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城镇区域社会经济与绿洲生态系统协调发展是区域发展的重要任务。文中以北疆14个主要城镇为例,深入分析了其发展现状,建立了社会经济与绿洲生态系统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法,引用协调度发展模型以及经济生态效益划分标准,定量分析了研究区域的社会经济与绿洲生态系统协调发展程度。研究结果表明:1)北疆城镇区域14个主要城镇的经济与生态系统协调发展度总体水平不高,平均协调发展度仅为0.46。2)社会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效益总体水平都较低,平均经济效益为0.21,平均生态效益为0.30。3)各城镇中属于经济环境同步发展的两个,经济主导环境滞后类型两个,其余均为经济滞后环境主导型。  相似文献   

2.
不同区域特殊的自然、区位、历史条件,人口、资源、经济发展形成了城镇体系成长的区域背景,在很大程度上,它影响并决定城镇体系的成长过程与发展规律。引入分形(fractal)理论,以兰州-西宁城镇密集区为例,研究西部欠发达地区城镇体系的空间结构、规模结构及其形成机理。通过对城镇体系分形维数的研究,反映特定自然、社会、经济条件下,西部欠发达地区城镇体系空间结构、规模结构特征。城镇体系规模等级分布分散,呈明显的首位分布,大中城市发展不足,城镇体系规模等级总体偏小,人口在城镇之间分布的均匀性差。城镇空间发育度较低,空间分布很不均匀,分散性较强,远离中心城市的城镇密度衰减较快。局部区域的城镇空间发育成熟度差,空间分形特征不明显甚至没有形成分形结构。相比而言,相对发达地区城镇体系规模结构、空间分布呈现均衡化、网络化特征,首位城市发展已经融入到体系的发展中,城镇以群的力量带动区域发展;而欠发达地区城镇之间规模分布、空间分布"齐性"都相对较差,首位城市的"孤岛式"发展决定了区域的发展地位。  相似文献   

3.
基于经济区划视角的甘肃城镇体系结构分形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分析甘肃城镇体系结构现状的基础上,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和自然环境的相似性将甘肃省划分为陇中、河西、陇南、陇东、甘临5大经济区域。通过计算各个经济区城市规模分形分布的分维数,分析了经济区城镇体系的规模等级结构特点;用关联维数分析了经济区城镇体系的空间结构,总结了目前各大经济区城镇体系的主要特征。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于经济区划视角,未来甘肃城镇体系发展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4.
青海省城镇体系空间结构现状与分形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运用定性和定量两种方法对青海省城镇体系空间结构进行分析研究,首先通过定性方法分析青海省城镇体系地域空间结构的现状,再运用分形理论和方法对青海省城镇体系地域空间结构的聚集维数和关联维数进行了测算和分析,表明青海省城镇体系的空间分布是分形的。  相似文献   

5.
北疆城镇区域人口发展中的问题及人口空间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疆城镇区域是新疆人口最为密集、经济最为发达的城镇密集地区,但其在人口发展过程中过快的人口增长、过低的人口素质、分布广和数量多的贫困人口及少数民族人口等诸多问题已经极大地制约了区域经济的发展步伐。文中通过相关数据的整理和分析,得出北疆城镇区域的人口空间分布总体上具有首位度高、不均衡及人口规模体系不健全等特点,同时深入分析了区域人口密度分布独特的马鞍状分布特点。  相似文献   

6.
新疆典型区域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评价与预测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众多研究和实践表明,区域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已成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文中以新疆内部典型区域作为研究样本,在构建区域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运用层次分析法对典型区域经济与环境协调程度进行了评价,采用灰色系统方法对未来经济与环境协调状况进行了预测,得出了一些结论和启示。  相似文献   

7.
庆阳市位于黄土高原中部丘陵沟壑区,气候干旱,生态脆弱。运用生态承载力、城镇体系相关理论和方法,分析研究区城镇体系空间结构演化特点及趋势。采用生态弹性度、资源承载力和承载压力度、对生态承载力的演化进行综合评价,并对生态承载力与城镇空间结构的关系进行探讨。在此基础上,对研究区城镇体系空间结构进行调整优化,为脆弱生态条件下的城镇发展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文中的目的是深化区域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评价研究。以新疆阿勒泰地区为研究样本,在构建区域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利用熵权法确定指标的权重,构建模糊物元评价模型对阿勒泰地区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状况进行了评价,在假定未来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态势不变的前提下,构建灰色系统预测模型,对未来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状况进行了预测,得到了较为符合现实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区域旅游开发的空间布局研究--以正蓝旗为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进行区域旅游开发空间布局的研究有利于旅游资源合理布局、加强区域内外旅游合作、促进区域关系的和谐、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城镇体系塑造、旅游景观道设计、旅游景区规划、旅游线路的组合是区域旅游开发空间布局的主要内容 ,以正蓝旗为例加以实证说明。  相似文献   

