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定居和参与旅游业的生态旅游区牧民对新环境适应是其后续发展的基础.评价定居牧民的变迁环境适应水平,探讨旅游有序发展、定居工程目标实现、牧民增收的有效协调机制,为旅游与农牧业生产政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择新疆天山天池和那拉提生态旅游区为实证点,以少数民族定居牧民变迁环境的感知与行为特征为测量工具,利用因子分析法研究参与旅游业的定居牧民变迁环境的适应问题.[结果]定居牧民对变迁环境总体适应水平加权值为良,因子分析提取出社会文化、生产经营、政治与信息途径、培训、政策与制度五类因子综合评价少数民族定居牧民变迁环境的适应水平,其中社会文化因子适应水平最高,培训因子适应水平最低.[结论]由游牧到定居的变迁中,政府与基层组织发挥引导职能,实施有效的培训方案提升牧民现代农业和旅游服务业水平,促进生产方式转型,缩短牧民新环境的适应过程面临挑战.  相似文献   

2.
选取乌鲁木齐县为研究区域,采用实地调查收集资料,运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对影响定居牧民生计的因素进行研究。结果显示,一方面,经济因素、社会因素和文化因素的分值相比其他因素较高,分别为1.981 97、1.433 53和1.115 75,而生产因素和生态因素的分值分别为0.616 87和0.390 16;另一方面,牧民对定居后的生活未完全适应,国家定居政策的实施存在某些问题。通过对定居牧民生计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定量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定居是牧民城镇化发展的基础。从牧民视角出发,评价定居牧民的城镇化水平,探讨定居工程目标的实现和牧民增收的有效协调机制,能够为更好地实现牧民城镇化提供科学依据。选择世界自然遗产地巴音布鲁克旅游区为实证点,以少数民族定居牧民的城镇化感知与行为特征为测量工具,提取生产生活方式、定居后的生活便利、社会福利以及定居后的感受四类因子综合评价新疆少数民族定居牧民的城镇化水平,结果显示,定居牧民的城镇化总体水平为良,其中定居后的生活便利水平最高,生产生活方式的城镇化水平最低;在牧民由游牧到定居的生计变迁中,政府与基层组织发挥了积极引导作用,实施有效的培训方案提升了牧民从事现代农业和旅游服务业的水平,促进了生产方式转型,缩短了牧民完成城镇化的时间。最后,提出了推动新疆定居牧民城镇化水平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李霞  李万明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8):17649-17652
对新疆福海县牧民的定居状况、模式、成效及存在的问题作了详细调查和分析,提出了牧民定居的优化方案和相应的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5.
八面来风     
新疆农五师八十九团实施“牧民定居”工程,让牧民告别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同时该团积极帮助定居牧民调整产业结构,指导他们种植棉花、红提葡萄等经济作物,牧民的生活越来越富裕。  相似文献   

