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4 毫秒
1.
本文介绍了北方稻作区水稻病虫害的危害症状及主要防控措施,包括水稻潜叶蝇、负泥虫、稻水象甲、二化螟、稻螟蛉、稻纵卷叶螟、稻蝗虫、稻飞虱等虫害,以及稻瘟病、稻纹枯病、稻曲病、水稻白叶枯病等病害,以期为北方稻作区水稻病虫害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海拔19000m以上的冷凉稻作区,各种农作物的收种时间相对集中,劳力矛盾十分突出。本着“节本增效”的原则,一改水稻以手插秧的古老作业方式为抛秧技术,取得了显著的效益,为其他农作物的收种(特别是支柱产业烤烟的移栽)赢得了宝贵的黄金节令。因此,此项技术在冷凉地区值得大力推广,根据多年的实验、示范、推广经验,总结出一套冷凉稻作区抛秧技术,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3.
近几年,玉米粗缩病在我市部分地区发生呈明显上升趋势,特别是稻作区,已成为制约玉米产量进一步提高的主要障碍因素之一.通过对稻作区玉米粗缩病进行系统调查和研究,在生产实践中找到了该病的发生机理和规律,并初步掌握了一套有效的综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4.
稻作区玉米粗缩病综合防治技术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近几年,玉米粗缩病在我市部分地区发生呈明显上升趋势,特别是稻作区,已成为制约玉米产量进一步提高的主要障碍因素之一。通过对稻作区玉米粗缩病进行系统调查和研究,在生产实践中找到了该病的发生机理和规律,并初步掌握了一套有效的综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5.
豫南稻区稻作技术的历史变迁与发展趋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文物、典藉为凭依,考述了豫南稻区建国前稻作技术的源流演进;以品种利用、耕作改制为脉络,把建国后稻作技术的历史变迁划分为4大发展阶段,梳理为4大技术主题;并按照现代稻作的要求,论述了豫南稻区稻作技术发展所面,临的6个重大技术课题。  相似文献   

6.
经过2年的田间试验、示范,在稻作区推广冬种脱毒马铃薯稻草包芯栽培技术,平均每667 m2用稻草150 kg及土杂粪等有机肥500 kg,可比普通栽培增产200 kg以上.根据晋江市2008-2010年试验、示范情况和生产实践,总结出一套稻作区冬种脱毒马铃薯稻草包芯高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7.
水稻负泥虫属鞘翅目、叶甲科。分布在我国各稻区,主要发生在东北,是寒地稻作区主要水稻害虫之一。多发生在山区或丘陵地带,除危害水稻外,还危害芦苇、碱草等。  相似文献   

8.
水稻负泥虫属鞘翅目、叶甲科。分布在我国各稻区,主要发生在东北,是寒地稻作区主要水稻害虫之一。多发生在山区或丘陵地带,除危害水稻外,还危害芦苇、碱草等。  相似文献   

9.
超高茬麦套稻高效生产机理及其技术初探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超高茬麦套稻是一种新型的稻作方式,具有轻简栽培,节本增效和秸秆还田等突出优势,超高茬麦套稻实现高效生产的关键在于产量的稳定,其机理依据稻作群体质量栽培理论,超高茬麦套稻实现高效生产,必须抓好播后立苗,杂草防除和肥水运筹三个环节。  相似文献   

10.
黑龙江水稻冷害Ⅴ冷害的空间分布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黑龙江省稻作区1961-2006年每年7月10日-8月10日逐日平均气温、5-9月逐月平均气温资料,采用气候统计方法,分析了延迟型冷害和障碍型冷害发生的规律和空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961-2006年间,在黑龙江省稻作区,延迟型冷害发生频率由北向南减少,北部地区为延迟型冷害最易发生的地区,牡丹江半山区为延迟型冷害较易发生的地区,三江平原地区为延迟型冷害易发生的地区,松嫩平原地区为延迟型冷害轻发生地区。黑龙江省北部稻作区、东部稻作区和中部稻作区为障碍型冷害重发区,南部稻作区为中等发生区,西部稻作区为轻发区。  相似文献   

11.
全量麦秸机械还田抛秧稻是在麦收时,机械切碎分散麦草、机械埋草还田与抛秧相结合的一种轻简稻作方式,具有资源再利用、培肥农田、节省劳力、保护环境等多方面的作用,是发展生态农业、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本文重点介绍了盐粳11号采用抛秧栽插方式,在全量麦秸机械还田的生态条件下的生长发育规律,总结得出“盐粳11号”全量麦秸机械还田抛秧稻配套的高产栽培技术。为大面积推广该项轻型稻作方式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麦套稻的生育特点与高产栽培技术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麦套稻的生育特点与高产栽培技术初探樊宝洪,王宝银,曹家康,朱正权,倪加宏,张永忠,徐永良,周庭荣,万高龙(兴化市农业局225700)(兴化市永合区农技站)江苏水稻栽培以传统的育秧移栽方式为主,作业艰辛,劳动效率甚低。为改变这种状况,现代稻作界对抛秧、...  相似文献   