10.
综合运用遥感数据和相关统计资料,在对石羊河流域城乡生态环境、人口分布、经济发展深入考察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环境生态学、物理学、数理统计学、城市规划学、区域分析及可持续发展理论,通过构建城乡规模评价指标反映城乡规模及辐射范围,结合流域内部相互辐射、引力及场强模型建立遥感与GIS模型。利用引力模型分析城乡间联系的疏密程度和城镇在流域体系中的集聚能力,利用场强模型分析城镇间的辐射作用强度。结果表明:对于干旱内陆河流域区域分析研究,能充分利用到遥感和GIS技术进行空间定位和空间表达,以此建立研究区城镇规模评价指标体系,对其相互作用及联系的紧密程度可以进行直观可视化表达,从而使评价指标体系更为完善。在上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深入探讨关于石羊河流域城乡体系协调发展的整合模式,从而为石羊河流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城乡一体化发展及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现实出发,在分析内陆河流域城镇发展与水资源承载力关系的基础上,构建了内陆河流域城镇体系发展的水资源承载力与生态效应的总体研究框架,提出了研究目标、思路和内容。指出要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以水资源为主脉,以山地—绿洲—荒漠景观格局为底质,在分析水—绿洲—城镇体系空间耦合关系的基础上,探讨干旱区内陆河流域城镇体系发展的内在机制和特殊规律;不同时空条件下水资源的人口、城镇、经济承载力,建立不同边界条件下水资源有效转移和优化配置的模拟模型;通过对城乡人口迁移过程和机理分析,产业聚集、转型分析和绿洲-荒漠景观格局分析,构建与水资源承载力相适应的城镇体系发展规模、职能状态和空间自组织结构;揭示城镇发展与环境演变协同作用下流域不同时空的生态经济效应。  相似文献   

12.
城市可持续发展风险评价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以城市可持续发展系统为研究出发点,创造性地提出城市可持续发展风险定义,在此基础上,构建城市可持续发展风险指标体系,并建立城市可持续发展风险评价模型,从可持续发展风险系数和协调发展风险系数两个方面对城市可持续发展风险进行综合考察,利用该模型对1995-2005年新疆乌鲁木齐市的城市可持续发展风险状况进行了综合评价并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金昌市城镇体系结构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金昌市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西北部干旱区,是以绿洲为依托、在绿洲中形成,并依靠贵金属矿产的开采与加工发展兴起的较为典型的干旱区资源型城市。本文就以该地区城镇体系结构为例,讨论干旱区资源型城市城镇体系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一些优化措施。  相似文献   

14.
城市绿地系统具有生态、经济、社会等多重属性 ,在城市复合系统中占有特殊的位置 ,对城市经济发展亦具有直接、间接的提升作用 :( 1 )改善城市环境质量 ,创造环境优势 ,促进城市地价及布局其间的各种经济成分增值 ;集聚外来资金和高新产业发展 ,带动整个城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2 )绿地建设作为城市经济产业的有机组成部分 ,形成环境经济产业链 ,拉动其相关经济产业的发展 ,促进经济增长。 ( 3 )提高城市知名度 ,促进城市旅游业发展 ,集聚高素质人才 ,促进城市经济发展 ,本文以北方海滨城市大连为例 ,在定性分析绿地经济提升作用机制的基础上 ,建立计量经济模型 ,定量分析城市绿地系统的经济提升作用  相似文献   

15.
甘肃省城市化发展与土地集约利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城市化是工业化发展的必然要求和必然结果,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是城市发展的必然要求。文章从甘肃城市化发展进程出发,研究了城市化进程与土地利用之间的内在关系,从总体用地结构、城市内部土地利用、城市用地效率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并从区域空间的角度,建立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指标体系,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甘肃省16个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情况进行了测度。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城市化进程中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城市化与土地利用和谐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本文针对目前城镇体系规划中缺乏定量分析的现状,提出了把集聚———碎化理论引用到城镇体系规划中以增强规划的科学性。在此基础上,并以关中陇海沿线的城镇群为例做了初步性的探讨,得出该地区碎化现象正在进一步加剧,进而提出了该地区在城镇体系规划中应向集聚规模方向引导的策略。  相似文献   

17.
城乡协调度评价模型构建及应用   总被引:26,自引:1,他引:25  
科学评价城乡关系的发展程度和发展状况是城乡关系研究中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本文以城乡关系的实质为着眼点,对城乡协调度的内涵进行了界定,并以此为基础设计了城乡协调度评价指标体系,初步构建了城乡协调度评价模型,这是从系统的角度科学评价城乡关系所做的初步尝试,目的是为制定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对策和提高城乡空间组织化程度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青海省东部河湟谷地城镇体系结构特点及其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青海省域内在自然条件、经济发展和城镇建设方面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其东部河湟谷地处于“青海门户”的重要位置,是省农业生产基地和能源基地,起着带动青海经济发展极的作用。但是特殊的自然条件、区位条件、社会历史、民族宗教文化和国家经济政策进程深刻地影响着城镇发展,造成城镇规模两极化严重,城镇体系不完善,城镇职能雷同等特点。文章通过对其城镇体系特点及成因的详细分析,对城镇建设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9.
研究高速公路是影响城市间引力度的重要交通因素。运用引力模型,在提出"引力度"概念的基础上,计算陕西省西安地区主要城市间引力度并分析了高速公路对城市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高速公路使城市流强度大大增强,城市之间的空间引力增大。1)高速公路对城市发展的影响与城市间引力度呈正相关上升趋势;2)高速公路发展对不同等级规模城市产业结构产生不同的影响,表现为中心城市与次中心城市引力度越大,对中心城市的第二产业与次中心城市的第三产业影响越大。3)高速公路开通使人口移动受交通因素影响减小,农村与城镇人口向城市集聚,改变了人口的空间分布,加速了城市群的出现、发展及城市化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