差的贡献比恢复系的大。糊化温度这两性状,恢复系和不育系对gca方差的贡献相近。(3)广义遗传力(h2B)降序排序为:粒长、长宽比、垩白率、粒宽、糊化温度、胶稠度、整精米率、糙米率、直链淀粉含量、精米率、垩白度,变幅在93.36%~38.13%之间;狭义遗传力(h2N)降序排序为:粒长、长宽比、垩白率、糙米率、糊化温度、整精米率、垩白度、胶稠度、精米率、直链淀粉含量,变幅在82.3%~17.32%之间。大部分性状的(h2N)与(h2B)的趋势是一致的。(4)gca效应值在同一性状不同亲本间和同一亲本不同性状间均存在显著的差异,亲本中A1、R8、R7较为理想。  相似文献   

4.
以两套杂交水稻不完全双列组合(按NCⅡ设计)及其亲本为材料,在重庆和泸州两个环境条件下种植,利用SSR和AFLP技术分析32个亲本材料的1 085个标记座位,并从这1 085个标记座位中筛选出与F1粒形性状相关的阳性位点和增效位点,分别用此两类座位计算的遗传差异对F1谷粒、糙米和整精米的长、宽和厚共9个籽粒外形性状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增效位点的亲本遗传距离与相应F1粒形性状的相关系数在0.321~0.892间,平均0.736,高于阳性位点的相关系数.对不同亲本组合(套间)的预测结果表明,增效位点的预测效果明显好于阳性位点,其预测值为0.138~0.805,平均0.451,其中对谷宽、糙米宽和整精米宽预测值分别为0.704、0.707和0.654,达到了可预测水平.同一套组合在不同环境下(环境间)预测结果表明,增效位点的预测效果明显好于阳性位点,预测值平均达0.653,除谷厚、糙米厚和整精米厚外的6个粒形性状其预测值均在0.640以上,达到了可预测水平.部分性状在组合间和环境间达到可预测水平,这将为育种家们对这些性状进行早期选择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粳型杂种稻米品质性状的表现及遗传控制   总被引:40,自引:3,他引:40  
研究了由4个不育系及其保持系与7个恢复系配组的24个粳型杂种的9个品质性状的遗传表现 , 结果表明: (1)杂种粳米的品质性状表现普遍介于双亲之间, 但粒宽和直链淀粉含量有 较多的超高亲组合, 糙米率和精米率有较多的超低亲组合。 (2)杂种的整精米率、 粒长、 粒宽、 垩白率、 糊化温度5个性状与不育系呈显著正相关; 糙米  相似文献   

6.
采用不同稻米品质3个粳稻和4个籼稻按完全双列模型设计进行杂交,配组了24个籼粳杂种一代F1,对其主要稻米加工和外观品质性状进行研究。加工品质中糙米率和精米率均接近粳稻品种,与籼稻无关,无胞质效应;整精米率差异很大,但大多介于籼粳双亲之间,并且随粳稻亲本不同,其胞质效应表现不一致。外现品质中垩白度和透明度,大多数介于双亲之间.而垩白率多倾向于亲本的高值。  相似文献   

7.
弱光对水稻籽粒生长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37,自引:4,他引:37  
研究了灌浆期弱光对3个杂交稻组合的籽粒生长及籽粒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49%遮荫及69%遮荫下,籽粒空粒率升高,籽粒最终生长量、灌浆速率、灌浆相对起始势降低,以弱势粒及全穗籽粒受到的影响更大.遮荫处理后,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透明度、胶稠度显著或极显著降低,组合间有差异;垩白米率、垩白度显著或极显著地升高,直链  相似文献   

8.
籼型三系杂交水稻整精米率的配合力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选择有代表性的14个优良籼型三系杂交稻亲本,包括7个不育系和7个恢复系,采用p×q不完全双列杂交(NC II)模式对杂交稻整精米率进行配合力分析。结果表明:整精米率以非加性基因效应起主导作用,并且不育系的作用大于恢复系的作用。其广义遗传力和狭义遗传力分别为80.23%和29.03%。相关分析结果,整精米率与谷粒粒宽、糙米率、精米率和米粒宽呈极显著正相关;与谷粒长宽比、谷粒粒长、米粒长、米长宽比和垩白率呈显著负相关;与其它外观品质性状相关不显著。通径分析表明,只有精米率、千粒重和米粒长对整精米率起着显著作用,它们的直接通径系数分别为0.517 8、0.348 1和-0.270 8。提出了提高杂交水稻整精米率的途径。  相似文献   

