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氟敏指数作度量指标的家蚕耐氟性测定法   总被引:10,自引:5,他引:5  
杨明观  朱根生 《蚕业科学》1992,18(4):227-231
度量蚕的耐氟性一般用LC50作指标,测定LC50值试验规模大,数据分析复杂;在育种实践中由于品种多,一般难以实施。本文提出了以氟敏指数作度量指标的家蚕耐氟性测定方法,试验规模小,方法简单,适用于育种过程中对选育材料或杂交组合作耐氟性测定。  相似文献   

2.
用“氟敏指数”测定“桑蚕解氟剂”的解毒效果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吕顺霖 《蚕桑通报》1995,26(2):18-20
用“氟敏指数”作指标,测定“桑蚕解氟剂”和石灰水的解氟效果,其结果为解氟剂和石灰水都有较好的效果。石灰水处理后氟敏指数为-7.08(4龄蚕)和-7.56(5龄蚕),解氟剂处理后氟敏指数为-10.02(4龄蚕)和-9.99(5龄蚕),说明“桑蚕解氟剂”的效果明显优于石灰水。  相似文献   

3.
笔者通过对华秋×松白、菁松×皓月、秋丰×白玉3对蚕品种的耐氟性测定 ,计算其氟敏指数 ,结果表明桑蚕新品种华秋×松白的耐氟性与秋用品种秋丰×白玉处在相同的耐氟性水平上 ,耐氟性能较高 ,极明显强于春用品种菁松×皓月  相似文献   

4.
浙江省桑蚕品种资源的耐氟性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蚕品种资源的耐氟性调查是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作者对浙江省保存的76个蚕品种进行了耐氟性测定。通过研究,初步提出2龄蚕的耐氟阀值,并提供各地理类型品种耐氟性的差异和耐氟特强和特弱品种的成绩资料,对指导耐氟蚕品种选育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5.
以氟敏指数为耐氟性指标,通过对夏7×夏6、秋菊×新6、春华×秋实、秋丰×白玉、丰一×54A、菁松×皓月6对蚕品种的耐氟性比较,结果表明夏7×夏6耐氟性最强,秋丰×白玉、秋菊×新6耐氟性次之,丰一×54A耐氟性较强,春华×秋实耐氟性较弱,菁松×皓月耐氟性最弱。  相似文献   

6.
若干家蚕基础品种的耐氟性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10个家蚕高茧层率基础品种进行了三种浓度的NaF溶液添食,以氟敏指数作度量指标对其进行耐氟性测定。结果表明,122、126、239三个品种耐氟性强,125、131、226三个品种耐氟性弱,129、230、232、241四个品种的耐氟性一般。不同品种之间的耐氟性存在极显著差异,同一品种对不同NaF浓度的敏感性亦存在极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7.
家蚕耐氟新品种“桂蚕F95”的主要性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家蚕新品种“桂蚕F95”是广西蚕业技术推广总站承担广西“十五”科技攻关项目育成耐氟性强的强健性夏秋用新品种,具有较强的耐氟性。2007年4月,广西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本文详细介绍该品种主要性状,供蚕种生产、推广参考。  相似文献   

8.
桑蚕耐氟性遗传育种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述了我国在桑蚕耐氟性遗传规律、杂交时品种间的配合力和一些发育性状与耐氟性间的相关性,运用系统选育和杂交改良方法提高桑蚕品种的耐氟性,以及耐氟性品种的选育等方面所取得的研究成果。研究表明,为提高蚕品种的耐氟性,杂交改良方法优于系统选育方法。  相似文献   

9.
氟敏指数与半致死浓度(LC50)的相关性研究浙农大蚕学系周金妹,杨明观衡量桑蚕耐氟性强弱,需要有一个具体的度量指标。度量桑蚕品种耐氟性能的指标一般采用半致死浓度(LC50),但测定LC50值需配制一组按几何级数排列的系列浓度药液添食[1],试验规模大...  相似文献   

10.
家蚕品种间抗氟性比较及遗传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为提高蚕品种对氟的抵抗性,寻求抗氟性强的育种素材,试验对某些家蚕品种的抗氟性及抗氟遗传参数进行探讨,为抗氟育种提供参考依据。1材料和方法1·1供试品种菁松、皓月、苏镇、春光、华峰、雪松、薪杭、白云及其杂交种。l·2抗氟性测定采用体重指数测定法,1995年春用氟化钠配制30、60、120ma/l。三种氟化钠溶液,设清水对照区。饲养方法:卫龄普通育,2龄起蚕分区,每个浓度二个重复,每区20头,2龄起蚕连续添食,至3龄空白对照区眠齐后称各区蚕体重,以清水对照区的体重指数为100,计算各处理区体重指数,比较抗氟性。各浓度添食的桑…  相似文献   