13.
浅谈稻作农耕文化的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稻作农耕是稻作农业区新石器时代居民的一项重大发明。故农业(包括稻作农业、麦作农业、粟作农业、高梁种植业)被视为人类社会由旧石器时代步入新石器时代的标志之一。恩格斯给予高度评价时指出:“农业是整个古代世界的决定性的生产部门。稻作农耕的发明或传播,在世界各地虽有早有晚,但自稻作农耕发明以降,遂与稻作农耕区的居民结下不解之缘,迄至今天。随着稻作农耕的不断发展,稻作农耕文化的内涵也不断丰富,并可大致分为稻作农耕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大类。拙文拟就稻作农耕文化内涵中的稻作农具、作物遗存、稻田遗迹、水利工程、仓储遗迹与遗物及稻作农耕民俗和反映稻作农耕的雕塑、绘画作品、诗词、谚语等作一初浅的探讨和介绍。  相似文献   

14.
长江中游史前稻作农业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距今12000年前的新旧石器过度阶段,栽培稻起源于长江中游偏南的南岭、武夷山一带,但新石器时代后,稻作农业则主要在洞庭湖西部的岗地平原区发展起来。距今10000年~距今7000年,稻作农业在澧阳平原初步发展,主要表现是:水稻的进一步栽培、稻作工具的细化、定居农业聚落的形成、稻作农业区的向外扩展;距今7000年~距5500年,史前稻作农业区格局形成,稻田灌溉体系出现,稻作农业成为主要生计方式;距今5500年~距今4000年,稻谷品种得到优化,稻谷产量大大提高。  相似文献   

15.
水稻稻瘟病综合防治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梅口乡气候特点为水稻的大面积种植提供了环境条件,但同时也为水稻病原菌的繁殖提供了温床。稻瘟病是造成梅口乡稻作区水稻减产的主要病害之一,对于稻瘟病的防治是提高水稻产量和保证水稻品质的有效抓手。本文简要论述了梅口乡稻作区稻瘟病的危害特点,阐述了稻瘟病防治规划要点,并提出稻瘟病的综合防治策略,为梅口乡稻作区提供一定的技术帮助。  相似文献   

16.
<正> 安徽省境内地形复杂,长江、淮河穿境而过,形成了沿江圩区稻作区、江淮丘陵稻作区、皖南山区等稻作区。沿江圩区稻作区白叶枯病一般为害不重,只有低洼易涝的地方,为害很重。皖南山区气候冷凉,为害也不重。江淮丘陵稻作区由于地形起伏不平,形成以中稻为主“四稻”混栽的局面,而且以前都是感病品种,白叶枯病的为害尤其严重;在这类地形中,又以低洼地发病最重。因此,迫切需要筛选出适应低洼易涝生态环境的抗病、高产良种供病区推广,以减轻白叶枯病的为害。从1982年  相似文献   

17.
评为云南省优质米的粳稻良种合系22—2,具有适宜中低产田,适应海拔范围较高,抗病性强,落粒性适中,稳产高产,且米质外观色泽好,在市场上易销价高等优点,颇受广大农户青睐,在云南省中海拔稻作区推广种植面积较大。巍山县种子站通过品比试验、高产攻关等一系列田间试验,摸索总结出一套高产栽培……  相似文献   

18.
正为确保我国粮食安全、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推进现代农业发展,2016年科技部启动了"粮食丰产增效科技创新"重点专项,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成功申请了该专项的"稻作区土壤培肥与丰产增效耕作技术"项目中的"稻田培肥替代品研制及施用关键技术"课题。该课题针对我国稻作区农田土壤生态功能下降、养分供应不均、秸秆还田分解难等问题,研发适合主要稻作区土壤类型的中低温秸秆快速腐熟剂、生物有机共发酵培肥产品、稻田生物炭基产品、螯合型营养均衡培肥产品、碳氮耦合型生物化学调控产品  相似文献   

19.
针对山东省水稻种植、育种等研究工作的资料查找主要依靠大量的纸质信息以及经验积累,造成的水稻信息不全面且实时性差这一现象,采用信息技术,以水稻相关研究所需要的种植信息、植株信息、气象信息、土壤信息等数据作为支撑,构建山东稻作区水稻及相关信息的数据平台,实现了山东省稻作区全面完整数据信息的共享,为广大科研人员和技术工作者提供方便,增强研究的便捷性和科学性.  相似文献   

20.
扬州市稻作方式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江苏省扬州市近几年手栽稻、机插稻、抛栽稻、直播稻、麦套稻等5种稻作方式应用情况的回顾,分析了不同稻作方式应用效益和优劣势,指出了扬州市水稻生产存在的问题,分析了稻作方式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