9.
通过研究膜下滴灌水稻品质性状间的相关性得出:糙米率越高长宽比值就越大;粒长越长垩白粒率和直链淀粉含量就越高;长宽比值越高垩白粒率和精米率越高;垩白粒率越高垩白度和直链淀粉含量越高;垩白度越高直链淀粉含量越高;精米率越高整精米率越高;说明在膜下滴灌栽培条件下,水稻的垩白有所降低,水稻的糙米率和整精米率得到提高。垩白粒率、垩白度、粒长、糙米率等品质指标均对膜下滴灌水稻品质起到正向作用。  相似文献   

10.
马洪文  王昕 《种子》2006,25(8):43-45
以489 A等6个不育系与94 FR 30等6个恢复系配制(6×6)不完全双列杂交组合,用禾谷类作物胚乳品质性状的遗传模型,对杂交粳稻的碾磨品质性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糙米率主要受加性效应作用;精米率主要受显性效应作用,同时也受母体植株的影响,整精米率主要受母体显性效应作用。细胞质遗传效应对糙米率及精米率性状的影响也达极显著水平。亲本遗传效应预测值中,没有测到对提高整精米率有正向作用的亲本。  相似文献   

11.
水、旱栽培条件下稻米主要品质性状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10  
郭咏梅  穆平  刘家富  卢义宣  李自超 《作物学报》2005,31(11):1443-1448
以旱稻品种IRAT109的116个株系与水稻品种越富杂交构建的DH群体及其亲本,在水、旱2种栽培条件下种植,研究了稻米加工、外观、蒸煮和营养等品质性状的变化规律及其各品质性状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在11个稻米品质性状中,蛋白质含量、整精米率、胶稠度和碱消值等4个性状水、旱2种不同栽培条件下差异较大,说明这些性状受水分条件影响较大;粒长、粒宽、直链淀粉含量和垩白率也有一定的差异,一定程度受土壤水分环境影响。旱栽条件下稻米蛋白质含量、整精米率、胶稠度、碱消值等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其中蛋白质含量平均提高37.9%,平均增加3.02个含量百分点,而垩白率下降,稻米米粒变小,总体上旱栽稻米品质有变优趋势。糙米率、精米率和长宽比在2种栽培条件下没有差异,基本上不受土壤水分环境影响。此外,对同一品质性状在水、旱2种不同栽培条件下相关性分析,表明加工品质性状的基因与环境互作较大,外观、蒸煮和营养等品质性状比较稳定。因此,通过水稻和旱稻相互杂交,可将旱稻的抗旱基因导入外观品质、蒸煮、食用品质以及营养品质优良的目标水稻亲本中,选育出抗旱、优质的水稻或旱稻品种。  相似文献   

12.
食用稻米品质性状间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对来自全国各地的8 390份稻米样品按籼型常规稻、籼型杂交稻、粳型常规稻和粳型杂交稻进行分类,并对其品质性状做了相关分析和多重比较。简单相关分析的结果表明:(1)在碾磨品质上,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两两极显著正相关;(2)在外观品质上,籼粳稻的长宽比与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垩白率、垩白度均呈显著负相  相似文献   

13.
以25个杂交中稻组合为材料,研究了品种齐穗期库源结构对稻米整精米率与垩白粒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整精米率与源库比呈极显著负相关,垩白粒率与源库比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其原因在于,随着杂交组合每穗着粒数的增加,单位颖花的源占有量减少,稻穗籽粒灌浆速率降低,灌浆历期延长,籽粒容重增大,整精米率提高;当籽粒灌浆  相似文献   

14.
T. Q. Zheng  J. L. Xu  Z. K. Li    H. Q. Zhai    J. M. Wan 《Plant Breeding》2007,126(2):158-163
Rice milling quality is the final part of grain yield making it fit for eating and a complex trait that remains poorly understood genetically. Three components of rice milling quality, i.e. brown rice rate, milled rice rate and head rice rate and related rice grain shape traits were genetically dissected by the QTL mapping approach using a set of 231 random rice introgression lines and 160 SSR markers. A total of 10 genomic regions were found to be associated with rice grain shape and milling quality traits. Of these, one major QTL on chromosome 7 had large effects on rice grain shape and milling quality and was detected consistently in several related populations of rice, which offers an opportunity for marker‐aided improvement of rice milling quality and QTL cloning.  相似文献   