11.
家蚕的耐氟性不仅随其龄期、世代的不同有差异,也与其品种的不同和健康性有关,其耐氟性主要由微效多基因的加性效应控制或耐氟显性主效基因控制,选用耐氟性强的品种作亲本,结合耐氟性与其他经济性状的相关性,运用科学的遗传育种方法选育出高耐氟性家蚕新品种,是解决氟化物对蚕业生产危害的方法之一.本文综述了家蚕耐氟性遗传育种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2.
沈建华 《蚕桑通报》2003,34(2):22-24
2002年秋期对江浙地区发种量最大的苏菊×明虎、秋丰×白玉二对主要夏秋用品种进行了耐氟能力的测定,测定方法采用氟敏指数法,测定结果:秋丰×白玉正、反交的耐氟性强于苏菊×明虎正、反交,尤其在200mg/kgNaF溶液浓度添食时,这种表现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3.
家蚕不同世代耐氟性比较及遗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家蚕耐氟性遗传规律的研究是选育耐氟品种的理论基础,国内学者林健荣教授、林昌麒研究员等已对家蚕耐氟性遗传进行了较详细的研究。为进一步探讨家蚕耐氟性遗传规律,本试验在对家蚕不同品种耐氟性测定的基础上,对家蚕不同世代耐氟性遗传进行探讨和遗传分析,今将试验结果报告于后。  相似文献   

14.
课题组通过三年四期饲养粗纤度蚕品种,对粗纤度蚕品种的饲养技术进行了总结,并考察了不同用桑量对粗纤度品种茧丝纤 度的影响,初步开发了新型有特色的粗纤度丝绸产品。  相似文献   

15.
用“氟敏指数”为指标,测定不同浓度“家蚕解氟剂”的解毒效果。其结果为“家蚕解氟剂”有良好的解毒效果。添食解氟剂浓度为20、50、80、110mg/100ml的4种处理的“氟敏指数”依次递减,而从110mg/100ml开始,110、140、170mg/100ml3种处理的“氟敏指数”依次递增,呈“V”字形。由此说明“家蚕解氟剂”的最佳使用浓度为80-140mg/100ml之间。  相似文献   

16.
春用多丝量耐氟蚕品种华峰、雪松的育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沈雪华 《蚕业科学》1995,21(1):29-37
用杂交育种方法经春、夏、秋多种环境培育,增加抗逆性,选育成中系华峰和日系雪松新蚕品种。其杂交种经多次中试、鉴定表明,小蚕可耐氟化物60-70ppm,大蚕90ppm以上,比现行春用多丝量品种耐氟性提高一倍左右,茧丝质优良,万蚕收茧量23-25公斤,茧层率25%-26%,茧丝长1300-1400米,出丝率19%-20%,强力为4.13克/旦,茧丝均方差小。其张产茧量、产值均高于对照种,特别在氟污染蚕区增产效益更明显,是春、秋兼用的良种。  相似文献   

17.
通过国家“八五”和“九五”攻关,中国农科院蚕业研究所和浙江大学动物科学学院已经选育出适合织造重磅真丝绸产品的粗纤度蚕品种。粗纤度丝的伸长弹性率、抗弯刚度等明显优于目前生产上推广应用品种的茧丝,突破了丝绸原料的茧丝纤度性状单一的瓶颈,为厚型粗扩、抗皱挺刮的真丝面料及其服饰产品的开发提供了原料基础。这对于提升我国传统丝绸产业  相似文献   

18.
夏秋用蚕品种秋丰×白玉的育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采用杂交和系统分离育种的方法,育成了丝质优、产量高、制种性能好、耐氟性强的夏秋用蚕品种秋丰×白玉。与对照种相比,张产茧、张产值能提高4%以上,出丝率可提高7%,茧丝长增长80一100米,解舒、净度优良。该品种耐氟性强,氟敏指数值I(17.80)最低,春期桑叶含氟量全龄平均在42.5ppm,中秋期全龄平均在88.8ppm的情况下,产量较现行夏秋蚕品种提高7一8%,较现行春用蚕品种提高一倍,在氟污染严重的蚕区可替代春用蚕品种进行春期饲养。  相似文献   

19.
采用幼虫4龄期人工添食20 mg/kg氟化纳溶液定向选择耐氟污染性能和杂交育种、回交改良等育种技术,育成了具有耐氟污染特性的春用多丝量家蚕新品种华·东×春·晨。该品种在浙江省家蚕新品种实验室共同鉴定和农村生产试验鉴定中,表现出体质强健、耐氟性好、产茧量高、茧型大、丝质优等特点,其中氟敏指数检测数据显示其耐氟性能明显强于春用品种菁松×皓月,并达到了秋用耐氟污染品种秋丰×白玉的水平。新品种在农村生产试验鉴定中,产茧量及丝质成绩普遍优于当地对照品种菁松×皓月和秋丰×白玉,特别是盒种产茧量分别超过对照品种菁松×皓月和秋丰×白玉7%、12%左右。2010年2月该品种已通过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适合在浙江省及长江中下游蚕区特别是氟化物污染较严重的蚕区春期推广饲养。  相似文献   

20.
在预防春蚕氟污染中毒的农业技术措施中,饲养对氟污染桑叶耐受力较强的蚕品种是行之有效的措施之一。为比较不同蚕品种对氟污染桑叶的耐受力,以便氟污染区选择饲养耐氟力较强,产量、产值较高的蚕品种,于1988年春蚕期进行了试验,现将试验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