6.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5):194-197
通过研究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木垒哈萨克自治县乌孜别克族乡牧民生产生活方式转型的相关问题,分析了牧民定居后存在的资金、建房、就业等主要问题,提出了牧民定居与生产生活方式转型的相关建议及措施,以期为新疆现代牧区经济发展提供实证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7.
新疆牧民适度定居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推进牧民定居对改造传统草原畜牧业生产方式、实现农牧结合、减轻天然草地压力、防止草地退化具有重要意义.但长期以来,只有38;的牧民实现了完全定居.研究在分析了牧民定居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适度定居", 适度定居强调牧民定居与游牧结合,适度定居是相对的、有选择性的,提出了加强人工草地建设、建立适度定居的牧民持续发展能力等对策.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青海省刚察县牧民定居整体情况及牧民定居后生产、生活方面的现状及定居牧民后续产业发展的调研,总结该县近年来稳定定居牧民后续产业发展的做法。结合维吾尔自治区定居牧民现状,指出维吾尔自治区牧民定居后续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青海省刚察县牧民定居整体情况及牧民定居后生产、生活方面的现状及定居牧民后续产业发展的调研,总结该县近年来稳定定居牧民后续产业发展的做法。结合维吾尔自治区定居牧民现状,指出维吾尔自治区牧民定居后续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0.
姜钊 《乡村科技》2020,(8):26-26,28
目前,牧民定居安置工程已成为改善牧民生活环境、提高牧民生活质量的安居工程、民心工程。本文在介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克拉玛依市克拉玛依区小拐乡牧民定居状况的基础上,找出当前小拐乡牧民定居安置存在的问题,并给出相关的建议,以期有助于当地牧民定居安置工程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介绍了富蕴县牧民定居发展现状及定居后续产业发展措施,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青海省格尔木市游牧民定居工程对策及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熊卫国 《宁夏农林科技》2011,52(8):40-42,54
调查了格尔木地区游牧民定居工程建设、投资情况,分析了实施游牧民定居工程中发展不平衡、牧民文化素质低、自然草地资源退化、定居点后续建设滞后等问题及成因,提出了发展游牧民定居工程必须明确定居工程的目标和规划,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从而推动牧区社会经济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3.
结合和静县牧民定居现状和劳动力转移情况,分析了和静县牧民剩余劳动力转移难的因素,并介绍了应对现状行之有效的举措,提出了促进劳动力转移的建议,以期为探索定居牧民人力资源有效利用方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新疆边境牧区牧民定居工程建设是关系新疆边防稳固,民族团结,牧民增收,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标的重要举措。通过分析边境牧区牧民生活环境、生活方式等特点,提出持续推进新疆边境牧区牧民定居工程建设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哈萨克牧民具有其自身特点,在定居以后,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以阿什里哈萨克乡为例,对牧民定居与文化转型的现状进行了调查。  相似文献   

16.
牧民定居是涉及牧区生产方式变革,产业结构调整,生活方式改变,文化现念更新等各个方面的系统工程,是促进传统草地畜牧业生产和生活方式变革的一项根本措施.是牧区由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过渡的桥梁。是实现畜牧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实施游牧民定居工程.也是广大未定居游牧民的最热切的期盼。但因受历史、自然等许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未定居游牧民过着四季放牧、居无定所的游牧生活.自然环境恶劣.生产生活条件艰苦.制约着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和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笔者通过本文阐述喀什地区牧民定居现状、存在问题及其对策。  相似文献   

17.
新疆草业发展措施与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分析草地的生态作用入手,介绍了新疆草原建设取得的成绩,并对草原畜牧业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对新疆草业发展提出了改善生态环境,禁止开荒,退耕还草,继续实施牧民定居,加强人工草地和改良草地建设,缩小人畜活动范围,引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加强草原建设项目管理等措施.  相似文献   

18.
笔者通过对内蒙古,宁夏两省牧区退牧还草政策实施前后草原状况和牧民生产、生活状况比较,分析了退牧还草政策对牧区草地资源,牧区畜牧生产,牧民生活三个方面的影响,并分析了退牧还草政策的实施效用。  相似文献   

19.
西北严寒地区牧民定居点人居环境满意度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天津农业科学》2015,(9):85-88
牧民定居是改变畜牧业生产方式,提高牧民生活质量的重大举措,是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变的必然要求。笔者通过对西北严寒地区牧民定居点人居环境满意情况的调查,运用满意度理论和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定居牧民现有人居环境满意度进行评价。研究结论表明牧民对现有人居环境总体满意度偏低,定居点配套设施建设不完善是导致满意度不高的主要原因,为此提出了一些具有针对性的提高定居点整体建设水平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天然草地生态保护与牧民定居的探索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0引言新疆是畜牧业大省,有天然草地面积48万km2,占自治区总面积的21.4%,天然草地面积仅次于西藏和内蒙古自治区,是中国重要的天然草地分布区之一。新疆昌吉是畜牧业大洲,天然草地819万(667m2),可利用面积726万(667m2),占草地总面积的89%。近年来,昌吉市深入实施天然草地生态保护与牧民定居示范工程,加大天然草地生态保护与牧民定居工作力度,在天然草地休养生息、自我修复、生态环境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