15.
全基因组关联定位籼稻种质资源外观和加工品质QTL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400份籼稻变异丰富的种质资源材料在2个环境下考察外观与加工品质性状表型,利用404K高密度SNP基因型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挖掘影响外观与加工品质性状的重要位点。结果表明,粒型和籼米的外观和加工品质密切相关,垩白性状降低稻米的精米率和整精米率,除粒型外,籼稻的外观和加工品质明显受到环境影响。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共鉴定到39个QTL,其中17个为新位点,6个新位点(qMRR9、qGL2、qGL10、qGW1、qGLWR1和qGLWR2.1)在2个环境下均被检测到,暗示这6个位点在水稻外观与加工品质上可能是不依赖于环境稳定表达的QTL。此外,21个控制稻米外观品质的位点很可能具一因多效。结合前人研究结果,我们推论qSW5、GSE5和GS3在籼稻外观和加工品质性状上扮演着关键性角色。研究结果为克隆新的外观与加工品质基因以及通过分子手段加速培育优质高产籼稻新品种提供了指导信息。  相似文献   

16.
长江流域杂交早稻品质性状的表现及配合力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探索我国长江流域杂交早稻品质改良的育种手段,为其品种选育提供理论依据。选用长江流域生产上大面积应用的6个早籼稻不育系和5个早籼稻恢复系及NCⅡ设计配制了30个杂交早稻组合,对各组合的12品质性状进行了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各品质性状的杂种优势表现普遍介于双亲之间,垩白和整精米率是长江流域杂交早稻品质改良的主要限制因子。12个主要品质性状组合间方差均达极显著水平,存在极显著的遗传差异;各品质性状基因的加性效应和非加性效应对杂交早稻的品质存在极显著的影响。各品质性状狭义遗传力为长/宽>粒长>垩白度>粒宽>整精米率>糊化温度>直链淀粉含量>垩白率>垩白面积>出糙率>胶稠度>精米率。出糙率与精米率,整精米率与糊化温度, 粒长与长/宽, 粒宽与垩白粒率、垩白面积、直链淀粉, 垩白粒率与精米宽、垩白面积、直链淀粉含量,垩白面积与粒宽、垩白粒率、垩白度、直链淀粉含量等性状间存在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整精米率与垩白粒率,长/宽与粒宽、垩白粒率、垩白面积、垩白度、糊化温度、直链淀粉含量等性状间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对杂交早稻品质性状之间的内在联系、遗传以及品质改良也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7.
籼、粳稻米垩白与品质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综述了有关垩白形成的机理和籼、粳稻垩白与品质相关分析的研究现状,结果表明:无论籼稻或是粳稻均表现出垩白与出糙率、垩白粒率、粒宽、直链淀粉含量、糊化温度、蛋白质含量呈正相关,与整精米率、透明度、粒长、粒型、胶稠度呈负相关,但类型间有一定差异。并就垩白对各品质性状的影响进行了简要分析,对今后应加强相关方面的研究和提高品质的途径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8.
优质和抗稻瘟病的水稻种质资源筛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黄富  叶华智  谢戎  刘成元 《作物学报》2006,32(10):1549-1553
测定了40份水稻种质资源对稻瘟病的抗性、碾米及外观品质。结果表明,40份品种高抗至中抗稻瘟病,抗病频率为40.0%~100.0%,其中20份达80%以上。40份品种对优势小种群ZB群平均抗病频率为80.0%,对重要小种群ZA群的平均抗病频率为70.2%,对ZC群的平均抗病频率为80.5%。从中筛选出24份碾米品质和外观品质较优的抗稻瘟病种质材料,其出糙率76.1%~80.9%,精米率68.7%~72.6%,整精米率35.7%~64.3%,垩白粒率5%~30%,垩白度1.2%~12.7%,长宽比2.7~3.6,其中6份的碾米品质和外观品质达国家三级优质标准,4份达国家二级优质标准。这些优质抗源材料对选育高产、优质、抗稻瘟病新品种(组合)具有重要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